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農業經濟的認識
農業經濟的心得體會
由於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客觀條件的制約,貴州成為了相對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普遍比較緩慢,一些經濟指標的絕對數差距在進一步拉大,人民生活還比較困難。
通過對農業經濟的學習,我認為欠發達地區要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追趕全省現代化建設步伐必須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產業化式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欠發達地區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打破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經營模式,走具有自身特色的農業產業化之路。
Ⅱ 中國傳統農業經濟是什麼其基本特徵是什麼
中國傳統農業經濟是集約型農業,主要特點是因時因地制宜,精耕細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中心,採取良種、精耕、細管、多肥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其形成與封建地主經濟制度下小農經營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關。
Ⅲ 正確認識農業與國民經濟的關系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我們把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
拓展資料: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國家統計局24日發表的一份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稱,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帶動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現代農業深入發展,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農村面貌加快改善,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突破55000萬噸大關,達到57121萬噸,比2002年增產11415萬噸,增長25%。2004年至2011年糧食總產量實現連續八年增產,2007年至2011年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超5億噸,標志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躍上新台階。
同時,經濟作物全面增產。2011年棉花產量659萬噸,比2002年增產167萬噸,增長34%。油料產量3307萬噸,比2002年增產410萬噸,增長14.1%。糖料產量12517萬噸,增產2224萬噸,增長21.6%。蔬菜及食用菌產量67930萬噸,增產15069萬噸,增長28.5%。水果產量14083萬噸,增產7131萬噸,增長102.6%。
農民收入方面,報告指出,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迅速。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長1.8倍,年均實際增長8.1%。
農村民生方面,2011年末全國農村公路(含縣道、鄉道、村道)里程達356.4萬公里,比2002年增長了1.7倍,全國通公路的鄉(鎮)佔全國鄉(鎮)總數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佔全國建制村總數的99.38%。農村改水累計受益人口達到89972萬人;2011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69.2%,比2002年提高20.5個百分點;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6.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7平方米,增長36.6%。
Ⅳ 如何正確認識農業
要正確認識農業,首先就要了解農業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和其發展的趨向。
一、意義:1、農業綜合開發是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舉措。
2、農業綜合開發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力量
3、第三,農業綜合開發是新形勢下助農增收的有效手段。
4、農業綜合開發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
3、農業經營方式將形成產業化。我國農業將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經營機制。現代農產品市場要求農業必須在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等各方面技術水平高、經營規模大、周轉效率高,所以農業產業化是新世紀農業的必然抉擇。
4、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目的將更加廣泛。注重環境保護和物質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以觀賞旅遊為目的的觀光農業、供大城市居民娛樂性勞作的郊區休閑農業等新的農業模式將會不斷推廣。社會對農產品的質量更加看重,農業的第三產業比重將會加大,農業將承擔控制環境污染的重大責任。農業不僅是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產業,而且將會成為滿足人們精神生活豐富、健康和愉悅的重要領域。
Ⅳ 農業在中國國民經濟的地位和作用
(一)農業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
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看,農業是人類首先創造的生產活動形式,農業是人類和社會生產活動的重要基礎和起點。人類社會發展農業能夠滿足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物。這對於我國的發展來說也是如此,盡管我國目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在不斷加快,但是第一產業的發展仍然是重要的基礎。
(二)農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農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到現代科技文明,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農業發展的支持。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的產值對於其他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農業發展基礎上產生了工業、商業、城市和商品經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農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地位和作用在不斷提升
在我國近些年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因此,又很多學者認為農業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斷下降。但是本研究認為農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期地位和作用在不斷提升和發展,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從我國農業部門的發展來看,其在整個經濟系統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出其他產業無法替代的性質。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運行過程中的重要基礎,同時農業的這種功能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夠被替代。
Ⅵ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如何理由何在,為什麼說農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理由:
1、農業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
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看,農業是人類首先創造的生產活動形式,農業是人類和社會生產活動的重要基礎和起點。人類社會發展農業能夠滿足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物。這對於我國的發展來說也是如此,盡管我國目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在不斷加快,但是第一產業的發展仍然是重要的基礎。
2、農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農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到現代科技文明,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農業發展的支持。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的產值對於其他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農業發展基礎上產生了工業、商業、城市和商品經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3、農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地位和作用在不斷提升。
在我國近些年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因此,有很多學者認為農業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斷下降。
但是農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期地位和作用在不斷提升和發展,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從我國農業部門的發展來看,其在整個經濟系統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出其他產業無法替代的性質。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運行過程中的重要基礎,同時農業的這種功能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夠被替代。
(6)如何認識中國農業經濟擴展閱讀:
中國農業現狀: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教育與科技事業也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據中國農科院估算,我國農業總產量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由1972—1980年的27%提升到1981—1985年的30%~40%。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Ⅶ 中國傳統農業經濟是什麼其基本特徵是什麼
中國傳統農業經濟是集約型農業,主要特點是因時因地制宜,精耕細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中心,採取良種、精耕、細管、多肥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其形成與封建地主經濟制度下小農經營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關。
Ⅷ 如何認識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論證
第一,農業是人類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要存在和發展,首先要獲得最基本的生活資料——食物。由於「食物的生產是直接生產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從而「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馬克思)。人類的食物包含植物性和動物性兩大類,而動物性食物歸根到底來自於植物,即來自於種植業。種植業的最基本的特徵是,人工栽培綠色植物吸收水分和礦物質,通過光合作用利用太陽能,形成碳水化合物(澱粉、纖維素、葡萄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人類生長、發育所必不可缺的營養要素。只要人們還不能通過人工合成的途徑取得上述營養要素,並且在外觀、口感、作用等方面與天然產品相匹敵,經營種植業以滿足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需要的這一格局,就不會改變。
第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是實行社會分工的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農業勞動不僅對於農業領域本身的剩餘勞動來說是自然基礎,而且對於其他一切勞動部門之變為獨立勞動部門,從而對於這些部門中創造的剩餘價值來說,也是自然基礎。」這意味著,農業以外的一切事業的存在和發展,歸根到底要取決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能夠提供一定數量的「剩餘農產品」。
第三,農業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而且也是社會日益繁榮昌盛的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為生產小麥、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時間越少,它所贏得的從事其他生產,物質的或精神的生產的時間就越多。」從而,全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伴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相應提高,也是客觀經濟規律的重要體現。
「農業基礎」這一概念無非是「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簡化。然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一個客觀規律,反映的是客觀必然性,從而我們只能是強調遵循這一客觀規律辦事,而不存在是否「夯實」客觀規律的問題,也不存在「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的問題。無論如何,「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規律決定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基礎地位,而這一地位是客觀存在的,根本不涉及人為地「夯實農業基礎」、「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之類的問題。盡管,作為口頭論述,為了形象化、深入淺出,不妨使用諸「夯實」之類的概念,但是一切正式的書面論述,都應當是:認真遵循客觀規律,充分發揮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作用。其簡化提法是:遵循客觀規律,發揮農業的基礎作用;或者是,認真發揮農業的基礎作用。
Ⅸ 究竟應該如何認識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您好!上網輸入「究竟應該如何認識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搜,答案盡收眼底。直接復制粘貼網址會被管理員攔截,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