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什麼為主導內部可循環
所謂經濟循環,就是生產出商品來,然後通過渠道銷售出去,被消費者購買並使用,消費者需要再購買商品,又重新驅動生產端生產商品,從而形成循環。
學術界提出了「4R」、「5R」、「6R」原則,如除「3R」外加上「再組織」、「再思考」、「再製造」、「再修復」等等,我們認為這些原則是針對某些不同層次或領域,如管理層面、意識層面或某些行業領域提出的更加具體、具有針對性的原則,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則的基本性和普遍性。
從理論上講,「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
產品的綠色設計中貫穿「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理念。綠色設計包含了各種設計工作領域,凡是建立在對地球生態與人類生存環境高度關懷的認識基礎上,一切有利於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人類乃至生物生存環境健康發展的設計,都屬於綠色設計的范疇。
綠色設計具體包含了產品從創意、構思、原材料與工藝的無污染、無毒害選擇到製造、使用以及廢棄後的回收處理、再生利用等各個環節的設計,也就是包括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的設計。要求設計師在考慮產品基本功能屬性的同時,還要預先考慮防止產品及工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循環經濟
❷ 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什麼主導
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
拓展資料:大國經濟為了更加准確地把握「大國經濟」的含義,應該從宏觀上分析大國經濟的基本特徵,國內外學者曾經進行過有益的探索。
西蒙·庫茲列茨以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印度、巴西等20個大國為樣本,分析了大國在經濟發展上的特徵:首先,大國經濟發展的內部差異性比小國要大,它是由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組成的;其次,大國對國際貿易的依存度比小國要小,即使外貿比重很低也能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
霍利斯·錢納里和莫伊思·賽爾昆專門研究了1950~1970年的大國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對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巴西、南非等24個大國的實證分析,從五個方面揭示了大國的特點:一是大規模最明顯的效益反映在生產形式上,形成了一種比較平衡、變動較少的國內生產模式;二是大規模和低出口對資源配置的主要效益,要求這些國家在發展的較早期改變經濟結構;三是大國的投入和儲蓄水平比較高,導致經濟增長稍快;四是大國一味注重內部發展問題,形成一整套具有廣泛後果的內向政策;五是大國的工業勞動力和城市化程度超過小國,教育水平也略高幹小國。
其大國的經濟增長要素的規模比較大。大國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比較豐富,金融資本積累的規模大,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表明,印度、中國、巴西的礦產資源儲量總值分別為35700億美元、31800億美元、11100億美元,遠遠高於規模不很大的發達國家,如英國和日本的2900億美元、德國的3400億美元,更是那些小規模國家所無法比擬的。人口眾多和面積廣闊是大國的首要條件,大國的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都很豐富。根據2008年《國際統計年鑒》的數據,中國的人口為13.692億,國土面積為960.1萬平方公里;;印度的人口為11.66億,國土面積為328.8萬平方公里;美國的人口為3.07億、國土面積為936.4萬平方公里;俄羅斯的人口為1.40億,國土面積為1707.5萬平方公里;巴西的人口為1.99億,國土面積為854.7萬平方公里。其大國的國民經濟體系相對完整獨立。大國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國內市場,發展經濟的要素比較充裕,產業布局的空間比較大,因而往往會建立相對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如俄羅斯的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部門齊全,較早建立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和印度通過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發展經濟,逐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新中國成立後,遵循「獨立自主」的方針,建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其大國的非均衡增長和區域經濟差異。