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我國經濟如何連續五年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如何連續五年持續發展

發布時間:2022-02-08 12:07:05

『壹』 我國未來五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總的指導原則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綱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依據,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提出了符合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發展目標、指導原則和戰略任務。《綱要》的編制過程,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科學決策的過程,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過程。有效實施並完成《綱要》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對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走上社會和諧之路,進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指導原則——

貫穿「一條紅線」,堅持「六個必須」,做到「六個立足」

《綱要》強調的「一條紅線」,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求,全面貫徹落實到發展目標、發展重點、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各個方面。

「六個必須」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的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原則。要切實使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為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真正做到「六個必須」,《綱要》提出了「六個立足」,進一步回答要什麼樣的增長、靠什麼增長和怎樣增長的問題,以進一步調整推動發展的思路,轉變推動發展的方式,明確推動發展的政策導向。

一是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立足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這是針對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國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不強的問題提出的。

二是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這是針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提出的。

三是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發展,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作為著力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這是針對我國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制約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問題提出的。

四是立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這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科技瓶頸和人才瓶頸制約問題提出的。

五是立足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發展,把改革開放作為動力,促使經濟增長由某些領域相當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預推動向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大程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轉變。這是針對體制機制瓶頸依然存在的問題提出的。

六是立足以人為本推動發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促使發展由偏重於增加物質財富向更加註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轉變。這是針對發展中過於看重經濟總量擴張以及區域、城鄉和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提出的。

發展目標——

緊扣主題,導向清晰,區分屬性

綜合考慮未來五年我國所處發展階段、發展趨勢、發展條件和面臨的矛盾與挑戰,根據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基本要求,並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綱要》提出了九個方面的目標及39個量化指標,有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緊扣主題、科學發展。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兩大戰略思想的要求,在指標選擇上體現了「五個強化」,即強化人文和社會的指標,強化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指標,強化結構優化和投入效益的指標,強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指標,強化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的指標。

二是導向清晰、切實可行。目標值的確定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科學合理,且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綱要》提出,今後五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這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根據需要與可能提出的。按照新近公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只需年均增長6.4%即可。但如果按此確定經濟增長速度目標,顯然不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如果定得更高一些,將使經濟運行綳得過緊,能源、資源、環境的壓力過大。

《綱要》還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億公頃、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目標。這是針對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的突出問題提出的,是現實和長遠利益的需要,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具有明確的政策導向。

《綱要》既從產出方面提出了經濟增長的指標,也從投入方面提出了約束性強的能耗指標,還從產出的環境約束方面提出了指標,表明我們推動發展的能力和方法更加成熟和理性。

三是區分屬性、分解落實。《綱要》將規劃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種不同的屬性,既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的特點,又強化了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和涉及公共利益領域的職責。預期性指標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政府要通過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並適時調整宏觀調控方向和力度,綜合運用經濟政策引導社會資源配置,努力爭取實現。約束性指標是在預期性指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政府責任的指標,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務和涉及公眾利益領域對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實現。

《綱要》提出,約束性指標,要納入各地區、各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其中耕地保有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指標,還要分解落實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這樣,才能有效地引導各級政府不僅要注重經濟增長指標,更要注重能耗、耕地、排污等資源環境方面的指標。

戰略重點——

蘊含著新思想、新思路、新辦法

《綱要》明確的戰略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十個方面: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綱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了各項戰略任務的首位。總的要求是: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這一總體要求,蘊含著新階段破解「三農」問題必須堅持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略,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堅持把培養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堅持把加大農業和農村投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條件,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的和落腳點,堅持把深化農村改革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動力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二)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綱要》提出發展工業總的要求是: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工業由大變強。這一總體要求,強調了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不是規模擴張,而是結構升級,切實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強調了工業結構調整主要依靠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調了要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

