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識經濟的標志特徵
從資源配置來劃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為勞力資源經濟、自然資源經濟、智力資源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人才和知識等智力資源為資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經濟,節約並更合理地利用已開發的現有自然資源,通過 智力資源去開發富有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資源。 知識形成產業化經濟,即所謂技術創造了新經濟 。
知識密集型的軟產品,即利用知識、信息、智力開發的知識產品所載有的知識財富,將大大超過傳統的技術創造的物質財富,成為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形式。 高新技術的發展,縮小了空間、時間的距離,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創造物質條件。
全球經濟的概念不僅指有形商品、資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識、信息的流通。
以知識產權轉讓、許可為主要形式的無形商品貿易大大發展。
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轉化為人才、知識、信息的競爭,集中表現為知識產權的競爭。全球化的經濟與知 權產權保護密切聯為一體。 人們在強調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區別於物質、資本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物質經濟和資本經濟而言的。與依靠物資和資本等這樣一些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相區別,現代經濟的增長則越來越依賴於其中的知識含量的增長。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的創造中其功效已遠遠高於人、財、物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成為所有創造價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識經濟的提法可以說正是針對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創造中的基礎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認為知識經濟僅僅是區別於所謂的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
其一,人類經濟時代的劃分有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但沒有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的提法。
其二,一個經濟時代的劃分重要的不是生產什麼而是用什麼生產,這里包含一個重大的區別,即一定社會的主導生產工具及由此形成的產業,這顯然不是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所能反映的。而知識經濟不但從知識在生產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經濟增長的知識性產業已經形成。對此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要求在計算經濟增長時,必須把知識列入生產要素函數中。因此OECD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是揭示了知識對現代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並准確地反映了知識經濟的現實。所以,我們從經濟時代的角度來認識知識經濟,才能切實地反映社會財富創造形式的歷史性變化和人類社會已進入一種嶄新的生產方式這一偉大現實。知識經濟是繼自然經濟、工業經濟在人類財富創造形式上的嶄新時代。我們稱之為知識經濟的,就必須使這種稱謂有相應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這需要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顯然不是報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證知識經濟的提法,而應是論證知識經濟何以可能的理論基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知識經濟正在給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帶來更好的際遇。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徹底消除貧困等,有利於在新的世紀里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中國跨世紀發展之路。
