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進行近代探險活動有哪些
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
一)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主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先聲。雖然他創新對西方的認識和學習只停留在「堅船利炮」這一西方文明的表層——物質外殼上,而且學習的目的既是為了「制夷」,更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在當時要邁出這一步,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超人的膽識。它使國人沖破了閉關鎖國的牢籠,啟迪探索外界的新風,成為一代代先進中國人的強國禦侮而尋求外夷、平內患的雙重目的,懷著「中學為體,西方為用」的矛盾心理,發起求富求強的洋務運動。
(二)甲午戰後——辛亥革命:主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紀六七年代,早期維新派就提出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成為19世紀末康、梁倡導維新變法運動的先導。康、梁把向西方學習的目標從經濟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謀求政治體制的變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但在封建頑固派的鎮壓下,變法運動夭折。隨後的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運用西方國家學說,實行王權分立體制和責任內閣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北洋軍閥的專制使民國成為一塊招牌。
(三)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主要學習西方思想文化並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陳獨秀、李大釗等把斗爭鋒芒直指封建正統思想,宣傳西方民主科學。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宣傳社會主義,以俄為師,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國知識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國、改造社會的科學思想武器
特點:①經歷了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遞進嬗變過程;②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相互統一;③充滿進步與保守的斗爭(洋務派與頑固派、維新派與頑固勢力、革命派與保皇派斗爭。)
B. 中國四次運動分別向西方學習什麼
一、洋務運動
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領導階級:地主階級
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口號: 前期:自強;後期:求富。
內容: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建立海軍; 創辦新式學堂, 培養人才。
性質:地主階級自救運動
二、戊戌變法
早期的維新活動:
1895年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創辦《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
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基本形成。
背 景:《馬關條約》的簽訂,民族危機加深
時 間:1898年6月—9月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主 張:變法圖強
內 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
性 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影 響: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教 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
革命黨的創建
興中會: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
中國同盟會:成立時間:1905年
成立地點:日本東京
創建者:孫中山
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機關刊物:《民報》
三 民主 義
內容:「民族」、「民權」、「民生」
地位: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背 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國內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時 間:1911年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高 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
結 果:失敗,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性 質:資產階級革命
影 響: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
教 訓:在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走不通。
四.新文化運動
背 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新舊思潮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興 起: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進步知識分子
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口 號 :民主和科學
主要陣地 :《新青年》
C. 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經濟的道路
從鴉片戰爭後至新中國成立之前,近代中國的思想界經歷了從「學器物」到「仿製度」、「走俄國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歷程。
一、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很久以來,西方人來華都被稱為到天朝上國朝貢。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統治面臨危機,而歐美列強崛起,加緊對外擴張。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塗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官署中設立譯書館,還仿製西方戰艦,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軍事科學技術。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進一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此外當時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還有姚瑩的《康輶紀行》和徐繼畲的《瀛環志略》等。這些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准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2.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狀。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即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強行嫁接到落後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做法註定要失敗。
二、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資產階級學「制度」
1.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以後,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的傳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產生。早期維新派認識到向西方學習不能僅僅局限於「器物層次」,必須上升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維新思想沒有上升到系統完整的理論,更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施政綱領。他們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他們通過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著名思想家嚴復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達到救亡圖存,自強保種的目的。雖然後來的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就告失敗,但它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產生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2.革命派:學習民主共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用民主革命思想來改造中國,提出了三民主義,要求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發展資本主義。1905-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展開激烈論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結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雖然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3.陳獨秀、李大釗:學習「民主」和「科學」
