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古代,僧人的生活和經濟來源靠什麼維持
古代僧侶主要靠開墾土地種植為生,輔以化緣(就是下山向別人乞討)。在古代當朝廷推行佛教的時候,許多人都加入僧侶職業,建廟立寺、大肆圈地以逃避稅收。唐時期曾有僧尼數量高達十幾萬,唐太宗、武後、到唐玄宗三朝都進行抑佛。
『貳』 「出家成佛,還俗做鬼」,藏族僧人的現實生活究竟是怎樣的
每當你看到他們西藏的僧侶們都面帶微笑。那種微笑是那麼直觀,彷彿是生活在天堂裡面的人。他們無憂無慮,不為生活操心,沒有各種人間糾紛,也沒有簡單的人際關系,因為他們都是漏的。因為他們只服從老師的教導,寺廟裡面只有管家負責,他們什麼都不用擔心,他們唯一的事情就是好好修行,盡快擺脫,盡快成佛,善待眾生。
然而宗教並不能阻止這些年青喇嘛純粹的幸福,現代通訊工具的出現和普及,巨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寺廟裡面幾乎一半的年青喇嘛都有自己的手機,聽歌甚至用手機拍照。很多家境較糟糕的年青僧侶也會有電腦,這些電腦是他出家之後父母給他買的。目的是希望他不會遠離現代科技。年青的喇嘛通常更喜歡玩電腦游戲和聽西藏流行歌曲,所以他們的生活其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枯燥無味。
『叄』 北京承恩寺500年來不收門票不受香火,這里的僧侶靠什麼生活
北京承恩寺500年來不收門票不受香火,這里的僧侶靠什麼生活?
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突飛猛進,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旅遊業隨之也不斷發展。人們對一些清新、幽靜的寺廟開始感興趣。那些寺廟景點不僅不需要收取門票費還可以免費吃一頓齋飯,甚至能體驗一番桃花源外的生活,實在是不亦樂乎。
或許我們還無法去解開承恩寺之謎,就像數百年來寺廟里的出家人謹遵三不規定,他們的衣食哪裡來,他們怎麼去修行等等。就如有些人所說,它很有可能是明朝的一個軍事機構!
『肆』 僧人靠什麼生活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靜而悠閑的,晨鍾暮鼓,青燈黃卷,令多少世人羨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實十分清苦,同時也十分有規律和節奏。僧人們聞鍾而起,聞鼓而眠,聞板上殿,聞梆過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舊。在這里,向大家介紹寺院僧人日常進行的幾項活動,如朝暮課誦、布薩誦戒、上供、過堂、普佛等。
一、朝暮課誦
朝暮課誦,又稱為「課誦」,是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及梵唄歌贊等法事的總稱。因為課誦是佛教寺院僧眾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稱為「朝暮課誦」。
早課
早殿時全寺僧眾於每日清晨(約在寅丑之間)齊集大殿,念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各一遍,在念誦的起止都配有梵唄贊偈。其中,《楞嚴咒》為一堂功課,《大悲咒》、《十小咒》等為一堂功課,有些寺院輪流念這兩堂功課。
晚課
晚殿有三堂功課,即誦《佛說阿彌陀經》和念佛名;禮拜八十八佛和誦《大懺悔文》;放蒙山施食。誦《佛說阿彌陀經》和念佛名是祈願自己往生凈土。八十八佛都可以為眾生作懺悔主,因此向八十八佛禮拜、申述自己改悔罪惡的願望,是可以滅罪的。蒙山施食儀是宋代外國甘露法師所作,他依據《救拔焰口餓鬼經》以及《水陸施食法》,以「威德光明如來咒」及「甘露咒」為主,集中各種密教的咒語,制定《施食儀》。在施食時,先准備一杯凈水及一些米。行者(放蒙山者)作一定的觀想,口中念誦一定的咒語,雙手作一定的手勢,三密相應,就能成就施食。
明清以來,早晚課成為寺院共同修行的必修課。但是,由於具體情況的不同,有些寺院五堂功課全部念完,有些寺院則沒有。而且,在腔調上也有所差別,但總體上是統一的。
二、布薩誦戒
布薩,又稱為布沙他、布薩陀婆、逋沙他,意譯為長凈、長養、增長、善宿、凈住、共住,說戒。即比丘每半月齊集布薩堂,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波羅提木叉戒本,以反省過去半月內的行為是否合乎戒本;如果有犯戒者,應該在大眾前懺悔,使比丘都能長住於凈戒中,長養善法,增長功德。另外,在家信徒於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也稱為布薩,謂能增長善法。
