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及城市功能定位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是北京更好地發揮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競爭力、區域輻射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必然選擇;京津冀功能新定位對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提升京津冀都市圈在環渤海乃至東北亞地區分工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帶來了發展機遇和內在基礎。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可能帶來五大效應,即貿易創造和轉移效應、區域內輻射共贏效應、生產和投資轉移效應、區際福利轉移效應和區域輻射帶動效應。
Ⅱ 談談你對京津冀一體化的看法以及未來發展的期許
作為一個大西北人。個人觀點可以告訴你一體化可以大力帶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總體發展,甚至可以帶動北方經濟發展。之前沒有一體化沒有打開三地的僵界局,所以三地很多地方發展受到約束,如果一體化會將這個僵界局打破。 現在有少許別有用心的人故意一體化沒變化,是因為不想看到好的發展,至於為什麼就兩字(地域)! 自己體會。
Ⅲ 談談你對"京津冀一體化"的看法以及未來發展的期許
京津冀,國家行政中心+港口運輸樞紐+相對經濟需要拉動的周邊地區。
各取所需取長補短,這是要把首都圈全部帶起來,對於未來發展的期許應該是綠色能源化為主。
Ⅳ 京津冀一體化是什麼
對交通、經濟、人文、科技都有幫助!
一體化發展不是劃成一個地方,是建立一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商貿圈,協同發展的意思明白嗎?綁在一根繩上,但仍然是三個地區
把北京的先進醫療、技術開發、經濟發展都輻射到冀津兩省,讓北京成為發展政治的中心,而不是負擔著中國各各領域的頂尖技術與人才
Ⅳ 人民網1+1觀點你怎麼看待京津冀一體化
個人認為:
京津冀一體化有利於京津冀周邊貧困地區發展。
有利於緩解北京、天津的城市壓力。
通過城市群的發展有利於提高城鎮化比例。
有利於周邊農業現代化發展。
有利於形成一個優化發展的新模式。
有利於有效發揮大城市經濟發展帶動作用。
Ⅵ 如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
從京津冀區域合作機制的角度看,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第一,高層次的合作磋商協調機制還沒有建立。近年來,京津冀高層領導雖進行了雙邊互訪和多邊協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層協調機制,未能就區域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治理等戰略性合作問題進行深入磋商並達成共識,未能在尋求有關各方利益結合點及合作切入點上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缺乏整體合作的理念和合力。長期以來,北京功能定位是服務全國,這就必然使得北京不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區域發展當中,可以說首都意識要遠遠強於京津冀區位意識,這與上海更強調長三角中心形成強烈對比。
國家己經明確環渤海地區要率先發展,位於環渤海中心區域的京津冀在環渤海地區發展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方的合作不僅對各自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環渤海率先發展也將產生重要影響。但是,三方對如何共同爭取國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如何在國際國內的經濟活動中樹立環渤海區域形象等區域性的重大問題專注度不夠,共榮共贏、統籌規劃的整體合作理念尚未形成,因而合作的合力不足。三方政府間共同關心、利益一致的大的合作步伐緩慢。
第三,目前,三地在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服務市場等多個層面都還不夠統一;不規范競爭、各自為政的問題還比較普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要進一步推進京津冀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實現區域內的產業布局合理化,應進一步轉變觀念,培育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在合作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在合作中的推動作用。
第四,市場機制為主,輔以政府宏觀調控的合作機制有待加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配置資源是一個基本方向,但目前京津冀區域國有資本占絕對優勢,多數民營企業規模還比較小。這種客觀現實一方面決定了企業包袱重,調整難度大,活力不足,有跨地區擴張慾望和輻射能力的企業比較少;另一方面也決定了政府對企業控制能力強、行政干預多,企業進行跨地區生產要素流動受到制約,市場配置資源的機製作用並不充分。所以,各城市政府之間溝通協調十分必要。應該成立由中央政府主持指導下的三省市高層協調機構,協調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與配置以及各地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破解產業同構難題