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知識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知識成了最重要的資源,「智能資本」成了最重要的資本,在知識基礎上形成的科技實力成了最重要的競爭力。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企業的發達和個人的發展,無不依賴於對知識的掌握和創造性的開拓與應用,而知識的生產、學習、創新,則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知識已成了時代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為主體的知識經濟體系,迅速擴展令世人矚目。 知識經濟,亦稱智能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它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是指區別於以往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它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以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首要依託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知識經濟理論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保羅·羅默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新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標志著知識經濟在理論上的初步形成。但是,知識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產業形態的確立是新事物,其主要標志是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為代表的軟體知識產業的興起。蓋茨的主要產品是軟盤及軟盤中包含的知識,正是這些知識的廣泛應用打開了計算機應用的大門,微軟公司的產值已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產值的總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軟體公司,它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亞於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這些表明,在現代社會生產中,知識已成為生產要素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此為標志的知識經濟將成為21世紀的主導型經濟形態。
知識經濟的特點表現在: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持續發展的經濟,其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資源來取代已經耗盡的稀缺自然資源;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知識、智力、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作用;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世界大市場是知識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識經濟是以知識決策為導向的經濟,科學決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在知識經濟中有日漸增強的趨勢。
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正在悄然興起。在知識經濟的模式中,知識、科技先導型企業成為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唯物史觀,其要義則是存在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從唯物史觀來看,社會主義的基礎應該是知識經濟。知識經濟以信息轉化為主,以電腦、網路與人腦形成智能產業,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低碳技術、綠色技術等。產品是以知識為主,其運轉過程表現為網路上的信息流。知識經濟,克服了工業經濟的各種弊端。知識經濟靠每個人的智力創造財富,不需要剝削剩餘價值。知識經濟產品,不具有工業品的排他性,故用不著「按錢分配」,而可「按需分配」。人不再成為物質財富的奴隸,而成為物質財富的主人。一切造成人類不平等的各種差異,如貧富、工農、城鄉、腦體、男女、特權等,皆可在知識經濟形態中消失。生態環境得以真正保護,循環經濟得以真正實現,資源匱缺問題得以根本解決。
知識經濟時代區別於農業經濟時代與工業經濟時代,是指以知識運營為經濟增長方式、知識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知識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形態的時代。「工業經濟以製造業為主要特徵,知識經濟更注重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向勇指出,文化產業是以知識的生產、傳遞和運用為特徵的大產業,正在迅速崛起的文化產業將在知識經濟時代處主導地位。
『貳』 知識經濟的特點有哪些
知識經濟的特點有:
知識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主導力量
在農業經濟時代,是以大量的勞動力作為生產力主體,在工業經濟時代,是以資金作為生產力主體,在知識經濟時代,是以知識,特別是高科技知識作為生產力主體,從原來是物質主導型的社會生產力逐步轉變成為智力主導型的社會生產力,知識資產業發展很快,它們在國民經濟的比重逐步增加,同時物質生產也不斷進行改造,提高了知識含金量。