(三)加快發展服務業。《綱要》把加快發展服務業放在突出位置,總的要求是: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拓寬領域、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增強功能、規范市場,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這一總體要求,順應了我國已進入加快發展服務業的階段性要求,蘊含著推進部分服務行業的資源配置由政府為主向市場為主轉變,推進應該由企業經營的服務領域從政府辦為主向企業辦為主轉變,推進後勤服務由企事業單位自我服務為主向社會服務為主轉變,推進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了新時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觀念、新思路和新舉措。總的要求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這一總體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謀發展的理念,打破了長期以來把做大一個地區經濟總量作為出發點和唯一目標來縮小地區差距的觀念,明確了縮小地區差距的導向,主要不是縮小地區間經濟總量的差距,而是縮小地區間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的差距;體現了尊重自然規律謀發展的理念,從源頭上、從根本上扭轉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體現了突破行政區謀發展的理念,改變了完全按行政區確定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的做法;體現了著眼全局和長遠的戰略思維,改變了單純追求局部和短期發展成效的思想方法。

(五)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綱要》從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已成為現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矛盾之一的現實出發,提出要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總體要求,體現了在發展經濟與尊重自然規律方面認識上的深化:在資源利用與資源節約上,要更加註重資源節約;在生態事前保護與事後建設上,要更加註重事前保護;在污染治理與污染預防上,要更加註重預防。

(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綱要》從破解科技和人才兩大瓶頸制約出發,提出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把發展教育和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深化體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本強國。這一總體要求,強調了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必須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必須加大政府及社會各方面的投入。

(七)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綱要》提出,要以轉變政府職能和深化企業、財稅、金融等改革為重點,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適應對外開放的新形勢和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綱要》立足於全球視野,把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上升到統領對外開放的高度。提出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更好地促進國內發展與改革,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八)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著眼於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態已經和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提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思想和長期歷史任務,是我們始終追求和長期奮斗的重要目標。《綱要》強調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入手,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這一總體要求,體現了更加註重社會發展的思想,強調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快教育、文化、衛生等發展;體現了更加註重社會公平的思想,強調要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作為一條重要原則貫穿始終,特別要關注就學、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體現了更加註重公共服務的思想,強調要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強化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

(九)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設。《綱要》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的同時,按照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分別獨立成篇,闡述了加強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和重點任務。

(十)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綱要》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歷史使命,對今後五年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體目標、指導方針和原則,明確了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

『貳』 如何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國外,首先要生產企業合法經營。很明顯,我國的企業要是完全依照法律做到合法的話,結果一定是倒閉。所以在我國企業只有在政府機關的支持下才能走一步看一步。由於我國(政)(治)(體)(制)問題經濟不可能持續性發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有一個非常有效的管理體系。歷史與現實表明,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的許多問題是由於決策與管理的不當造成的。因此,提高決策與管理能力就構成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要求培養高素質的決策人員與管理人員,綜合運用規劃、法制、行政、經濟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組織結構,形成綜合決策與協調管理的機制。

(2)我國經濟如何連續五年持續發展擴展閱讀:

內涵:

(1)突出發展的主題,發展與經濟增長有根本區別,發展是集社會、科技、文化、環境等多項因素於一體的完整現象,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利;

(2)發展的可持續性,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3)人與人關系的公平性,當代人在發展與消費時應努力做到使後代人有同樣的發展機會,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當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人類必須建立新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准,學會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保護自然,與之和諧相處。中共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把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以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從忽略環境保護受到自然界懲罰,到最終選擇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一次歷史性重大轉折。

『叄』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 濟體 制改革。深 化改 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 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 融創新,維護金 融穩定。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 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 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 會 主 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加快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8)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9)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社 會主 義生態文明。

(10)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醫療保健體系和防疫體系,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提高城鄉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11)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各級黨 委和政府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拓展就業渠道,廣開就業門路。加快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就業機制。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關心和解決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國 有企業要積極挖掘內部潛力,多渠道分流富餘人員。國家要在財政、稅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支持下崗職工積極創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提高下崗職工的素質和技能。引導下崗職工轉變觀念,努力適應社 會 主 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要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離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

(12)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 幣政 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4)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資料來源:http://www.doc88.com/p-7015992444076.html

請採納,謝謝!