辛亥革命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大搞尊孔復古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而以前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時,都沒有徹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對封建專制和封建道德思想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陳獨秀的「民主」是指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既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補課,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曲。運動中「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樹立,使中國社會許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乘著俄國革命勝利之風,在中國廣泛傳播。
三、從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新文化運動後期,隨著十月革命的發生,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大力宣傳俄國十月革命,歌頌社會主義革命,號召人民向俄國學習。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發展到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例如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來等在對西方傳入的思潮進行分析對比、激烈論戰和與中國實踐經歷進行比較後,堅定地放棄了資產階級的思想主張,放棄了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成立以後,有計劃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1年7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的必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45年的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最終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徵
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呈現以下三大特徵:
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
2.學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不斷深化的復雜歷程。
3.中國人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了一個由被動接受(例如林則徐等萌發新思想、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D. 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反映出近代前朝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試概括這一歷程的特點
洋務運動主要是學習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技術,這一舉措最終能達到的目標就是中國本土資產階級的誕生,發展和壯大。洋務運動雖然在開始階段就遭受了中法戰爭的嚴重破壞,但是法國人的堅船利炮和中國人學習西方技術之後製作的洋槍洋炮對壘的戰果讓統治階級看到了學習西方技術的成果,所以中法戰爭加速了政府向西方學習的決心。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雖然不是馬克思首創),中國在洋務運動時期就是通過提高生產力最終促進生產關系的改變,和整個社會的變革。但是由於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傳播(尤其是不懂政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留學生的傳播)使得中國始終存在的激進思想得到了新的信息和新的借口,即文痞魯迅所說的:先解決思想問題。
於是新文化運動爆發了,新文化運動實際上是一種精英階層的運動,不僅不能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從而影響政治革新。從新文化運動衍生出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則更加荒謬,到1956年,中國政府最高領導人竟然拋出了國內矛盾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馬克思要是能聽見這荒謬的話估計會氣的從墳墓里蹦出來)
結果為了提高生產力以適應生產關系中國走了三十年彎路,終於還是回到了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和洋務運動時的發展模式完全一致。
E. 中國近代最先向西方學習並開展活動是什麼事件
應該是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就是「 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F. 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內容
洋務學習學習外國技藝,造炮製船。洋務派主張利用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
是「器物」上的學習。
第一、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洋務運動前期(19世紀60、70年代)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在介紹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時,要明確它們各自具有「開端」、「最大的近代軍事工業」和「當時遠東第一大造船廠」 的特點。近代軍事工業的產生,不但搬來了西方的槍炮、輪船、彈丸,而且使外國機器制器之器(機器)也由此運入中國,中國社會因之出現了若干大規模機器生產的場所。
這一類企業,經費由政府調撥,生產不計成本,內無利潤積累,外無市場聯系,缺乏發展的動力。它採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因此,其生產不是價值規律制約下的商品生產。從生產關系來說,它是歷史上官辦封建工業的繼續。同時,技術上受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制約。
第二、創辦民用工業。
洋務派在後期(l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號,興辦民用工業。這些企業的建立,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各軍工企業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為了獲取利潤,即「求富」。同時,洋務派舉辦軍用工業以來,屢患經費不足,連年內外戰爭,又鬧得民窮財盡。他們也意識到「求強」沒有經濟實力是不行的。當時外商在華企業的高額利潤和買辦的暴富,又給他們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舉辦民用企業的動機。此外,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也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會條件。因此,他們在「求強」 的同時,著手興辦以「求富」 為目的的民用工業。這些企業涉及采礦、冶煉、紡織等工礦業和航運等交通運輸業。
其中,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是洋務派興辦的第一個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長期使用官款,發展迅速,所獲利潤大都落入李鴻章私囊。民間有「宰相合肥天下瘦」 的說法。
第三、籌劃海防。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灣,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認識到建立海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中國開始正規籌建海軍的活動。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軍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北洋海軍。洋務派籌建海軍的目的和作用,與他們創辦軍事工業一樣,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擔負著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秩序,鎮壓國內一切反抗勢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負有抵抗外侮的責任。
第四、創辦新式學堂。
中國舊時代的教育場所主要是私塾和書院。直到洋務運動興起以前,在中國還沒有近代新式學校出現。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洋務派為適應中外交涉和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開始創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它以培養外語翻譯和外交人才為宗旨。此後,洋務派在各地相繼開辦了一些科技學堂和軍事學堂。這些近代學堂的出現,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們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
為了培養人才,洋務派還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這些留學生不但學到了外國語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學、軍事技術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他們中的不少人,在以後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嚴復、詹天佑等。
G. 「學習西方」洋務派為「自強」「求富」分別進行了怎樣的實踐活動
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棟。19世紀60年代,打著「自強」旗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如: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滿清貴族崇厚的天津機器製造局,因財力不足19世紀70年代起打著「求富」口號創辦了一批民用工業,如:李鴻章的輪船招商局與開平煤礦,張之洞的漢陽鐵廠與湖北織布局,70年代中期籌劃海防,10年之間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並創辦京師同文館等新式學堂,甲午中日戰爭中,軍力雖大傷但主力仍在,李鴻章保船避戰不出海迎敵,錯失戰機北洋覆沒,標志洋務運動失敗
洋務運動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3] 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後四個字「 中體西用」 ,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封建主義傳統文化的關系,表明中學與西學各自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即以中學為主體,西學為輔用。「師夷制夷」 、 「 中體西用」
