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平潭綜合實驗區的發展規劃
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的發展定位為探索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示範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科學發展的先行區。發展近中期目標(2010年~2015年)和中長期目標(2016年~2020年)確立。
圍繞發展目標,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將積極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支撐體系。通過積極承接台灣產業轉移,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電子信息、海洋生物、清潔能源等現代產業體系,打造低碳經濟島。以構建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現代化的生態海島城市。
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近期將重點推進六大區域建設:產業發展區、國際旅遊發展區、商貿合作區、現代物流港區、科技文化產業區、城市發展區。
功能分區
國際旅遊發展區
以海壇島東南部海灣為主體(含山岐澳、壇南灣、海壇灣三大灣國家級風景區),串連環島國家級旅遊景點,景區陸域面積49平方公里,規劃和整合全島旅遊資源,加快景點和配套設施建設,布置度假酒店、免稅店、海上絲綢之路水下文物博物館和海上運動基地等旅遊功能區,建設成為兩岸合作面向世界的海島旅遊城市。
兩岸商貿合作區
位於海壇島東部澳前區域,設立兩岸水產品加工區和商品貿易自由區,帶動島內商務辦公、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港口物流區
初步規劃選擇海壇島東部流水灣、蘇澳北部區域建設深水碼頭和兩岸客貨滾裝碼頭,完善現代倉儲、配送、運輸等功能,促進加工貿易和轉口貿易發展。
濱海新城區
以西部海壇海峽臨岸為主軸帶,銜接中部新城區,形成沿西海岸布局的濱海城市發展區(濱海新城Ⅰ、Ⅱ、Ⅲ區),為島內人員提供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優質生活環境。
科技文化創意園區
位於海壇島南部北厝區域,創辦兩岸文化產業園和兩岸教育合作園區,發展服務外包、教育、醫療、文化、創意、影視、出版等產業,建設海西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
新興產業區
位於海壇島中部中樓、蘆洋、平原區域,主要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和特色海產品精深加工產業。
在推進步驟上,擬優先發展旅遊、商貿和物流業,加快建設面向國內、台灣及國際遊客等不同層次的旅遊基礎設施,加快兩岸貿易合作區建設,規劃推進新城區建設,以此帶動高新技術及文化產業項目落地。 探索兩岸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
積極探索採取兩岸共建等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實現合作規劃、合作開發、共同受益,推進兩岸經貿緊密合作、融合發展,構建兩岸直接往來的重要快捷通道,推進兩岸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試,打造兩岸合作的國際旅遊島和兩岸貿易特別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科學發展的先行區。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大力推進通關制度、科學技術、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創新,為台灣人士在平潭就業、居住和自由往來提供便利,為海西「科學發展、先行先試」創造經驗。
省會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產業做強、規模做大、功能做優、環境做美」的要求,發展優勢產業,提升人口和經濟聚集度,使之成為拓展海西沿海城市化格局的新增長點。 近中期目標(2009—2012年),兩岸綜合通道不斷完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新興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中長期目標(2013—2020年),兩岸經濟融合不斷深化,探索兩岸合作新模式的示範效應充分顯現,兩岸合作的國際旅遊島和兩岸貿易特別區基本建成;率先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構建兩岸合作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創新通關制度和查驗監管模式,實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稅收政策、外匯管理政策,推進兩岸投資貿易和人員往來便利化;
構建兩岸區域合作前沿平台。加快中央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政策在平潭先行先試,開展兩岸區域合作綜合試驗,實行更加開放的產業政策,推進兩岸產業深度對接和多種形式的民間交流合作,實現合作開發、共同受益;
構建兩岸直接往來新的便捷通道。開辟兩岸海上客貨滾裝航線,開展海峽兩岸橋隧通道前期研究,發展中轉貿易和國際航運,成為台灣連結周邊地區、中西部省份的物流綜合通道;