『肆』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的主要原因
經濟增長總體平穩。

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在實施區間管理的基礎上,

創新實施定向調控,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財政政策方面,通過實施定向減稅、普遍性降費等措施,減輕企業負擔。貨幣政策方面,通過加大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支持力度、定向降准、非對稱降息等手段,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

多措並舉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投資政策方面,啟動實施了生態環保、農業水利等7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

『伍』 五年規劃為何能在引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五年規劃作用的充分發揮,得益於我們在長期發展實踐中形成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經驗。

一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體現黨的主張。

只有緊緊圍繞黨確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精神,切實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全體人民的奮斗方向,把黨的強有力領導貫穿規劃實施全過程,國家發展規劃才能始終保持正確方向、有效發揮引領作用。

二是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是規劃的靈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豐富完善,國家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也持續演進發展。

「五年規劃」的重要特徵與歷史經驗: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不斷探索和創新發展理念

「五年規劃」的核心是要回答未來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如何發展的問題,這首先需要解決以什麼樣的發展理念來指導發展的問題。縱觀13個「五年規劃」的發展理念,經歷了一系列的演進。

13個「五年規劃」歷史表明,一個成功的「五年規劃」是以科學正確的發展理念指導為前提的。指導「五年規劃」的這些發展理念的演進,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和中國國情認識的深化,也是我們黨不斷探索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過程。

2、堅持尊重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努力認清歷史方位和把握發展大勢

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社會系統工程,系統運行具有自己的客觀規律,包括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等各個方面。

制定「五年規劃」,其實質是擘畫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的發展藍圖,規劃制定者要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認識國情國力客觀情況,清晰判斷國家所處歷史方位,科學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大勢。

3、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科學規劃發展戰略和確定重大任務

「五年規劃」作為國家總體的五年發展規劃,最終要具體落實到發展戰略和重大任務上,這些重大任務包括規劃重大項目、出台重大政策與提出重大改革舉措等方面。

在提出國家總體的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總目標以及基於目標管理具體分解到規劃指標的基礎上,還必須聚焦當前條件下國家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從問題導向出發確定通過什麼樣的發展戰略和重大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也就是通過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確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重大任務。

4、堅持規劃制定的社會廣泛參與及程序規范,提高政府宏觀調控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五年規劃」制定過程的社會廣泛參與、編製程序規范,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積累下的重要經驗。我國的「五年規劃」制定絕不僅僅是一個政策文本編制或一個封閉的政策制定過程,而是中央和地方多層次、多主體之間通過各種互動模式,不斷協商、起草、試驗、評估、調整政策的循環過程。

無論規劃制定最終結果如何,通過將近兩年的「五年規劃」制定過程,對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目標、具體各方面指標以及面臨的困難和風險進行社會廣泛深入討論研究,本身也是解決國家發展問題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政府調控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5、堅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持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五年規劃」絕不僅僅是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劃,還是一個涉及經濟制度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規劃。應該說,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制度創新,也是「五年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一條重要的主線。

