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社會的經濟特徵是什麼
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的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經濟上,人口大增長、各級官吏和地主大肆兼並土地,造成人均土地佔有量逐年下降,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日益增多,需要尋找新出路的流民不斷增加。地租剝削、苛捐雜稅、賦稅徵收、衙役攤派逐年加重,廣大農民的生活日漸困苦。
Ⅱ 鴉片戰爭前及新中國成立前的經濟運行方式是什麼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經濟主要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精耕細作。鴉片戰爭後,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產生了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但自然經濟依然佔主導地位。
Ⅲ 一戰期間 中國經濟的發展怎麼樣
一戰時期,幾乎所有在中國有既得利益的國家都被牽扯進去,——人家忙著打架,當然沒什麼功夫來理會中國,之前的民族資本主義,張謇、胡雪岩幾乎都是被洋人擠垮的,一戰的時候一旦沒有這個問題,發展的當然就快得多。其實不光是經濟,中國很多割讓的土地也是在一戰時期收回的,例如膠東半島、遼東半島等等……經濟政治贏了回來,自然就有空來發展文化教育,所以就有了什麼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可以說,一戰給了中國人一個很好的脫離鬼子控制機會,如果沒有一戰,中國說不定還在苦苦掙扎。
Ⅳ 鴉片戰爭前中國經濟結構是怎麼樣的
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其次是外國資本主義企業,然後是洋務企業,最後占據最少的是民族資本主義
Ⅳ "一戰"對當時中國的經濟產生怎樣影響
1.一戰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實現了蓬勃發展
2.一戰是國人看清楚了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賣國性,為革命提供了民眾支持
3.一戰為日本和美國獨佔中國創造了條件,尤其是日本
4.一戰使俄羅斯帝國結束,保證了我國東北,西北的領土安全
5.一戰的結束使歐洲逐漸失去了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也就是說亞洲的政治地位也就相對提高了,而中國又是亞洲最大的國家
6.一戰是英國勢力縮減,而它又是侵略中國西藏的急先鋒
7.還沒想到
Ⅵ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中國民族工商業怎樣
得到空前發展,尤其是麵粉業與紡織業
原因:
(1)一戰期間,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各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就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首先,曾給民族工業造成嚴重壓力的外國商品傾銷有所緩和。如:英國對華輸出減少了約1/2,法國減少到不足戰前的1/3,德國貨則完全停止了進口。
其次,大戰期間,由於交戰的帝國主義國家大肆擴軍備戰,民用工業削減,日用品不足,於是急需進口大量麵粉和其他貨物,這也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激發了他們振興實業的熱情。政府實行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也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3)政府還倡導使用國貨。
(4)群眾性的反帝斗爭,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Ⅶ 辛亥革命前中國的經濟狀況與之後的經濟狀況分別是什麼最好有具體數字證明
1革命前:在1860年左右開始興起洋務運動,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新建立了多洋務企業,
同時分為自立,自強兩個階段,分別發展民用和軍事工業。同一時期,資本主義工商業也在
悄然興起,並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但此時的
中國近代工業薄弱,如比較有名的江南製造局從1865年成立到甲午戰爭一共才生產槍5萬枝,300尊炮。相比於洋務企業,民營公司狀況更差。當時民營公司不過幾百家而已,且多為官僚和買辦所有,如1890 年至1910 年,中國共約建立棉紡織廠共計26家,對這些廠家創辦人或主要投資人的情況如下:官員創辦的共13 家,退休官員或紳士創辦的共7 人,由買辦創辦的共6 家,如徐潤、唐廷樞等,他們的力量有限。並且是依附於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的,許多對革命有抵制態度。雖然也得到民族資本家、華僑資本家的支持,但力量有限。
甲午戰爭後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項新的進展。一是對舊有的電報線路進行擴展、整頓。在地方線路的基礎上擴展了支線,擴展總長度達四、五千里,加強了省間和地區間的聯系;新架設了北京至恰克圖、北京至漢口兩大陸路干線;收回了英國大東公司和荷蘭大北公司私設的上海經煙台至大沽(正線)、煙台至大沽(副線)的兩條海線。二是新設了無線電報。1905年清政府創設無線電報,由官專辦,限於軍隊和官方專用。三是統一電政管理。1908年,清政府撥款396萬元,將所有商辦電線和電報局股票買回,收歸部辦,從而除東北以外基本結束了中國電報由地方分官商兩途建設和管理的局面,到1910年清政府實行了由郵傳部對全國電政的統一管理。
第三、表現為軍用企業的民用化傾向。隨著甲午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軍用企業迫於形勢,或為追求利潤,開始部分地轉向民用品的生產,逐漸走向市場。如四川機器局,在1903年後,除了生產軍火外,開始鑄造銀元和銅元;1904年又添置發電機發送民用電,在成都街頭安裝照明電燈。特別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轉產的幅度和影響更大。1905年,該局所屬的江南船塢從總獨立出來,「仿照商塢辦法,掃除官場習氣,妥籌改良」。此後,它的經營效益出現了重大的轉機,產量迅速上升,1905~1911年間共造船艦136艘,相當於其自1865成立到獨立之前40年間總產量的9倍。在產品質量上也有很大提高,1911年為輪船招商局所造的「江華」輪的質量超過了同期英商祥生船廠所造的「江新」輪和「江順」輪,被譽為長江各輪之冠。船塢的營業額和利潤也因此而大增,1905年4月至1907年4月,營業額為169萬余元,盈利13萬元;1911年1月至10月,盈利更高達26萬余元,使生產進入了良性循環的狀態。 [⑥]
第四、表現為官辦企業的商辦(民營)化傾向。甲午戰爭以後,面對外國商品和外資企業的激烈競爭,加之清政府財政拮據和企業自身的經營不善,許多官辦和官督商辦企業的經營每況愈下,難以為繼,逐步經由承租而轉變為完全商辦的企業。在重工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合並改組為商辦的「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該二礦自開辦到1896年5月已耗費官款近568萬余兩,生產卻不見起色。甲午戰後,官款難以為繼,遂將廠礦改為官督商辦,由盛宣懷招股100萬兩接辦,1898年又招股100萬兩。在官督商辦的1896~1908年期間,廠礦的經營狀況雖說仍有種種弊病,負債累累,但是在生產和企業發展上取得了兩項重要成就:一是適當地改造了生產技術,到1907年生鐵的年產量比1894年投產之初提高了11倍多,達到6·2萬余噸,並年產鋼8538噸;二是投資500多萬兩開采江西萍鄉煤礦,到1908年時日產煤量達1300噸,煉焦600噸,滿足了煉鐵廠的燃料供應。1908年,從企圖改善經營虧損狀況出發,又將三個廠礦合並擴充,改組為商辦,名之為「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改為商辦後,企業雖仍未擺脫虧損狀況,但到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到1911年時,年產鋼達7萬噸、鐵砂50萬噸、煤60萬噸,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
2革命後:
由於中華民國成立,加上政府不反對甚至支持發展實業,以及實業救國思想的傳播,而此時又處於一戰時期,
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民國初年有了很大發展,到達了一個頂峰。
但由於戰亂不斷,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並沒有得到巨大發展,很快夭折了。因此革命後的
經濟反而差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