大國幅員遼闊,各區域的資源狀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差異,在經濟增長中會表現出比其他國家更為明顯的非均衡特徵。20世紀90年代的印度,富裕地區的人均GDP大約是貧窮地區的5.7倍。中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人量均GDP的比率為2.63,東部省份江蘇和西部省份青海的實際年均GDP增長率分別為11.13%和5.7%。即使是美國這種發達大國,區域差距同樣存在,1994年阿拉斯加州的人均GDP是密西西比州的3.2倍。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差距有時會縮小,有時還會拉大。
❸ 一個國家被稱為強國的二大要素是什麼
第一是經濟發達,包括各個產業、投資、消費、進出口等,都能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同時,老百姓安居樂業。
第二是軍事強悍,僅僅依靠經濟,顯然不能成為強國。歷史上的宋朝就是如此,雖然經濟非常發達,但在軍事上任人宰割。
❹ 日本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日本是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其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日本產業政策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產業政策的出發點主要是追求規模經濟、鼓勵企業間的合並與聯合,追求卡特爾效應;二是適應日本經濟外向型特點,鼓勵出口始終是日本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三是堅持將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置於產業政策的核心,使產業推進和升級始終在技術進步的中進行。日本產業政策這三大特點與日本戰後趕超性總體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通過大規模生產提高引進技術的重復使用效率,然後在開拓的國際市場中進行銷售,在短期內實現趕超西方發達國際的目標,這就是日本戰後推行產業政策的核心所在。實踐證明,日本的趕超產業政策是成功的。正是這種趕超政策使日本在短期內,創造出了一個可以和美國相抗衡的工業製造大國。
通過產業政策、外匯政策和財政金融政策鼓勵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是日本在80年代以前實現經濟起飛的另一個經驗。日本的技術進步經驗從總體講是一個學習的經驗或二次創新的經驗。日本戰後技術革新是在引入西方先導技術的前提下,將尖端技術與具體工業流程、產品開發相結合進行追加創新的技術革新。所以在日本的技術創新體系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國家通過產業政策、外匯金融政策激勵下對西方尖端技術的引進、學習和消化的系統,另一部分是將尖端技術與生產工程和產品開發項結合,進行的技術再創新的。由於屬於工程學和實用技術的創新是與市場緊密相聯系的創新,所以日本的技術創新是以民間部門為主體的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技術創新所需資金的供給也是以民間部門為主。日本擁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師和各種各樣民間技術人員,日本也擁有世界一流的高素質工人。這些都是日本80年代在製造業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日本技術創新體系的特點所在。同歐美的技術創新體系相比,在研究開發領域,日本工程學占優勢,歐美則在理學占優勢。
由於結構和制度的原因使日本經濟走出不景氣的道路艱難而曲折,日本經濟什麼時候能夠走出低谷的時間表,即使日本的專家與學者也很難確定。但經過十多年漸進的改革和探索,以及對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的反思,日本經濟未來發展與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明確。從日本專家和學者講述的內容中,可以發現,市場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現代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也是日本經濟改革中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
