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玩轉社群營銷
怎麼做好社群營銷?六個關鍵點分享
關鍵點一、明確社群建立的原因
社群建立的原因足夠明確,後面的營銷道路才會更好走。所以一個優質的社群,在建立時定位往往就非常清晰。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群?服務於什麼樣的用戶群體?等等。
關鍵點二、制定社群運營目標
社群的運營目標最好是有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短期目標為長期目標服務。有了清晰的運營目標,社群團隊才能把力往一處使用,運營效果自然會更好。
關鍵點三、打造社群的價值
持續輸出有價值的東西是社群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指標。所以打造群價值才是重點。如果你提供的內容無關痛癢,那麼,群內成員又何必在群里浪費時間呢?能夠提供真正有價值有干貨的內容才是用戶所期待的。能讓大家在群內有所成長,有所收獲,有所改變,才是根本。
關鍵點四、持續社群運營
運營決定社群的壽命。輸出有價值的內容是指標,而如何將這個指標長期以往的運營下去,是個很重要的點。往往社群的運營要分為4個步驟:入群要有儀式感,讓用戶打心眼裡覺得這個群很規范,高標准,是個好的社群;之後是參與感,要通過有組織的內容培訓,福利發放等環節來保證社群的活躍度;之後是組織感,強調社群內部用戶的一個互相協助與搭配的目的,以此保證社群的戰鬥力;讓用戶有歸屬感,覺得這個社群里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社群才有了凝聚力。
關鍵點五、正確的引導消費
社群營銷,社群的使命必然是要不斷吸收粉絲。但對於這些粉絲而言,雖然進群,但仍舊避免不了退群的可能,因此必須要有所重視。況且吸引粉絲入群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成員消費,因此商家必須要做一些引導,讓粉絲了解產品性能,並認同這一產品的價值,從而實現消費。
關鍵點六、接入社群工具幫助管理
社群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群內的雜事會越來愈多,社群主面對這種局面往往有心無力。這個時候,社群主可以找志願者幫忙管理,也可以接入社群工具分擔一些日常工作。讓管理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群的運營上,避免導致工作重心出現偏離。
社群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群內的雜事會越來愈多,一個人的精力往往有限。這個時候,群主可以找管理員來幫忙管理,也可以接入像聊天狗這樣的社群工具分擔一些日常工作,避免在社群日常管理維護的工作上占據過多時間導致工作重心出現偏離。
B. 如何讓社群產生經濟價值並真正落地
社群簡單認為就是一個群,無論載體是QQ群還是微信群,但是社群需要有一些它自己的表現形式。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社群它要有社交關系鏈,不僅只是拉一個群而是基於一個點、需求和愛好將大家聚合在一起,我們認為這樣的群它就是社群。而社群經濟的基礎就是需要有這么一個社群,一個夠垂直,夠細分,並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社群組織,有了群之後才有下一步商業運營。一個社群體系一般有領袖,管理者,活躍分子幾類,我們需要找到不同的運營對象,潛在目標客戶群體,社群經濟想要落地一定需要能夠去實現商業閉環。等到社群運營到一定階段,各種管理工具都是需要借用的,需要一個載體,可以是一個APP,去適應這個社群的屬性。