構建以旅遊商貿等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產業結構。著力打造服務業發展新優勢,積極承接台灣物流、商貿、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轉移,建設以高端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建設開放型的區域創新體系,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建設優質共享的社會服務體系,創造適宜自主創新、自主創業的綜合城市環境;
構建生態園林城市。強化森林景觀配置,加強海洋和海岸帶環境保護,強化資源綜合利用,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海島城市。
『貳』 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的發展布局
依據海壇島及其附屬島嶼的自然地理特點,從有利於深化兩岸經貿交流、承接台灣產業轉移、促進兩岸科技文化教育合作出發,統籌規劃、科學安排平潭綜合實驗區的開發建設布局。
一、海壇島。海壇島是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核心區域。要通過組團推進、分時序開發,逐步構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空間開發格局。
中心商務區,位於海壇島東中部,主要包括潭城組團(現有城區)、嵐城組團、竹嶼組團等,重點布局發展兩岸合作的高端商務、金融保險、行政辦公、高尚居住及旅遊服務設施,抓緊完善現有城區及中部新區市政基礎設施,著力提升中心城區整體功能,打造布局合理、生態宜居、充滿活力的中部核心區。
港口經貿區,位於海壇島西南部和東部,主要包括金井灣組團、吉釣港組團和澳前組團等,重點發展保稅加工、保稅物流、貨運代理、轉口貿易及港口物流業,建設商貿、海產品加工及台灣農產品交易中心。
高新技術產業區,位於海壇島北部的中原組團,重點布局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廣應用低碳技術,努力建設成為兩岸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低碳科技應用示範基地。
科技研發區,位於海壇島西北部的幸福洋組團,主要發展研發設計,開展兩岸產學研緊密合作,建設兩岸合作的產業技術研發及應用基地;探索建立兩岸合作的集智能交通、智能生活、智能建築等為一體的智能化示範新城區。
文化教育區,位於海壇島中北部的平洋組團及周邊地區,規劃建設兩岸教育合作園區,促進大陸知名高校與台灣相關高校的緊密合作;布局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動漫遊戲城,促進兩岸設計、廣告、傳媒等文化創意產業及動漫產業合作,努力建成兩岸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示範基地。
旅遊休閑區,主要位於海壇島東南部的壇南灣組團及鄰近島礁,充分發揮天然海濱沙灘、海蝕地貌等獨特海島旅遊資源優勢,加強海峽兩岸旅遊合作,積極發展海上運動、養生保健等旅遊休閑產業,加快濱海度假酒店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建成國際知名的觀光旅遊休閑度假區。
二、附屬島嶼。嶼頭島、大(小)練島、東(小)庠島、塘嶼島、草嶼島等附屬島嶼,是平潭綜合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選擇若干個適合開發的島嶼,明確功能定位,建設各具特色的功能島。嶼頭島主要發展高端居住區、休閑度假區及海洋文物區,建設沉船博物館和海底文物研究中心、沉船打撈技術研究中心。大練島主要發展特色船舶(含遊艇)修造產業。東庠島主要發展海洋觀光漁業。草嶼島規劃建設台灣海峽海上補給基地。塘嶼島規劃發展為高端度假區。 在加快平潭開發建設的同時,要統籌平潭與周邊地區的發展布局,在更大范圍內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區域聯動發展。
一、推進與相鄰地區的聯動發展。依託福清、長樂等相鄰地區較好的經濟基礎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加強平潭與相鄰地區交通等基礎設施對接,統籌產業分工合作,拓展平潭產業發展空間,鼓勵相鄰地區發展關聯產業,增強承接台灣產業轉移的區域整體功能,實現平潭與相鄰地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二、統籌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其他地區的協調發展。平潭綜合實驗區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先行先試的突破口,率先實施更加靈活特殊的政策措施,逐步向海峽西岸經濟區其他地區推廣成功經驗,形成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協調推進的對台交流合作新格局。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平潭綜合實驗區的直接腹地,要發揮整體功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為平潭綜合實驗區開發建設提供堅強的支撐條件。
三、加強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合作發展。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加強與國內其他地區尤其是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合作,鼓勵這些地區的台資企業在平潭設立區域營銷總部、物流分撥中心、產業研發基地,促進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共同發展。積極創新兩岸交流合作新機制、新模式等,為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提供示範。
