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寧夏回族和漢族各有多少人
2002年末,寧夏人口為571.54萬人,比1949年末凈增451.6萬人。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寧夏總人口為 561.55萬人(其中回族人口190.23萬人,佔33.88%),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時的465.55萬人相比,增加 96.00萬人,增長20.62%,年平均增長率為1.82%。
新中國建立以來,寧夏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人口的文化素質有較大提高。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全區人口中,接受大學教育的20.75萬人,佔4.11%;接受初、高中教育的217.59萬人,佔43.1%;接受小學教育的178.41萬人,佔35.34%;文盲人口(15歲及其以上,識字很少的人)63.23萬人。人口文化程度的地區差別很大,川區高於山區,城市高於鄉村。
寧夏是中國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回族人口約占自治區總人口的1/3,佔全國回族人口的1/5。回族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和吳忠市,其回族人口占寧夏回族人口的80%以上。
寧夏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次之,中部最少。銀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吳忠市人口密度分別為260.5人/平方千米、150.4人/平方千米、110.1人/平方千米、65.9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為石嘴山市,高達601.6人/平方千米,最小的為鹽池縣,僅22.5人/平方千米。
2003年寧夏人口狀況:2003年末寧夏總人口580.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95 ‰,出生人口9.0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5.68‰,比上年下降0.7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72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73‰。其中回族人口 202.5多萬,約佔全區總人口的34.9%,約佔全國回族人口的1/6,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集區。散居的少數民族有33個,共2.8萬人,約佔全區總人口的0.5%。
2004年寧夏人口狀況: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04年全區出生人口9.0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5.97‰,比上年上升0.29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80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79‰;人口自然增長率11.18‰,全年凈增人口6.53萬人,年末總人口587.71萬人,其中:回族206.49萬人,漢族377.42萬人。
2004年末,納入統計制度的全區城鄉就業人員達29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4萬人,增長2.5%。城鎮單位在崗職工59.2萬人,比上年末凈減少1萬人,下降1.7%。其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數37.9萬人,比上年減少1.6萬人;集體單位在崗職工人數1.8萬人,減少 0.4萬人;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在崗職工人數19.5萬人,比上年增加1萬人。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從業人員27.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萬人。鄉村從業人員209.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萬人。2004年全區已登記失業人員中通過疏導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的人數4.9萬人,比上年增長8.9%。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4.1萬人,登記失業率4.5%。(摘自:《寧夏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5年寧夏人口狀況: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05年寧夏出生人口9.4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5.93‰,比上年上升0.0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95‰;人口自然增長率10.98‰,全年凈增人口6.50萬人,年末總人口596.20萬人。
2005年末,納入統計制度的全區城鄉就業人員達299.6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萬人,增長0.54%。城鎮單位在崗職工57.44萬人,比上年末凈減少1.04萬人,下降1.78%。其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數37.39萬人,比上年增加0.23萬人;集體單位在崗職工人數1.3萬人,減少0.47萬人;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在崗職工人數18.75萬人,比上年減少0.8萬人。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從業人員27.9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26萬人。鄉村從業人員211.9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8萬人。2005年全區已登記失業人員中通過疏導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的人數5.5萬人,比上年增長12.24%。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4.4萬人,登記失業率4.5%。(摘自:《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關於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8年寧夏境內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已超過610萬人。
『貳』 經濟開發區的行政區劃,1個居委會4個社區人口4.15萬
社區是一個地理上面的概念,沒有管理權,不是一個單位。居委會是城鎮基層組織,相當於農村的村委會,能對外承擔民事責任的。社區是居委會下面的小部分,居委會是社區的領導機構。居委會的管理范圍完全可以超過一個社區。
『叄』 大武口區的行政區劃
大武口區成立於1973年6月,轄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12個行政村和47個社區。其中,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為:長勝街道、朝陽街道、人民路街道、長城街道、青山街道、石炭井街道、白芨溝街道、溝口街道、長興街道,錦林街道;星海鎮,隆湖經濟開發區。
