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學家凱恩斯是如何進行投資的

經濟學家凱恩斯是如何進行投資的

發布時間:2022-08-09 02:24:29

1.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主要觀點

凱恩斯(1883-1946)原是一個自由貿易論者,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認為保護主義對於國內的經濟繁榮與就業增長一無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就德國賠款問題論戰時,還堅持國際收支差額會通過國內外物價水平的變動,自動恢復平衡。

1936年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簡稱《通論》)出版時,凱恩斯一反過去的立場,轉而強調貿易差額對國民收入的影響,相信保護政策如能帶來貿易順差,必將有利於提高投資水平和擴大就業,最終導致經濟繁榮。

凱恩斯認為,傳統貿易理論以各項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已經充分就業為前提,宣揚按照比較成本原理進行貿易,既有充分就業,又享分工之利。但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這一前提,而卻經常存在大量非自願失業,如果一國按照傳統理論自由貿易,雖可從事有比較優勢部門的專業化生產,取得某些分工之利,但放棄或縮小比較優勢不大或無比優勢部門的和平,則必然是失業更趨嚴重。故凱恩斯斷抗議傳統貿易理論不適用於現代資本主義。

他還批評傳統理論只注重分工的利益和強調對外收支均衡的自動調節過程,而完全 忽略貿易差額對國民收入就業的影響。認為就一國而 言,後者較前者更重要,因為順差能增加收入,使資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資提高,就業擴大;反之 ,"若為逆差,則可能很快就會產生頑固的經濟衰退。"

由此,凱恩斯贊成貿易順差,並重新推崇起重商主義,認為"重商主義,學說里含有入學真下成分。"不過在肯定重商主義某些觀點的同時,他也承認"實行重商主義所能取得的好處,只僅限一國,不會澤及全世界"。

在《通論》中,凱恩斯由投資乘數原理出發,對貿易差額與國民經濟盛衰的關系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投資的乘數作用表現為,一個部門的新增投資,不僅會使該部門的收入增加,而且會通過連鎖反應,引起其他有關部門的收入增加,而且會通過連鎖反應,引起其他有關部門追加新投資獲得新收入,致使國民收入總量的增長若干倍於最初那筆投資。
而一國的總投資既包括國內投資(它決定於國內的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也包括國外投資(它決定於貿易順差額),"增加順差,乃是政府可以增加國外投資之唯一直接辦法;同時若貿易為順差,則貴金屬內流,故又是政府可以減低國內利率、增加國內投資動機之唯一間接辦法。"除此之外,凱恩斯還強調貿易順差本身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亦猶如投資。認為出口是對該國產品的需求,如同投資,是一種"注入"(Injection),能使國民收入增長;而進口則是對舶來品消費的增加,如同儲蓄,是一種泄露,會減弱投資乘數的作用,使國民收入減少。

因此,凱恩斯極力鼓吹貿易順差,並提出應盡力擴大出口,同時藉助保護關稅和鼓勵"購買英國貨物"以限制進口的政策主張。上述凱恩斯關於乘數理論及貿易順差的分析,後經英國學者哈羅德和美國學者馬赫洛普等人的論證而發展為對外貿易乘數理論。

除《通論》外,凱恩斯另外兩部重要的經濟理論著作是《論貨幣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和《貨幣論》(A Treatise on Money,1930)。這兩部著作是其研究貨幣理論的代表作,但均未能脫出古典貨幣數量論的窠臼。

2. 簡述凱恩斯的三大心裡法則和其經濟政策

凱恩斯指出,之所以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主要是由於社會上對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則是由三條基本規律造成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流動性偏好。
應答時間:2021-01-2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3. 凱恩斯的投資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的投資理論有何不同

凱恩斯的投資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的投資理論有何不同?
以薩伊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是以微觀的個體直接進行產品交換為基礎來看市場整體情況的。有這種市場自動調節可以達到供求均衡的原理存在很大局限性。而凱爾斯主義經濟學是以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充分供給為前提的。

什麼是凱恩斯的投資理論?
凱恩斯投資理論是凱恩斯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凱恩斯看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及由此導致的非自願失業源於有效需求不足,即包括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不足。前者起因於邊際消費傾向的遞減趨勢,後者是由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決定的。要增加就業量就必須設法增加有效需求。但由於短期內消費傾向變化不大,故最有效辦法是增加投資。凱恩斯認為,投資增長不僅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而且可以通過收入變動使消費量增加; 投資對增加就業量和國民收入的決定作用,還由於乘數作用而進一步加強。

新古典經濟學是什麼?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又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新古典派經濟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思潮。他們是個鬆散的團體,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立場,共同的主張是支持自由_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經濟不發達的結果,來自於錯誤的價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過度活動引起的太多的國家干預所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因此,對政府、市場各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進行重新評價,並應利用市場力量解決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這一思想轉向被稱為「新古典復活(Neoclassical Resurgence)」。