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知識生產力不斷創新的重要源泉
從生產投入來看創新的生產主要依靠知識的投入,在農業社會及其以前的時代創造財富更多的依賴於體力而非腦力,人口的數量是社會財富生產能力的重要指標。知識投入十分有限,隨著技術的發展腦力勞動的比重增加,近年來,知識在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投入,這主要體現在研究與發展投入成為企業重要的投入對無形資產的投入超過了對有形資產的投入,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知識的投入。
知識的佔有量和佔有能力成為分配的主要依據
傳統的分配是以生產資料的佔有為基礎的,隨著技術的進步,知識勞動在財富生產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經濟的增長越來越依靠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知識變成傳統意義上的生產資料和生產中最關鍵的要素。從分配目的來看,以往的分配目的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如今人們的分配目的不僅超越了傳統物質生活的框架向精神方向發展而且獲得創造性的精神活動的機會已經構成分配的目標。
知識消費成為主導消費
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含量不斷的增加。知識時代的產品技術含量高蘊含有大量的軟體類知識,知識產品的消費不僅需要相應的知識而且需要相應的技巧,比如打電子游戲不同技巧的人從中獲得的娛樂是不一樣的,學到的和創造的東西也不一樣,這種現象體現在不同的知識消費層面,永無止境的對物質消費知識化的需求使得產品開發從原材料消耗型轉向智力消耗型轉變。知識消費逐漸成為主導消費。
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正在悄然興起,在知識經濟的模式中,知識、科技先導型企業成為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叄』 知識經濟有哪四大特徵
從生產投入來看,創意的生產主要依靠知識的投入。在農業社會及其以前的時代, 創造財富更多地依賴於體力而非腦力,人口的數量是社會財富生產能力的重要指標。知 識投入十分有限。工業社會初期,機器雖然代替了許多人力,但技術與管理人員在生產 中的作用並沒有充分顯示出來。大部分工作仍是體力活,個人技能、技巧開始受到重視 。隨著技術的發展,腦力勞動的比重增大,科研和教育培訓的投入上升。在整個工業社 會中,雖然知識始終在經濟中起著作用,但是資金投入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近年來, 知識在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投入。這主要體現在:研究與發展的 投入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投入,對無形資產的投入超過了對有形資產的投入;資金投入必 須和知識投入匹配才能避免風險,獲取利潤;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知識的投入,對研究與 發展、教育培訓等無形資產的投入回報率大大高於對機器、設備等有形資產投入回報率 。 從產品的生產類型來看,人類的生產經過了這樣兩個階段,即以硬體類產品生產為 中心的階段和以軟體類產品生產為中心的階段。 硬體類產品,主要包括製造業、加工業等有關行業的產品。其生產的特點是:硬體 投入比例大,服務業還不發達,科研、學習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一階段和整個農業 及工業前期相對應,目前這類產品的生產固然仍在進行,但其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卻大大降低了。軟體類產品,主要包括服務業以及與學習、旅遊、娛樂等相關的文化業 所生產的一般產品。這一階段與工業社會中、後期相對應。信息技術在這類產品的生產 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使軟體類產品的生產迅速成為生產過程的中心,而且也促使 創意產品的生產取而代之。這種狀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其一,信息技術加速 了產業的分層。一方面,產業不斷地分化,出現了非同以往意義上的農業、工業、服務 業。信息技術的應用使這些產業含有更多的信息。這不僅意味著生產過程需要越來越多 的知識投入,而且也意味著更多的知識生產,從而使生產向知識型升級。另一方面,知 識產業,尤其是高技術、文化類產業也在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經濟成分。其二,知識 產業分化成上游產業、中游產業和下游產業。下游產業和一般知識的復制傳播相聯系, 與傳統產業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其產品生產基本屬於軟體類產品的生產,不過是低級 的軟體類產品。中游產業和軟體類產業相聯系,大部分軟體類產品由它來生產。這是發 展中國家可望首先參與競爭的產業。信息產業和服務業,絕大部分屬於這一類。上游產 業,主要和創意生產相關。創意按其技術傾向和管理傾向又可分為硬創意和軟創意。硬 創意包括高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它的產品主要是專利以及重大的科研成果。目前企業投 入的很大一部分是在這個領域。軟創意主要包括管理類知識的生產。它的產品包括重大 的經營方針、發展規劃等。它關系著國家競爭力。其三,創意生產從一般生產中獨立出 來,成為和一般生產過程相並列的生產,甚至成為生產過程的中心。