一個社群,同一類人,主要有著兩大需求,一個是社群內人員連接的需求,一個是人員和相應的產品服務連接的需求。人與人的連接我們很好理解,現在很多人有著數百個各類群,想著擴充人脈,認識志同道合的人;而人與服務,產品連接的需求,則是社群經濟產生商業模式的主要點。我們之前基本上是生產出產品,利用渠道,推送到用戶眼前,後來有著「用戶至上「的論點,售後服務回訪被重視,從中進行產品或服務的調整。而如今社會和十年前,幾十年前最大的區別是,商品的多樣性已經遠遠多於我們可選擇的,由規模經濟產出的基礎標准化的商品已經逐漸得不到特殊消費者的青睞。我們越來越追求著個性化,如二次元文化,從把大眾鄙視看不慣,而逐步走進公眾視野,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型,去滿足這批二次元人群的喜好,因為我們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世界永遠是屬於下一代人的,你看不看的慣不重要,十年後,二十年後,他們將是主流,而你則被邊緣化。正是由於這種非標准化的,甚至是某一熱點事件帶來的突發性需求,越來越多,而且能夠直接帶來消費和商業活動的開展,所以被引起重視,讓各家企業虎視眈眈,但能滿足這類需求的並不是傳統的商超,而是社群。
C. 社群怎麼做,社群經濟怎麼變現
社群經濟怎麼變現?付費社群怎麼運營?這些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進入知識變現、內容付費領域,開設付費社群就是社群經濟變現的一種方法,畢竟對於用戶來說,知識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而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想要做好付費社群無外乎就是盡可能的產出更多優質的內容,進而達到用戶付費轉化,消費知識產品的目的。除了開設付費社群之外,社群經濟還有下面這些變現方式:
1:專業咨詢,在社群里提供專業的收費回答服務來獲取價值。
2:投資眾籌,通過社群間成員的信任實現產品和資本的投資眾籌;
3:社群裂變,根據群本身後端的產品及服務不同,內容分銷等形式變現
4:社群商城,在社群里發使用評價截圖視頻等促進賣貨。
5:活動游學,線下的大型活動、酒會等。
6:廣告變現,同一社群內都是同頻的人,粉絲精準,可接廣告變現。
7:知識付費,利用社群屬性可以解決專項知識學習,賣課程等。
短書知識付費平台是專為內容創作者、內容輸出者打造的知識變現工具,致力於為自媒體人、教育者等提供穩固的技術支撐與精細的運營解決方案,持續為知識付費用戶輸出知識付費領域的專業知識。
D. 社群運營具體怎麼做
一、確立社群價值
每個社群都有具體的存在價值,第一步就需要我們搞清楚我們的社群到底能提供什麼具體的價值,其實也是我們的“虛擬產品”。只有真正知道了你能提供什麼價值,才能知道在哪裡找到需要的人群,第一步屬於定位環節,很重要。
二、增加用戶粘性
社群營銷之所以可以異軍突起,威力無邊,主要原因是網路社群可以更好的粘住用戶,把客戶當家人,通過深度的互動可以進行產品的付費升級,產生二次銷售、三次銷售甚至更多,不僅實現經濟回報,而且客戶可以為品牌發展助力。
三、挖掘價值痛點
挖掘痛點是任何營銷環節中,都必不可缺的一環,是訂單成交的前提,稍微懂點銷售的夥伴就很明白,所以不過多解釋。如何挖掘痛點,促進成交呢,方法很多。
四、進行產品銷售
上述工作做完,尤其是痛點挖掘的好,訂單自然成交,要麼是客戶在等待你去成交,要麼是客戶主動上門成交,只要痛點挖掘出來了,就可以大膽的推廣產品,進行銷售,不用擔心客戶拒絕甚至嚇跑。
五、樹立社群品牌
當成功完成一次銷售動作後,我們不應該就此結束,接下來才是最重要的工作環節:維護老用戶,打造社群品牌。
E. 如何才能玩轉社群經濟
在PC互聯網時代的社群,主要的形態是社區,比如天涯社區、網路貼吧等,到了移動終端時期,互聯網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是肢體和思想的延伸,幾乎可以做到無時無刻、隨時隨地在線。而你的朋友圈在移動互聯中的關系,也許相互之間遠隔千里,但基本上是你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也就是說,彼此之間是通過某種紐帶而聯接在一起的。這種關系,就很像村落時代的關系,就算不是很熟,但尋根溯源,差不多都有點沾親帶故的。
在這樣一個村落中,有懶漢,有能人,有鐵匠,有當鋪,有米店,鐵匠知道你家的鐵鈀什麼時候該壞,米店知道你什麼時候要斷糧,賒個賬、借個東西都不是問題。這就是建立在社群基礎上的信任。
那每個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社群嗎?一定是的。這個問題的要點在於,並不是所有的用戶都可以成為社群成員的。星巴克有3300萬粉絲,這些粉絲之間圍繞某一個店或某一個具體的綱領可以形成不同的社群,但這3300萬人不是一個大的社群。
企業如何建立自己的社群?兩句話:以求道的精神做產品,用求愛的方式做傳播。怎麼講?產品不極致,什麼都是虛的。