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新古典主義在一片批判傳統發展經濟學的浪潮中興起。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變革,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4. 介紹一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拜託各位大神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年6月5日 - 1946年4月21日),英國經濟學家。 凱恩斯出生於一個大學教授的家庭。他的父親約翰內維爾·凱恩斯曾在劍橋大學任哲學和政治經濟學講師,母親弗洛朗斯阿達·布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會改革的先驅之一。 他7歲進入波斯學校,2年後進入聖菲斯學院的預科班。幾年以後他的天才漸漸顯露,並於1894年以全班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並獲得第一個數學獎。 一年後,他考取伊頓公學,並於1899和1900年連續兩次獲數學大獎。他以數學,歷史和英語三項第一的成績畢業。1902年,他成功考取劍橋國王學院(劍橋大學)的獎學金。 凱恩斯可謂經濟學界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發表於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這部作品對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凱恩斯發展了關於生產和就業水平的一般理論。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論主要是: 關於存在非自願失業條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處於一定水平上的時候,失業是可能的。與古典經濟學派相反,他認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無法解決失業問題。 引入不穩定和預期性,建立了流動性偏好傾向基礎上的貨幣理論:投資邊際效應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薩伊定律和存款與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 他的這些思想為政府幹涉經濟以擺脫經濟蕭條和防止經濟過熱提供了理論依據,創立了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曾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 凱恩斯不但是一個理論家,而且是一個實踐家。他曾經在英國財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任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的經濟學講師,創立政治經濟學俱樂部並因其最初著作《指數編制方法》而獲「亞當·斯密獎」,任《經濟學雜志》主編,任皇家印度通貨與財政委員會委員,兼任皇家經濟學會秘書,英國財政部巴黎和會代表,主持英國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工作,出席布雷頓森林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並擔任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 除《通論》外,凱恩斯另外兩部重要的經濟理論著作是《貨幣論》(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和《貨幣論》(A Treatise on Money, 1930)。這兩部著作是其研究貨幣理論的代表作,但均未能脫出古典貨幣數量論的窠臼。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 之一。1906-1908年在英國財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劍橋大學皇 家學院的經濟學講師,1909年創立政治經濟學俱樂部並因其最初著作〈〈指數編制 方法〉〉而獲「亞當.斯密獎」。1911-1944年任〈〈經濟學雜志〉〉主編, 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貨與財政委員會委員,兼任皇家經濟學會秘書,1 919年任財政部巴黎和會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國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 工作,1942年被進封為勛爵,1944年出席布雷頓森林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並 擔任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1946年猝死於心臟病,時年 63歲。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 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凱恩斯出生於薩伊法則被奉為神靈的時代,認同藉助於市場供 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就能維持資本主義的觀點,因此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貨 幣理論。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他感覺到傳統的經濟理論不符合現實,必須加以突破 ,於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後簡稱《通論》),《 通論》在經濟學理論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第一,突破了傳統的就業均衡理論,建立了一種以存在失業為特點的經濟均衡理論 。 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以薩伊法則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業的假設。認為可以通過價格 調節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把研究資源利用的宏觀經濟問題排除在經濟學研究的范 圍之外。〈〈通論〉〉批判薩伊法則,承認資本主義社會中非自願失業的存在,正式把 資源利用的宏觀經濟問題提到日程上來。 第二,把國民收入作為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凱恩斯〈〈通論〉〉的中心是研究總就業量的決定,進而研究失業存在的原因。認 為總就業量和總產量關系密切,而這些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特點。 第三,用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來分析國民收入的決定。 凱恩斯〈〈通論〉〉中認為有效需求決定總產量和總就業量,又用總供給與總需求 函數來說明有效需求的決定。在此基礎上,他說明了如何將整個經濟的均衡用一組方程 式表達出來,如何能通過檢驗方程組參數的變動對解方程組的影響來說明比較靜態的結 果。即,他總是利用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關系來說明國民收入的決定和其他宏觀經濟 問題。 第四,建立了以總需求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學體系。 