日本的政府和學者已認識到政府導向型經濟模式的弊端,放鬆行政管制,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適應網際網路時代需要的更加靈活的市場經濟,是目前日本經濟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金融體制方面推進更加自由化、更加有選擇性的金融體系。 在金融機構的合並中,允許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的自由化。在企業關繫上,開始進行打破束縛企業之間競爭的序列關系的改革,在企業內部,對終身僱傭制進行改革,打破大鍋飯鐵飯碗,鼓勵人員開始流動、競爭,促使勞動力市場發展。在對外開放上,鼓勵外資進入日本,收購日本的企業和不良資產。這些改革都是圍繞一個目標進行的,就是使日本市場機制更加具有競爭性和開放性。
在新一輪的新經濟競爭中,日本企業未能抓住有利機會,獲得其應有的市場份額。面向全球,實現日本企業的再造,成為日本企業努力的目標。如富士通株式會社全力推行的面向全球性的經營戰略,代表了目前日本跨國企業改革的方向。富士通作為一個從事電子通訊的跨國企業,適應網際網路時代技術發展的要求,提出兩大經營戰略。,將富士通的全部資源集中於互聯網世界,使富士通的品牌成為全球性的品牌。富士通的這兩大戰略與建立網際網路時代無國籍企業的發展趨勢非常吻合。隨著互聯網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一輪的國際競爭,將是以全球化經營為戰略目標的無國籍企業之間的競爭。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中,越是全球化的企業,越具有生命力和競爭了。
❺ 一個國家被稱為經濟強國的基本條件是
一、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國家被稱為經濟強國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6%以上。
二、我國如何成為經濟強國:
1、中國要想避免經濟總量大而不強的局面和歷史重演,經濟結構必須要堅定不移地轉型,產業結構必須要升級,加大科研投入、推動技術進步,否則依靠加工貿易和資源輸出為主的「打工經濟體」絕對沒有任何前途。
2、況且,以投資過度驅動GDP增長的經濟結構很難持久。目前中國經濟增速中大部分貢獻都是由投資貢獻,而消費和出口的拉動相對較小。現在退出強刺激、房地產降溫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清理之後,維持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成為了難題,而且以房地產為主導產業的中國經濟在房價波動面前顯得非常被動,房價的漲跌直接導致中國經濟總量的伸縮,GDP裡面顯然有一定水分和泡沫存在,可一旦泡沫被擠掉,宏觀經濟將面臨動盪。同時高房價會成為阻礙啟動內需的關鍵,因為高房價的支出直接抑制了老百姓的其他消費行為,對其他消費品會產生「擠出效應」。
3、同時,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經濟,要從外需轉向內需,也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要啟動內需除了要抑制高房價外,還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改革收入分配體制,只有讓老百姓無後顧之憂和有錢去消費時,中國的內需才能真正、有效地啟動,中國經濟結構也才會趨於合理。
4、另外,中國還應該繼續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的計價結算,並要加速放開資本項下,讓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全球流通和交易,這樣既實現了資本定價權,也推動了中國資產向國際市場的證券化,不但會有效地分散目前中國面臨的一系列經濟金融風險,還會把現有的盤子做得更大,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也會進一步提升。
三、(5)一個經濟強國包括哪些特徵擴展閱讀——成為世界級強國的條件:
1、民族認同感強。
國家的國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要強。否則,族群對立嚴重,天天鬧分裂,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統治成本太高。
2、要進行徹底的土地革命。
一個國家要想變強大,要進行徹底的土地革命,消滅分利的地主階級。國家可以直接到達基層,不再通過鄉紳管理基層。舊的地主階級、利益集團不可能主動放棄利益,退出歷史舞台。所以,革命者在與舊勢力的斗爭必然會導致流血犧牲,沒有和平的捷徑可以走。
3、要有強大的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可以統治全部的國土、管理所有的國民,可以從全國收稅,行政命令可以通行全國。
4、強大工業能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
如果以上三條全都具備,發展經濟和工業就少了很多障礙。有了強大的工業和經濟,國家才能強大。
❻ 經濟強國的必備條件
1 科技高度發達
2 高素質人才占人口比重很高
3 人均收入很高
4 工業產品附加值很高
5 自然環境優良
6 擁有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7 必須是法制社會
8 擁有先進的國防力量
❼ 經濟強國是什麼意思
積極強國應當是在經濟上實現了現代化,經濟結構優化,不僅表現在GDP的總量上,也表現在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上。
