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主要的經濟區域是哪幾個
12.七大經濟區的劃分。1992年,鄒家華考慮到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7個跨省(市)的經濟區的戰略構想,並在國家「九五」計劃和 2010年遠景綱要中得到系統闡述。七大經濟區分別為: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東北地區;中部五省地區;西北地區。
16.八大社會經濟區域的劃分。2003年,李善同、侯永志依據空間上相互毗鄰、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等九大原則,把中國大陸劃分為8大經濟區域,包括東北地區、北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南部沿海地區、黃河中游地區、長江中游地區、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
20.「五大」經濟區域的劃分。2009年,馬慶林鞍照區域內部、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要求,採用外部擾動一致性標准劃分經濟區域,將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5個經濟區域,分別為北方經濟區、長江流域經濟區、東南經濟區、西南經濟區和西北經濟區。
㈡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核心區域、邊緣區域、過渡區域分別是什麼
2008年1月16日,國家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家發改委通知強調指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對於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要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以下簡稱「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總人口1255萬人。
戰略定位和功能定位
[編輯本段]
北部灣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溝通東中西、面向東南亞,充分發揮連接多區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橋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開放合作促開發建設,努力建成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發展目標和任務
[編輯本段]
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目標是: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建設成為我國沿海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北部灣經濟區的主要任務是:建設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功能組團
[編輯本段]
根據空間布局和岸線分區,規劃建設5個功能組團。
南寧組團。主要包括南寧市區及周邊重點開發區,發揮首府中心城市作用,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工製造業、商貿業和金融、會展、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建設保稅物流中心,成為面向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和信息交流中心。
欽(州)防(城港)組團。主要包括欽州、防城港市區和臨海工業區及沿海相關地區,發揮深水大港優勢,建設保稅港區,發展臨海重化工業和港口物流,成為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加工製造基地和物流基地。
北海組團。主要包括北海市區、合浦縣城區及周邊重點開發區,發揮亞熱帶濱海旅遊資源優勢,開發濱海旅遊和跨國旅遊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海洋開發等高技術產業和出口加工業,拓展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功能,保護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居環境優美舒適的海濱城市。
鐵山港(龍潭)組團。主要包括北海市鐵山港區、玉林市龍潭鎮,充分發揮深水岸線和緊靠廣東的區位優勢,重點建設鐵山港大能力泊位和深水航道,承接產業轉移,發展臨港型產業,建設海峽兩岸(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
東興(憑祥)組團。主要包括防城港東興市、崇左憑祥市城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及周邊重點開發區,發揮通向東盟陸海大通道的門戶作用,發展邊境出口加工、商貿物流和邊境旅遊,拓展憑祥經濟技術合作區功能,建立憑祥邊境綜合保稅區。
國家給與的政策支持
[編輯本段]
國家大力支持北部灣經濟區開放發展,明確給予五大方面的政策支持:
(一)是綜合配套改革方面的政策支持。國家支持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市場體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綜合配套改革。
(二)是重大項目布局方面的政策支持。國家在有關規劃、重大項目布局及項目審批、核准、備案等方面給予支持。
(三)是在保稅物流體系方面的政策支持。國家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在符合條件的地區設立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功能。
(四)是在金融改革方面的政策支持。國家支持在北部灣地區設立地方性銀行,探索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
(五)是在開放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國家支持北部灣經濟區發揮開放合作示範作用,推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成為中國-東盟合作框架下新的次區域合作,建立和完善開放合作機制,加快實施合作項目。
戰略意義
[編輯本段]
加快推進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既關繫到廣西自身發展,也關繫到國家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快推進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有利於推動廣西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從整體上帶動和提升民族地區發展水平,振興民族經濟,鞏固民族團結,保障邊疆穩定;有利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增強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促進西南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形成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有利於完善我國沿海沿邊經濟布局,使東中西部發展更加協調,聯系更加緊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注入新的強大動力;有利於加快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深化中國與東盟面向繁榮與和平的戰略夥伴關系。