『陸』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4、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5、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8、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9、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
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0、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11、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12、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4、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柒』 中國今5年經濟發展情況及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中國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三位,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增速不僅快,年度之間波幅也比較小。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對於中國來說,新世紀以來經濟最困難的2009年已經成為歷史。就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而言,2010年既是夯實復甦基礎的調整之年,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年,同時也是中國與世界發展進一步融合的一年。經濟增長將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2009年12月初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定下基調:在中國經濟企穩向好之際,2010年的經濟增長將重點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堅定不移加以推進。以醫療衛生領域為例,新醫改方案規劃今後三年內,各級財政將新增投入8500億元,以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重點,著力推進包括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在內的五項改革。此外,2010年社會保障制度將更加完善,就業政策會更加積極,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將加快建設,教育文化事業進入全面發展的階段。新的一年將見證落實改革舉措的實際效果,人民有理由充滿樂觀的期待。
多項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將助推結構調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凸顯。傳統產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高新技術產業則被賦予更高期望今年1月1日開始,中國與東盟國家90%的貿易產品將實現零關稅,全面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並將實質性地開放服務貿易市場。盡管外部需求依然低迷,這個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無疑將為中國2010年的外貿形勢增添發展動力。與此同時,中國將繼續加大對非洲、拉美、中東歐和中東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優化外貿的主體、商品、市場和貿易方式結構。商務部副部長鍾山說,只要不發生重大變化,2010年我國進出口實現恢復性增長是完全可能的。他表示,目前我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份額維持在9%左右,預計2009出口有可能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西部大開發十年成果將構建新的經濟增長極2010年1月是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十周年。國家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政策,以進一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從而逐步構建新的經濟增長極。十年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就舉世矚目。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到2008年,西部地區累計新開工重點工程102項,投資總規模達1.7萬億元。十年來的巨大成就為西部地區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基礎,也孕育了嶄新的發展機遇。
上海世博會將推動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就等著開幕的那一天了!」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這是繼北京奧運會之後我國舉辦的又一世界盛事。主辦機構預計吸引世界各地7000萬人次參觀者前往,迄今為止已有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創造了世博會誕生158年的歷史之最。
以上為中國今年經濟成就,它顯示了中國經濟的飛躍也預示了中國未來經濟的繁榮。
未來中國將逐漸探索出自己的經濟模式並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但是,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種通過對環境的掠奪和高強度的破壞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缺乏可持續性。在「低碳經濟是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這一國際共識初步達成的背景下,作為世界上的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二氧化硫排放國、煤炭消費國和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一方面,在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是世界工廠,製造業在GDP中所佔比重高,第三產業不發達,經濟結構明顯偏「重」;另一方面,中國在新能源技術、能效技術、碳匯技術等低碳技術領域創新水平總體上還比較弱,而且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推行低碳經濟,我們也面臨著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
但是,應當看到,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在推動低碳經濟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一是強大的國有部門是政府推行政策的強有力工具。一旦中央政府關於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意志確定下來,國有部門就會成為執行國家意志的直接手段。二是國家對經濟具有強大的干預能力。國家可以通過各種經濟和金融工具,控制和影響國有部門和非國有部門的投資方向。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重心必須定位於技術創新
近年來,國家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基礎,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煤技術和核能技術,大力推進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應用。在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特別注重戰略性長遠規劃,如在能源領域,選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作為未來發展重點;在交通領域,選擇電動汽車作為發展重點;在信息領域,確定智能電網和相關技術作為發展重點;在製造業領域,突出節能減排各方面的設計。中國在應對危機的一攬子方案中,政策措施的重心未能定位於技術創新,更沒有定位於產業升級。在世界各國開始尋找新的科技基礎的背景下,面對新技術革命,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必須致力於技術創新,致力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致力於創新型國家建設。但在技術轉讓方面,發達國家沒有履行責任的約束。發達國家的政府通常會把責任都推給企業,由企業去協商技術轉讓。我們認為,在投資環境友好型技術等方面,沒有政府支持,技術合作和轉讓都是不可能的。
(二)碳金融的發展必須依託於資本市場創新
首先,通過建立統一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機制來逐步統一國內的碳交易市場。 其次,證監會應該在不降低上市准入條件的前提下,為低碳企業建立公開發行和上市的「綠色通道」,盡快提高低碳概念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比重 。 再次,積極推進衍生品市場創新。在全球通脹格局下,我國實體經濟需要通過基礎衍生產品來對沖持有的原料、庫存、股權、債券及外匯等商品的敞口風險。