北京和天津作為該地區兩個特大型中心城市,由於聯合觀念的缺乏、行政地位的對峙以及由此形成的區域壁壘和特定時期形成的財政、投資、金融體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礙,在爭做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老大」的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工業主導產業趨同現象,難以形成具有層次結構的產業聚集。這一狀況直接導致了資源難以在該地區范圍內的合理流動,限制了市場機制下對周邊地區輻射效應的產生。
從北京市情況看,北京市的三次產業結構從1995年開始由「二三一」型結構轉變為「三二一」型結構,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真正達到產業結構高級階段的地區之一,消費型城市特點較明顯。其形成原因,一是由於其城市經濟的特殊性質,土地大都被用於報酬率較高的工業及商業用地,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越來越占據較小的比重。二是其經濟快速發展,整體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第二、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越來越對經濟發展起到更為重要的支撐作用,出現了明顯的產業服務業化。
從2003年開始,北京市「三、二、一」產業格局穩固。到2005年,第三產業佔到比重超過60%。北京雖然具有一定的產業發展水平,但總體來說,實力不強,影響到北京對周邊地區的產業帶動。
從長期趨勢看,天津市第二產業在GDP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經濟結構也開始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轉變。目前,天津市已基本形成以電子信息和現代醫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以石油、化工、冶金等裝置性重化工業為主的臨港產業,以汽車、造船為主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以物流、中介服務、金融、房地產為主的新型服務業和商貿服務為主的傳統服務業。
雖然發展階段小有差異,北京和天津兩個龍頭城市產業趨同現象依舊明顯。
一是兩地都已形成包括傳統基礎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都市型工業在內的自成體系的工業。多年來,北京、天津兩地各自為戰,城市發展目標相似,導致產業結構自成體系、自我封閉,結構趨同加重,重復建設與無序競爭導致資源浪費。北京的首都優勢,天津的港口優勢及河北周邊各市的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沒能協同發揮,未能形成區域整體競爭能力。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雖然已經形成了第三產業為主導的格局,但新興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尚未完全確立,地方財政和人員就業對第二產業的依賴性還比較強。因而與其他城市的產業差異性還沒有完全展開。
二是行業發展排行在兩地高度相似。在兩市的工業總產值行業排序中,電子通訊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製品製造業等,均是兩市工業生產總值中前幾位的行業。
三是高新技術開發區地位雷同。即使在目前兩地政府高度重視兩市協調發展,不斷調整城市規劃和功能定位的情況下,京津產業合作格局也沒有全面啟動。以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線高新技術產業帶為例,這里分布著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等6大園區,是京津兩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高地所在。但從各開發區所開發的現有產品類別、品種和發展規劃上看,大都集中在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葯等幾個大方向上,造成帶內產業結構趨同。
由於沒有形成各自的特色產業,各地搶項目、拉資金的惡性競爭將不可避免,從而大大影響京津冀地區一體化進程和綜合競爭實力。
Ⅶ 京津冀都市圈、環首都經濟圈 、首都經濟圈到底有什麼區別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莊、保定、秦皇島、廊坊、滄州、承德、張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區域,該區擁有中國的 政 治、文化中心和曾經的近代中國經濟中心。2004年11月,國 家 發 改 委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
【環首都經濟圈】
「環首都經濟圈」是在北京周邊的十餘個區縣,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區、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新興產業示範園區、現代物流園區,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經濟圈。
1圈: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環首都經濟圈