關於布薩的儀軌,一般律寺都是依照《四分律》的作法。但是,禪宗則簡化了一些儀軌。下面,我們介紹一下禪宗寺院的誦戒儀軌:
首先,打板繞寺院一周,大眾聞板聲,集合於大殿。其次,煞板,大眾頂禮三拜。然後,維那起腔,大眾唱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每唱一遍,禮佛一拜,總共三次。誦戒者進入大殿,先拈香,然後禮佛三拜。唱完懺悔偈後,大眾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等誦戒者進入齋堂後,維那起腔唱「爐香贊」,誦戒者拈香三拜,然後上座。大眾唱「雲來集菩薩」三稱,第三遍加「海會」二字,班首出位,展具三拜後歸位。維那師呼:「展具,頂禮和尚」。大眾三拜,一拜敲一鍾,三拜後,煞鍾收尾四下,維那師呼:「鍾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勛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呼畢,大眾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接著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維那煞鍾尾四下,呼:「眾沙彌進堂,排班三拜,長跪合掌」。沙彌三拜後,長跪合掌,誦戒者鳴尺雲:「諸沙彌諦聽,人身難得,戒法難聞,時光易度,道業難成,爾等既已出家,嚴謹身口意,勤學經律論,謹慎莫放逸。」眾沙彌回答:「依教奉行」。誦戒者雲:「既能依教奉行,作禮而退。」眾沙彌就地一拜,起立退步而行出齋堂。最後,開始讀誦戒本。
誦畢,誦戒者鳴尺一下,下位,維那舉迴向偈:「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同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唱完後,維那呼:「展具」,誦戒者雲:「不展具」;維那雲:「禮謝法師」,誦戒者雲:「不為禮」;維那師雲:「同寮師打引磬送法師回寮」,誦戒者雲:「不消送」,問訊出堂。
布薩誦戒是佛教的優良傳統,有利於維持僧團的清凈與和合,所以現代中國佛教寺院仍然遵循著這一古老的制度。
三、過堂
過堂,是出家人吃飯的別名。因為出家人原則上過午不食,只吃早餐與午餐,所以又可以稱為「二時臨齋」。「齋」從廣義來說,指清凈身心,謹防身心之懈怠;從狹義來說,則指八關戒齋,或特指過午不食的戒法。所以,能持守過午不食的戒法,稱為「持齋」;持齋期間所吃的食物,或法會時所供養的食物,稱為「齋食」。另外,以食物供養僧侶,也稱為齋,這類法會則稱為「齋會」。
佛教認為早晨是天人進食,日中是佛陀進食,下午是傍生進食,夜晚是餓鬼進食。因為在夜晚進食,餓鬼聽了飲食碗筷的聲音,咽中起火,又不得飲食,倍增痛苦,為了慈愍餓鬼,所以不應夜晚進食。
、佛教傳到中國後,由於社會條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佛教流行的乞食制度在中國未能通行。南北朝以後,隨著寺院經濟的發展,僧人們不再依靠乞食來維持生活。唐代以後,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寺院僧眾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所以除了少數僧人能堅守「過午不食」的傳統律制以外,大多數僧眾則變成一日三餐。但是,只在早餐與午餐,舉行一定的儀式,即「過堂」,這就是「二時臨齋儀」。
在過堂吃飯時,碗筷都不許發出聲音,更不許講話,所以添加食物,靠筷子來示意。如果出去辦事,應將兩個碗疊起來,行堂師父便知道此人不在;如果在寺院中,則將兩個碗分開放。盛飯時,菜飯兩碗,橫置在桌邊,筷子橫置於面前;在吃飯時,先以左手取飯碗,置於右邊,次以右手取菜碗,置於左邊,再取飯碗就食。需要添加飯時,將飯碗伸出,筷子放在碗中所擱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數量;需要加菜時,筷子在碗中豎著,表示需要乾的菜;筷子在碗口處平放時,表示要喝湯。吃完後,兩碗放在桌邊,筷子直置於兩碗中間。過堂雖僅是吃飯,但是佛教認為過堂是一堂法事,前面有供佛、施食,後面有結齋,整個過程顯得非常庄嚴、肅靜。
『伍』 都是說出家人掙不到錢,可是我看那些道士,生活用度那些還經常去國外,都需要錢啊!他們經濟來源都是從哪