『捌』 如何推進我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

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
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
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
控制力、
影響力。
毫不動搖鼓勵、
支持、
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
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加快改革財稅體制,
深化金融
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
)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
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
)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
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以市場為導向,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
產業,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
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
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優先發展信息產業,
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
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
)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
展一體化是解決

三農

問題的根本途徑。
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
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
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加快發
展現代農業,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深入推進
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
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著力促進農民增收,
保持農民收入持
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
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加快完善城
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農、
以城
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
)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
開放戰略,
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
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
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
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6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
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
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
)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
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在加快經濟建設,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
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
面對國際市場
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
立足國內需求,
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
餘地,
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
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
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
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8
)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
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
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走新型工業化道
路,
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
經濟效益好、
資源消耗低、
環境污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
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
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9
)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
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0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
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
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把人民
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
醫療保
健體系和防疫體系,
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
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
提高城鄉
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
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
鞏固扶貧成果,
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
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11
)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
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
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
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
拓展就業渠道,

開就業門路。
加快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建立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
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就業機制。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
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關心和解決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國有企業要積極挖掘內部潛
力,多渠道分流富餘人員。國家要在財政、稅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支
持下崗職工積極創業。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
提高下崗職工的素質和技能。
引導下
崗職工轉變觀念,
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要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離
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


12
)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3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4
)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玖』 如何看待我國連續幾年的GDP增長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正運行在7%~7.5%的增長區間,這種增長盡管遠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長降低一個台階,但也正在經歷一個「提質增效,擠出水分」的新階段。

高增長之後需要「換擋」
最新公布的中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同比增長7.3%,增幅創下22個季度以來的新低,固定資產投資受房地產投資大幅下滑拖累繼續放緩,發電量也出現內年首次同比下跌,但這些數據的下滑並不代表中國經濟「衰退」,「硬著陸」,甚至是「崩潰」。
的確,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下滑18個季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圍看,高增長之後的「增速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統計,二戰後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不到10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國,而其餘經濟體在經歷過20年的發展後均開始減速,並且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幅減速。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走過的道路也都說明,一國經濟在經歷一段高速增長之後,需要有一個調整期。增長速度會回落一些,但這種回落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波動式的。
過去中國增長模式的鮮明特點是「高速增長」和「結構失衡」,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高投資」和「強出口」。從動力轉換的角度看,舊增長動力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動力的發力也不是平穩的,因此,未來三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會出現波動,這並不奇怪。在這種新常態之下,中國一方面需要接受經濟數據的波動,一方面需要盡快完成結構的優化升級。那種經濟下行壓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燙平」周期的論點和做法是一種短視,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並無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視角看待中國經濟增速變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視角和思維來看待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大發展目標: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二是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201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700多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說中高收入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的戰略性任務就是防止經濟發展中出現增長動力「真空」、收入差距擴大、產業升級困難、技術創新緩慢、社會矛盾激化等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於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替代動力,而不是短期依賴於政策刺激。
事實上,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為什麼不為?中國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這意味著必須刺破過去GDP導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擠出經濟增長的水分。中國寧可發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賴過去的外延式增長。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去杠桿」,「擠水分」的過程從未停止過。
首先是擠投資水分。去產能的過程中,新政府通過收縮非標融資、信貸窗口指導等方式斷了產能過剩領域的水源,實際上相當於擠出投資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資源更多的投向有利於轉型升級和服務民生的領域。其次是擠消費水分。2013年以來,反腐浪潮大大壓制了政府消費和奢侈品消費。再有就是擠出口水分。從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號文開始,主管當局嚴打隱藏在經常賬戶下的套利資本流入,虛假貿易的水分被大幅擠出,中國經濟增長也回歸理性和常態。