4區:在環首都經濟圈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區、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新興產業示範園區、現代物流園區
6基地:在環首都經濟圈內建設養老、健身、休閑度假、觀光旅遊、有機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13+1 縣(市):環繞北京的涿州市、淶水縣、涿鹿縣、懷來縣、赤城縣、豐寧滿族自治縣、灤平縣、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廣陽區、安次區、固安縣、興隆縣(增補)
【首都經濟圈】
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表示,北京市將以「三個轉變、八個輻射」努力打造首都經濟圈。
這「三個轉變」,一是從過去注重功能集聚,特別是經濟功能集聚向功能疏解和輻射轉變;二是從過去更多強調外省市保障北京向主動為外省市提供服務轉變;三是從過去強調服務首都自身向通過服務區域、服務全國來實現自身發展轉變。
「八個輻射」主要突出了北京市輻射和帶動首都經濟圈發展有很多資源優勢。北京市可以在金融資本、生產性服務業、科技、市場和流通、總部經濟、人才和教育資源、信息、高新技術和現代製造業等八個方面加強對區域的輻射。
藉助北京方面的「三個轉變和八個輻射」,打造首都經濟圈對河北省區域經濟格局將產生重要影響。
在建立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環京津休閑旅遊帶等一系列樓市利好消息,北京周邊住房消費、投資預期後勁並未因國家宏觀調控而停滯,房價一度水漲船高。位於京西南世界地質公園的華銀天鵝湖正是"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的典型受益者。
"華銀天鵝湖"是以"歐洲小城鎮建設"的成功理念為基礎,結合群山大湖的資源,打造的一座集生態人居、旅遊度假、商務會議、休閑娛樂於一體的復合型休閑城鎮。它是"首都經濟圈"的重點工程,也是目前掀動京西南"主動外溢"熱潮的領袖項目,更是一種慢調山水生活方式的締造者。
Ⅷ 京津冀一體化對河北有什麼好處
經濟高速發展、交通更加便捷、房屋價值增高、創業政策更好。總而言之,京津冀一體化最大的受益者無疑就是河北,百利而無一害。
一.經濟高速發展,北京、天津帶動河北在經濟發展上,由於地理位置靠近北京(高鐵30分鍾,比國貿到大興都近~手動滑稽),讓天津早早就搭上了北京高速發展的順風車。如今,河北也被一趟線穿了起來,那麼北京和天津兩個老大哥自然要帶著河北一起進步、一起飛。
換句話說,當京津冀一體達到最初的設想時,來河北上班將完全不比在北京的選擇少,甚至於在北京上班在河北住的那一批人,可能會因交通的便利減少許多時間成本。
總的來說,京津冀一體化對於河北的利好將遠超人們的想像,天津近年來的發展在前,我們有理由相信,河北將在未來的幾年裡迎頭趕上,涌現出更多新一線城市。
Ⅸ 京津冀一體化對河北來說具有哪些好處
經濟高速發展、交通更加便捷、房屋價值增高、創業政策更好。總而言之,京津冀一體化最大的受益者無疑就是河北,百利而無一害。
一.經濟高速發展,北京、天津帶動河北在經濟發展上,由於地理位置靠近北京(高鐵30分鍾,比國貿到大興都近~手動滑稽),讓天津早早就搭上了北京高速發展的順風車。如今,河北也被一趟線穿了起來,那麼北京和天津兩個老大哥自然要帶著河北一起進步、一起飛。
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河北貼靠北京,甚至於廊坊、雄安等可以稱作北京七環,大量創業公司在北京內部的寫字樓價格偏高的情況下,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高速發展。完全可以將辦公地點選在河北境內,之前我們常說的北漂,也可以將范圍擴展到河北。簡而言之,來到天津、河北、北京的圈子裡,都可以被稱作是北漂,且創業公司數量相比較於之前不遑多讓。
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讓如騰訊、阿里、網路等大廠在河北境內開設分部,則更有可能促使這一進度加快,從而拉動河北經濟快速提升。
二.交通更加便捷、河北成為第二樞紐相比較於天津、北京,河北作為一個省級單位,其地理面積要遠高於前兩者,那麼在交通上,整個河北或許將會成為北京之後的全國第二個樞紐站,當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河北通往全國各地的交通必將再次提升到一個新的檔次。高鐵線路、新的航班都不再只局限於連接北京。
而當這樣的交通理念被實現後,也會間接帶動河北的旅遊業發展。都說掌握了交通就掌握了經濟,這句話不是無的放矢。一個可以連接全國各地的城市,其受到的關注度必然也會大大增加。
三.房屋價值增高相信相比較於前兩點,房屋價值的提升或許更為直觀。當經濟被拉動、流動人口增多、交通變得更加便利、創業公司拉動城市整體經濟價值。那麼城市的房屋價值則必然增高。簡單來說,當環境周圍的工作環境利好、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備,再加上高速發展推動的地鐵沿線建設,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導向就是房價的暴漲。
換句話說,當京津冀一體達到最初的設想時,來河北上班將完全不比在北京的選擇少,甚至於在北京上班在河北住的那一批人,可能會因交通的便利減少許多時間成本。
總的來說,京津冀一體化對於河北的利好將遠超人們的想像,天津近年來的發展在前,我們有理由相信,河北將在未來的幾年裡迎頭趕上,涌現出更多新一線城市。
Ⅹ 京津冀一體化與遷都那個更佳
京津冀一體化,事實已經說明這個方針更佳,國家已經在執行了。遷都牽涉到的東西太多了,北京現在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果只是遷都的話,這些中心就都要轉移,應該設立陪都,一國多心,猶如美國,華盛頓是政治文化中心,紐約是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