㈢ 隆德縣的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隆德縣下轄10鄉3鎮1個街道,118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8.3萬人,其中回族人口1.8萬人。
鎮:城關鎮、沙塘鎮、聯財鎮。
鄉:觀庄鄉、山河鄉、鳳嶺鄉、楊河鄉、好水鄉、陳靳鄉、神林鄉、張程鄉、奠安鄉、溫堡鄉。
㈣ 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是什麼,是怎麼劃分的
為了制定本地區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規劃,制定土地開發整治規劃、區域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和服務。
經濟區的劃分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採用。
例如,蘇聯將該國分為三個主要經濟區:東部(包括西伯利亞和遠東)、西部(蘇聯的歐洲部分和烏拉爾地區)和東南部(中亞和哈薩克地區)
中國「七五」計劃(1986~1990年)提出,按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結合的原則,將全國劃分為三大經濟地帶,即:
東部沿海地帶(包括遼寧、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2個省、市、自治區),
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內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9個省、自治區),
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並提出「七五」期間至90年代,要加速東部沿海地帶經濟、技術的發展,同時把能源、原材料的開發和建設重點放到中部地帶,積極做好開發西部地帶的准備這一經濟發展戰略思想。
(4)吉隆德的主要經濟區叫什麼擴展閱讀:
在中國的三大地帶中,中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中國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最大,東部地帶次之,西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很小,達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東、中部地帶「熱」「冷」差異很大,對宏觀調控的承受能力及反應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盡管中國政府針對不同的地區實施了差別性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承受能力的差異使得中部地帶對政府宏觀政策的反應要明顯大於東部地帶。
中部地帶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低,企業融資主要依賴國有銀行,不利沖擊對中部企業的影響遠比對東部企業大得多。
東部企業的市場融資渠道多,在緊縮情況下企業融資的調整能力較強。中部企業基本依賴國家資金,一遇緊縮便易發生資金斷檔、生產經營難以為繼。
當宏觀緊縮剛使東部經濟從過熱狀態冷卻下來的時候,中部經濟卻已從正常增長陷入停滯衰退;而調控措施一放鬆,又會出現東部經濟再度趨熱及通貨膨脹進一步蔓延。宏觀調控緊不得,松不得,可調整的空間很小。
宏觀緊縮常常未達到預期效果便中途放鬆,有時不是出於兼顧經濟適度增長的考慮,而是迫於中部企業經營危機的壓力。
宏觀調控在這種情況下放棄緊縮,不是「軟著陸」過程中「緊」「松」搭配的主動調整,而是地區貧富差異及「熱」「冷」差異壓力下的被迫應急措施。
因此,盡管東部地帶經濟總量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巨大(1978-2004年東部地帶GDP在中國GDP總量中所佔的平均份額為54.9%),但其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卻小於中部地帶。
㈤ 寧夏回族自治區都有哪些市
截至2016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共轄5個地級市,分別是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
1、銀川市,簡稱「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自治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中心,以發展輕紡工業為主,機械、化工、建材工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2、中衛市,簡稱"衛",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中衛市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中國最佳綠色生態城市」, 「 2011年城市榜投資環境最佳城市」,「2012年度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100 強。
3、固原,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地級市,古稱大原、高平、蕭關、原州,簡稱「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中心城市,位於中國黃土高原的西北邊緣。
4、石嘴山市,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地級市,位居寧夏最北端,東臨鄂爾多斯台地,石嘴山市因黃河兩岸「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石嘴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之間,是呼包銀蘭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寧蒙陝烏金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
5、吳忠市位於寧夏中部,原為古靈州城和金積縣駐地,地處寧夏平原腹地,固原市位於西安、蘭州、銀川三省會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寧夏五個地級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黃城市。 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中心城市,寧南區域中心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㈥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是什麼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影響因素:界線A,(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主導因素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和400mm年等降水量線;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份0℃等溫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氣溫、降水)。
