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前蘇聯解體發生在哪一年是什麼原因
蘇聯解體是在1991年12月25日。
1991年以來,國內外政治界、學術界許多人士對蘇東劇變的原因、影響和後果進行了多視角的探視和研究,已經出版的著述和發表的論文數量浩繁,觀點各異。大體上有以下幾種主要觀點:思想理論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知識分子沒有表達意見的自由,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脫離本國國情。
政治領域中,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官僚主義盛行、嚴重脫離群眾;在經濟發展上,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片面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收入分配長期搞平均主義,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
在對外關繫上,搞大國主義、霸權主義,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政,全面擴軍備戰,與美國爭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實力,等等。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蘇聯不承認私有財產也不尊重和保護一切私有財產與公民權利,違背了國際歷史文明的發展潮流。
至於改革失敗的原因,戈爾巴喬夫在2015年歸結為兩點:
1、起步太晚,等到他上台啟動實質性改革,對積重難返的蘇聯模式來說為時已晚;
2、急於求成,他推動的改革開始後,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起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當時蘇聯 社會並沒有做好相應的准備。
(1)蘇聯什麼時候不是計劃經濟體制擴展閱讀
1992年,曾短暫出任俄羅斯總理的蓋達爾曾說:「蘇聯沒錢了」!據他回憶說,當時蘇聯政府沒錢了,居然在儲戶沒同意的情況下去銀行提取他們的存款。當然戈爾巴喬夫寫書的外匯也在裡面。因為蘇聯外匯不夠用,而且大量印鈔。導致這種情況出現,必然與腐敗有一定關聯。
據雷日科夫在他的書中寫道,蘇聯幹部特權現象太嚴重,而且時間長,二戰後就形成了特權階層,而且享有既得利益,形成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赫魯曉夫曾試圖糾正特權腐敗,但最後失敗了。
其實,赫魯曉夫就是被那些不甘心放棄腐敗特權的人趕下台,因此在特權階層的支持下,勃列日涅夫又來了。勃列日涅夫上台後,雖然趕上蘇聯大發展時期,但他也給各級幹部貪腐創造了有利環境。
於是勃列日涅夫時期,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群體,這些群體間互相攀親聯姻,建立各種聯系,以保住他們的固有利益,這樣做的結果,就讓蘇聯官員與民眾距離越來越來越遠。
戈爾巴喬夫執政後,也意識到特權問題,但他並沒有像赫魯曉夫那樣從幹部隊伍下手,而是從經濟改革入手。戈爾巴喬夫的自由化經濟改革,不僅沒有消除腐敗,反而使特權與經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大腐敗。
就如蘇聯歷史上有名「共青經濟」,就是在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下,居然形成了一個個股東化的大公司。有些官員、D員、T員成為企業家,還有的一夜暴富成為寡頭。
難怪在這種特權腐敗下,當「8.19」事件發生後,葉利欽逼戈爾巴突喬夫下台時,戈爾巴喬夫並不關心國家命運,而是關心自己的房子、車子、警衛等諸多待遇。
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民眾流傳一句話:「蘇G是唯一一個在自己的葬禮上致富的D」。此句話精闢地概括了蘇聯時期嚴重的特權腐敗問題。可見在國家利益面前,蘇聯特權階級的官員並不在乎國家的安危,而是在乎自己的個人財富和以後的生活。
⑵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為什麼不是計劃經濟
兩個就不是一個概念類別里的。。。。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的政治政策,無償徵集余糧和其他工業品,然後軍需為先,平均分配。計劃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蘇聯後來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可不是平均分配。而是高積累,低消費,按五年計劃進行生產,運輸,消費。
總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必然在經濟領域實施高度集中的計劃制度,但其本身不能和計劃經濟完全劃等號。
⑶ 蘇聯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嘛(高三歷史)
計劃經濟是從斯大林模式開始
蘇聯沒有開始過市場經濟
新經濟政策中有一條:在工業方面,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⑷ 蘇聯計劃經濟體制是如何解體的(是過程不是原因 簡潔)
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於1928年,從1928年至1975年大約50年時問,蘇聯經濟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不管我們用蘇聯官方的統計數字,還是西方資料,都可以證明這一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速度超過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資本主義國家。而蘇聯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實現最大的社會公正」,在這一點上,資本主義國家更做不到。由於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早在1940年前後,蘇聯就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西方有個統計,三十年代蘇聯工業機床進口量的比例曾達到85%—90%,二戰開始後,全部由蘇聯自己生產,這反映了蘇聯工業和技術的進步。 從1950年到1975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4.8%,而美國同期的增長率為3.3%。