❽ 大國有哪些特徵
大國或強國一般是指在國際上某一方面具有很大優勢的國家,例如軍事大國、經濟大國等,尤其是指軍事方面,大國往往是一個軍事強權的國家。有時也用來表示某一方面的表現很突出的國家,例如消費大國、離婚大國。從冷戰以後,許多國家稱美國為超級大國。
個人認為英國,法國之類的國家是大國,中國也是大國,只是看的角度不同
中國是人口大國,消費大國。
美國,英國則是軍事大國。
而海灣一些國家,是石油大國。
❾ 貿易強國的特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異常迅速,國際地位上升。現已躋身於世界
前十名對外經濟貿易大國之列。但是與世界其他對外經濟貿易大國相比,存在著一定的
差距,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本文通過對1999年商品和服務進出口貿易額居世界
前8位國家(即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荷蘭) 主要對外經濟
貿易指標的比較研究,概括對外經濟貿易強國的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分析目前我國
與貿易強國之間的差距。
一、世界貿易強國的基本特徵
通過對外商品貿易規模和結構、對外服務貿易、對外貿易條件、資本流入和流出等
四個方面主要指標的綜合比較和分析研究表明,世界8個貿易強國在對外經濟貿易方面,
首先表現出規模大的特徵,商品和服務貿易、對外直接投資等各項主要指標在規模
上均居世界前列;其次表現出實力強的特徵,在國際貿易和資本市場上占居明顯的
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憑借其強大的經濟、技術和資本實力,從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取
得最大的經濟利益。概括地說,對外經濟貿易強國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貿
易強國首先應該是貿易大國;二是對外經濟貿易強國同時應該是經濟強國,比較優勢和
競爭優勢明顯;三是對外經濟貿易強國應該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家。
具體以世界前8個對外經濟貿易強國為例,我們認為, 對外經濟貿易強國應具備如
下4個方面的特徵:
1、經濟高度發達。在世界前8個貿易強國中,6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居世界
前6位,加拿大和荷蘭分居世界第9位和第13位;7個國家人均GDP在20000美元以上, 加
拿大也接近這一水平,而美國和日本超過30000美元。8個國家人均GDP 相當於世界人均
GDP平均水平的4-6倍。作為經濟強國,它們的經濟、技術和資本實力雄厚,科學技術發
展程度高,商品和服務的技術和質量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是成為世界貿易強國的
技術和物質基礎。據美國《財富》雜志公布,1999年美國和日本分別有179家和107家進
入世界500強,其他國家進入500強的公司數目均居世界前列,而且在產業上主要分布在
製造業和高新技術領域,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強勁,有力地推動了本國對外經濟貿易
的發展。
2、對外經濟貿易規模大,其影響力強,輻射面廣, 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世界貿易
和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化,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自80年代以來,這8 個國家商品進
出口總額穩居世界前8位,其中1998年美國、德國、 日本商品進出口分別佔世界總額的
14.7%、9%、6%,它們是世界上三個最大的貿易強國,英國和法國在5.4%左右, 意
大利、加拿大、荷蘭在3.5%-4.2%之間。其中,各國在鋼鐵、機器設備、 化學製品等
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居世界前列。例如,美國化學製品、機器和交通設備出
口總額居世界首位,汽車出口居世界第三位。德國鋼鐵產品、化學產品、紡織品、汽車
出口居世界首位,機器和交通設備出口居世界第2位。日本鋼鐵產品出口居世界第2位,
機器和交通設備出口居世界第3位,其中辦公和電信設備、汽車產品出口均居世界第2位。
法國鋼鐵產品出口居世界第4位,化學製品出口居世界第3位,機器和交通設備居世界第
4位。英國鋼鐵產品出口居世界第8位,化學產品出口居世界第4位, 機器和交通設備出
口居世界第5位。義大利鋼鐵出口居世界第5位,機器和交通設備出口居世界第6位。 加
拿大機器和交通設備出口居世界第7位,其中汽車產品出口居世界第4位。荷蘭化學產品
出口居世界第7位。
這些國家作為世界產品和資本的主要供應者和需求者,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在很大程
度上直接左右著世界貿易和資本市場的變化方向和趨勢。在這里,應注意區分對外經濟