界線C: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即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6)吉隆德的主要經濟區叫什麼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㈦ 什麼叫作保稅區
保稅區(Bonded Area ;the low-tax; tariff-free zone ;tax-protected zone)亦稱保稅倉庫區。這是一國海關設置的或經海關批准注冊、受海關監督和管理的可以較長時間存儲商品的區域。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海關實施特殊監管的經濟區域,是我國目前開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經濟區域。
㈧ 我國三個經濟地帶、四大經濟區、地理區劃,各包含什麼省劃分依據是什麼
按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結合的原則,
東部沿海地帶(包括遼寧、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2個省、市、自治區),
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內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9個省、自治區),
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東、中部地帶「熱」「冷」差異很大,對宏觀調控的承受能力及反應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盡管中國政府針對不同的地區實施了差別性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承受能力的差異使得中部地帶對政府宏觀政策的反應要明顯大於東部地帶。
中部地帶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低,企業融資主要依賴國有銀行,不利沖擊對中部企業的影響遠比對東部企業大得多。
東部企業的市場融資渠道多,在緊縮情況下企業融資的調整能力較強。中部企業基本依賴國家資金,一遇緊縮便易發生資金斷檔、生產經營難以為繼。
當宏觀緊縮剛使東部經濟從過熱狀態冷卻下來的時候,中部經濟卻已從正常增長陷入停滯衰退;而調控措施一放鬆,又會出現東部經濟再度趨熱及通貨膨脹進一步蔓延。宏觀調控緊不得,松不得,可調整的空間很小。
宏觀緊縮常常未達到預期效果便中途放鬆,有時不是出於兼顧經濟適度增長的考慮,而是迫於中部企業經營危機的壓力。
宏觀調控在這種情況下放棄緊縮,不是「軟著陸」過程中「緊」「松」搭配的主動調整,而是地區貧富差異及「熱」「冷」差異壓力下的被迫應急措施。
三個經濟地帶指東部,中部,西部三個,這個的劃分基本和地域上的東中西部的劃分一致。
四大經濟區:分為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部。
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
東北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這些的劃分基本都是根據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戰略等等來劃分的。
在東部地區,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仍然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
在中部地區,「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穩步推進,今年上半年,中部六省經濟增速穩居「四大板塊」之首。
在西部地區,優勢能源資源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成渝、關中、天水、環北部灣經濟區正成為西部地區三大「增長極」。
在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加快推進,逐步走向統一市場的東北板塊經濟競爭優勢明顯提升。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外向型經濟一度受到嚴重影響,東部地區許多企業陷入海外訂單銳減、開工不足的困境。
現在的三大經濟帶是東部沿海地帶,中部地帶,西部地帶。
1、東部沿海地帶
東部沿海地帶包括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12個省、市、自治區。
本帶經濟發展主要是加強傳統工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大力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檔消費品工業,使產品向高、精、尖、新方向發展。
東部地帶經濟總量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巨大(1978-2004年東部地帶GDP在中國GDP總量中所佔的平均份額為54.9%),但其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卻小於中部地帶。
2、中部地帶
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區。在中國的三大地帶中,中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中國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最大。
中部地帶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低,企業融資主要依賴國有銀行,不利沖擊對中部企業的影響遠比對東部企業大得多。
3、西部地帶
西部地帶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10個省、自治區。
㈨ 什麼是六大經濟協作區
我國的經濟區劃
為謀求國民經濟在全國各地區能因地制宜地合理發展,為編制全國和各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為進行國土規劃和區域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有必要按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進行經濟區的劃分.目的是指明各經濟區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揭示各經濟區經濟發展的長遠方向,主要矛盾和解決的途徑.根據經濟區是經濟生產分工的地域單元的特點,在劃分時要注意把經濟發展與發揮地區優勢相結合,地區生產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地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相似性與合理的經濟聯系相結合,地區經濟現狀與發展遠景相結合,經濟中心城市與其經濟輻射所及的地區相結合,地區經濟發展與改善環境質量相結合,不同層次的經濟 和相應的行政區相結合.