你好!對於你上述所說道士的收入來源我下面給你說了幾點提供你參考:
正規的宗教組織,經費來自國家財政撥款,宗教活動的收入作為補充。
道士的收入來源於香油錢,一個月有多少這很難說,要看那個月的香油錢有多少。
他們平時也很忙 有很多佛事要做也有很多人請他們做法事,做一場佛事的價格都是不扉的 有很多大集團每年都會請他們做佛事,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 所以他們的收入自然就高。
道士還有就是靠旅遊行業來掙錢的。
以上的答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陸』 元代的寺院經濟為什麼比較發達
由於統治者的保護和利用,宗教在元代的勢力很盛,寺院和從事宗教活動人員的數量十分龐大,為了維持人員的生活和宗教活動的正常進行,各種宗教組織都得有一定規模的經濟收入,因此,元代的各種宗教組織都佔有或多或少的資產以從事一些經營活動,這其中,以佛教的寺院經濟最具代表性。
佛教最受元代統治者的推崇,因而寺院和僧侶的數量也最大,其從事的經濟活動無論是從種類上還是從數量上來說都是各種宗教中規模最大的。
寺院佔有許多土地,因而主要從事農業經營活動。很多寺院佔有大片的田地,僱用佃戶勞作,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的地主庄園。如大都城西玉泉山下的大承天護聖寺在山東擁有土地十六萬二千餘頃。這些土地都採取租佃制進行生產,派莊主監管和收取田租。
許多寺院在經營農業的同時,還經營手工業和商業。它們佔有銀、鐵、銅等礦,佔有酒店、浴堂等產業,有的寺院還放高利貸,有的則從事海外貿易。
元代高層的僧侶其生活就像世俗的地主一樣,他們經營產業,蓄積財物,甚至建造外宅,娶妻納妾。
元代統治者對寺院經濟是積極保護的,他們不但直接賜予一些大寺院大量的土地財物,還明文規定任何人不得侵奪寺院的財產。對於寺院的經營活動,元代統治者也基本上是鼓勵的,只徵收很少的一些賦稅。
總的來說,統治者的大力支持是元代寺院經濟比較發達的根本原因。
『柒』 泰國僧侶和尚為什麼這么有錢
近日,一段「泰國僧侶炫富」視頻引起了軒然大波,泰國國家佛教辦公室表示,這些僧侶的行為與佛教基本教義不符,已經對涉事僧侶的生活作風予以警告和監督,如若未來再有類似事情發生,將予以還俗處理。
網友熱議「還俗也算是處理。。。如果說存在所謂普世價值的話,恐怕阿堵物是最普世的了」「我原以為只有咱們這的和尚有錢,原來還要更有錢的!看來和尚真是個好職業!」「這樣的事中國多了去了…宗教是藏污納垢的庇護所」「太土了,out了,俺們中國早就有人這樣做了」。
網友分析:這個是人家富二代正在出家吧,泰國很多年輕人會出家一段時間。這個能接受嗎?還是泰國這個崇尚佛法的地方,太多的善男信女太過慷慨。給了和尚豐厚的經濟支持。
撒貝南妹妹撒貝娜個人資料 撒貝娜的年齡多大了演員任重有那朋友嗎 任重的女朋友是誰
『捌』 日本僧人 如何生活,聽說他們都娶媳婦
在日本,僧侶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職業,被認為是睿智、博學的象徵。如果讓你想像僧侶的生活,很多人會用清心、寡慾、平淡來形容。而日本僧侶的真實生活卻和想像中相去甚遠:有的和尚娶妻生子,有的尼姑成了電視節目主持人,還有的做起了生意。看來,用豐富多彩來形容日本僧侶的生活一點不為過。
戒律森嚴的是少數
和尚結婚,在中國人看來,這簡直不可想像,但日本人對此卻安之若素,因為日本的佛教自成一家,與中土強調戒律的「大乘」佛教有所不同。在日本,戒律森嚴的僧侶是少數,比如唐招提寺的和尚,繼承了鑒真和尚律宗的根本,和中國的傳統和尚沒有什麼兩樣。除了唐招提寺和臨濟宗主持一級的僧人外,日本和尚娶妻生子戒律不禁,也可以吃肉。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父親就是和尚。日本和尚結婚後,通常會把家安在寺廟附近,這樣「上班」就方便多了。
大多數日本和尚過的日子堪稱「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兩畝地」,指的是日本的和尚大多靠「地」吃飯。日本的廟宇多經營墓地。日本地價高昂,一塊2—3平方米的墓地價格就在七位數,靠出售墓地和每年收取墓主的公德錢,就可以讓大多數和尚過上悠閑自在的生活。與此相關的費用還包括做法事,為死者獲得佛教徒稱號等。「一頭牛」,就是指和尚們做法事的座駕了,城市裡的和尚多有很好的汽車,而郊區鄉下的和尚則偏愛小摩托。
恪守修行立街邊
當然,也有恪守佛門修行要求的,最典型的就是在日本各地隨處可見的「托缽僧」。他們不到施主家門前去懇求布施,而是選擇繁華的車站、廣場等地,戴上斗笠穿上僧袍,端然一立,便不再作聲。看到這樣的僧人不時有人加以布施,而每得布施,托缽僧便報以法鈴一聲。這樣的托缽僧人,也成了日本城市的一道風景。