西方的統計還表明,在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濟發展速度也大大快於西方國家,當然,這不等於說,蘇聯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存在缺點和問題。 從1975年至1989年,蘇聯經濟發展速度開始放慢,這是相對於前幾十年而言,並沒有崩潰。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是1990年夏開始的,其原因並不是由於蘇聯經濟體制的內在矛盾。1990年3月,葉利欽當選為當時蘇聯范圍內最大的俄羅斯共和國議會的議員,同年6月,他通過一次驚人的選舉,當選為俄羅斯的主要行政長官。這時,葉利欽和他的助手們開始採取一系列政治手段,破壞國家的計劃經濟,導致國家經濟出現明顯下降,降幅約為2%左右。1991年,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又在更大范圍內破壞中央計劃,他把俄羅斯稅收的絕大部分截留下來,不上交中央財政。當年,蘇聯經濟下降13%。可見,九十年代初蘇聯經濟中出現的問題,根本不在於體制內部,而是人為破壞的結果。 對西方主流觀點的第二點怎麼看?據我了解,1990年前後,為研究蘇聯改革的走向,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許多測驗機構在蘇聯進行了多次測驗,結果表明:支持實行資本主義的人在5%一20%之間,高達80%的人民都希望堅持社會主義。1991年5月,美國一個測驗機構在蘇聯進行了一次一千人規模的測驗,其中一項內容是「你是否贊成在蘇聯實行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只有17%的人表示同意,83%的人表示不贊成,由此可見,蘇聯公眾的大多數並不想取消社會主義而建立資本主義。 下面是我根據歷史事實得出的研究結論。 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來自蘇共內部,我這里指的是大約十萬人左右的占據著黨政機關重要領導崗位的「精英集團」,正是這個「精英集團」想實行資本主義,以便他們享有更大的權力,擁有更多的財富。所以我把書名定為《自上而下的革命》。我並不認為這個「精英集團」的每個人都贊成資本主義,如雷日科夫就與大多數黨政領導幹部不同。我在1992年與他進行過一次交談,發現他是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為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最終走向資本主義道路而感到無比痛苦。但在蘇聯「精英集團」內部,這樣的人太少了。他們中的多數人要走資本主義道路,並且與城市中那些持相同觀點的知識分子組成了一個強大的聯盟。 下面,我提供一項來自美國的調查。1991年6月,美國一個社會問題調查機構在莫斯科做了一次關於意識形態問題的調查,調查對象是掌握著高層權力的黨政要員。調查採取特定小組討論的方式,一般要同調查對象進行4—5小時的談話,通過談話以確定他們的思想觀點。分析結果是:大約9.6%的人具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他們明確支持改革前的社會主義模式;12.3%的人具有民主社會主義觀點,擁護改革,並希望社會主義國家實現民主化;76.7%的人認為應當實行資本主義。作為一個在世界上存在最長、影響最大的社會主義蘇聯,黨的幹部隊伍內竟有那麼多的人主張實行資本主義道路,實在令人震驚。 讓我簡單地分析一下這種現象。從1975年到1985年,蘇聯經歷了十年的緩慢發展時期,此時蘇共黨內醞釀著一種力量,就是要求改革。戈爾巴喬夫作為改革派的代表而當選為中央總書記。戈氏在改革初期試圖通過改革,克服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存在的若干問題,使蘇聯走上經濟、政治民主化之路。具體說,就是政治上實行分權,經濟上引入市場機制,意識形態領域減少控制。這樣做的結果導致蘇共的權力削弱了,威信降低了,由此引發了黨內三種力量間的斗爭:一是堅持要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改革,二是要回到比較傳統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去,三是有人公開主張用資本主義代替社會主義。葉利欽是第三種力量的代表,他當過政治局委員、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其言論和政治影響是巨大的。 九十年代初,葉利欽當選為俄羅斯行政長官後,事實上形成了蘇聯境內兩個政權並列的局面,一個是蘇共控制的中央政權,另一個是葉利欽掌握的俄羅斯政權。由於俄羅斯的人口和領上面積在蘇聯占絕對優勢,葉利欽逐步佔了上風。根據蘇聯憲法,作為加盟共和國的俄羅斯是沒有自己的軍隊的,葉利欽不是靠軍隊的支持,他的基礎是蘇共黨內那些主張搞資本主義的「精英」們。據我研究,七十年代蘇共領導集團還是由理想主義的革命者組成的,到八十年代就完全不同了,占據蘇聯黨政機關要職的「精英」們開始放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代之以典型的物質主義、實用主義。盡管這些「精英」們還在不斷重復官方的論點,但相信者是極少數。他們開始考慮實行什麼改革方案對自己最有利。許多人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會減少自身的權力,改革前的社會主義雖然賦予他們某些特權,但又限制了他們把權力傳給子女和聚斂更多的財富。顯然,實行資本主義最符合「精英集團」的利益,這樣,他們不僅是生產資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實現個人財富更快地增長,又能合法地讓子女繼承權力和財富。所以我認為,葉利欽之所以能夠採取較為和平的方式迫使蘇聯解體,就是由於共產黨內那些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精英」們的支持,那些「精英」支持葉利欽,使俄羅斯順利地向資本主義過渡。 1991年夏天,我在莫斯科同一個叫尼庫拉亞夫的蘇共高級幹部交談,他在世界上的許多熱點地區工作過,估計是個克格勃成員。我問他:「你是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當時蘇聯還存在。他說:「我是一個共產黨員,但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我聽了感到不可理解。現在我清楚了,他的回答明確無誤地揭示了蘇聯解體的思想基礎問題。這里順便說一下,那些想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前蘇共「精英」們並沒有想錯,如今俄羅斯最富有的人正是當年黨內的「精英」。