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方南移的原因、表現、過程
一、原因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發生南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在:
1.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例如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比較繁榮,但後來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影響,北方的社會安定受到了破壞;五代十國期間,北方幾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發一次大規模戰爭;兩宋期間。與少數民族政權對峙,戰爭更是接連不斷。
2.北方大量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並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例如從西晉末年到南朝開始,北方南遷的農民達九十萬之多,佔北方總人數的八分之一。這就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南遷的北方人民還給南方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地區從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發展到用糞來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廣。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東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開發。南方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統治者在楚州「築白水塘以溉田」;吳越興修了許多水利設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條件比北方優越。
二、過程
1.東晉南朝:趨向平衡。西晉滅亡以後,南方地區經歷了從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隋唐五代:開始南移。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整個五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3.兩宋時期:最終完成。兩宋時期,北方同樣戰亂頻繁。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三、影響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後,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促進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交流。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中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狀元的變化。自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唐宋兩代來自北方的狀元共68名,佔全國總額的61%,北方籍狀元占明顯優勢。元明清三代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前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全國共有狀元194名,其中來自北方的僅26名,佔全國總額的13.4%;南方狀元則有168名,佔86.6%,南方籍貫狀元在數額上形成了絕對優勢。
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5.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2. 古代經濟重心是什麼時候開始南移的為什麼要南移
古代的經濟重心從西晉時期便開始南移,到了兩宋時期,古代經濟重心向南全部轉移,等到了明清時期,古代的經濟重心就在南方了。之所以會將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則是自然條件的因素,因為北方氣候條件比較乾燥,因為很早就開始發展經濟了,因此北方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壞,影響了農業的發展,而南方的氣候條件比較好,有利於發展農業。
古代經濟重心的轉移,大多都是因為統治者的都城選址或者是戰亂原因,從而導致百姓受到戰爭的迫害後,紛紛遷徙逃離到南方。而在古代,大多數的戰爭基本上都在北方,雖然古代北方的經濟發展迅速,但是從兩宋時期開始,因為統治者的統治地區大多在南方,從而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在明清時期,雖然都城選址在北方,但是因為兩宋時期的經濟重心轉移已經完成,所以南方的經濟在明清時期就已經發展的很迅速。再加上南方的氣候因素,因此古代賴以生存的農業在氣候濕潤的南方發展的很好。
3.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開始和結束分別是
1、開始南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在此之前,北方經濟的發展遠遠超過南方,經濟重心在北方,盡管其間經濟重心也有所變動,但始終是在黃河中下游一線東西移動。自此後,因蜀漢和東吳的開發,南方經濟開始發展。
2、經濟重心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時期。
經濟重心快速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趨於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西晉末年和十六國時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進一步開發,南方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
3、南移最終完成:北宋到南宋時期。
北宋時期,南方經濟繼續持續發展,到北宋末年,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的歷史進程;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南宋開始,標志著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東南地區,中國已穩定地形成了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經濟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基本規律和啟示
①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區域是從北向南、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從內地向東南沿海逐漸轉移的。
②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往往是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戰亂時期表現的最為突出(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安史之亂後、五代十國時期、宋金對峙時期等等)。
③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南方經濟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這說明政治穩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戰亂、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只能破壞社會生產力和摧毀經濟發展的成果。
④由於戰亂,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體現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這說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引進和運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⑤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⑥政治中心南移對於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響,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對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具有一定影響。
⑦經濟重心南移是漫長歷史變遷中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當前,在祖國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要注意經濟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之間的保持協調發展,堅定地走可持續發展之道路。
4. 我國古代的經濟重心,是怎樣從北向南移的呢
