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利與弊
20世紀30年代,蘇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被稱為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因形成於斯大林執政時期,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特點:
(1)經濟方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否定價值規律,排斥商品和市場。
(2)政治方面: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缺少群眾監督,忽視民主和法制。
形成的原因:
(1)小生產占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經濟文化落後以及缺乏民主傳統是其基本原因。
(2)過渡時期階級斗爭激烈、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對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的客觀要求,帝國主義包圍下險惡的國際環境以及戰爭的危機感,都是造成權力過於集中的重要的客觀因素。
(3)封建專制、封建殘餘思想的存在則是個人迷信盛行及個人專制的社會文化基礎。
(4)斯大林對黨內斗爭錯誤的處理方法及理論上的失誤等則是其主觀因素。
評價:
(1)該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精神道德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較短的時間內,蘇聯從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和軍事強國,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到二戰後不僅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而且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
(2)該模式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點和弊端。它未能解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形成對斯大林嚴重的個人崇拜;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忽視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發展,形成脫離經濟發展的集約化、一體化趨勢,從而日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為日後蘇聯和東歐各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成為後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歷史根源。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到巨大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但這並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失敗了。我國探索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符合我國實際,充滿生機與活力。我國找到了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路,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B. 建國後,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體制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建國後,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體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公有制經濟在所有制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
②國家對經濟活動採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
③經濟決策權高度集中。
④社會資源的計劃配置。
⑤交易活動的非價格特徵。
⑥分配方式上採取按勞分配。 經濟結構呈現明顯的城鄉分化和二元結構。
C. 對蘇聯高度集中經濟體制的看法
本回答為個人意見,未參照任何網路知識
利:
1:可以集中整個國家的力量去完成國家高層的戰略發展思路,國家的意志力得到很好的發揮,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打造重工業你就可以看出來,蘇聯從東歐一直把工業基地發展到西伯利亞的烏拉爾山一帶,一舉奠定半個多世紀的重工業老大地位;
2:這種經濟體制下,國家可以更好的發揮宏觀調控的杠桿作用,結合市場經濟本身的規律,在政治高層不犯方向錯誤的時候,可以使國家的意志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同時也能很好的抵禦外資企業對於民族企業生存空間壓縮的局勢;
3:這種體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絕本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得以避免較大規模的全球蕭條
弊端:
個人感覺高度集中的市場經濟是註定會被歷史淘汰的,現在全世界只有5個國家承認社會主義,並且當中發展的最好的已經開始向市場經濟靠攏,並極力希望美國承認其市場經濟的地位
第一:決策層的方向性錯誤無以復加的傳遞給了整個國民經濟,而市場經濟的自動調整能力在這種經濟體制下發揮不了應有的效能
第二:容易遭成腐敗的滋生,絕對的權利帶來的就是絕對的腐敗,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平復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第三:遏制了商業領域的發展。現代經濟是屬於6+1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無益極大的遏制了國內市場在銷售、物流、倉儲等環節的創新性,導致經濟發展沉迷,沒有生氣;
第四:長期的集中經濟體制,容易與國際上先進的經濟模式脫軌,享受不了全球化帶來的好處
第五:容易使經濟發展軌跡按照國家高層的意志力進行,但無形當中形成畸形發展,比如蘇聯後期的重工業輕農業的政策
希望對你寫論文有幫助
D. 怎樣看原蘇聯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條件和利弊
形成條件:
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的最終形成,有其歷史的社會經濟方面的原因和理論認識上的原因。從歷史的社會經濟方面的原因看:首先,蘇聯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是單一的公有剠,/t工業上是國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在農業上是集體農庄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不允許其他所有制形式存在。所有制形式的這種過分單一化,不僅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且由於生產資料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過分統一,又成為經濟管理許可權過度集中的基礎。其次,當時蘇聯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是用新技術改造國民經濟各部門,以便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由於原有的物質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生產的增長主要依靠外延擴大再生產,要求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急需的重點建設,採取集中時管理體制比較有利於實現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蘇聯,是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帝圍主義的包圍和戰爭的威脅使蘇聯具有一種加速發展經濟,特別是加速發展工業的緊迫感,這使其經濟體制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備戰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蘇聯依靠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的支持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不僅證實了建立?這種體制的必要性,而且進一步強化了它的集中程度。最後,五十年代以前嚴峻的國際國內環境,以及人們依然保持著較高革命熱情,使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能夠得到人們的支持和諒解。從理論認識方面的原因看:三十年代蘇聯理論界占優勢的觀點是,社會主義經濟本質上是計劃經濟,市場只能是私有制商品經濟的產物,計劃與市場在本質上是不可能統一的。雖然在三十年代中期,他們承認商品、貨幣、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但並不是從社會主義經濟的內在必然性來認識,而且不斷論證它們被改造了的性質。直到1952年,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這部著作中,才對商品貨幣關系等問題作了科學的說明。斯大林所闡述的一些科學思想,不僅對蘇聯而且劉·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斯大林門理論思想也有不少缺陷,例如,他否認生產資料是商品,否認價值規律對全民所有制生產的調節作用,從而大大巴制和縮小了價值規律私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范圍。
利弊
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雖然正當時基本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對蘇聯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又存!布著許多弊病,並且隨著蘇聯經濟和政沾形勢的發展變化進一步暴露出來,逐漸成為蘇聯經濟發展的障礙。主要表現在:(1)它使國家行政機構的管理許可權絕對化,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難以發揮,(2)完全按照指令性計劃進行生產,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經濟效益差;(3)政企職責不分,工作效率低,官僚主義嚴重,等等。
E. 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對中國有沒有產生重大影響,
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對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 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從過渡時期的一五計劃、三大改造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
形成於30年代,發展於二戰後初期應指的是蘇聯的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