活躍媒體傳佛學
有些僧侶的生活更加接近塵世。比如,有些和尚或者尼姑會去電視台當主持人,開演講會,辦展覽。當然內容還是與佛教有關,但形式上絕對沒有死板的說教。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天台寺的主持瀨戶內寂聽大師,這位84歲的尼姑出家前有過復雜的感情經歷,還寫過情愛小說,1973年她削發為尼。她在日本國家nhk電視台擔任主持,主持人生和禮儀等脫口秀節目。1998年她還獲得了nhk電視台放送獎。她的節目勸人向善,也解決具體問題,語言風趣,自成一格。寂聽對自己出家前的風流事毫不在意,甚至在節目中討論夫妻關系的問題時,還會幽自己一默——「嗯,經驗之談哦。」令人莞爾。
類似寂聽大師這樣活躍在日本媒體和網路上的出家人不在少數,似乎也顯示了佛教與現代社會的一種新型接軌方式。
世襲和尚做兼職
還有些僧侶是「腳踩兩只船」。如有朋友談到他認識的日本和尚,除了當寺院主持外,還是出色的工程師,擁有七八項專利,開著貿易公司,是精明的商人。有的日本和尚還有另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職業--電影導演。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兼職僧人」,理由很簡單。日本的寺院多是世襲制,就是說主持圓寂後,繼承他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前面說的那位工程師和尚,他父親在世的時候,他已經是工程師了,父親死後,寺廟的主持自然傳給他,他只好兩邊兼顧了。這種現象,日本社會也很認同。
『玖』 佑寧寺的經濟來源
據1954年的調查資料,佑寧寺共有400多僧侶,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是靠出租寺院所佔有的土地。其中土地較多的五大昂的地租收入多,僧侶的生活享受也很高。無土地的小昂和194小家的生活水平較低。僧眾每年除了靠寺院所撥給的土地分得微薄的地租外,還需靠其本人的俗家供給或靠布施及自己從事其他勞動收入。如果他們的俗家非常貧窮,只靠寺院所得收入不足維持生活時,便要外出進行念經活動。他們平時念一次經,可以由邀請的人家給二升麥子(約20斤)及二三斤饅頭。僧眾除念經以外,其中還有一些以當裁縫、當鐵匠、當木匠,印經、刻經、抄經的,或雕塑佛像、繪畫佛像,做酥油花等等勞動收入,作為生活困難的補助。
當時,佑寧寺各昂千除收入地租、房租外,還放高利貸,利率很大。一般是月利20分,並且是利上加利,這叫「黑驢打滾」,也就是頭一月里借10元,到二月要還12元,三月便得還14元4角,四月即得還16元8角8分。以此類推。
在地租方面:僧眾所佔有地是每一石種子地(約合40畝,一畝地種2升半種子)要收5斗地租。一升種子地要收4兩清油,即每畝地要收10兩油。每畝地還要收10斤草。每石地的租戶還要給寺院砍柴兩天,不夠5斗的至少也得替寺院砍柴一天。每石地的租戶要給寺院送10袋土,作為上房泥之用。至於昂里的地租,一般是每一石種子地收5斗租,每畝地交油3斤。每一石地還要交豬肉七八十斤,租戶要替寺院砍柴兩天,另外再送饃若干。
佑寧寺的房產很多。寺院附近農村的房屋有8/10是寺院的房產,為種地的佃戶所居住。僧眾除了寺內居住房屋外,在各昂也擁有大量房產,如大通縣城內,有3/4的房屋是佑寧寺松布昂的房屋,至解放初期,因該寺無人經營大通縣城的那些房屋,所以只剩了很少的一部分。佑寧寺周圍房產中屬於土觀昂的約佔3/10,其他各昂在有寺院土地之處都有不少房產。
佑寧寺過去佔有大量土地。在互助縣境內,歸它所擁有的土地共計3.7萬多畝,其中土觀昂1.4萬多畝;眾僧約有1萬畝;章嘉昂約有5000畝;松布昂約有4000多畝;王昂約有七八百畝;卻藏昂約有1萬多畝;如登昂約有八九十畝;五十昂約有四五十畝;林家昂也有幾十畝。佑寧寺在以前除了擁有極多的土地、房屋和大量收入存款外,還有很多的牛羊。當時該寺在互助縣北山區就有放牧的成千頭牛,還在澤林鄉放牧有2000多隻羊。在寺內一般喇嘛中也有自己飼養的兩三隻到十幾只牛羊,這樣的人為數不少。凡屬於各大昂的牛羊均交由牧民放牧,每年按頭數定額收回羊毛或酥油。
『拾』 古代高僧怎麼去賺錢:靠皇帝 當地主 放高利貸
沒錯,就是你標題說的這些啊,,,嗯,再加上信者的布施,,,還有搞藝術創作,諸如為富商高官題字寫詩,,,搞翻譯(翻佛經之類)賺政府的文化專項撥款,,,之類,其實能做的挺多的嘛。。
哦對了,還有 開光 ,,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