現在許多大公司開 始全力於新技術、新產品的生產,而把產品的一般生產讓給其他生產者。比如,奈克鞋 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鞋業公司,這個年產160億美元的鞋業公司根本不生產鞋, 而是 全力以赴研製新產品。他們從世界上收集大量的消費信息,進行創意生產。再把形成的 創意成果——新產品的一般生產讓給其它企業。又如,有的新型醫葯是直接從實驗室生 產出來的,並不需要建立相應的工廠,實驗室就是工廠。 2、 分配特徵:知識的佔有程度成為分配的主要依據 知識的佔有程度包括知識的佔有量和佔有能力。 從分配的基礎看,傳統的分配是以生產資料的佔有為基礎的。農業社會,生產資料 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工具。地主由於擁有土地和勞動工具,在分配中處於主導地位。工 業社會,資金可以購置生產需要的生產資料,是分配的主要依據。資本家由於擁有資金 ,在參與分配中處於主導地位。隨著技術的進步,知識勞動在財富生產中的地位日益突 出,經濟的增長越來越依靠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知識變為傳統意義上的生產資料 和生產中最關鍵的要素。知識勞動者由於擁有了生產資料意義上的知識,使傳統的僱傭 關系發生了變化。近年來,資金的過剩和投資風險的增大,使資金直接參與分配的競爭 力減弱。手術室對外科醫生的需要,大於外科醫生對手術室的需要。醫院真正的財富不 是昂貴的設備,而是擁有數十年經驗的醫生的技術和知識。沒有這些知識、醫院的昂貴 的手術室一錢不值。知識的這種特性使知識的佔有程度成為分配的依據。 從分配的決策來看,以往的分配是由勞資雙方一方決定的。農業社會,地主掌握著 分配的主動權。農民只擁有有限的發言權。工業社會,資本家掌握著分配的主動權。工 人只有有限的發言權。隨著藍領工人階層隊伍的壯大,工會在爭取發言權方面做出了重 要的貢獻,進行了勞資雙方平等參與分配的前期工作。知識勞動者的出現,使藍領、白 領的區分變得模糊,傳統意義上的藍領工人逐漸衰落。知識勞動者由於擁有生產資料意 義上的知識,在參與分配中擁有了和資方平等的地位。目前出現的勞動合作制公司、勞 動與資金合作制公司、風險投資公司,有不少是建立在這種平等基礎上的:知識和資金 共同參與產權和既得利益的分配。事實上,知識在分配競爭中已經處於更為主動的地位 。許多人靠知識成為億萬富豪改寫了資本稱霸分配舞台的歷史。「知識就是財富」在知 識經濟時代有了新的含義。 當然,知識勞動者亦有層次之分,區分這種層次,主要依靠他們的學習、創造和應 用知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層雖然具有傳統意義上的絕對性:高知識階層擁 有更多的分配權,知識學習、創造和應用水平低的人在參與分配中處於劣勢。但是,它 也獲得傳統意義上不具有的相對性:知識不分高低,以往認為哲學高於手工藝技能的看 法已經過時。知識的應用擁有更廣的市場:對於一個異國旅遊者來說,一個翻譯的知識 比一個作家的知識更重要;對於一個相信神靈的人來說,牧師的知識比科學家的知識更 有用。知識象天上的星辰,有它自在的位置。在它能照耀的地方,人們就會獲得它的光 明。這種現象,利於人們的平等交流和創造能力的發揮,因為它使全體勞動者趨於無人 格意義上的能力平等,從而使社會分配趨於公平。 從分配的內容看。以往的分配主要指資金的分配。如今以知識為依據的分配中,分 配內容已發生了變化。學習機會、宜人環境、發展的美好前景,都進入了分配的考察范 圍。目前許多人在就業時不在乎所謂的高工資,更看重單位的地點、人際關系的融洽程 度、公司的發展前景、個人的鍛煉機會等,也反映了這種傾向。不少人之所以離開高收 入的崗位,是因為覺得工作太累,他們需要休閑。 從分配的目的來看。以往的分配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如今,人 們的分配目的不僅超越了傳統物質生活的框架向精神方向發展,而且獲得創造性的精神 活動的機會已經構成分配的目標。許多職工樂於參加公司提供的各種比賽、旅遊、學習 深造、新工作的機會,就是一個說明。當然,這些機會只能依據知識應用能力來支付。 專家的待遇和一般知識勞動者的待遇不一樣,熟練技工和非熟練技工的待遇不一樣。不過,這種差別也在縮小。 3 消費特徵:知識消費成為主導消費 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隨著社 會的進步,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含量在不斷地增加。 工業時代初期,物質還不豐富,人們處於溫飽階段,對產品要求以實用為主。隨著物質的逐漸豐富,人們生活從小康進入富裕,對產品要求已經從實用擴大到舒適、方便 等方面,物品外面是否華美、質料是否細膩均勻也在考慮之列。事實上,知識時代的產 品技術含量高,蘊含有大量的軟體類知識,知識產品的消費,不僅需要相應的知識,而 且需要相應的技巧。比如玩電子游戲,不同技巧的人從中得到的娛樂是不一樣的,學到 的和創造的東西也不一樣。這種現象體現在不同的知識消費層面。永無止境的對物質消 費知識化的需求使得產品開發從原料消耗型向智力消耗型轉變。知識消費逐漸成為主導 消費。 知識消費大體可分為三種:日常消費、特色消費和工作消費。日常消費,指和人們 日常生活有關的知識消費。比如,可口可樂是一種飲料,有人用它做調料,煮出味道鮮 美的魚。特色消費,指比較特殊的知識消費。就整個社會而言,它主要包括旅遊業、體 育業、教育業等產業提供的消費。就個人而言,有的人喜歡集郵,有的人喜歡繪畫。社 會中存在著許多由共同特色消費傾向的消費者結成的群體。遠隔重洋對峙下棋,遙遙千 里討論政局。網路提供了更多的交流的機會。工作消費,即為工作而進行的學習。工作 消費成為知識消費的重要內容,有以下背景:藍領工人需求下降,知識勞動需求上升, 職業結構發生了變化;知識社會的藍領工人也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力勞動者而是自動 化生產線的操作者,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對藍領工人科學文化的素質需求也不斷提高 ;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工作的知識含量逐漸增加並在不斷翻新,人們對知 識的需求迅速上升,對教育和學習的要求日益強烈。 