2012年,將全區47個社區調整為51個。 按地貌成因和地形特徵,可分為洪積扇、風沙地、湖泊和湖泊窪地。
洪積扇是由賀蘭山汝箕溝、鬼頭溝、武當廟溝及大武口溝口等所形成的洪積扇組成,海拔1108-1148米,總面積約為112200畝。洪積扇上部多為礫石堆積,有效土層薄,植被稀疏,產草量低,地面坡降較大;洪積扇中部坡降較緩,有一定的有效土層,有效土層較厚的區域,如長勝、潮湖、原礦務局所屬農場,多已墾為農、林用地,有效土層薄的地區仍為天然草地和荒地;洪積扇末端即扇緣一帶,地面平坦,土層深厚,第二農場渠西側有灌溉條件的土地多為農田。
風沙地是在分力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下形成的。按其移動的程度分為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浮沙地。風沙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中下部,第二農場北側,面積約31000畝。基本為荒地。
低窪地主要是指隆湖開發區的碟型窪地和第二農場渠兩側的湖泊窪地,總面積約為67230畝。由於四周高,中間低窪,自然比降為1﹕5700,自然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非灌溉季節,地下水埋深在1米左右。土壤鹽漬化重,表層土壤(0-20厘米)鹽分含量大於3克每千克。
湖泊水面主要為星海湖和漁池,面積為 50300 畝,主要功能是防洪蓄洪、生態景觀與水產養殖。 大武口區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據大武口氣象站歷年的資料,本地區主要氣候要素有以下特點:
光能資源豐富、太陽年輻射量平均為3850-6036兆焦耳/平方米,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800-3100小時;熱量豐富,≥0℃積溫年平均為3670-4177℃,≥10℃積溫年平均為3268-3630℃,對農業生產有利。
大武口地區乾旱少雨,近十年平均降水量為199.6毫米,降水量在一年中的分配不均勻,雨季(7、8、9月)的降水量佔全年總降水量的76.6%,旱季(12、1、2月)的降水量僅佔全年總降水量的1.15%,雨季降水量為旱季降水量的66倍左右。蒸發量大,年平均蒸發量為2203.7毫米,為年平均降水量的11倍。大氣相對濕度低,年平均僅為50%左右,乾燥度大於4。乾旱少雨,蒸發強烈。
多年平均氣溫為9.4℃,一年中以一月份的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為-7.5℃,以七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為24.0℃。極端最低溫為-22.7℃,極端最高溫為37.1℃。氣溫年較差平均為12.2℃-14.0℃,比引黃灌區內部要高,十分有利於有機物質的積累。
無霜期短,多年平均為139-170天,比引黃灌區內部短。
大武口地區地處賀蘭山東麓,暴雨山洪多發生在7、8月份降雨集中季節,日降水量≥25毫米的大雨天氣每年一遇,日降雨量≥50毫米的暴雨天氣,每三年一遇,最大日降水量132.9毫米,每遇大雨、暴雨,即引起山洪發生。
大於八級以上的大風日數平均每年有22天,最多達56天,最大風力達十二級,大風多出現在3-5月乾旱最為嚴重的季節,因此,常伴有沙塵暴出現,年均沙塵暴日數為11天左右。
本地對農業危害較大的是晚霜凍,當晚霜凍出現在四月底五月初時對經濟林、露地菜的危害較大。冰雹危害常在6-8月份,對農業影響較大。 截止2013年,石嘴山市賀蘭山東麓綜合可利用水資源為7734萬立方米,大武口區內也有一定儲量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資源。
地表水
地表水資源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體。大氣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來源。本地區年均降水不足200毫米,且降水量在全年內分配極不均,季節變化比年際間變化大,6-9月份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賀蘭山麓是大武口區重要的水源地,降水量較大,年均降水量高達430毫米,加之有一定的水源涵養功能,其大氣降水被截留為山泉水,大武口區有山泉上百眼,流量較大,水質好,灌溉農田萬余畝,直接利用率低,約為30%,開發利用的潛力較大。
第二農場渠是大武口的主要引黃灌溉乾渠,年均引水量1.45億立方米,在境內長約14.8公里,是農田的主要灌溉水源。
地下水
石嘴山市賀蘭山東麓地下水資源儲量年均為0.63億立方米,大武口區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已打灌溉機井62眼,人畜飲水井3眼,其開發利用的潛力較大。 2006~2010年,大武口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45.8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28.46億元,年均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0.8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82.6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45億元,三次產業年均增長分別為4.3%、15.1%和11.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8564元增加到2010年的45553元,年均增長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05年的0.93億元達到2010年的3.38億元,年均增長33.9%。
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5∶65.4∶33.1調整為2010年的0.7∶64.3∶35,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9個百分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油香
回族民間傳統的食品,是回族對油餅的一種特殊稱謂。當家裡來了貴賓,或給孩子過滿月,過百日、割禮、結婚等,要炸油香慶賀。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聖忌節等,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香,除了自己吃以外,還要饋贈鄰里鄉親,互相品嘗,祝賀節日。
寧夏回族對油香很講究,一般在炸油香之前,要洗大、小凈,以保持清真。吃油香時,要用手順著刀口掰著吃,忌諱一口一口咬著吃。
燴羊雜碎
將羊的頭、蹄及心、肚、腸肝等內臟洗凈煮熟,切成長段摻和均勻,加入香菜、辣椒等佐料烹制後,盛入盤中,菜色紅潤油亮,吃起來湯辣、味濃,堪稱一絕。
『肆』 寧夏的隆德是屬於那裡的
隆德縣隸屬於固原市,位於六盤山西麓、寧南邊陲。東望關陝,西眺河洮,南走秦州,北通寧朔;襟帶秦涼,擁衛西輔。「312」國道縱貫東西, 隆(德)秦(安)省道和隆(德)張(易)縣道分別穿越南北。縣境西北毗連靜寧、西吉,東南直接涇源、庄浪,東北周邊與固原接界。關山險阻,水道西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故有「關隴鎖鑰」之譽。2010年,隆德縣轄3個鎮、18個鄉。總人口197160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13707 沙塘鎮 17678 聯財鎮 10488 城郊鄉 6982 陳靳鄉 7386 峰台鄉 4603 好水鄉 8906 觀堡鄉 8539 大庄鄉 10032 楊河鄉 9349 神林鄉 11054 張程鄉 5985 桃園鄉 4262 鳳嶺鄉 8893 山河鄉 5952 上樑鄉 3901 桃山鄉 7604 溫堡鄉 12355 奠安鄉 7501 楊溝鄉 4427 崇安鄉 4767 隆湖區管委會虛擬鄉 22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