1956年中國在制定12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時,曾將經濟區劃列為地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由於未得到有關業務部的支持,此項研究至今未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而只是在50年代中期結合區域規劃工作曾在少數省區進行了省內經濟區劃的研究.待到1958年,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計委)為了逐步改變生產力布局的不平衡和不合理狀態,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區人力,物力資源,在全國建立完整工業體系的同時,企圖在地方上也建立不同水平,各具特點的工業體系,而將全國劃分為7大經濟協作區.此後到1961年調整為6大經濟協作區,包括:東北區(遼,吉,黑3省);華北區(京,津2市和冀,晉,內蒙古3省區);華東區(上海市和魯,蘇,浙,皖,閩,贛6省);中南區(豫,鄂,湘,粵,桂5省區);西南區(川,滇,黔,藏4省區);西北區(陝,甘,寧,青,新5省區).各大經濟協作區均設有中央局和大區計委,負責協調大區內各省,市,自治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並組織各種經濟協作,這在對當時國民經濟進行調整的任務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大協作區相繼被撤銷,如何開展地區間經濟協作,也就無人問津了.
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改革開放方針的實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地區經濟協作也出現了新氣象.1981年以後上海經濟區,東北經濟區,西南5省6方經濟協調會,西北5省經濟技術協作聯席會等相繼成立.到1987年末全國已成立了各種形式的經濟協作區100多個,它們的地區范圍大小不等,層次不一,相互交叉,各有特色.在物資串換,資金融通,經濟技術協作,共同開發資源,合資興辦企業,以及人才,信息交流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顯示了區域協作的優越性.
國家計委在制定"七五"計劃時,把全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帶,目的是為了正確處理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個經濟地帶的關系,充分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和發展它們相互間的橫向經濟聯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層次不同,規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經濟"網路".其中東部地帶包括沿海12個省,市,自治區(京,津,滬,遼,冀,魯,蘇,浙,粵,閩,桂及海南),中部地帶包括9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鄂,湘,皖,贛),西部地帶包括西北和西南的9省,區(陝,甘,寧,青,新,川,滇,黔,藏).若根據發達地區,發展中地區和待開發地區三種不同發展水平類型來衡量,則這種劃分把"三線"建設重點區的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和偏遠的邊疆都合在待開發的西部地帶之列,定性不確切.再聯繫到國內各省區在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變數,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復雜性,則從劃分三大地帶來考慮宏觀發展,顯然過於簡單.
在國家的"九五"計劃中,又提出根據"7大區"(即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東南沿海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市區)來考慮經濟發展的意見.但這個區劃方案在定性與劃分原則上缺乏原則系統,一方面打破省區界線,有些區在地域范圍上有所重疊,另一方面又不覆蓋全國,有的區的名稱和所包范圍又不相符合(如環渤海區包括山西和內蒙古中部,西北地區包括西藏等),還值得商討如何進一步加以完善.從經濟區劃著眼,"七大區"和"三大地帶"看來都只能作為階段性的參考,時至今日全國經濟區劃問題仍然沒有定奪.
當前中國各地區之間橫向經濟聯系正在蓬勃開展,如何根據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把全國地區經濟協作的大框架建立起來,為此研究探討大經濟區的劃分就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經濟地理學家楊樹珍提出了比較完整的中國經濟區劃設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㈩ 中國最大的天然林區是___林區,包括___山脈和____山脈地區。中國最大的經濟林區是___林區,該林區的樹木
中國最大的天然林區是(東北)林區,包括(大、小興安嶺 )山脈和( 長白)山脈地區。中國最大的經濟林區是(東南)林區,該林區的樹木主要為(人工)林,次生林,中國林區中樹的種類最多的林區(西南)林區,位於(橫斷)山脈和藏東南、滇南林地。中國防護林包括(華北)、(西北)、(東北)的「三北」防護林,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沿江防護林和防颱風、風沙的(東南沿海)防護林。
答案,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