凱恩斯採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產設備、資金、技術等是不變的,從而總供給 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來分析總需求如何決定國民收入。把存在失業的原因歸結為總需 求的不足。 第五,對實物經濟和貨幣進行分析的貨幣理論。 傳統的經濟學家把經濟分為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兩部分,其中,經濟理論分析實際 變數的決定,而貨幣理論分析價格的決定,兩者之間並沒有多大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的 二分法。凱恩斯通過總量分析的方法把經濟理論和貨幣理論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套生產 貨幣理論。用這種方法分析了貨幣、利率的關系及其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從而把兩 個理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 第六,批判了「薩伊法則」,反對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明確提出國家直接干預經 濟的主張。 古典經濟學家和新古典經濟學家都贊同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而凱恩斯卻反對這些 ,提倡國家直接干預經濟。他論證了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較具體的目 標;他的這種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核心的思想後來成整個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甚至 可以說後來的宏觀經濟學都是建立在凱恩斯的《〈通論〉》的基礎之上的。 毫無疑問,凱恩斯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敢於打破舊的思想的束縛,承認有非 自願失業的存在,首次提出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對整個宏觀經濟學學的貢獻是極大的 。 凱恩斯不僅是經濟學理論上的天才,而且還是位大膽的實踐者。雖然說來容易做來 難,但他仍然不顧風險,虧了再賺,畢竟技高一籌,果然名利雙收。 在倫敦的一個早晨,一個男子已經醒了,但他仍躺在床上、衣衫不整。他在和他的 經紀人通話,為他自己、一所大學、一個辛迪加的巨大投機業務作決定。 這人就是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男爵,他不但開辟了宏觀經濟學的研 究陣地(他的兩本主要著作給他帶來了巨大且歷久不衰的聲譽),還擔任過大學司庫和 劍橋大學學監、政府官員和顧問等。凱恩斯男爵還是一位富有的投資者。凱恩斯的經濟 理論影響了幾代人,在目前的經濟政策制定中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將繼續影響 未來若干年的經濟思想。 經濟學學者們總是這樣介紹凱恩斯:他從小聰明,是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與俄 國的漂亮芭蕾舞演員結了婚,擔任過國王和總統的顧問。在業余時間,他為自己、為劍 橋大學進行貨幣和商品投機,並取得很大成功。但事實上,這些內容中很多純粹是編造 出來的,與實際情況相差很遠。 凱恩斯的祖上是英國的貴族,他父母在劍橋大學任教。凱恩斯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他們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也對小凱恩斯寄予了很高期望。凱恩斯果然不負所望,從 伊頓中學(泰晤士河邊的著名預備中學)畢業,就取得了國王學院(劍橋大學)數學和 經典著作的獎學金。1905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並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06 年凱恩斯通過公務員考試,到外交部的印度辦公室工作。兩年後,申請國王學院的數學 研究員職位,但沒有成功。 不久,劍橋大學向他提供一個教學一般經濟學的研究員職位,這個職位一直保留到 他去世。凱恩斯主講的眾多課程中有一門是每周一次的關於印度貨幣和金融方面的課程 。不久,凱恩斯專門研究貨幣、信用和價值。這段時間,他也寫了一些書,主要是在概 率論方面,他的經濟學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印度的貨幣和金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社會上普遍擔心出現金融危機,作為貨幣 問題專家,凱恩斯去財政部任職。他的首次努力是去說服首相勞合·喬治保持黃金儲備 。到戰爭結束時,凱恩斯已在財政部樹立了牢固的地位,並被派到國外處理一系列的金 融問題。當和平會議在巴黎舉行時,凱恩斯代表英國財政部參加了和談。 和談結束後,凱恩斯從財政部辭職,撰寫了《和平的經濟後果》一書。這本書中描 述了一些當時著名人物的事情,包括勞合·喬治等人物以及對當時社會的分析。 華特·利普曼把凱恩斯的著作編成一個系列,凱恩斯承擔出版費,由麥克米倫公司 出版。著作在愛丁堡印刷,用船把它運到倫敦,途中船不幸失事,2000本《和平的 經濟後果》被海水沖到丹麥海灘。按丹麥法律,書在當地公開拍賣。這本書最後被譯成 多國文字,大約售出了14萬冊。 凱恩斯是一個最會把理論化為實踐的人,在撰書的同時,凱恩斯也從事貨幣買賣。 根據他在財政部工作得到的經驗和對戰後德國的考察,他開始看好美元,看跌歐洲貨幣 ,並按10%的保證金進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貨幣倉位。不久他賺了大筆利潤,並就 此認為自己能比普通人更好地看清市場的走勢。 1920年4月,凱恩斯預見德國即將出現信用膨脹,以此為理由,賣空馬克。此 前馬克一直下跌,但現在開始反彈。4、5月間,凱恩斯自己損失了13125英鎊, 他任顧問的辛迪加也損失了8498英鎊。經紀公司要求他支付7000英鎊的保證金 ,於是他從一個敬慕者那裡借來了5000英鎊,又用他的預支稿酬支付了1500英 鎊,才得以付清。他承認,自己已經破產了。 1921年,通過寫作,凱恩斯的經濟狀況好轉,又開始了商品和股票投機,交易 都採用保證金交易方式。 1924年,凱恩斯投資57797英鎊,到1937年增值506450英鎊,在證券業中建立了自己的聲譽。此間,凱恩斯每年的平均投資復利收益率為17%,利潤雖高,但仍然比不上保守的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業績。 凱恩斯的官方傳記作者說,凱恩斯在1937年放棄了投機,原因是他身體欠佳。實際上,那時他的病已經好了,而且身體不錯,以致可以在接下來的9年裡繼續影響經濟學和政治的發展。但近年來出版的傳記指出,凱恩斯在1937年美國股市上損失慘重,考慮到第二次破產可能會損害他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經濟學家的聲譽,於是及時退出了投機行列。 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凱恩斯談到了他的投資哲學,我們可以恰當地稱之為「選美理論」共有100幅候選美女照片,由公眾從中選出4人。然而,人們並不投票給他認為是最美的人,而是選擇他認為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最美的人。 像許多偉大的金融家一樣,凱恩斯在大事上十分大膽,敢於冒險使用大量資金以支持一個論點。但小事上,他非常保守。 一次,凱恩斯和一個朋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度假,他們讓一群當地小孩為他們擦皮鞋。凱恩斯付的錢太少,氣得小孩們向他們扔石頭。他的朋友建議他多給點錢了事,而凱恩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回答道:「我不會貶抑貨幣的價值。 」

