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問題如何解釋

經濟問題如何解釋

發布時間:2022-08-09 05:39:42

⑴ 毛主席解釋什麼是經濟

毛主席一直非常注重經濟工作,從土地革命時期開始,他就寫了一系列有關文章。1928年10月15日寫的《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中就專門有一節講「經濟問題」。1933年他指出:「以為革命戰爭的環境不應該進行經濟建設的意見,是極端錯誤的。」「在現在的階段上,經濟建設必須是環繞著革命戰爭這個中心任務的。革命戰爭是當前的中心任務,經濟建設事業是為著它的,是環繞著它的,是服從於它的。……只有在國內戰爭完結之後,才說得上也才應該說以經濟建設為一切任務的中心。」現在提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毛主席早就制定的。
1934年毛主席提出:「我們的經濟政策原則,是進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須的經濟方面的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竭力改良民眾的生活,鞏固工農在經濟方面的聯合,保證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的領導,爭取國營經濟對私人經濟的領導,造成將來發展到社會主義的前提。」「我們的經濟建設的中心,應當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
1939年他明確、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時期在經濟方面的基本綱領和政策,「它在經濟上是把帝國主義者和漢奸反動派的大資本大企業收歸國家經營,把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所有,同時保存一般的私人資本主義的企業,並不廢除富農經濟。」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又解釋了這三方面問題,1947年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把這三方面內容概括為「三大經濟綱領」。1945年又專門講《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
在毛主席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鞏固了根據地,發展了經濟,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
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他指出,建國後「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加上私人資本主義,加上個體經濟,加上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就是人民共和國的幾種主要的經濟成分,這些就構成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我國當時生產力很落後,而「這是帝國主義制度和封建制度壓迫中國的結果,這是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性質在經濟上的表現,這也是在中國革命的時期內和在革命勝利以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可見,以國營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存,是毛主席根據當時情況提出來的。但他同時說:「如果認為我們現在不要限制資本主義,認為可以拋棄『節制資本』的口號,這是完全錯誤的,這就是右傾機會主義的觀點。但是反過來,如果認為應當對私人資本限製得太大太死,或者認為簡直可以很快地消滅私人資本,這也是完全錯誤的,這就是『左』傾機會主義或冒險主義的觀點。」
1956年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六次會議上講:「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企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就是通過調整生產關系來解放生產力。領導制定了《1956年—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
在社會主義改造中,他看到一切照搬照抄蘇聯的模式,所有制簡單劃一,暴露出很多弊端,立即指出「硬搬就是不獨立思考,忘記了歷史上教條主義的教訓。」「理論從實踐中來,又到實踐中去,這個理論沒用運用到經濟建設上。」
看到對私人資本限製得太大太死,他說:「現在我國的自由市場,基本性質仍是資本主義的,雖然已經沒有資本家了。它與國家市場成雙成對。上海的地下工廠同合營企業也是對立物。因為社會需要,就發展起來了。要使它成為地上,合法化,可以僱工。」「最好開私營工廠,同地上的作對,還可以開夫妻店,請工也可以。」「還可以考慮,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很顯然,毛主席是根據對立統一的法則,要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這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突破,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上,毛主席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方針。要求「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要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用人少,效率高,會做生意,這些都應當有原則地好好學過來,以利於改進我們的工作。」

⑵ 這種經濟現象怎麼解釋

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有很大關系,我國的通貨膨脹率每年是2.5%左右,也就是說貨幣每年貶值2.5%,這個是官方的,因此官方會通過這個2.5%的通貨膨脹來發放工資,每年增加工資2.5%。但實際通貨膨脹是多少呢,用豬肉做比較,豬肉價格近十年漲了十倍多,也就是說實際在食物這塊的通脹在每年10%左右,實際通脹率比官方統計高出7.5個百分點,這就說明實際消費的增加每年要比官方工資的增加快7.5%,十年這個差距就是約80%,也就是說你的現實消費水平要比你的工資水平高出80%。如果按現在平均工資1500算,那麼現在實際合適的工資應該是1500乘以180%等於2700元。希望這個回答能夠解決你的疑惑。