『叄』 平潭鎮的經濟狀況
在新的世紀,面對日愈激烈的區域競爭、優勢競爭,平潭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採取有力措施,創造更好的投資環便,為經濟發展服務。同時狠抓法制建設,實行依法治鎮,倡導文明之風,營造良好的投資氛圍。
2008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4.44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8億元,比上年增長47.8%; 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099萬美元,比去年增長13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10萬元,比去年增長78.5%;工商稅收1597萬元,增長56.4%;農民人均純收入6177元,增長14%。平潭工業用地資源較為豐富,一期佔地138萬平方米的怡發工業園區初具規模,已落戶企業35家,其中有華南地區最大的鋼結構生產基地——中建鋼構陽光(惠州)有限公司、新加坡上市公司投資的長運(惠州)工業服務有限公司。作為惠陽區的農業大鎮,平潭充分發揮全國35個部省共建新農村示範點之一——陽光村的示範作用,帶動全鎮新農村建設。該鎮已建成標准化農田近3萬畝,初步形成現代化農業生產格局,「一村一品」農業頗具特色,優質稻、淮山、粉葛、紅蔥、大蒜等都是該鎮農業的響亮品牌。 平潭是惠州市衛星城鎮。平潭鎮黨委、政府堅持實施「工業立鎮」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廣汕路(國道324線)旁開辟了佔地138萬平方米的塘背園工業園和面積38萬平方米的插花工業園。有麥科特光學儀器城等20多家企業在平潭落戶,工業發展蒸蒸日上。
怡發工業園總規劃控制面積4.3平方公里,工業園一期規劃佔地138萬平方米,基礎設施已完善(六通一平)。已引進經落戶項目共37家,建成投產、試產項目26家,佔地67.5萬平方米。在建項目2家,佔地6萬平方米。籌建中項目4個,佔地面積21.5萬平方米。已倒閉項目1家。一期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年產值可達6億元。二期佔地60萬平方米,整體土地基本平整,基礎設施在完善過程中,已落戶企業1家,佔地5萬平方米。該企業已取得土地使用權,於2009年4月動工建設。三期規劃控制面積2.3平方公里。在一、二期完成後繼續推進開發。總園區全部建成後,預計年產值超過12億元人民幣。 平潭是惠陽的農業大鎮,也是惠州市重要的菜籃子生產基地。全鎮有耕地面積41120畝,其中水田19100畝。平潭水資源豐富,土地廣闊肥沃。平潭鎮政府在致力發展工業的同時,根據自身的實際,堅持以農為本的指導思想,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發展「三高」農業、「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商品農業,全鎮年蔬菜生產總值達3000萬元。惠陽區平潭蔬菜批發市場是平潭鎮及周邊鄉鎮商品蔬菜流通的主要窗口。
蔬菜批發市場在惠陽區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期工程於2000年1月開始興建,總投資310萬元,佔地1萬平方米,2001年9月竣工投入運作,是平潭及周邊鄉鎮蔬菜流通的主要窗口。 平潭鎮主要特色農產品有紅蔥、粉葛、淮山、青椒、甜玉米等。
紅蔥是調味品蔬菜作物,在平潭鎮張新村栽培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3000多畝,年產量達到12750噸。張新村出產的紅蔥外表鮮紅美觀、質地透盈、辛辣味濃、香醇可口,是調味之佳品。
粉葛主要分布在平潭鎮新圩村,常年種植面積2000畝,年產量達到6000噸,其生產過程是採用「無公害」生產,營養價值高,香味濃郁,是湯料之佳品,享有「回歸大自然的綠色食品」的美譽。
淮山主要分布在平潭鎮新圩村,常年種植面積3000多畝,年產量達到6000噸。新圩村種植基地出產的「欣淮」牌淮山質脆、汁多、纖維少,可以調節人體免疫系統,增強人體免疫力。
青椒在平潭鎮栽培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7000多畝,年產量達到21000噸。主要種植基地在紅光村,其出產的青椒果色淺綠、果表光亮、果實較大、微辣、肉脆可口、品質佳、商品性好。
甜玉米主要分布在平潭鎮陽光村,常年種植面積15000多畝,年產量達到18750噸,其肉嫩味甜,口感尤佳,富含蛋白質。 平潭鎮金融設施完善,鎮內的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可為客商提供結匯、兌匯、退稅和信貸等高效優質的服務。
平潭農貿市場和解放街是平潭鎮內的商品購物服務中心,擁有商業、零售、服務等門店、網點200多家,商品年交易額4000多萬元。
『肆』 平潭綜合實驗區建築行業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平潭的建築業起步於50年代初期的海防建設。早期以隧道業為主,在平潭隧道最輝煌的時候,全國近80%的隧道業是由平潭隧道施工隊完成,為國家創建了不少名優工程,成為了平潭一張響亮的名片,享譽全國。
此外,台灣建築企業在平潭設立的也很多,目前區內備案管理的台灣建築業企業48家,執業人員103人,注冊的台資企業5家。
『伍』 福州平潭縣經濟如何