5. 如何理解凱恩斯的炒股觀

凱恩斯的炒股生涯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失敗的,幾乎全「金」覆沒,後一階段是成功的,斬獲豐厚。在前一階段,他的炒股觀主要是基於傳統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具體說,投資買賣股票基於所謂「長期預期狀態」。凱恩斯認為,人們根據所謂「長期預期狀態」,推測未來收益,是出於兩種考慮,一是現有事實,二是未來發展。凱恩斯通過對當時流行的股票投資理論和自己實戰及其失敗結果的綜合分析和反思,得出三點結論,一是由於經濟的未來發展不可預測,據此預測股市行情便是非常不靠譜的事情;二是在一段長時期當中,投資之實際結果,極少與原來預期相符;三是決定股票價格的因素甚為復雜,有許多與未來收益無關系。凱恩斯進而指出:「從社會觀點看,要使得投資高明,只有增加我們對於未來之了解;但從個人觀點,所謂最高明的投資,乃是先發制人,智奪群眾,把壞東西扔給別人。鬥智之對象,不在預測投資在未來好幾年中之收益,而在預測幾個月以後,由因循成規所得市價有何變化。」凱恩斯拋棄了預測未來幾年的奢望企圖,而改為把握未來幾個月的行情走勢。

6. 凱恩斯 基本理論框架 消費由什麼決定 投資由什麼決定 怎麼解釋資本主義蕭條 為什麼以財政政策 為主

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the Keynesian』s Monetary Policy)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即中央銀行通過改變貨幣供給量以影響利率,再通過利率影響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經濟政策,它是需求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貨幣政策的中間變數是利率,即貨幣量的變動影響利率,利率又影響總需求與國民收入。貨幣政策的這種機制是以人們的財富只有貨幣與債券這兩種形式的假設為前提的。在這一假設之下,債券是貨幣的唯一替代物,人們在保存財富時只能在貨幣與債券之間作出選擇。持有貨幣無風險,但也沒有收益;持有債券有收益,但也有風險。人們在保存財富時總要使貨幣與債券之間保持一定比例。如果貨幣供給量增加,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增加,原有的貨幣與債券的比例就被破壞。為了恢復原有的比例,人們就要以貨幣購買債券,從而債券的價格就會上升,反之,如果貨幣供給量減少,人們就要拋出債券以換取貨幣,債券的價格就會下降。債券價格和利率之間的關系可表述為下式:

債券價格=債券收益/利率

這就是說,債券價格與債券收益成正比,與利率成反比。因此,貨幣供給量增加,債券價格上升,利率下降;反之,貨幣供給量減少,債券價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的變動又會影響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即利率下降,投資增加,總需求與國民收增加;利率上升,投資減少,總需求與國民收入減少。因此,以貨幣供給量增加為例,貨幣政策的機制是:

貨幣供應量增加——債券價格上升——利率下降——投資增加——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增加

貨幣政策的工具,即中央銀行控制與調節貨幣供給量的工具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即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貼現政策,即中央銀行調整貼現率;准備率政策,即中央銀行調整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率。此外還有:道義上的勸告,即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活動進行指導;墊頭規定,即中央銀行調整購買有價證券的保證金比例;利率上限,又稱第Q條規定,即中央銀行規定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率上限;以及中央銀行調整分期付款與抵押貸款的條件。

中央銀行在不同時期採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期採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即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政府債券,降低貼現率和准備率,以增加貨幣供給量,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在經濟繁榮時期採用緊縮性貨幣政策,即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政府債券,提高貼現率和准備率,以減少貨幣供給量,提高利率,抑制總需求。各國在不同的時期對貨幣政策有不同的側重。以美國為例,50年代側重於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貨幣政策的重點在於穩定物價。60年代之後則偏重於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經濟。70年代初滯脹的出現使這種貨幣政策受到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的批評。70年代後期為了制止通貨膨脹則主要採用了控制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

凱恩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

凱恩斯經濟學由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提出,並由其追隨者發展與運用的一套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與政策。

凱恩斯承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失業的必然性。凱恩斯認為,他的理論要說明什麼力量決定就業量。具體來說,就業量取決於產量,產量取決於有效需求。因此,他的理論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理論。有效需求是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平衡時的總需求。這種總需求分為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它們由三大基本心理規律所決定。這三大基本心理規律是決定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規律和決定投資的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與心理上的流動偏好規律。凱恩斯認為,如果經濟由市場自發地調節,有效需求不足與失業存在就是必然的,解決的辦法就是國家干預經濟。因此,在政策上,凱恩斯主義的中心就是用國家干預來代替自由放任,其中包括通過收入再分配來刺激消費的收入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彌補個人支出不足的財政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財政政策。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分析的是整體經濟的運行,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用總量分析代替了個量分析。這些內容就構成了當代的宏觀經濟學。
民收入決定於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以及心理上的流動偏好這三個心理規律的作用.這三個心理規律涉及四個變數;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在這里,凱恩斯通過利率把貨幣經濟和實物經濟聯系起來,打破了新古典學派把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分開的兩分法,認為貨幣不是中性的,貨幣市場上的均衡利率要影響投資和收入,而產品市場上的均衡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和利率,這就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但凱恩斯本人並沒有用一種模型把上述四個變數聯系在一起.漢森、希克斯這兩位經濟學家則用1S--LM模型把這四個變數放在一起,構成一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作用如何共同決定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理論框架,從而使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得到丁較為完善的表述.不僅如此,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分析,也是圈繞
IS--LM模型而展開的.因此可以說,IS LM模型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二、凱恩斯的基本理論框架