比如切爾諾梅爾金,八十年代他當過蘇聯天然氣總公司的總經理,1992年後天然氣公司私有化了,切爾諾梅爾金搖身一變成了天然氣股份公司最有實力的控股人,他控制著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氣資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幾個人之一。前蘇聯共青團中央書記科爾科夫斯基,利用自己的職位創辦了一家大銀行,把原屬於人民的財富變成了他個人的財產。 關於蘇聯解體事件,還有許多誘發因素。如1989年至1991年的煤礦工人大罷工,葉利欽和他的盟友們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這個事件。再就是黨和政府的傳媒控制權落入了企圖實行資本主義的知識分子手中,以及民族矛盾和圍繞議會選舉展開的各種斗爭,但從根本上說,是蘇共的「精英集團」搞垮了蘇聯。 下面我想說明的是,為什麼一個由黨的「精英集團」和城市知識分子組成的聯盟,竟能不顧廣大蘇聯人民的反對而把國家推向資本主義道路呢?我認為,在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廣大人民確實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處,但在政治上是比較被動的,缺乏政治權利。當「精英聯盟」要搞資本主義時,廣大人民群眾不能採取有效的抵制措施來捍衛社會主義制度。當然,在葉利欽掌權初期、也還是顧忌到人民對制度的選擇的,他在各種公開講話中盡量掩蓋其真實思想,不暴露他准備建立資本主義的企圖。葉利欽說,他要通過改革,引入市場經濟,逐步消滅政治精英的特權。這與那些公開宣稱要在蘇聯進行一場資本主義革命的人比,無疑是高明的。 社會主義的蘇聯解體了,這並不說明社會主義已經失敗,也不證明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更優越。相反,要把一個農業社會轉變為一個工業化社會,最優越的制度仍然是社會主義制度,這已為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後的歷史所證實。人民選擇社會主義,不僅在於更有利於社會發展,而且在於這個制度有利於實現最大范圍和最高程度的社會公正。蘇聯解體的教訓在於,由少數精英管理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過世,很難保證繼承者們不想通過實行資本主義而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好處。我相信,社會主義在經歷了一個長過程的發展後,會逐步解決上述問題,真正實現大多數工農群眾不僅有受教育的權利,有勞動的權利,還有直接參與和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這樣的社會主義肯定比資本主義優越,而且必將作為一種持久的社會制度而存在。 關於美國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有人認為,由於里根總統時期美國大幅度增加軍費,迫使蘇聯也搞軍備競賽,結果蘇聯把自身的經濟拖垮了。如果這是里很政府為了炫耀削弱共產主義的政績,那就無可非議;如果對歷史負責,那麼我就要告訴大家,據美國的資料顯示,八十年代蘇聯軍費開支的絕對數雖然增長較大,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與五十年代是完全相同的。應該說,對蘇聯的解體,美國和西方確實起了很良大的作用,但這種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義為代表的意識形態,非常有效地滲透到了蘇聯知識分子和黨的幹部的思想中。1991年,美國經濟學家研究了蘇聯經濟學家的思想傾向,並將其與英國經濟學家比較,發現他們更擁護市場化和私有化。其實,蘇聯經濟學家接受的不過是最簡單、最天真的十九世紀的自由主義觀點。
⑸ 前蘇聯實行計劃經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麼
主要的背景:
當時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干涉蘇俄內政的戰爭也結束了,斯大林上台,希望建立一個強大的蘇維埃政府,迫切的願望和蘇俄國內落後的農業經濟。斯大林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計劃經濟。
蘇聯經濟體制採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發展,在蘇聯建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並在二戰中依靠軍事工業取得了勝利。從此,馬列主義被奉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寶典。
有著蓬勃的生命力是因為當時蘇聯國內一貧如洗,多年的貧困生活迫使工人階級實行大工業建設。同時,德國人的入侵,使得蘇聯人感到了民族的危機感。大家都像是自己的國家迅速強大起來,這是有著很深復雜的歷史原因導致的。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可用,但是和平年代妨礙了經濟的發展,阻礙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所以註定要失敗。
「計劃經濟」體制這個概念出自弗拉基米爾·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斗爭》中說道:
「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這話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表達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第二層意思表達了一個輝煌的夢想。
這是為了實現這個輝煌的夢想,所以斯大林同志才下令實行計劃經濟。對立性在於生產資料歸誰所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將生產資料歸國家,集體所有。統一性在於二者都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在各自的國家和歷史條件下都是適用的,也就是「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最後一個問題我認為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表現形式,因為資本主義就是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誰能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誰就擁有生產資料,誰擁有生產資料誰就可以賺取大量的金錢,賺錢後可以供自己消遣,同時也可以再投入社會其他領域,幫助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生產難以為繼,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必然要對無產階級構成剝削,這也就是所謂的「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不可調和的矛盾。」