就地理的角度來說,秦嶺到淮河一線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大致把我們遼闊的國土分成南北兩半。從現代來看,我國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高於北方。尤其是江浙、廣東的“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經濟更為發達。
但是,
在我國古代,南方的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曾經遠遠落後於北方。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種種機遇,南方經濟,不但趕上而且大大超過了北方。這是為什麼?我們不妨翻開歷史,對中國社會、經濟的變革與發展作進一步了解,答案就不難找到。
上圖_ 第一次鴉片戰爭 示意圖
由上述可知 ,我國至秦漢以來,由於晉朝時期的“永嘉之亂”,南北朝時的“五胡亂中華”,唐朝的“安史之亂”和宋朝南遷等事件的發生,造成了四次北方向南方的人口大遷徙。
由於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不僅給南方增加了勞動人員,同時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和發展機遇。
由於南方充分利用了這個機遇,使生產力大大提高,經濟穩步增長,並逐漸超過了北方。這就是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的根本原因。
5.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於什麼時候,結束於什麼時候
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代(具體來說開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完成於兩宋。
初早期:戰國時期,吳越爭霸,開創東南。
初中期:秦末漢初,開創兩廣。
初末期:三國時期,中原混戰,部分百姓南遷,東吳大力開發長江中下游。經濟開始轉移南方。
中早期:金滅北宋,大量百姓、工匠、商業南逃,再加南宋朝廷無意北伐,經濟重心開始轉移南方,開創海上瓷器之路,經貿到達南洋。
中中期:元滅南宋,商業幾乎全部南逃,為明初資本主義萌芽播種。
輝煌期:元滅,江南工商業迅速恢復,伴隨明初的開放立國的理念和鄭和七次下西洋,經貿銷售遍布日本朝鮮東南亞,為工商業帶來廣袤市場.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南方。
後期:清朝禁海和閉關鎖國政策,江南工商業沉淪兩百餘年,直到1840後又發展。
(5)周朝時經濟重心在哪裡擴展閱讀:
基本規律和啟示:
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區域是從北向南、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從內地向東南沿海逐漸轉移的。
2、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往往是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戰亂時期表現的最為突出(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安史之亂後、五代十國時期、宋金對峙時期等等)。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南方經濟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這說明政治穩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戰亂、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只能破壞社會生產力和摧毀經濟發展的成果。
4、由於戰亂,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體現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這說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引進和運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5、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6、政治中心南移對於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響,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對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具有一定影響。
7、經濟重心南移是漫長歷史變遷中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當前,在祖國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要注意經濟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之間的保持協調發展,堅定地走可持續發展之道路。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網路
6.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於什麼時候,到什麼時間完成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到南宋最後完成。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裡的勞動人口,加上自然條件的變化,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加快,逐漸超過北方。
7. 古代經濟重心為什麼在南方
因為南方地理位置、南方物產豐富氣候宜人、南方之前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以前經濟重心在南方。
因為南方之前政治文化中心。南方在古代是政治文化中心,南京、西安、洛陽、咸陽等等都是歷代都城,自然也是經濟中心。各個朝代大多定都在南方,南方有政治文化經濟基礎,自清朝入關後定都北京,經濟政治文化才向北方轉移。自清朝以後,北方才開始漸漸的成為經濟中心,但是還是比不上南方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南方現在的發展水平還是比北方快。南方之前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也是經濟中心。
8. 從魏晉南北朝之後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為什麼政治中心始終在北方
因為一開始的政治、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北方,從而為後來者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而且北方地區的地貌特徵相比起南方更適合拿來當做政治中心。選擇政治中心首要考慮的因素包括這個地方的經濟不能太落後;再有就是這個地方要便於調兵譴將,但是又不容易被攻陷。
基於這些原因,雖然經濟中心逐漸往南方移動,但是政治中心卻主要還是集中在北方。
9. 西漢時期什麼朝代經濟重心在北方
哪裡土地肥沃,哪裡就是重心啊。別忘記了關中地區是華夏文明起家的地方。半坡遺址就在這附近,另外從真正的農耕文明周朝開始,這里就是最適合農耕的地方。
秦朝更是憑借周原這個特殊的地形成就了霸業。你可以看看關中這個地方,四面都是關隘,中間是一片肥沃的大平原,只要稍微有點戰略思維的人都知道,這是帝王之資。當年劉邦占據了這里,滿以為能得到,等項羽要把他改封蜀地的時候,就跟死了爹一樣……項羽也怕這里有個王會威脅到他的地位,所以把關中一切為三,由三個降將分治,可以想像這里有多重要。
所以總的來說。中國的經濟重心是從黃河地區的西到東,然後再從北到南的。人類是一種消耗資源的動物,反復的農耕會把土地養分吸光。到唐朝的時候,其實西北長安附近的土地已經很貧瘠了,我們知道北宋的時候什麼地方最發達?開封,中國經濟重心從西移到東邊來了,而到明朝的時候,整個北面的土地已經被吸乾的差不多了,經濟重心從北面轉到了江南……人類就好像蝗蟲一樣……吃光一個地方的養料……再遷移。
其實世界文明都差不多,你看看埃及,兩河流域,這些地方的土地全都被人類榨幹了,而俄羅斯和美國都是土地保護的比較好的……因為他們的文明形成時間更短……
10. 秦國的經濟重心在南方嗎
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後經濟重心南移。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受封伯爵。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商朝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後因嬴姓部族捲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亂而遭到西周統治者的懲罰,被迫西遷,嬴姓部族因此淪為奴隸。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秦人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戍邊對抗西戎。周夷王以後,周王室越來越衰敗,不得不依靠秦人來穩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秦國多位君王死於討伐西戎,秦人與戎人常年交戰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
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
前316年秦滅巴蜀,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