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說養孩子也是一個財富問題,養孩子有多費錢
經濟學無處不在,其實養育孩子同樣也是一個財富問題,兒童就像美麗的花朵,精心呵護才能夠開出漂亮的花。需要花費家長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但同時也能夠帶給家庭用金錢買不到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孩子就是家庭未來的希望,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養孩子其實是一樁大買賣,夫妻在什麼時候開始養育孩子最具有增值效應,如何用最少的成本養育出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什麼樣的家庭條件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些其實都蘊含著經濟學的道理。
在現代社會養育孩子可能未必就是為了「養兒防老」而是一種經濟行為,因為父母想要讓自己的後代越來越好,更有出息,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能夠超過自己,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富有的人養孩子是為了讓他們能夠繼承家產,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養育孩子是為了自己的家風傳承,偏遠山區的人養孩子是為了家裡能夠有一個收入來源,不管是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為了把孩子當成未來增值的固定資產。
錢是需要儲蓄才能夠理財的,所以可以從儲蓄罐開始培養孩子存錢的意識,教育孩子懂得節約用錢,目的不僅僅是對金錢合理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賺錢要多過花錢的意識,這是他們人生未來必須具備的金錢意識。
小的時候是儲蓄罐,長大了就能給他們單獨開一個儲蓄賬戶,讓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存款。養孩子是經濟學,孩子自己也需要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只有這樣他們的未來才不會為錢所困。
2. 關於經濟學的問題
例子中計算的只是撫養一個孩子的直接的成本,也就是直接的貨幣支出,把一個孩子撫養成人當然還有其他支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撫養孩子還有其他的一些機會成本,比如照顧孩子的時間,因為培養孩子失去的機會,假設在培養過程中花在照顧孩子的時間以及與孩子交流的時間等等用來花在做其他的工作或者提升自己上面,就會增加收入以及提升自己等機會,從經濟學角度看,這也算是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撫養孩子雖然會花費很多的機會成本以及貨幣支出,但是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的喜悅與幸福感,卻不是用貨幣可以來衡量的,所以花費再多,從中國的傳統來看也是值得的。經濟學從理性角度來考慮最優選擇,而現實中我們更多的受到感性、傳統文化的影響。
第2個問題,高收入高文化家庭希望生育子女的數量與低收入低文化家庭的比較,其實現在並沒有定論,雖然在幾十年前,可能確實如你的描述。以前,由於低收入低文化家庭處於對養老的考慮,或許覺得子女越多以後就越可靠,這是因為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
而現在,老百姓對養育孩子數量的考慮,更多的是考慮把孩子養大成人的花費太多巨大,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都是一筆巨大的支出,低收入低文化家庭可能無力承擔對養育多個孩子的花費。由於社會生活的壓力,不管是低收入還是高收入家庭,大家對待孩子的數量的態度開始有所轉變,更多的是通過對自己綜合經濟能力的考慮,所以您所說的收入、文化對待家庭孩子數量的態度並不確定,可能高收入的家庭希望養育更多孩子,也可能低收入家庭養育更多孩子。
3. 為什麼農村比城市更願意生孩子,請根據經濟學原理解釋
根據經濟學原理解釋農村比城市更願意生孩子的原因,我覺得機會成本原理。因為在農村生孩子可能可以改善生活,而在城市為了改善生活,可以不要孩子。而且農村大部分是自給自足,養兒防老的觀念非常重,人老了,基本上是靠孩子。在中國,有很多地方農業發展比較落後,農村中需要力氣比較大的男勞力。