⑶ 怎樣從經濟視角解釋問題

個人理解,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出發:

一、從小處講,經濟就是民生,衣食住行用玩都是經濟,都是百姓生活最基礎最重要的事情。

二、從大處講,經濟是人類社會一切活動圍繞的核心和目的,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三、從文化講,經濟的古代原義是「經世濟民」。意思是使社會繁榮,百姓安居。 這是古代賢士的立世准則。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就是來自於此。

⑷ 誰幫忙解釋一下經濟問題

外部效應(Externality)是一個經濟學名詞,指一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他人的福祗,卻沒有承擔相應的義務或獲得回報,亦稱外部成本、外部效應或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
它可能是好事,叫作「正面外部效應」,比如修繕一個鳥語花香的花園,可以直接讓鄰居心曠神怡;但很多情況下它是壞事,叫作「負面外部效應」,比如放高分貝的音樂會吵著鄰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廠的污染會直接使周圍的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當然,外部效應不包括間接影響,比如某人「割肉」賣股票,使得該股票跌了0.00001%,進而影響其它持有該股的股民。所有隻通過影響價格而影響他人的行為都沒有外部效應。
按照外部效應產生的影響不同,外部效應有可耗盡(Depletable)和不可耗盡(Nondepletable)之分。對於不可耗盡的外部效應,一個人的享用不影響其它人可享用的數量和質量;對於可耗盡的外部效應,一個人的享用使得另一個人可享用的數量或質量下降。可耗盡外部效應的例子有公共運輸,不可耗盡外部效應的例子有國防,污染,等等。
外部效應直接影響供給。一般「好」的外部效應供應得「少」,而「壞」的供應得「多」。如果我只考慮我的快樂,我只會把花園修繕到我的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相當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也考慮鄰居的快樂,並「快樂著他的快樂」,我和鄰居合起來的邊際快樂就會大於我一個人的,於是我就願意把花園修得更好。同樣的,如果考慮到鄰居的痛苦,並「痛苦著他的痛苦」,我就會少放高分貝音樂;如果化工廠考慮周圍居民的健康損失,並且「損失著他們的損失」,它們也會少排污。總之,供應的「多」和「少」都是相對於社會最優供應量而言,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不一致使得「壞」的供應得多,「好」的供應得少。
政府的一個作用就是糾正這種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不一致,把供應量增加或減少到最優。當政府對化工廠的排污收稅,然後用之於周圍居民,化工廠立即會「損失著他們的損失」,減少排污量。另一個常見的政府的糾正行為是拍賣「排污牌照(pollution licence)」,它能達到和排污稅收(pollution taxation)同樣的效果,而且一般認為更容易實行。
• 外部經濟通常是指有益外部性商品的生產。 這類商品的生產會對社會和環境產生的正效應(如教育和安全)。
• 外部不經濟通常是指有害外部性的商品。這類商品的生產會對社會和環境產生的負效應(如污染和犯罪)。
• 個人通常會傾向於『外部不經濟』的消費行為,因為有害外部性商品帶來的成本不需要個人承擔(如污染),經濟上稱此為『過度消費(overconsumption)』
• 而由於有益外部性商品帶來的收益並不能被個人獨占,個人通常在一定程度上不願意做出『外部經濟』的消費行為(如教育),經濟上稱此為『不充分消費(underconsumption)』

Social benefit = private benefit + external benefit
社會收益 = 私人收益+ 外部收益
Social cost = private cost + external benefit
社會成本 = 私人成本 + 外部成本

人們通常會依據兩個特點, 對經濟中的物品進行分類:
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 excludable?
排他性:1.可以阻止人們享用這些物品.
2.法律 認可並保障的私有產權.
物品是否具有競爭性 rival?
競爭性:某人使用該物品, 並不會減少他人對該商品的享用程度.