據2015年福建省省統計局反饋,上半年平潭實現GDP66.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增11.1%,比全省增速高出2.5個百分點,比全國高4.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升5.3個百分點,在全省九市一區中居於榜首。
據平潭縣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
上半年全區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626元,同比增加664元,增長9.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8%。
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607元,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648元,增長10.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8%。
補充:
2011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規劃》同意平潭實施全島放開,在通關模式、財稅支持、投資准入、金融保險、對台合作、土地配套等方面賦予平潭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政策。
『陸』 請問平潭的發展需要什麼支持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充分發揮平潭依託海峽西岸經濟區和近台區位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敢為人先,實施特殊靈活的對台政策措施,積極探索兩岸同胞「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合作新模式,拓展兩岸交流合作新領域,逐步把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成為兩岸人民合作建設、先行先試、科學發展的共同家園。
『柒』 平潭縣的經濟
2008全年生產總值52.56億元,增長10.4%;農業總產值32.42億元,增長2.4%;財政總收入2.36億元,增長21.5%;地方財政收入1.75億元,增長25.7%;出口總值完成150萬美元,同比下降82.0%;實際利用外資500萬美元,增長1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79億元,增長12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萬元,增長22.3%;農民人均純收入4871元,增長11.3%;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4.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0‰以內。
2011年,平潭實現生產總值111.52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09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1.78億元,增長61.6%;第三產業增加值49.65億元,增長6.9%。全縣人均生產總值30247元,比上年增長14.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29.4:20.4:50.2調整為本期的27.0:28.5:44.5,一產、三產比重分別下降2.4個、5.7個百分點,二產比重提升8.1個百分點;二產比重在歷史上首次超過一產,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明顯成效。 201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4.05億元,比2010年增長21.6%,增速回落23.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0.45億元,比增23.1%。2011年工業增加值8.77億元,比2010年增15.2%;全社會用電量35014萬千瓦時,增長30.0%;其中工業用電量6260萬千瓦時,增長47.2%。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2億元,比增16.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率26.3%,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99.8%。從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看,風力發電量35175萬千瓦時,增長12.2%;自來水670萬噸,增長7.5%。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進一步上升,由2010年的86.5%提高到今年的89.4%,提升2.9個百分點。同時,本期工業增產7.71億元,幾乎完全依賴規模以上工業拉動,其貢獻率達99.5%。船舶修造業、風電業逐步成為全區新興特色產業。 規劃漁(溪)平(潭)高速公路、長(樂)平(潭)高速公路、台海高速公路(預留) 。國道 316線平潭主島段逐步改造為城市快速路;其他縣道結合規劃布局改造成城市道路。
規劃一級客運站 2 處,分別為嵐城客運站、吉釣客運站,預留澳前客運站。
規劃公路貨運站 3 處,分別為吉釣貨運站、中原貨運站、澳前貨運站,預留流水貨運站。 規劃福(州)平(潭)高鐵、台海高速鐵路(預留) 、台海貨運鐵路(預留)及鐵路支線,前三條鐵路還將承擔城際運輸的功能,促進海西內及台海間的城際聯系。