拓展資料:
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的前四個都是涉及個體的選擇,它們說明了個人是如何做出自己的決策的
原理1:權衡取捨
人們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必須放棄另一樣東西 。充分認識到這一原理,有助於人們在做選擇時權衡好利弊。那麼如何去權衡?下面的原理2給出了度量方式。
原理2: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又稱選擇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這一原理關鍵的兩點在於:
機會成本中的機會必須是你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你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於你的機會;
做出選擇後,被丟棄的選項只關注其對應的最大利益,即若有多個利益,只關注最大的那個。
原理2的意義在於:經濟學假設人們在理性的指導下,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優化的資源配置,以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而這回答了原理1引申出的如何取捨的問題:盡量做出機會成本最低的選擇。
原理3:理性的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即人們的行為是利己的。而所謂的「邊際量」其實分開兩個詞:邊際、量。「邊際」是一個比較學術化的詞彙,它是用來描述一個微小增量的術語。 而「量」用經濟學的詞來說便是效用,指人們消費某種物品時所得到的滿足程度。
原理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原理3已經指出理性人在做出選擇時,會考慮邊際量所處的成本和收益。一旦成本和收益中有任何一方發生變動,或是兩方都發生變動的情況下,人們的選擇都會隨之發生改變。也就是說,成本和收益的變動改變了人們的激勵,而同時人們對對此做出選擇。
在能力一定的情況下,激勵水平的高低將決定其工作成績的大小。綜合運用多種激勵方法是有效提高激勵水平的一大法寶。激勵機制是否產生了影響,取決於激勵方法是否能滿足個人的需要。
4. 邊際撫養什麼意思經濟學中的概念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經濟學認為,經濟事物總是在各種影響因素下不斷變動的變數,因此,邊際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確決策時的重要參考.這就是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這個術語來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調整.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來做決策. 邊際量是每增加一單位投入所增加的產量. 用拔河來做比喻,一方共有10個人,總拉力為300公斤.現在增加一個人張三,張三的到來使得這一方的拉力增加了25公斤,這個25公斤就是邊際量.又增加一個李四,李四的到來又增加20公斤拉力,這個也是邊際量. 總的說來,邊際量的增加往往是遞減的,還用拔河做例子. 假設每一個人的力量都是一樣的25公斤,當人數少的時候,大家配合的比較好,每一個人都能發揮25公斤的力量. 後來增加了一個人,大家一起使勁的時間就有點錯位,新增加的人實際只能讓總拉力增加24公斤的力量. 繼續增加人的話,大家使勁的時間就有更多的錯位,他只能讓總拉力增加23公斤的力量.
5. 生幾個孩子最符合經濟學原理
從經濟學和概率學的角度來說,生2個孩子最經濟劃算。
這個,主要是經濟學是收益和風險兩個角度計算的。從風險方面,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推算,中國有大約3.91%的人活不過18歲,5.1%的人活不過30歲。如果只生一個孩子,那麼有約3.9%的概率無法成年,9.01%的規律活不過30歲。雖然是小概率,但是這種小概率一旦出現是非常致命的,會給生活帶來毀滅性打擊。所以,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說,就是再生一個孩子。雖然成本很高,但是可以把失獨的風險降低到萬分之16。