1、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和投資。
2、消費由消費傾向和收入決定。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
邊際消費傾向大於0而小於1,因此,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來增加消費的部分所佔比例可能越來越小。�
3、消費傾向比較穩定,因此,國民收入波動主要來自投資的變動。投資的增加或減少會通過投資乘數引起國民收入的多倍增加或減少。
4、投資由利率和資本邊際效率決定,投資與利率成反方向變動關系,與資本邊際效率成正方向變動關系。�
5、利率決定於流動偏好與貨幣數量。流動偏好是貨幣需求,其中L1來自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L2來自投機動機。貨幣數量是貨幣供給,由滿足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貨幣和滿足投機動機的貨幣組成。�
6、資本邊際效率由預期收益和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或者說重置成本決定。�
凱恩斯認為,造成資本主義經濟蕭條的根源是由於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所構成的總需求不足以實現充分就業。消費需求不足是由於邊際消費傾向小於1,即人們不會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來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不足來自資本邊際效率在長期內遞減。為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必須發揮政府作用,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政府增加支出或減少稅收以增加總需求,通過乘數原理引起收入多倍增加。貨幣政策是用增加貨幣供給量來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收入。由於存在「流動性陷阱」,因此貨幣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財政政策

1.擠出假設
2.金融主導假說
3。賭場假說
4。短期主義假說
5。金融不穩定假說
由於字數限制,只能寫這么多了。可以用網路搜索網頁,輸入關鍵詞:凱恩斯主義假設。顯示的第一頁上的第一個網頁介紹的特詳細!!!

7. 約翰凱恩斯在經濟學上有什麼觀點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年),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少年時代就讀於伊頓公學。1902年進入劍橋大學專攻數學,1905年獲數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留校期間向馬歇爾和庇古學習經濟學。1906年底參加文官考試,被分配到財政部印度事務處工作。兩年後經馬歇爾的推薦,返回劍橋大學並講授金融學。1909年以一篇概率論的論文取得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資格。1913年出版第一部專著《印度的通貨與財政》,考察金匯兌本位制的職能,主張把印度的貨幣緊密地同英國的貨幣聯系在一起。由於此書的影響,使他於1913—1914年期間被任命為皇家委員會調查印度通貨和財政的委員,並於1915—1919年調任財政部擔任顧問。1919年以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巴黎和會。會後,他寫成了《和約的經濟後果》(1919)一書,強烈反對向戰敗國的德國索取過多的賠款,認為讓德國支付巨額賠款不利於歐洲經濟的恢復。此書使他一舉成名,成為一位國際社會上頗有影響的政治經濟問題評論家。此後,他一方面執教和著書立說,出版了《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和《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等一系列著作;另一方面,參與各種社會經濟活動。1941年以英國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積極參與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凱恩斯未曾受過系統的經濟學正規訓練,直到1936年所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中,他才最終創造出一個新的理論結構,第一次以系統的形式闡述自己的經濟學說。他提出了總需求不足、非充分就業均衡、不確定性、流動性偏好陷阱等新的理論概念,著重於對經濟總量的分析,用以說明經濟危機、長期蕭條和失業的現象,並且,進而一反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放任傳統,提出了一套政府幹預的經濟政策主張。這些均被視為是對傳統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劃時代的貢獻,並被後人譽為「凱恩斯革命」。

凱恩斯所處的歷史時期正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而同時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的嚴重性和破壞性都是空前的,因此,凱恩斯所面臨的是就業問題,增加就業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生產,但當時經濟不景氣,企業不願增加生產,也就不可能增加就業量。於是,凱恩斯開辟了另一條道路,擴大總需求,以刺激總供給,從而擴大就業。

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則。所謂有效需求,就是總需求函數與總供給函數交點上的總需求數值。這一點之所以「有效」,因為它代表著符合企業主預期利潤最大化的就業水平。具體地,以N代表僱傭的工人數量(就業量),以Z表示產出量的供給價格,則企業的總供給函數為Z=Φ(N),意味著僱傭N名工人所必須達到的最低限度的產品銷售額與就業量之間的函數關系。類似地,以D表示企業主的銷售額,則總需求函數為D=f(N),意指預期人們為購買相應數量的產品願原意付出的總支出與就業量的函數關系。簡言之,對企業主來說,Z=Φ(N)是預期至少能收回成本並獲得正常利潤的最低總收益,D=f(N)是預期市場上對相應產量的總需求,兩者同為僱傭量的函數,因此,兩者一致時,就決定了實際就業量。只要D>Z,企業主就會設法擴大生產,就業量隨之增加,直到D=Z。這種使經濟達到均衡的社會總需求,就是凱恩斯所說的「有效需求」。因此,可以說,就業量決定於有效需求,那麼有效需求決定於什麼呢?

