1. 經濟地理主要研究什麼
主要關注區域和城市發展的傳統經濟地理問題,專注於應用和發展經濟地理學的定量方法,以及在新經濟地理學和機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領域推動學科的發展界限。其中一個研究重點是房地產市場,包括房地產市場監管及其與環境外部/公共產物(如教育和犯罪)和基本城市經濟理論的關系。
2. 如何理解經濟地理的研究對象和主要研究內容與方法
(1)從「人地關系」角度: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關系的學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①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的規律
②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的兩種基本形態,即經濟活動及經濟活動體系與地理環境區位相結合和經濟活動體系與一定區域(整體)地理環境相結合
③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的狀態(形式、靜態、特徵),也研究它的形成、變化、發展過程(方式、動態、特徵)規律。
(2)從經濟活動組織過程角度:經濟地理學也可表述為是研究經濟活動的地理空間組織決策的學科,研究如何將經濟活動組織落實到地理空間中,也就是確定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中的位置、強度和關系強調的是組織的原理、過程與方式。其研究任務可概括為:①研究經濟活動的地理空間組織的原理
②研究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兩類組織(決策)方式
③研究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狀態,也研究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過程
④要分別針對不同的經濟活動,也要分別針對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間和不同特徵的地理空間)來討論經濟活動的地理空間的組織,更要分別討論經濟活動個體的地理空間組織方式和區域整體經濟體系的地理空間組織方式。
3. 經濟地理學開什麼課
1、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空間結構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側重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經濟地理學側重研究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或區位)(2)經濟地理學側重研究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 (3)經濟地理學側重對人地關系的研究2、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 (5)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2)產業部門與重大建設項目的區位研究。(6)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研究。(3)產業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研究。 (7)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之間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4)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的研究。 (8)公司
4. 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
定義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研究對象
1.經濟活動內容
2.經濟活動區位
3.經濟活動空間組織
4.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關注重點
認識與模擬、規劃與調控
學科性質
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決定於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
關於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存在3種觀點:
觀點一:認為經濟地理學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產業布局規律是一種社會現象。
觀點二:認為經濟地理學屬於自然科學的地理學中的技術經濟科學分支,因為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經濟環境,具體地說是生產力的地域組合。
觀點三:認為經濟地理學是介於自然、技術、經濟3者之間的邊緣科學,因為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發展受這3方面的因素所制約。多數學者同意第3種觀點。
學科特性
經濟地理學的特性表現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區域性)和綜合性。
地域性 是經濟地理學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間。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表空間上,即落實到地域上,這就是地域性。
經濟地理學地域性的核心問題是地域分異規律。
綜合性 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具有3層涵義:
涵義一,經濟地理學學科性質要求對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進行綜合;
涵義二,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要求對特定地域內的諸多條件進行綜合,也要求對地域之間的差異與分工進行綜合;
涵義三,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要求對產業布局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方向進行綜合。
5. 當前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重點有哪些
1) 人地關系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 (1) PRED 指標體系選定問題 (2) 區域發展質量的科學認定 (3) 微觀尺度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4) 區域生態型經濟與循環經濟系統的建立問題 。
2.) 全球與地方關系的理論研究。
3) 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理論研究。
4) 區域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效率關系。
5) 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
6. 新經濟地理學核心內容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全面介紹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理論、思想及其巨大影響。
克魯格曼通過建立各種模型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引入國際貿易,指出規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從而成功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國際貿易新理論。同時,克魯格曼考慮了運輸費用問題,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運輸成本為零的假定,提出了經濟活動的區位問題。克魯格曼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為出發點,將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分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開創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新時代,被譽為「新經濟地理學之父」。
本書把高深的理論進行通俗解釋,使讀者能輕松領略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理論,同時學會用大師的智慧來觀察和指導生活,藉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按照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在一個規模報酬不變的世界,比較利益決定國際貿易模式,而人口增長等外部因素則決定經濟的增長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貿易和長期經濟增長的現實表現展示出一個與新古典理論所預測的相當不同的經濟圖景。以不完全競爭和報酬遞增理念為基礎的新的方法開始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將張伯倫壟斷競爭形式化之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在解釋行業內貿易、專業化和無限增長方面獲得長足進展,對傳統貿易與增長理論做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補充。新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專業化與貿易機制及新增長理論所闡明的「無限增長」原理與傳統經濟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現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這三方面理論之間的距離。
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所採用的報酬遞增假設及賴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現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但是,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內不能完全解釋的問題。比方說,新增長理論雖然對投資促進長期增長的時間動態機制——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時間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釋,但它卻缺少空間維度,並不涉及要素流動,不能對集聚現象——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空間版本——提供解釋,亦不能預測經濟發展的空間演化規律。新貿易理論(Krugman,1980)雖然聚焦於市場結構,但它與傳統理論有一個相似之處,即通過基本特徵方面的差異來說明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它一開始就假定有市場大小不同的國家存在,但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大小差異,特別是為什麼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會發展出非常不同的生產結構;它也並沒有說明為什麼一個部門的廠商趨向於群集在一起,導致區域專業化。此外,它將工業發展描述成是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逐漸且同時發生的,而事實上工業化常常採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業化的波浪中產業從一個國家依次向另一個國家擴散。
7. 簡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二:定義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研究對象
1.經濟活動內容
2.經濟活動區位
3.經濟活動空間組織
4.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關注重點
認識與模擬、規劃與調控
學科性質
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決定於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
關於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存在3種觀點:
觀點一:認為經濟地理學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產業布局規律是一種社會現象。
觀點二:認為經濟地理學屬於自然科學的地理學中的技術經濟科學分支,因為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經濟環境,具體地說是生產力的地域組合。
觀點三:認為經濟地理學是介於自然、技術、經濟3者之間的邊緣科學,因為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發展受這3方面的因素所制約。多數學者同意第3種觀點。
學科特性
經濟地理學的特性表現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區域性)和綜合性。
地域性 是經濟地理學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間。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表空間上,即落實到地域上,這就是地域性。
經濟地理學地域性的核心問題是地域分異規律。
8. 經濟地理學研究趨勢涉及哪些方面
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它不僅研究經濟、區域經濟發展等理論問題;更注重研究人類目前所面臨的重大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發展不平衡問題、可持續發展等;還注重積極參與具體的區域規劃、城鎮建設、區域開發等社會主義建設。它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謀求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社會環境之間及人類各種活動之間的協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