簡單按照概率論來計算,是生的越多越安心,但是目前來說生育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多了可能養不起。生一個的話,風險值又最大,所以從經濟學和概率學的角度來說,生2個孩子最經濟劃算。
6. 生娃有啥經濟學
生娃經濟學:
1、錢少人少
我們都知道,父輩那時候沒錢,但一家都要生5、6個孩子,這都是常見的,在古代更是,我們從電視里也能了解到,哪怕是貧民百姓家也有10來個孩子,但真正能夠存活下來,能夠露臉的往往就那麼2、3個人。
要麼因為各種病早夭了,還有一些難產了,不管哪種就是真正能夠長成年的就是極少數人。而那時候錢也少,成活的人也少,醫療衛生的條件也不好。
2、錢不多,人不少
再說我們錢不多的時候,就比如我們父母那一輩,雖然只是勉強溫飽,但是人口存活率卻不少,而且一家都4個孩子左右,姐妹兄弟眾多。到現在誰家一般都有幾個姑姑、叔叔伯伯的,一到過年的時候,熱鬧的不得了,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飯,美的不行。
尤其是收紅包的時候,更是激動人心,瞬間覺得自己特別富有。但給紅包的時候,也很肉疼,快樂並痛苦著,也是別樣的嘗試。尤其是收紅包的時候,更是激動人心,瞬間覺得自己特別富有。但給紅包的時候,也很肉疼,快樂並痛苦著,也是別樣的嘗試。
3、錢多人少
再來說現在,錢是多了,但是生孩子的人卻少了。一家最多2個,而一線二線城市,一般家裡只有一個孩子,還不算一些不婚主義的,因為生活太不容易了,賺錢遠遠比不上花錢的速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享受生活,生孩子養活孩子,好像跟享受生活扯不上關系,養活孩子,教育孩子,只看兩這句就壓力山大。
對於現在的小年輕們來說,真的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要一個孩子的花銷太高了,所以,這就產生了很多不婚主義和獨生子女家庭。其實,對於一個女人或者一個家庭來說,有了孩子才是完整的,孩子是一個家庭快樂和力量的源泉,養孩子是一門經濟學,痛並快樂著。
7. 二孩時代,用經濟學原理說明孩子帶來的成本與效應
二胎是相對解決養老的問題,現在2015年,中國的老人已經達到2.12億,至2050年數目會到4.4億人,中國的養老因為政府虧空,養老金入不敷出,所以需要有一種新的模式來解決養老問題,政府就通過二胎來解決,以家庭形式替政府解決養老問題。二胎就一句話,加筷不加菜
8. 我想問一下,撫養一個小孩的成本。
1.懷孕生產費用15000元
孕期檢查、B超、葯費等,1500元左右。孕期買土雞、水果及其它營養品等,3500元左右。防輻射服及孕婦裝,1000元左右。普通婦產醫院,順產各項費用加起來,約4000元。如果剖腹產,那麼費用在5000-8000不等。
2.幼兒階段(0~3歲)45000元
寶寶在0~1歲的時候,奶粉錢、衣物、尿不濕等每月大約需要1500元。也就是說周歲內最少要花18000元左右。1~3歲,買各種早教資料及玩具,約3000元;除此之外生活加衣物等每個月約1000元。那麼加起來27000元左右。
3.幼兒園階段(3~6歲)57000元
普通幼兒園一個月託管費(包括飲食、雜物等)一般1500元左右。此外還有購買玩具、衣物等的費用,每年1000元,三年總共花費57000元。
4.小學階段(6~12歲)54000元
雖然說義務教育沒有學雜費,但到小學階段,父母一般會給孩子買手機、零食、時尚衣服等各種物品,一年3000元左右,六年就是18000元。每個月生活費最少500元左右。六年下來,總共54000元。
5.初中階段(12~15歲)40000元
這個階段一學期雜費500元左右,三年3000元;孩子生活費可適當提高一下,每月600元,三年就是21600元;學校外的補課費、興趣培養等費用一學期1500元左右,三年9000元左右。不過,孩子在初中階段置辦學慣用品的花費要高起來,電子辭典、MP3、電腦等,這三年內要花費數千元至上萬元。
6.高中階段(15~18歲)50000元
公立重點高中每學期學費、住宿費總共在2000元左右,三年學雜費5000元。同時,我們也考慮到高中階段的學習非常激烈,孩子如果學習不好的話就需要參加校內外的補課,三年也要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我們按照5000元計算。每月生活費需要800元,總的計算下來,高中三年孩子身上的總花費大約50000元。
7.大學階段(18~22歲)90000元
一般的孩子考上大學後,每年學費和住宿費大約在6000元(不包括藝術類學生),四年就是24000元;雜費、生活費一個月1200元左右,加上來回家和旅遊的費用,總計60000元差不多夠了。如果有女盆友或者男盆友之類的,還得另外多花錢。
還有不固定花費,比如生病住院、學駕駛證、過節請客等每年也需要1000元吧。22年就是22000元。
0~22歲合計為37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