,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國家關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在洋務運動時期,從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到薛福成的「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為一種理論服務於「求強」、「求富」這一洋務運動主導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體西用這一思想的是洋務派思想家馮桂芬。他於1861年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說: 「 以中國之倫常名數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他以「 本」「 輔」 的主從關系來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系。從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的人,是《萬國公報》的編者沈壽康。1896年四月,他在《匡時策》一文中說: 「 中西學問術自互有得失,為華人計,宜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中學」 、「西學」 ,最初都是作為學問提出來的。「 中西學問」 對於社會, 對於一個政權, 對於統治者來說, 本來都是「 用」 , 沈壽康在此以「 體」 「 用」 處分,並非是作為目的與手段之分, 而只表明主次。這種主次之分, 是「 為華人計」 。是為了發展中華民族, 是為了在學習和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時候, 維護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 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 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不僅要保留使用中國的學問, 而且要將其放在主要的地位, 還要使西學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 為發展中華民族服務。因此, 由於「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這一口號, 非常簡切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一般思想傾向, 甚至可以說, 在當時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 以先進的西學作為侵略中國的手段的情況下, 這個口號是一面愛國的旗幟。因此, 它在中國的大地上, 風行數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務派思想家, 不斷熱舉起這面旗幟, 並不斷地闡發這一口號的內容。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H. 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戊戌變法我們分別向西方國家學習了什麼結果如何
戊戌變法,又稱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共6人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的一部分。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I. 近代以來中國主要學習了西方哪些內容
從鴉片戰爭後至新中國成立之前,近代中國的思想界經歷了從「學器物」到「仿製度」、「走俄國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歷程。
一、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很久以來,西方人來華都被稱為到天朝上國朝貢。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統治面臨危機,而歐美列強崛起,加緊對外擴張。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塗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官署中設立譯書館,還仿製西方戰艦,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軍事科學技術。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進一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此外當時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還有姚瑩的《康輶紀行》和徐繼畲的《瀛環志略》等。這些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准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狀。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即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強行嫁接到落後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做法註定要失敗。
二、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資產階級學「制度」
1.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以後,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的傳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產生。早期維新派認識到向西方學習不能僅僅局限於「器物層次」,必須上升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維新思想沒有上升到系統完整的理論,更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施政綱領。他們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他們通過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著名思想家嚴復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達到救亡圖存,自強保種的目的。雖然後來的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就告失敗,但它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產生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2.革命派:學習民主共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用民主革命思想來改造中國,提出了三民主義,要求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發展資本主義。1905-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展開激烈論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結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雖然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3.陳獨秀、李大釗:學習「民主」和「科學」
辛亥革命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大搞尊孔復古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而以前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時,都沒有徹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對封建專制和封建道德思想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陳獨秀的「民主」是指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既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補課,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曲。運動中「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樹立,使中國社會許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乘著俄國革命勝利之風,在中國廣泛傳播。
三、從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新文化運動後期,隨著十月革命的發生,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大力宣傳俄國十月革命,歌頌社會主義革命,號召人民向俄國學習。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發展到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例如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來等在對西方傳入的思潮進行分析對比、激烈論戰和與中國實踐經歷進行比較後,堅定地放棄了資產階級的思想主張,放棄了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成立以後,有計劃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1年7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的必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45年的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最終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徵
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呈現以下三大特徵:
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
2.學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不斷深化的復雜歷程。
3.中國人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了一個由被動接受(例如林則徐等萌發新思想、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