就想到這么多。祝你愉快。
⑹ 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如何解體的
蘇聯解體也就標志著計劃經濟的徹底解體。因為計劃經濟從赫魯曉夫時代起就已經不適應蘇聯經濟的發展需求,也就是說蘇聯一直在用一個已經過時的經濟體制來服務於本國經濟的,所以蘇聯解體前夕,潛在的內部外部矛盾同時爆發,其中以計劃經濟最為致命,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國開始實行私有化,其中的石油,天然氣等被金融寡頭所掌握,國家經濟面臨崩潰。而後在各國政府的嚴厲打擊下,一些重要的軍工,民生企業才變成了國家控股的公司
⑺ 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如何解體的
計劃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蘇聯計劃經濟的的的消亡源於公有制的消亡。這已經成主要發生在蘇聯解體之後。在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開始私有化進程,如葉利欽政府實行了一個「500」天計劃,企圖「跑步進入市場經濟」。蘇聯的國有企業被以各種方式被快速的私有化(主要是股份制),但過程中問題百出。可以說,原蘇聯的大部分地區還在處於轉型經濟,市場經濟還不健全,還在向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階段。
⑻ 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新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也稱斯大林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蘇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
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配置資源,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運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政府通過計劃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
由於前蘇聯是在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後開始全面執行"計劃經濟",由於斯大林還從理論上對計劃經濟進行了概括,並使其成為蘇聯乃至於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所以,通常人們把計劃經濟體制稱為斯大林模式。
30年代在蘇聯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1921年過渡到新經濟政策後,蘇聯改革了經濟體制,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代替高度集中的總管理局體制,以托拉斯代替總管理局,以經濟核算制代替國家包干制,初步調整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企業的許可權。但是,隨著斯大林戰勝了黨內反對派和五年計劃的實施,權力日益集中,到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經濟體制。它的主要特徵是:①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1932年,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改組為重工業人民委員部,另設輕工業、木材工業和森林工業等人民委員部。到1941年,分管工業的人民委員部增至25個。各人民委員部的職權是:制定或審批、檢查生產、財務和基建計劃;組織材料和技術供應;產品的推銷和調撥;任命廠長、總工程師和總會計師等。各人民委員部重大業務問題的最後決定權屬於人民委員。②國家通過下達繁多的指令性計劃指標來控制和管理企業。③管理經濟重行政手段,輕經濟杠桿。④在財政上實行統收統支。企業所需生產基金由國家撥給,所得利潤基本上悉數上繳,虧損由國家補償。⑤在產品分配上實行統一調撥制。企業所需物資由國家統一撥給,所生產的產品由國家統一分配。這種體制之所以在30年代形成有其客觀歷史條件,起過積極作用。當時蘇聯處在帝國主義國家包圍之中,面臨戰爭威脅,有必要通過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資源來加速發展急需的工業。但是,它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把計劃調節同市場調節對立起來,使企業沒有必要的經營自主權,因而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結合,構成斯大林體制的主要特徵。它使蘇聯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受到阻礙,使千百萬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並使個人崇拜越來越盛行,使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失誤難以及時糾正。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開始體制改革。
⑼ 蘇聯什麼時候後才改變了計劃經濟體制
對於一九九一年發生在蘇聯的那場劇變,許多研究者都試圖作出合理的解釋。本文的作者沙赫賴,系前俄羅斯副總理,曾親身經歷了一九九一年的那場事件,並作為葉利欽的法律顧問參加了別洛韋日協定的談判和起草。他的表述對我們了解和研究那場事件,無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⑽ 1931年時蘇聯經濟狀況那時農民可以獨立生產嗎為什麼
1931年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並逐步過渡到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就是計劃經濟體制,這時的農業還是為了滿足重工業而發展的,所以農民是不能獨立生產的.
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不知道對不對 ,如果誤導你了,真是不好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