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渝經濟圈發展規劃
法律分析:到2025年,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同時,重慶、成都「雙核」之間以及「雙核」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中心城市、主要節點城市1小時通達,重慶、成都都市圈內享受1小時公交化通勤客運服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第四十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違反 建設工程 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嚴重影響城市規劃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或者沒收違法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影響城市規劃,尚可採取改正措施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罰款。
② 成渝資高速計劃今年通車,四條高速共助成渝雙城經濟圈騰飛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地區發展有了新的目標要求: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即「兩中心兩地」。作為西部兩大城市,成都和重慶相距約300公里,兩大城市融合發展,交通基礎設施至關重要。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③ 川渝簽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放管服」合作協議
7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與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簽署《關於協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協議》。雙方將協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放管服」改革,持續推動政務服務利企便民,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政務服務標准化、數據共享、線下異地辦理、線上「一網通辦」、跨區域協同監等6個方面進行合作。
在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方面,兩地將建立兩地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並設立專班負責日常聯系、協調和推動。會議原則上每年至少召開一次,由四川、重慶兩地輪值承辦。
在推動政務服務標准化方面,雙方將推動同一事項受理條件、申請材料、辦理流程等要素相統一,逐步實現同一事項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無差別受理、同標准辦理、行政審批結果互認。
在加強數據共享利用方面,將建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加強兩地政務數據交換共享平台建設,推進兩地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開放,逐步推動高頻電子證照互認互信。
在推行線下異地辦理方面,將聚焦企業群眾需求,梳理跨省市可辦高頻政務服務事項,通過業務遠程會商和協作聯動,實現線下「異地受理、兩地可辦」。
在推進線上「一網通辦」方面,將推進四川省、重慶市網上政務服務平台及「天府通辦」「渝快辦」等有關移動端對接,開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網上政務服務專區,推動用戶身份跨省市互認、移動端跨區域服務自動切換。
在加強跨區域協同監管方面,將探索跨區域協同監管機制,加大信用信息採集、共享力度,推行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建立信用聯合獎懲機制。
此外,為增強合作實效,雙方圍繞服務聯辦、監管聯合、數據聯享、人員聯訓、機制聯動梳理出24項「放管服」改革合作事項清單。清單對合作事項、牽頭單位、完成時限都進行了明確規定。
④ 成渝雙城經濟圈包括哪些城市
成渝雙城經濟圈包括重慶、成都、綿陽、德陽、眉山、雅安、樂山、遂寧、南充、潼南、銅梁、合川、重慶主城區、資陽、內江、自貢、榮昌、大足、雙橋、永川、璧山、廣安、墊江、梁平、達州、開縣、萬州。
1、綿陽
綿陽,別稱「中國科技城」,四川省地級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南接遂寧市的射洪市;西接德陽市的羅江區、中江縣、綿竹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文縣接壤。
⑤ 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要求,成渝地區應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會議強調,要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會議要求,成渝地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唱好「雙城記」,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建設好西部陸海新通道,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堅持不懈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系,著力提升重慶主城和成都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以點帶面、均衡發展,同周邊市縣形成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
⑥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如何作為
這個規劃提了幾次天府新區,但一句話都沒提到東部新區,這其實可以預見得到,天府新區在14年到18年規劃期間,落地了很多中央單位,比如中科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華西醫院、最高法最高檢法務部門,還有中鐵、中交、中建、中電建等一大票央企在天府新區修西部總部,然後在19年的時候,天府新區突然減速,資金大部分批向了東部新區,你想這些單位不得通過自己的渠道找上面爭取啊,而東部新區到現在為止主要圍繞空港和大運會在修,落地的單位主要也是物流企業,沒有中央單位跟著幫忙爭取,在這種情況下出來的規劃,東部新區就遇到了減速的時候。
⑦ 重慶十四五規劃
關鍵詞一:發展目標
《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重慶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規劃綱要》提出六大目標、25項主要指標,包括:高質量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長足進步、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明顯提高、治理效能達到更高水平。
《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5%;到202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35%、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3%;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3歲、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個;森林覆蓋率達到57%等。
展望2035年,將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它將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重慶「三個作用」發揮更加突出,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綜合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
關鍵詞二:重點任務
《規劃綱要》提出11項重點任務,分別是: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加快培育創新力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使重慶成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