1、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永遠保持高速增長。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削弱;越來越多的產業達到或接近世界技術前沿,後發追趕空間縮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造成資源、環境、生態約束日趨增強。與十年前相比,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明顯不同,實現難度加大。我國經濟增速下降在所難免,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2、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諸多有利條件。譬如,經濟體制改革將釋放新的增長動力與活力,城鎮化潛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費升級方興未艾,競爭優勢並未根本動搖,全球化孕育新機遇等。去年以來,面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我國政府保持了足夠的定力,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上,這也必將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3、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是就業狀況。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單位GDP增長的就業拉動能力明顯擴大。2008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增加不足100萬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萬人。因此,在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就業基本穩定。

4、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由於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經濟增量佔全球的份額保持基本穩定,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2010年以來,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經濟增長來自於中國,對促進世界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

『拾』 怎樣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

問題重述: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經濟運行形勢?
問題解答: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上半年經濟增長11.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2%,漲幅呈現上升勢頭。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和看待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判斷宏觀經濟形勢,不僅要看經濟增長速度,還要看就業、通貨膨脹、國際收支。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現以偏概全
這一輪經濟增長,從2002年底開始,進入上升通道,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持續保持了10%或略高於10%的增速,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沒有出現大的起伏。今年一季度增長11.1%,二季度增長11.9%,經濟增幅基本在1個百分點的區間內波動。二季度經濟增速加快,主要是因為世界經濟比預期要好,近期IMF已將今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從4.7%調高到5%。加之部分企業對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調整的提前反應,搶在7月1日前突擊出口,使二季度貿易順差增加較多。下半年隨著異常因素的消除或減弱,出口增速歸於正常,從年度看,增長有望回復到正常水平。
近五年,是中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波動較小的時期。其間,我們克服了「非典」的沖擊,消除了國際市場原油和部分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不利影響,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國民經濟上了一個大的台階,經濟總量從2002年的12萬億元躍升到20萬億元以上,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應該說,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成就是來之不易的。
保持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四年多來,國際市場原油及資源性產品價格暴漲,原油價格從2003年海灣戰爭前的25美元/桶左右,躍升至70美元/桶以上,平均價格水平超過了60美元/桶。其它初級產品價格都程度不同地上漲。影響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年均上漲4.1%,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年均上漲7.6%,而居民消費價格年均只上漲2.1%;核心CPI基本穩定在1%以下。2004年CPI的短期上漲,今年5、6月份CPI的上漲都與農畜產品的價格波動有關。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際糧食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變化對我國傳導性影響,加上去年肉價偏低,導致生豬存欄、出欄下降。今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項目後的核心價格指數僅上漲0.9%。因此,價格的短期波動主要是結構性的,而且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在回落。總起來看,總供給、總需求關系並沒有發生突變。回顧1973年和1982年兩次石油危機對當時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形成的沖擊,對比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說明我們的宏觀調控是卓有成效的。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宏觀調控必須高度重視的目標之一,在一個13億人口規模的大國尤為重要。2003年至2006年,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大量的就業空間,四年內城鎮新增就業近4000萬人。今年以來,我國在面臨就業高峰壓力比較大的形勢下,就業人數仍不斷增加,就業形勢繼續向好。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29萬人,已完成全年計劃任務的70%;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7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6%;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7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4%。6月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就業增加,為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打下了穩固的基矗