事實上,隨著生產和管理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業余時間在不斷增加。與此相應,利 用業余時間充實文化生活已經成為社會的時尚。例如,德國的北威州擁有8770個書籍和 文學企業,8440個電視錄像企業,7660個音樂錄音企業,3450個文化市場,1995年其總 收入為480億馬克,從業人員占該州總就業人員的1/3。美國的旅遊業的產值1996年已經 突破631億美元,收入超過了化工工業和汽車製造業。 眾所周知的好萊塢大片和迪斯尼 樂園已經成為巨大財富的來源。 同時,消費的個性化是知識消費的重要表現。日用產品不僅要適應不同的人群,不 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以至不同的職業,而且還要滿足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殊要求。 滿足小批量、多品種的個性化需求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新焦點。比如自行車,有兒童專 用的,有婦女專用的,還有走山路的和比賽用的。用戶還可以把自己對產品的要求通過 計算機傳給生產廠家,直接參與生產過程。 4、 就業特徵:知識勞動者成為社會的主要就業者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勞動者必須接受正規的教育才能勝任工作需要。工作需要的信息在巨增,勞 動者必須在信息的大洋中尋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工作面對的信息是迅速變動的,勞動者 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知識工作者只有通過正規教育才能獲得相應的工作和社會地位 」(1)同時, 社會需要的知識勞動者,並不是僅僅擁有專門技術的人,「事實上,知 識社會的工作中心並不是由高度專業化的人組成,……而是一些知道獲取傳統知識尤其 是能迅速獲取工作所需的知識,以便能很快從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人。」固定職 業將是沒有意義的。結論是,「對許多工人而言,學習將是經常性的,那些認為年輕時 可以經過培訓掌握一種受益終身的技能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2 )人們必須不斷學 習才能滿足新形勢下就業的需要。 知識社會,從業人員面臨三種前景:第一,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成為專業領域中 跟上時代步伐的知識勞動者。第二,由於行業的衰落,接受新的教育培訓,准備轉行。 第三,再就業。由於下崗,以往的工作和社會需要大相徑庭,他們必須從頭開始,尋找 新的生路。不管哪一種情形,他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成為知識勞動者。 其二,信息技術促使勞動力結構巨變,使知識勞動者迅速增多。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的貯存、加工、傳播等需要更多的人員,知識勞動的機 會增多。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也不斷地學習和運用著新的知識。技術的進步使人們從 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簡單重復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進入更加專門的知識勞動領域。人 們業余時間的增加,為學習提供了更加寬松的氛圍。早在1965年,美國的「白領」工人 的人數已超過了「藍領」工人的人數。
『肆』 知識經濟的特點主要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是現代化發展的三個階段。知識經濟是一種信息性經濟,是一種創新型經濟,是一種智力支撐型經濟,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型經濟。
一、資源利用智力化
從資源配置來劃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為勞力資源經濟、自然資源經濟、智力資源經濟。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人力等智力資源為資源配置要素的經濟,節約並更合理地利用已開發的現有自然資源,通過 智力資源去開發富有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資源。
二、資產投入無形化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等智力成果為基礎構成的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無形資產成為發展經濟的主要資本,企業資產中無形資產所佔的比例超過50% 。無形資產的核心是知識產權。
三、知識利用產業化
知識密集型的軟產品,即利用知識、信息、智力開發的知識產品所載有的知識財富,將大大超過傳統的技術創造的物質財富,成為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形式。
四、經濟發展可持續化
知識經濟重視經濟發展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採取的是可持續化的、從長遠觀點有利於人類的發展戰略。