將經濟中的物品分為四類: 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排他性+競爭性;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排他性與競爭性都沒有; 公有資源Common Resources, 只有競爭性, 沒有排他性;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ies. 只有排他性, 沒有競爭性.

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如:
國防National Defense,既無競爭性又無排他性
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特殊性知識(專利)與一般性知識(補貼)
扶貧計劃Programs to Fight Poverty,對富人征稅來提高窮人的生活水平,富人因現在可享受一個較少貧困的社會而狀況變好,窮人生活水平提高,狀況也變好。
燈塔-作出標記,以使船隻避開暗礁水域。存在搭便車,主要由政府經營

⑸ 經濟學所面臨的三個基本問題是是什麼如何解釋

一、生產問題生產問題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生產問題的基本問題就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但在經濟學、包括西方經濟學、尤其是新古典經濟學中,關注最多的其實並不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而是生產最大化問題。生產最大化問題就是產量的最大化問題(因為假定價格是已知的,所以產量最大化其實就是收益的最大化)。生產最大化表現為成本既定條件下的產量的最大化和產量既定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把生產問題簡化為生產最大化問題時有問題的。因為,現代生產不是單個人獨立進行的小生產,而是很多人協作進行的大生產,生產的組織(這里作動詞用)和管理顯然是生產的重要問題。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看成一個生產函數顯然是過於簡化了問題,因為不同的組織和管理就意味著不同的生產函數、而組織和管理顯然不只是一個管理問題,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涉及成本和效率問題。科斯注意到了傳統經濟學把廠商看作一個生產函數、生產問題簡化為生產最大化問題的缺陷(之一),提出了經濟學的第二個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交易或交易成本問題,他沒有注意到生產關系問題)。馬克思經濟學更關注生產關系問題(生產關系問題其實就是生產力問題,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不正確的,是生產力條件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條件結合形成生產力(結合是以一定的生產關系結合的),因此結合是形成生產力的條件,生產關系是生產力形成的條件、制約著生產力(所以要按照生產力條件調整生產關系),馬克思所講的生產力其實很多都是講生產力條件,他的歷史唯物論是有缺陷的),生產關系問題顯然是生產的基本問題(生產關系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還包括生產中的帶有自然性質的技術關系(管理水平其實是管理技術問題,但管理技術及包括自然性質的技術關系、也包括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涉及社會屬性的技術問題))。這里的生產主要是狹義的,但在廣義上也是成立的。二、交易成本問題傳統經濟學也關注成本問題,但其關注的主要是生產成本問題。科斯注意到了傳統經濟學的上述缺陷,他在《企業的本質》提出了企業是市場的替代機制、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等問題,在《社會成本問題》中較完整地提出了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是與生產成本不同的成本,它是由於交易而產生。後來,很多新制度經濟學家、法和經濟學家都是運用科斯的交易成本這個分析工具。但是,科斯的創新是有缺陷的。他把企業看成市場的替代機制,是個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但忽視了企業的「生產」(這里的生產從功能上講是廣義的、創新也是生產的內容之一)功能或生產力問題,生產的具體組織和管理也不是一個合約就能解決的(因為,按照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人是經濟人、而合約又不可能是完全的)。三、分配問題傳統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法和經濟學,過度地關注生產最大化問題、產權問題、交易費用問題,而忽視了分配問題,阿馬蒂亞

⑹ 什麼是經濟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經濟就是對物資的管理;是對人們生產、使用、處理、分配一切物資這一整體動態現象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的指一個家庭的家務管理,宏觀的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包括著人類的生產、儲蓄、交換、分配的各項活動;生產是這一動態的基礎,分配是這一動態的終點。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6)經濟問題如何解釋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改革問題的經濟學研究,也都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資源配置問題,一條是激勵問題,當然還有兩者的結合。與資源配置問題相關的是關於市場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幫助性作用。價格,包括產品市場價格和要素市場價格,是其中的核心問題。