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釋放「一區兩群」空間布局優化效應。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建設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壯大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加快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依託強大國內市場,在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著力探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統籌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民更嚮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推進城市提升,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機制,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在更高起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推動兩江新區高質量發展,提升開放平台能級,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更好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不斷提高我市文化軟實力。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關心關愛重點群體發展,實施健康中國重慶行動,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統籌發展與安全,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堅決維護政治安全,突出抓好經濟安全,切實保障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增強國防動員和保障能力,扎實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重慶。
⑧ 著力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
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新時代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形成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舉措。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川渝兩地要從頂層設計、政策供給、要素配置、利益協調方面發力,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
立足國家戰略方針,促進產城融合發展。一是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整體規劃,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結合成渝地區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帶動新型城鎮化,以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助推產業和人口集聚,努力實現城鄉互動、產業融合。加快出台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全國性5G樞紐、製造業樞紐、科技創新中心樞紐、金融產業樞紐建設規劃,促進高科技產業極化效應形成,帶動成渝地區汽車製造、電子裝配等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統一規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空間布局,增進成渝地區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協同創新、市場統一、制度安排等領域的互動,推進交通、能源、信息等主要基礎設施的對接;構築以軌道交通為主的現代綜合交通網路,加快實現互聯互通,促進要素流動,為產業發展賦能。三是著眼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提高產業融合發展質量。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西部產業發展中的優勢,規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實現由「成渝製造」向「成渝創造」轉型,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
強化公共政策供給,提升產業協同發展水平。一是發揮好財稅政策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的引導和扶持功能。加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對產業協同發展、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投資力度,同時考慮到成渝地區間經濟實力、產業基礎和要素稟賦差異,根據各自產業定位,設立專業化的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對落戶共建園區重點區域內、有利於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的企業予以扶持。稅收方面,推進涉稅數據共享,降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制度交易成本。二是依託川渝金融資源優勢,拓展金融服務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作用。鼓勵兩地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銀行資金直接進入股權和資本市場試點,打通資本市場與信貸市場的通道,拓寬成渝地區企業融資渠道;建立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和擔保體系,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爭取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銀團、國際金融機構等資金支持,確保成渝地區私企與國企平等享受金融資源,為成渝地區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三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項目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推進PPP等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加快發展直接融資,加強與各類風險投資基金合作。對於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開發區內的企業產品,政府采購時給予優先支持。
優化市場配置功能,提高要素全域配置效率。一是打破成渝地區產業融合發展的市場壁壘。實現成渝地區產業融合發展,關鍵在於實踐競爭優先理念,尊重市場作用。必須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市場體系,打破行政壁壘,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形成分工有序的區域良性發展機制。二是實施產業空間分區規劃指引。統籌規劃配套完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優勢傳統產業園區等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空間載體,促進產業集聚化、高端化發展。以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等為依託,促進在自貿區建設、口岸、物流等領域加強合作,推動國家級新區協同開放,以重點區域開放提升成渝地區資源要素利用水平。三是發揮交通物流設施在產業融合發展中的作用。聯動海關、鐵路等相關部門,促進貨源組織、口岸服務、一體通關、硬體設施共享的合作,縮短「雙核」間時空距離;共同拓展四川、重慶經廣西、雲南至東盟的國際道路跨境運輸線路,降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的交易成本。
完善利益協調機制,確保雙城共享發展紅利。一是建立政府內部協作機制,破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流動壁壘。重構兩地產業價值鏈,避免產業過度同構、重復投資,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利益協調機制力度,削弱各種壁壘,加速產業資源的區域流動,提高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二是建立區域外部聯動機制。以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為目的,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聯動,由點到面向外擴散發展,產業間彼此取長補短,避免出現同質現象,進一步深化區域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更好地實現成渝地區產業間協同發展。三是強化區域產業融合發展利益協調硬約束。產業融合的實現以相應工業園區為載體,要加強雙城經濟、產業園區等合作發展平台建設。要加強產業融合發展利益協調,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製度保障。
⑨ 成渝雙城經濟圈是什麼意思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意思是由重慶、成都組成的經濟圈。
成渝雙城經濟圈是我國西部地區發展水平最高、發展潛力較大的城鎮化區域,是實施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區域發展板塊上,成渝地區一直舉足輕重:2011年,國務院批復,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國家級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