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決定於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有效需求一般總不足,或者說,在通常情況下的有效需求總不足以實現充分就業。原因可以從消費和投資兩方面來分析。其一是心理上的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會增加,但出於「預防不測事件」、「養老」、「子女教育」等主客觀原因的考慮,人們往往會把增量收入的一部分用於儲蓄,結果消費的增長即邊際消費傾向小於一,從而導致經濟體系中消費需求的不足。除非投資需求不斷擴大,以彌補邊際消費遞減所留下的缺口,否則就不可能增加就業量。其二是投資誘導問題。凱恩斯認為,投資的大小取決於投資引誘,投資引誘等於資本邊際效率與利息率的差額。為什麼昵?凱恩斯是這樣解釋的:「只有當資本邊際效率至少等於利息率時,資本家才肯進行投資,否則,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小於利息率,資本家便不會進行投資,而寧可把資本存放在銀行里,以獲取較高的利息收入。」所謂資本邊際效率,即新增加一個單位資本所預期的利潤率。凱恩斯認為在技術裝備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社會投資的增加,資本邊際效率是會趨於遞減的。資本邊際效率為什麼會遞減呢?凱恩斯認為,當資本家對工廠設備進行新的投資時,他不僅要考慮現有設備的數量,而且還要對將來各個時期的競爭情況、有效需求和政治情況等影響收益的因素,作長期的預測;由於資本家對未來的預測缺乏信心,所以他們所預期的資本邊際效率常常偏低而不穩定。因此,由於資本邊際效率遞減這一基本心理規律的作用,社會對私人投資的誘惑力愈來愈小,從而使資本家階級不願意對社會進行投資,結果出現了社會投資不足的現象。另外,再從利息率方面來看,凱恩斯認為利息率是由貨幣的供求關系決定的,貨幣的供求取決於貨幣的數量,貨幣的需求取決於人們對貨幣流動偏好的心理狀態。所謂流動偏好,就是指人們對現金的偏好。人們手中如果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就可以滿足支付各種開支的需要,應付任何意外支出和進行市場投機活動。所以利息率取決於人們的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他認為,如果貨幣的需求不變,貨幣的供給增加,利息率就會下降。反之,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的供給不變,利息率就會上升。總之,凱恩斯認為,由於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的作用,引起投資不足,從而使資本主義社會「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願失業」的存在。

基於上述觀點,凱恩斯認為,單憑資本主義的自動調節是不能醫治資本主義的失業症的,惟一的方法就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他說:「要使消費傾向與投資引誘二者互相適應,故政府機能不能擴大,這從19世紀政論家看來,或從當代美國理財家看來,恐怕要認為是對於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惟一切實方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之全部毀滅。」因此,凱恩斯指出,必須放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實施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以確保足夠的有效需求,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凱恩斯提出的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按凱恩斯的說法,財政政策是通過改變國家的消費和投資的方法來改變國民收入的水平,有兩條途徑,即改變預算支出和預算收入,預算支出的增加或減少順次意味著國家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或減少。另一方面,預算收入的增加或減少順次意味著國家投資和消費的減少和增加。實施貨幣政策的立足點在於國家可控制貨幣數量,而在一定的流動性偏好的條件下,貨幣數量的大小可以影響利息率的高低,而在一定的資本邊際效率的情況下,利息率的高低又可以決定投資量的多寡。當消費水平不變時,投資量的多寡又決定國民收入的水平。這樣一來,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就能夠被穩定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不會出現長期的失業,也不會出現長期的通貨膨脹。

作為為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凱恩斯學說,其根本點在於為資產階級而服務,因此,他的學說仍有其局限性,如他用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均衡說明有效需求,而這兩者都是資本家心理預期的東西,前者包括資本家預期的利潤,後者是資本家預期的購買價格,因此,二者的均衡不過是資本家這兩種預期之間的均衡。這就在原來的庸俗力量上更加進了唯心主義的因素。實際上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危機和失業是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說危機和失業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這完全是一種現象的描述。正如馬克思指出:「認為危機是由於缺乏有支付能力的消費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引起的,這純粹是同義反復。」除此之外,在他的學說中還存在著不少闡述不清晰甚至矛盾的觀點。但凱恩斯及其經濟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其理論有許多合理的部分,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凱恩斯的理論體系系統地創立了以決定國民經濟的根本因素為基礎的宏觀經濟模型。這一模型簡單,能夠控制,可以形成經驗公式,並與經濟政策問題直接相結合,從而促使關於政府作用的正統觀念發生了一場革命。在實踐中,凱恩斯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宏觀經濟政策。

8. 凱恩斯主義投資理論是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凱恩斯進一步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流動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貨幣數量。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它決定消費需求。一般來說,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的增加往往趕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現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於是引起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是由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這兩個因素的對比關系所決定。資本邊際效率,是指增加一筆投資所預期可得到的利潤率,它會隨著投資的增加而降低,從長期看,呈現「資本邊際效率遞減」的規律,從而減少投資的誘惑力。由於人們投資與否的前提條件是資本邊際效率大於利率(此時才有利可圖),當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時,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證投資不減,因此,利率就成為決定投資需求的關鍵因素。凱恩斯認為,利息率取決於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流動偏好是指人們願意用貨幣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財富這樣一種心理因素,它決定了貨幣需求。在一定的貨幣供應量下,人們對貨幣的流動偏好越強,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將阻礙投資。這樣在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存在流動偏好兩個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資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將產生大量的失業,形成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解決失業和復興經濟的最好辦法是政府幹預經濟,採取赤字財政政策和膨脹性的貨幣政策來擴大政府開支,降低利息率,從而刺激消費,增加投資,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總之,凱恩斯認為,由於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規律」,從而既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資需求不足,使得總需求小於總供給,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和失業,這是無法通過市場價格機制調節的。他進一步否定了通過利率的自動調節必然使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的理論,認為利率並不是取決於儲蓄與投資,而是取決於流動偏好(貨幣的需求)和貨幣數量(貨幣的供給),儲蓄與投資只能通過總收入的變化來達到平衡。不僅如此,他還否定了傳統經濟學認為可以保證充分就業的工資理論,認為傳統理論忽視了實際工資與貨幣工資的區別,貨幣工資具有剛性,僅靠伸縮性的工資政策是不可能維持充分就業的。他承認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自願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外,還存在著「非自願失業」,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資本主義經濟經常出現小於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均衡。這樣,凱恩斯在背叛傳統經濟理論的同時,開創了總量分析的宏觀經濟學。因此,在凱恩斯經濟理論中,金融理論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說,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他的貨幣金融理論基礎上。