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對於宏觀經濟穩定十分重要。從2005年開始,我國貿易順差明顯增加,並呈繼續發展的態勢。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對此,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擴大匯率彈性,兩年來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升值8.6%左右。同時,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稅,開征出口稅,降低進口關稅總水平,促進進口。全面清理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政策,放寬居民、企業用匯管制,鼓勵企業「走出去」等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我們既要看到貿易順差持續增加是我國國際競爭力提高的綜合表現,對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產能利用率,增加勞動力就業,增強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它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對改善國際貿易環境,減少貿易摩擦等方面的不利影響。當前我國貿易順差增加是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必然結果,是我國比較優勢的客觀反映,也與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有關。從歷史看,一些大國在經濟起飛階段往往都經歷過較長時期的貿易順差。美國在1874至1970年的97年裡,有93年是順差。德國在1952年至2005年連續54年保持貿易順差,日本從1981年以來連續25年順差。需要特別重視的是,要充分吸取國際經驗和教訓,綜合考慮我國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就業壓力比較大等基本國情,在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等關系中,求得協調和平衡。
總之,2003年至今的宏觀經濟,總體上保持了增長速度較快、物價基本平穩、就業增加較多的良好態勢,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矛盾,有的已經有效緩解,有的正在採取措施,形勢是好的。
二、判斷經濟形勢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條件和基礎上,要看到多年來特別是過去四年來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帶來的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不能靜止地看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的階段。消費升級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明顯加快了工業化進程。過去四年來,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40.5%上升到43.1%,採掘業、能源原材料工業、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以及輕紡工業相互促進,快速發展,投資大幅度增加,僅製造業投資就有9萬億元左右,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工業製成品不僅能夠滿足國內需求,還形成了大量出口能力。與之相適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明顯加強。四年累計發電裝機容量增加2.6億千瓦;鐵路營業里程增加0.5萬公里,而且隨著提速,總體運能增加;公路里程增加169.2萬公里,特別是高速公路增加2萬公里,綜合運輸體系的協同效應明顯增強。煤電油運緊張狀況明顯緩解,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基本消除,使經濟發展的潛在能力不斷釋放。
進入新世紀後的這幾年,是我國城市化進程最快的時期。過去四年,城鎮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鎮人口新增7494萬人,年均增加1874萬人。城鎮人口和勞動力的快速增長,一方面,有效擴大了社會需求,既包括城市教育、醫療、交通、通訊、食品等一般消費需求,也包括城市住房、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需求。這些需求都擴大了市場的容量。另一方面,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進入二、三產業,從農村進入城市,也明顯增強了要素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保證了要素成本沒有過快上升,提高了總供給能力和水平。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過去四年,一些深層次的體制矛盾逐步緩解。以國有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體系不斷健全,資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貸款下降,內控能力增強,銀行在資源配置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股權分置改革卸掉了困擾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包袱,直接融資能力明顯提高。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效逐步顯現,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控制力、支撐力、帶動力增強,盈利能力提高。與此同時,非公經濟快速發展,活力增強。微觀經濟基礎發生了顯著變化,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過去四年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快的時期,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9.8%。累計引進外資2374億美元。對外開放度明顯擴大,這一方面有效增加了總需求,也改變了需求結構;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總供給能力。在我國出口總額中,2006年,外資企業所佔比重達到58.2%;進口總額中,外資企業佔比達到59.7%。
過去五年,是近三十年來世界經濟快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時期,這既有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從今年情況看,世界經濟增長比預期的要好,預計將達到5%。美國經濟增長有望在2.2%左右;歐元區經濟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全年經濟增長將接近2.3%;日本經濟快於上年,全年經濟增長大約在2.3%左右;亞太、東歐、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大體接近上年的增速。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速提高的外部原因。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四年多的快速發展是總需求水平不斷提高、總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的結果;是不斷克服發展中的矛盾、消除發展瓶頸的結果;是中國經濟活力不斷增強、潛力不斷釋放的結果。