與激勵問題相關的是關於產權、合同、所有制、治理等問題。當然,激勵與價格也密切相關,但是它不僅與價格相關,更與政府與個人、政府與企業、政府層級部門之間的權力配置關系密切。

由於經濟思想和學說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然隨著歷史時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

⑺ 社會五大經濟問題是什麼

社會經濟問題是:

1、從經濟的內外結構上:內需不振,消費對經濟貢獻的比重小,主要靠投資和進出口,對外依存度大。

2、從經濟的產業結構上:勞動密集型低技術產業居多,缺乏資金密集型高技術產業,資源生態破壞和浪費嚴重,缺乏核心技術和產品,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因為中國失業率過高,有大量的農村剩餘人口急需尋找「出路」而恰恰中國的第三產業還不太發達,矛盾日趨突出。

3、從經濟的地理布局上: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西部地區落後,東部擁有雄厚的技術人才資金等優勢,人口稠密,西部有大量的資源優勢,地廣人稀,東西部資源配置不合理,經濟差距過大,矛盾日益突出,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阻礙了中國內部「市場的一體化」。

(7)經濟問題如何解釋擴展閱讀:

社會五大經濟問題影響因素:

1、人的因素

社會經濟系統與物理系統的根本區別是社會經濟系統中存在決策環節,人的主觀意識對該系統具有極大的影響。

2、社會因素指標

人口的數量和質量、人口的各種構成、出生率、死亡率、就業人數、文化普及率、文盲率、醫療設備情況、臨床總數、離婚率、犯罪率等。

3、經濟因素指標

社會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國民收入、各部門的產值、產品、財政收入與支出、利稅總額、工資總額、投資情況、固定資產、流動資金、外匯收支、價格體系及其增長指數、工資增長指數等。

4、自然環境因素指標

氣溫、水、土、油氣資源、地貌、地質情況、河流、山路、高原、平原分布及其特點、空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森林植被面積、公共綠化用地面積等。

5、科學技術因素指標

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校情況、智力投資、科研經費、科技人員總數及其構成、科技成果數、技術改造項目數、技術引進項目數、技術革新項目數等。

⑻ 經濟現象怎樣解讀

1. 國債到期,發行國債的政府,要對債券持有者還本付息,本息總額固定,債券價格下跌,收益率自然提高;
2. 債券收益率提高,則人們的對債券的投資熱情就會高,社會資金就會流入債市,造成其它機構難以融資,融資成本提高,只能以提高利率作為代價來融資,從而利率提高;
3. 經濟衰退的時候,往往需要大量的發行貨幣以進行對抗,過多的貨幣發行量造成貨幣貶值。

以上是我牽強附會的回答,完全是外行的分析,僅供參考,由此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本人概不負責。

閱讀全文

與經濟問題如何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一般在什麼地方跳舞 瀏覽:782
海南三亞經濟跟南寧市哪個富裕 瀏覽:343
經濟效益現值是多少 瀏覽:85
事業財運婚姻都會好起來什麼意思 瀏覽:521
一年級講什麼故事龜與兔賽跑 瀏覽:526
美女酒駕怎麼處理 瀏覽:133
美女送手錶什麼意思 瀏覽:22
幸福歸來里的韓明是哪裡人 瀏覽:722
屬狗女性和什麼屬相婚姻匹配 瀏覽:729
幸福工廠超遠距離怎麼運輸 瀏覽:283
在幸福的角落還需要再奢求什麼 瀏覽:333
長城汽車事業編有哪些 瀏覽:25
國網公司微信健康打卡在哪裡打 瀏覽:126
蔡家愛情海後面那個樓盤叫什麼 瀏覽:220
美女問男朋友是什麼意思 瀏覽:674
快樂的愛情歌曲有哪些 瀏覽:651
鄭州事業單位退休工資多少 瀏覽:923
屬虎的跟屬雞的婚姻如何 瀏覽:271
文人騷客的愛情觀是什麼 瀏覽:627
如何使用事業基金一般基金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