9. 凱恩斯投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凱恩斯投資經濟理論簡述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生於英國劍橋,1902年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數學,1905年畢業後師從A.馬歇爾.A.C庇古學習經濟學。1906年進英政府印度事務部任職。1909年人劍橋國王學院研究員,講授經濟學。1913-1914年人英國皇家印度貨幣與財政委員會委員,兼任皇家經濟學會秘書。1929-1933年主持英國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工作。1942年晉封為勛爵。1946年4月21日,因心臟病猝發去世。

凱恩斯一生著述甚豐。著有《印度的通貨和財政》、《貨幣改革論》、《貨幣論》、《1930的嚴重蕭條》、《勸說集》、《獲致繁榮的方法》、《一個自我調節的經濟制度》、《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它為政府幹涉經濟以擺脫經濟蕭條和防止經濟過熱提供了理論依據,創立了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受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二戰結束後,英、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宣告以實現「充分就業」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目標,迅速擺脫了二戰的影響,並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繁榮。凱恩斯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

凱恩斯在其經典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用了大量篇幅討論人們的心理對有效需求的影響(亦即人們通常說的行為金融學)。在凱恩斯的邏輯里,資本主義發生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從而生產過剩,爆發危機。為什麼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呢?因為有三大心理規律影響人們的消費與投資:

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人們的收入增加可以刺激消費的增加,在收入增加的初期、中期,收入增加與消費增加成正比,即收入增加,消費增加,消費熱情較高,但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在中後期,收入增加的幅度大過消費增加的幅度,收入與消費不成正比,消費熱情減少。

2、資本(投資)的邊際效率遞減規律。與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相類似,投資初期、中期收益與投資比例成正比,投資收益較高,投資熱情高漲,中後期,投資比例不與收益成正比,投資收益率下降,投資熱情減少。

3、流動性偏好規律。所謂流動性偏好,就是人們在心理上,對持有現金存在偏好。人們心理上偏好現金是因為三個動機:(1)交易動機。方便日常生活開支;(2)謹慎動機。預防意外,存留現金;(3)投機動機。為了尋求更大的收益,留現金,以備隨時調用。

按照凱恩斯的分析,這三大心理規律的存在,使宏觀經濟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無法得到平衡,其結果就會出現經濟危機。要解決經濟危機,就需要政府出面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增加全社會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規律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

另外,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對人們的心理與投資的關系作了大量論述,歸納起來有兩個短期投機理論,一個長期投資理論。

1、選美理論

在股票投資操作中,凱恩斯將經濟學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心理學和行為學。他認為股票市場的運動不是基於價值,而是基於群體心理。凱恩斯用餐家報紙選美比賽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資中分析和把握群體心理的重要性。他把選股比做報紙上的選美比賽:「報紙上刊出一百幀相片,有讀者從中選出幾名大家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誰的選擇接果若與其他參加競猜者之平均愛好接近,誰就得獎;在這種情形下,每名競猜者都不選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人,而選其他人認為最美麗的人。每個競猜者都持此想法,於是都不選他們本身認為最美麗者,亦不選選一般人認為最美麗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參與競猜者認為最漂亮者......」這樣的選美結果是,選出了「大眾情人」,選出了大多數參賽者都會喜歡的臉蛋。

這種理論用於選股,就是研究大眾的投資行為,從中獲利。其精髓在於「他人願支付乃一物之價值也」。

馬爾基爾(Malkiel)把凱恩斯的這一看法歸納為博傻理論。比如說,我傻,用高價買入高出其真實價值的股票,但我預計,還有人比我更傻,他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下我手中剛買入的股票,以此類推。

2、空中樓閣理論

凱恩斯認為,股票價格是虛擬經濟的表現,股票價格並不是由其內在價值決定的,而是有投資者心裡決定的,故此理論被稱為空中樓閣理論,以示其虛幻的一面。

他認為,股票價格雖然在理論上取決於其未來的收益,但由於長期預期相當困難和不準確,故大眾投資應把長期預測劃分為一連串的短期預測。大眾通過對一連串的短期預測,修改判斷,變換投資,以獲得短期內的相對安全,這些短期投資造成了股票價格的波動。

空中樓閣理論完全拋棄股票的內在價值,強調心裡構造出來的空中樓閣。凱恩斯認為,與其花精力估算並不可靠的「內在價值」,不如信心分析大眾投資未來可能的投資行為,搶先在大眾之前,買進或賣出。