在實驗區北、中、南部分別建設高鐵北站、高鐵中心站和高鐵南站。 平潭港區定位為福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實驗區開發建設的重要依託,海峽兩岸「三通」的綜合樞紐和主要口岸。以對台客貨滾裝、集裝箱支線、散雜貨運輸為主,發展郵輪等旅遊客運,逐步成為客貨兼備、特色突出的現代化港區。
平潭港區分為4個作業區,分別為金井作業區、流水作業區、澳前作業區和草嶼作業區。主島規劃四處遊艇碼頭,分別位於幸福洋、竹嶼口、竹嶼灣、如意灣。 明代,平潭辦義學、私塾。清雍正年間,始設書院。民國以前,歷代科舉選士,有舉人13名,進士6名。清末,歐美傳教士在縣內倡新學、辦學校,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縣內出現改良私塾、興辦國民學校的熱潮。至民國10年,有國民小學24所。然因時局動盪,戰事迭起,經濟落後,教育事業舉步維艱。民國38年,平潭縣僅有初中1所,小學91所,教職員171名,在校學生4141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鄉小學迅速普及,各類掃盲班也相繼興辦。1957年,縣內有中學3所,小學118所,教職員410名,在校學生14588人。「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備受摧殘,不少知識分子受到迫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恢復升學考試制度,調整學校布局,加強校園建設。1994年,平潭縣有完中4所,初中16所,職業高中2所,完小139所,初小49所,教師2270人,在校學生42575人。
2011年末全區中小學專任教師4072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28221人,小學在校學生數27569人。
主要高校:平潭海洋大學
主要中學:平潭一中 明清時期,民間就有武術、劃龍舟、游泳、放風箏、演練藤牌操等體育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近代體育項目陸續傳入平潭。民國初年,籃球首先傳入,隨後排球、乒乓球、田徑等相繼傳入。學校開設體育課,培養一些優秀運動員,如林仰秀等。30年代初,城鄉興建體育設施,推動近代體育發展。40年代,籃球、排球、田徑等運動比較活躍,民眾時常自辦比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體育運動迅速發展。體育課也逐步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軌道。各類體育設施得以修復、興建。同時開展國防體育教育。1956年,平潭縣共建立基層體協203個,體育隊伍273支。至1965年共舉行5屆運動會,4次綜合性運動會。縣運動員參加1~5屆省運動會,獲前6名有7人次。7名運動員選入省體工隊、福州軍區隊。「文化大革命」期間,傳統體育視為舊習俗被取締。進入80年代,基層體育更加活躍,學校體育教學走上正軌,體育師資隊伍不斷壯大,體育設施也進一步改善。1994年平潭縣中小學校平均達標率為95.63%。1970~1994年,平潭縣有35人次參加省以上各級比賽,獲國家級獎項2人次,獲前6名18人次,創1項省紀錄,破7項省成年、青少年最高紀錄,創1項省最好成績。平潭縣共有體育場1個,運動場3個,少體校綜合樓1座,其他體育活動場所20多處。
2011年,平潭首次組團參加全省農民運動會,獲得4金2銀3銅和2項道德風尚獎的好成績。全民健身日活動引發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相繼舉辦了乒乓球賽、門球賽、羽毛球賽、籃球賽、戶外自行車賽、區內馬拉松賽等不同類型、不同項目的2000多場群體活動,從而推動了平潭全民健身活動再譜新篇。 平潭長期以來,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和血吸蟲、恙蟲等疫病,嚴重威脅民眾的生命健康。由於醫療條件落後,城鄉環境衛生差,人民群眾無法擺脫缺醫少葯的窘境。民國元年至37年,平潭縣鼠疫患者4884人,死亡4727人,死亡率達96.78%。平潭縣人均壽命35歲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力開展全民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並逐步建立健平潭縣、鄉、村三級醫療防疫網路。至60年代消滅了血吸蟲、血絲蟲、恙蟲等地方性疾病,根除了鼠疫、天花、霍亂等瘟疫。80年代後,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工作得到加強,愛國衛生工作納入精神文明建設范疇,並逐步制度化與經常化。1994年,平潭縣共有縣級醫院3個,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所1個,鄉鎮衛生院14個,村衛生所155個,個體診所87個。縣醫院榮獲國際衛生組織和國家衛生部命名的「愛嬰醫院」稱號。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25‰降至1994年的4.01‰,199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23.57‰,出生率19.0‰。人均壽命近72歲。
2011年末全區醫療機構數20個,實際病床床位747張,衛生技術人員903人,醫生319人。
『捌』 平潭發展與平潭海洋的關系
是依託關系。
平潭海洋的資源是平潭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依託,它們的關系是密切接觸的,也可以說是連在一起進行發展的。
平潭是福建省東部沿海一個島縣,位於福州市南隅,與台灣隔海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