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 什麼時候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世界上沒有實現不了的現實目標,差別是在於如何才能實現。美國當年趕超其它如英、法、德國家最後成為現在遙遙領先的超級大國,就是現實例子。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或者所謂的超級大國,其必要條件主要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都具有強大的優勢,都位於世界的最前列,在世界上有最強大的影響力、競爭力和一定程度上的、重大戰略性的、影響全球各方面的高度控制力。我國的綜合實力只能位於全世界的中等水平,但在政治、軍事和文化的影響力和實力,稍微排位靠前一些,經濟的影響力在逐步增強,但制度改革、科技人才只能是位於全球的中等水平,這個才是中國走向現代國家直至成為最發達國家、趕超美國的最重要制約因素。
按西方一些經濟學家的預測.我國的經濟按目前速度.在30--50年就可趕上或超過美國.我認為不無道理.十年前誰能預測我國能超德國.現在不成了現實了嗎?超日本也就是三五年的事.我想.極具聰明才智的中華民族.一定會重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B. 日本的經濟優勢在哪裡呢為什麼可以成為第二經濟大國
優勢製造業重振日本經濟
在以通貨緊縮為特徵的21世紀,企業若沒有用高技術打造的獨特產品就無法生存,而日本製造業恰恰具有這種優勢
日本經濟正在恢復:從股市情況看,日經平均股價時隔兩年多又恢復到12000日元;從增長率來看,金融大臣竹中預計2003財政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將大大超過原先政府預計的2%,而將接近3%。
製造業的出口蒸蒸日上
日本經濟為何能實現如此迅速的恢復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出口的大幅度增加。日本2003年的實際出口額為54萬億日元,超過了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約500萬億日元)的10%。日本經濟最大的亮點是出口,而掌握出口命運的行業則是製造業。如今,擁有世界一流技術實力的日本製造業,又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外部大好形勢。
日本經濟正是在巴格達陷落的去年春季開始回升的。伊拉克戰爭的結束表明,美國的軍事優勢在進入21世紀之後依然是不可動搖的。
建立在美國壓倒性軍事優勢基礎上的和平,使世界難以出現大規模戰爭。沒有戰爭,物價就不會上升,通貨緊縮的局面就將持續下去。
在通貨緊縮的經濟形勢下,企業與個人選擇商品的標準是大相徑庭的。個人購物的首選是價格,即首先必須「便宜」。但對企業而言,有三項標準是要比價格更優先考慮的。
第一是「質量和性能」。因為購買了性能差的機械或部件是沒法造出優秀產品的。第二是「信譽」。機器必須保證不出毛病,部件或素材必須沒有缺陷。第三是交貨期。
正是在這三項「非價格競爭力」方面,日本製品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在通貨緊縮的環境下,企業若不能以高質量為武器參與競爭,那就只能被淘汰。正是因為如此,具有上述優勢的日本製造業才會不斷接到大批訂單,日本出口才得以迅速增長。
在日本產品的買主中,佔80%的都是企業,而占日本出口產品的80%的又都是以機械製品為主的生產資料及其零部件。包括汽車在內的面向個人的消費品,在日本出口製品中所佔比率還不到20%。
既然擁有高技術實力是戰勝通貨緊縮的不二法門,那麼對日本企業來說就沒有憂慮,因為無論匯率如何變化,全世界的企業都不得不購買日本製品。
世界第一的低消耗產業
眾所周知,日本製造業的技術水平世界第一,但其轉折點卻是1973年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此前日本企業的目標是「大量生產」,但是這次石油危機卻讓日本企業的經營者遭到了巨大打擊。為了生存,日本企業開始改變戰略,從「大量生產」變為「提高質量」。
為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日本企業提出了「節省能源」的目標。而要達到節省能源的目的,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提高技術水平。於是日本民間企業掀起了團結一致謀求提高技術水平的熱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鋼鐵業。因為鋼鐵業是最大的耗能產業,這在今天也是如此。但是在1973年時,鋼鐵業的能源消耗量高達日本耗能總量的18%。為了削減鋼鐵業的耗能量,日本企業採取了廢熱回收等措施。隨著電腦監控技術的提高,不僅日本的鋼產量已從1973年的1.2億噸降至2002年的9600萬噸,而且日本鋼鐵業已成為世界上耗能量最低的。
具有如此優勢的日本製造業,難道還有什麼值得擔心的嗎?從中長期角度看,日本經濟的未來將是充滿希望的。
在以通貨緊縮為特徵的21世紀,企業若沒有用高技術打造的獨特產品就無法生存,而日本製造業恰恰具有這種優勢。日本製造業將借通貨緊縮的東風,繼續發揮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
C. 新黨章中黨提出的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十六大黨章在總納部分增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總綱第七段指出,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100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D. 黨十七屆六中全會為什麼要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
進一步明確文化發展方向、發展目標,是關系文化根本性質、基本路徑和發展前景的重大問題。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明確行動方向,才能激發奮鬥力量。推進文化改革發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決定》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這一戰略目標,既順應時代潮流又體現人民願望、既符合實際又催人奮進,必須將其作為主題,貫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立足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提出的。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獨特貢獻。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加快發展、文化日益繁榮,取得歷史性的重大成就,體制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實現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著眼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了顯著提高,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正在向世界經濟強國邁進,迫切需要增強我們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強國。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設日益繁榮發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迫切需要進一步指明前進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發奮進力量,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基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提出的。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圍繞綜合國力的全方位競爭更加激烈,誰佔領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就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佔得先機。文化安全在整個國家安全工作中占據著基礎性和戰略性的重要地位。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充分運用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E. 1.試述80年代以來日本的政治大國外交戰略
八十年代初以來,日本一直把謀求成為世界政治大國作為最根本、最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進一步謀求成為世界政治大國,必將會給亞太地區、甚至於整個世界形勢的發展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必將會使我們國家面臨一個「新」的日本和更為復雜的地區及世界形勢。作為日本一衣帶水的鄰邦,我們必須密切關注日本的動態和走向,並在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的基礎上做出適當反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國際格局中謀求更為主動、有利的地位。本文對日本政治大國戰略的提出、實施及其所具有的影響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分析,並就「中國應如何因應走向政治大國的日本」提出了一些粗淺看法。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論述日本要謀求什麼樣的政治大國和它為什麼要謀求政治大國這兩大問題。在闡釋了政治大國的普遍內涵之後,該部分分析了日本政治大國戰略的三大目標:(1)與美歐平起平坐;(2)主導亞太;(3)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本謀求政治大國既是其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它對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美國對日政策的調整做出的適應性反應。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日本是怎樣謀求政治大國的。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戰略措施涵蓋了日本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無法一一詳述。在努力促進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的同時注意揭露和批判其國內部分右翼勢力否認、美化侵略歷史的言行,嚴防其軍國主義復活。另外,中國還應進一步加強與美國、俄羅斯及其它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利用國際力量促使日本以適當的方式發揮作用,成為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福音的世界政治大國。
F. 日本是怎麼成為第二經濟大國的
日本有著優良的港口,適合海外貿易,二戰是科技力量就得到良好的發展,加上潛力很大,最大的一點是朝鮮戰爭時期,美國和聯合國軍進入朝鮮戰場都是已日本為基地,讓日本做軍火生意發了大財,再加上日本民族是好強而且有危機感的民族,所以不得不努力發展科技,讓自己國家富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