如果說「選美理論、空中樓閣理論」是短期投機的理論基礎的話,那麼,凱恩斯的「長期友好理論」則是長期投資的理論基礎

3、長期友好理論

凱恩斯認為,世界經濟只會越來越繁榮,一路向前而不會倒退,人們生活水平總體趨勢向上,物價指數亦會越來越高。

按照凱恩斯的經濟不斷繁榮理論,經濟形式總體向好的方向發展,股市趨勢保持向上,股價指數總體趨勢不斷走高。因此,堅持「長期投資,長期持股,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原則,靠時間積累財富,從長線而言能穩定獲利。

10. 凱恩斯投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以前回答過的,這是鏈接
http://..com/question/275661060.html

凱恩斯的投資理論
投資問題涉及社會總產量、總就業量和國民收入問題。米什金認為,是凱恩斯"創立了商業循環的投資理論和投資的金融理論。"(Minsky,1976)
凱恩斯自己曾明確指出《通論》一書,"首先在於研究解決決定總產量與就業規模發生變化的力量究竟是什麼。"(凱恩斯,1993,第2頁)而總產量和就業量的大小取決於投資支出,對於這一點,凱恩斯是通過有效需求理論來進行解釋的。

一、有效需求理論

凱恩斯主義者們認為凱恩斯在理論上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有效需求理論"。如克萊因曾認為,凱恩斯革命的貢獻在於"發展了有效需求理論:決定整個產量水平的理論"(克萊因,1980,第60頁)。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是在批判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基於充分就業和其他資源充分利用的假定,並以"供給自動創造需求"、"彈性利率調節儲蓄和投資"、"彈性工資率調節勞動力市場"等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提出來的,其主要意思是說,凡生產出來的商品和勞務都能找到買主,因而一個生產體系不可能有生產過剩。由於供給自動創造需求,因而生產者必然利用一切生產要素去進行生產,從而使整個經濟體系達到充分就業;既然生產商品和勞務是為了交換別人生產的商品和勞務,沒有人生產的最終目的是貨幣,因而貨幣不過是充當交換的媒介。"彈性利率調節投資和儲蓄",是指投資和儲蓄是利率的函數;資本市場可以通過利率的自動調節作用達到均衡。"彈性工資率調節勞動力市場",是指通過工資的自動調節,使勞動力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趨於平衡。總之,誰也不會滿足於"非充分就業"的狀態,追加的生產會一直進行下去,直到達到"充分就業"水平時為止。

凱恩斯認為"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更多的是從實物經濟(物物交換)而不是從貨幣經濟進行的一種描述;古典理論關於充分就業的理論並非總是成立,即使能夠成立,最多也只適用於特殊情況,而不能適用於一般情況。這種理論不能解釋在凱恩斯所處的時代,社會中存在市場價格自動調節機制失靈和結構性失業的情況。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理論來分析這種"富裕中的貧困"現象(凱恩斯,1993,第30頁),即一方面是工業高度發展,另一方面是國民經濟在一個存在大量失業和閑置生產能力的情況下趨於均衡。

在這樣的理論和現實前提下,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論"。什麼是有效需求呢?這個概念具有兩層含義:(1)必須是既有購買慾望,又有購買能力的需求,才算是"有效"的;(2)這種需求指的是全社會的總需求。"有效"這個詞是用來說明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相交的一點的。總需求曲線上的其他各點並不是有效的,對決定總就業量不起作用。

有效需求理論的主要內容:總就業量決定於有效需求;失業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商品滯銷,引起生產縮減,企業家解僱工人,造成失業。

有效需求為什麼會不足呢?有效需求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性偏好"三大社會心理因素"造成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進而導致商品滯銷,失業增加,整個國民經濟在存在著大量失業和閑置資源的情況下達到均衡--形成"富裕中的貧困"的現象。為了彌補收入與有效需求之間這個缺口,就只有採取必要的政策,刺激投資的增加是有效的方法。因此,凱恩斯說:"這個理論(有效需求理論)可以概括地說就是,根據大眾心理,整個生產和就業水平決定於投資總量。"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家凱恩斯是如何進行投資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一般在什麼地方跳舞 瀏覽:782
海南三亞經濟跟南寧市哪個富裕 瀏覽:343
經濟效益現值是多少 瀏覽:85
事業財運婚姻都會好起來什麼意思 瀏覽:521
一年級講什麼故事龜與兔賽跑 瀏覽:526
美女酒駕怎麼處理 瀏覽:133
美女送手錶什麼意思 瀏覽:22
幸福歸來里的韓明是哪裡人 瀏覽:722
屬狗女性和什麼屬相婚姻匹配 瀏覽:729
幸福工廠超遠距離怎麼運輸 瀏覽:283
在幸福的角落還需要再奢求什麼 瀏覽:333
長城汽車事業編有哪些 瀏覽:25
國網公司微信健康打卡在哪裡打 瀏覽:126
蔡家愛情海後面那個樓盤叫什麼 瀏覽:220
美女問男朋友是什麼意思 瀏覽:674
快樂的愛情歌曲有哪些 瀏覽:651
鄭州事業單位退休工資多少 瀏覽:923
屬虎的跟屬雞的婚姻如何 瀏覽:271
文人騷客的愛情觀是什麼 瀏覽:627
如何使用事業基金一般基金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