貿易強國和對外貿易發展程度高的國家。對於一些國家,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盡管對
外經濟貿易高度發展,在本國經濟發展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外貿易依存度( 出口
佔GDP比重)在90-200%之間,但是它們不能被稱作為對外經濟貿易強國, 因為對世界
貿易的影響和作用有限。
3、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占居明顯的競爭優勢。一是通過參與國際分工, 充分
發揮本國資源的比較優勢和經濟技術的競爭優勢,在質量和技術上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進出口貿易所佔的比重大,其貿易條件始終處於有利地位,能以較
小出口產品換回更多的進口物品。統計數據表明,如果以1990年為100,近年來, 發達
國家貿易條件指數為105%左右,處於較優勢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則為97%,較為劣勢。
尤其是日本的貿易條件一直趨於上升,從進出口貿易中獲取較大的經濟利益。其次是法
國、義大利和美國,貿易條件始終呈有利態勢。德國、英國、荷蘭除了個別年份以外,
貿易條件指數基本持平。加拿大貿易條件相對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商品進出口結
構有關。
二是憑借國內充裕的資本實力和良好的投資環境,通過海外直接投資和吸引外國投
資,從國際融資中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4、對外開放度大。作為WTO的創始國,這8個國家普遍遵循國際貿易規則, 奉行自
由化國際貿易政策,對外開放程度大。主要標志為:一是平均關稅率低。經過多個回合
的多邊貿易談判, 8 個國家的平均關稅率大幅度下降, 其中平均關稅最低的是美國,
1999年為4.8%,其次是歐盟國家,為5.6%,日本和加拿大分別為6.6%和7.1%。但同
時,在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打破世界貿易封鎖的同時,美、日、歐利用進口配額、出
口補貼、傾銷反傾銷政策等各種非關稅壁壘,抵制外國商品進入,保護本國貿易,使得
國際貿易的競爭日趨勢激烈。二是市場開放范圍大。按照WTO協議, 在這些國家中不僅
商品市場,而且服務市場和資本市場同時對外開放,對商品和服務貿易、資本流進與流
出的限制性規定少。三是外貿依存度相對較高。美國、日本由於國內經濟高度發達,貿
易依存度偏低,1997年商品和服務出口佔GDP比重分別為12%和11%以外, 其他國家相
對較高,在30%左右,其中加拿大為41%,荷蘭為56%。
❿ 一個國家是否是強國,是從哪些方面提現出來的呢比如美國
。世界第一強國必定是經濟強國,政治強國,軍事強國,文化強國。現在的美國算是世界上的第一強國,它具備了上述四個方面的全部。而中國要想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首先做的就是達到經濟強國的地位,就目前中國的實力而言,這一目標並非短期之內能夠實現的。然而中國現在已經位列世界政治大國行列,但如果說強還不足夠,在世界重大事務決策上面中國說話的分量越來越重,但是美國和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仍然主導著整個世界政治體系,中國雖然可以說的上話,但是由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差異還是不被西方資本主義容納。在關系中國利益非常密切的事務上面中國能夠據理力爭,但不容忽視的是現在中國仍然面臨美、日、韓、西歐國家的挑戰,我們的周邊也並不安寧。軍事和文化上面,特別是文化方面中國更不能算是強國,只有具備本民族特色文化,而且能夠在世界上立足宣揚,文化是在世界站住腳跟的關鍵,政治文化也就是政治公關的重點。我們國家這次的奧運會就是一個文化強國的超級大舞台,通過奧運會使外國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放眼世界。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也在這是無比膨脹。然而這一切都是以強有力的經濟實力做後盾的,沒有強大的經濟,一切都是空談,政治大國也只不過是有名無實的空殼,無人真正懼之,關鍵重大問題那些國家也不會過多考慮我們的意見和立場。所以,我們國家一直堅持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經濟才能富國強民,實現真正的強國夢。可以說沒有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就不會中國如今百年發展的最佳機遇。現在我們國家倡導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就是我們國家走向世界,爭取在未來發展中占據世界格局的有利地位。 能不能成為世界強國並不能只看是什麼樣的政體,可以說我國現如今的政體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政體,所以,在通往世界強國的道路上,我國的政體現在還是能夠起到助其一臂之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