三、判斷經濟形勢,不能只看增速,還要看經濟效益、經濟結構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況。要從綜合的視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是近幾年宏觀調控的重點。今年以來的經濟結構和發展協調性都出現了一些重要的積極變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初步改善,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提高。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個百分點。投資增速高於消費增速的幅度收窄。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中西部地區生產和投資快於東部地區。上半年,中部地區工業生產增長19.1%,比東部地區快1.0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增長19.7%,比東部地區快1.6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城鎮投資增長35.6%,比東部地區快13.3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城鎮投資增長30.2%,比東部地區快7.9個百分點,呈現出東部投資向中、西部轉移的態勢。輕重工業比例有所改善,部分「兩高一資」產品生產、投資和出口增速回落。上半年,重工業生產增長19.5%,輕工業增長16.4%,重工業生產增速快於輕工業3.1個百分點,比一季度縮小0.9個百分點。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業生產同比增長20.1%,比一季度回落0.5個百分點。此外,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增強。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繼續大幅增加。財政收入在連續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長的基礎上繼續大幅增長,為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持。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26118億元,同比增長30.6%,比上年同期加快8.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加快3.9個百分點。企業實現利潤在連續五年保持20%以上的基礎上繼續大幅增長。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902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6億元,增長42.1%,同比加快16.6個百分點。
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明了經濟發展的成就。過去四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2%和6.2%,隨著就業增加,工資水平提高,今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快速增長。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2%,增幅高於上年同期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3%,增速高於上年同期1.4個百分點,高於一季度1.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此外,社會保障事業繼續得到加強,參加基本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人數繼續增加。
總之,盡管經濟運行中一些領域、某些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問題,但從全面的觀點、發展的眼光、綜合的視角看,當前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呈現出增長較快、質量效益提高、結構協調性增強、群眾實惠增多的良好發展態勢。這一成績的取得,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在過去四年多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出台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是及時的、必要的、正確的,宏觀調控取得了積極成效。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國際收支不平衡還比較突出,流動性過剩問題還比較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存在反彈的壓力;食品價格的上漲受畜產品生產周期及國際糧價影響,近期難以回落,價格上漲壓力還比較大;經濟增長對能源、資源的消耗較多,節能減排的壓力較大;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短期內還很難根本緩解。對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扎扎實實、不折不扣地貫徹好、落實好黨中央和國務院各項宏觀調控政策,使國民經濟在更長的時間內,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
發改委報告: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仍應穩中偏緊
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再次呈現增長「偏快」的趨勢,宏觀經濟運行再次面臨由「偏快」向「全面過熱」轉化的風險。在一些舊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的情況下,經濟運行中又出現通脹壓力有所加大、資產泡沫由房市向股市蔓延等新問題。在持續緊縮的宏觀背景下,新一輪經濟增長中,經濟運行出現反復性「偏快」的根本症結在於持續性流動性過剩和地方政府主導的新一輪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擴張,兩股強大力量的結合給宏觀調控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為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有效緩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未來一段時間,應採取穩中偏緊的貨幣政策,重點運用利率政策,抑制投資及資產價格過快增長。同時,要把節能降耗作為下一步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在適當時機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改革,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及國民經濟既好又快發展。
——謝伏瞻: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問題補充:詳情可以參閱《2011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一書,該書由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編輯。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如何連續五年持續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疫苗沒打怎麼健康碼顯示打了 瀏覽:766
從化太平鎮和增城中新經濟哪個好 瀏覽:526
湖北經濟學院自考畢業做什麼 瀏覽:983
女羊配男雞婚姻出現婚姻破財什麼原因 瀏覽:138
如何學好經濟學百度文庫 瀏覽:236
愛情里心要怎麼樣才能不斤斤計較 瀏覽:682
山東出省需要健康碼在哪裡辦理 瀏覽:601
怎麼提升婚姻濃度 瀏覽:532
原神無妄坡有什麼故事 瀏覽:737
美女吃飯吃的什麼菜啊 瀏覽:930
有智有謀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564
經濟學有什麼論文期刊 瀏覽:383
獅子座女生的愛情觀是什麼樣子 瀏覽:216
婚姻合配更不差是什麼意思 瀏覽:427
哪些電影講的是愛情 瀏覽:476
美女呀想買衣服怎麼買呀 瀏覽:463
腎臟是否健康如何判斷 瀏覽:222
是什麼樣的愛情讓我遇見這樣的你 瀏覽:33
佛說什麼人最幸福 瀏覽:967
聽到女人在想什麼就幸福了 瀏覽: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