把產品和體驗做到極致還不夠,你還得學會傳播。很多人天然地反感傳播,把會傳播當成是投機取巧,總是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態度,等著別人來發現你。不要說在大眾媒體時代這種觀念就是錯誤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那就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
玩的不是粉絲經濟,只是挑對人
未來商業的核動力到底是什麼?小米用粉絲經濟驅動一個傳統行業,這個事情至少作為一個先例,已經成功了。所以,我們突然明白,價值可能不在我身上,過去說粉絲經濟的話是不對的。我在團隊中立了規矩,永遠不要提粉絲這個詞。只說用戶,會員,朋友,夥伴,沒有粉絲。因為粉絲就是中心化,對偶像的崇拜。
在社群經濟驅動的過程中,我們反推過,主動去和大眾進行切磋,在新浪微博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罵」走一些人,從社會公眾中把自己切割開來。在大眾傳播時代,讓所有的人混同,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在對社會進行分割。大量的社會社群,自我劃定疆界,就像韓寒的粉絲和郭敬明的粉絲永遠也搞不到一起去。
粉絲經濟就是社群經濟嗎?顯然不是的。任何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粉絲,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粉絲這個層面,無非是把以前的忠實用戶換了個新名詞而已。「無粉絲不品牌」,這句話沒錯,但反過來,哪一個品牌沒有自己的粉絲呢?只有當你的客戶變成用戶,用戶變成粉絲,粉絲變成朋友的時候,才算得上是社群。
社群是任何時代、所有商業都在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只有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有了微信這樣的高效率工具以後,社群才是可能的。這中間的差別是,一個有社群的品牌和沒有社群的品牌,其競爭力是完全不同的。
未來的商業可能是一個小而美的邏輯,而不是一個用戶量支撐的大眾邏輯。
用社群的方法挑對的人,然後「期待」產生奇妙的結果。移動互聯網正帶來另外一個新的巨大的機會,我把它稱為「社交紅利時代」。在這個時代,誰懂得社交,懂得傳播,就能夠掌握商業的先機。不管雕爺、黃太吉、大象安全套最終會怎麼樣,但他們確實是非常懂得移動互聯網社交的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是「市場即對話」,就是我們必須說人話。
他們所置身的那些大組織,在互聯網沖擊下,都在飄搖,身處其中的人該用一種什麼樣的姿態來立身呢?就是利用現在的組織給你提供的資源,做一件讓整個市場都看見的事,完成個人在原組織中的崛起,這也是對你現任老闆最負責的做法。
社群的價值在於重構連接
現在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各種因素隨機組合,機遇、勤奮、忍耐、關系鏈,恰好配對了,一朵花就開了,此外沒有任何標准能夠確定誰成誰敗。所以重復創業者反而吃香,因為他經歷過反復失敗,解除了很多不確定性。
我認為,其實在這方面做的不錯應該是雲來,雲來輕場景的研發,完全符合當代的社群經濟理念,完美的詮釋了用戶和企業之間,該如何連接,和互動,說到這里還是給大家總結下幾個因素容易組合出成功配方。
第一是小,只做點,不再試圖做線和面,商業空間也很大。
第二是連接,你判斷未來互聯網的生意就看他是阻礙了連接還是促進了連接,誰阻礙連接就不得好死,誰促進連接就將擁有一切。比如說GoogleGlass就是個好產品,因為它讓人隨時隨地在線。馬雲怕微信也是這道理,微信會吸掉一切。
第三點是通過連接形成社群。社群的價值在於運營,一群人聚集起來之後可能是烏合之眾,也可能做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干什麼。明確知道把這群人聚起來要干什麼,比如做基金、做風投,甚至可能去做互聯網金融。不能光把人聚一塊就完了,是打麻將還是下象棋,取決於決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