五、世界經濟全球化
高新技術的發展,縮小了空間、時間的距離,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創造物質條件。全球經濟的概念不僅指有形商品、資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識、信息的流通。以知識產權轉讓、許可為主要形式的無形商品貿易大大發展。
六、企業發展虛擬化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發展主要是靠關鍵技術、品牌,通過許可 、轉讓方式 ,把生產委託給關聯企業或合作企業,充分利用已有的廠房、設備、職工來實現的。
七、人均收入差距擴大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由於知識經濟的發展差異,人均收入差距擴大,知識經濟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之一。
『伍』 知識經濟的特點主要有
知識:ABC
知識經濟是一種以現代科技知識為基礎、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經濟類型。 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其實用的是排除法,不同學者有不同定義的。
80:AB 還有一個是勃列日涅夫的積極進攻戰略。
『陸』 知識經濟的重要特徵是有哪些
主要特徵是:
①、知識成為經濟活動的核心要素.在傳統經濟活動中,資源、資本、勞動力是其基本要素,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它們都不如知識重要了.這里的知識主要是指科學、技術、能力和管理.有了知識就可大大提高傳統生產要素的生產能力和速度.
②、知識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新貫穿於生產、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之中,它是人類高智慧的最佳體現.新思想、新觀念、新產品、新技術的不斷推出,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社會經濟不斷增長.
③計算機、網路、數字化是其發展的技術基礎.因為這些東西的發展,加速了知識的傳播和商品化,也直接參與和推動了知識創新.
④、教育成為知識經濟的中心.人才的培養、知識的創新都離不開教育.現代和未來的國際競爭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更是教育的競爭.
⑤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就知識經濟走在世界最前沿的美國來看,從柯林頓到布希,其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就是其5000多家軟體公司.
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提條件、參與者和推動者.知識經濟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經濟,並具有低失業、低通漲、低赤字、高增長的特點,所以,未來經濟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柒』 知識經濟的特點表現為什麼
知識經濟相對於其他類型經濟而言,以知識為基礎,對於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的依賴相對較小。知識經濟的關鍵是知識生產率,即創新能力。其表現特點主要包括:資源利用智力化,資產投入無形化,知識利用產業化,高科技產業支柱化,經濟發展可持續化,企業發展虛擬化,人均收入差距擴大等。
『捌』 什麼是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有哪些顯著特徵
知識經濟是知識在生產中佔主導地位,知識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的經濟形態。只有運用對稱的、五度空間的、復雜系統論的方法的對稱經濟學才有可能真正揭示知識經濟的本質、結構、意義和功能,才能科學定位作為新的經濟形態的知識經濟,知識經濟才有可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學概念。
特徵:
1.資源利用智力化
從資源配置來劃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為勞力資源經濟、自然資源經濟、智力資源經濟。
2資產投入無形化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等智力成果為基礎構成的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無形資產成為發展經濟的主要資本,企業資產中無形資產所佔的比例超過50%
。無形資產的核心是知識產權。
3知識利用產業化
知識形成產業化經濟,即所謂技術創造了新經濟
。
4高科技產業支柱化
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但並不意味著傳統產業徹底消失。
5經濟發展可持續化
知識經濟重視經濟發展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採取的是可持續化的、從長遠觀點有利於人類的發展戰略。
6企業發展虛擬化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發展主要是靠關鍵技術、品牌和銷售渠道,通過許可
、轉讓方式
,把生產委託給關聯企業或合作企業,充分利用已有的廠房、設備
職工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