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的基礎名詞解釋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
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1)經濟學pqsd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相對於經濟增長而言,是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發展指包括質量與數量在內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不僅是數量的增長。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經濟學定位為發展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
❷ 高中政治,p代表價格,s代表供應,Q代表需求量,d代表什麼
P代表價格,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時一單位商品需要的貨幣的數量多少(比例的指數,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指數是多種商品才有的,無量綱),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刪除,價值本身是用貨幣表示的)表現。
Q代表商品的供給量和需求量,一種產品或服務的供給量,是生產者在某一既定時期內,在某一價格水平上計劃必須售出的某種商品的數量。
S代表一段時間供給曲線,供給曲線(supply curve)是以幾何圖形表示商品的價格和供給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簡單的說,是指把價格與供給量聯系在一起的曲線。供給指的是個別廠商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定條件下,對某一商品願意並且有商品出售的數量。
D代表一段時間需求曲線。需求曲線表示在每一價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數量。需求曲線是顯示價格與需求量關系的曲線,是指其他條件相同時,在每一價格水平上買主願意購買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線。
(2)經濟學pqsd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供給需求平衡:
在一定條件下,價格高,生產供給量增加;價格低,生產供給量減少。
當供給量理解為銷售量時,銷售供給量是自變數,價格是因變數。
銷售供給定律內容為:
在需求曲線不變的前提下,銷售供給量增加,價格下降;銷售供給量減少,價格上漲。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之間成反方向變動的關系,即價格上漲,需求量減少;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變動的起因:商品自身價格不變,其他因素(非價格因素)發生變動。需求的變動表現為需求曲線的整體平移。
需求量變動的起因:其他因素(非價格因素)不變,商品自身價格變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變動。需求量的變動表現為沿著需求曲線變動。
❸ 經濟學中曲線sd分別代表什麼
經濟學中曲線sd分別代表:
supply、demand
即是需求和供給
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供給指特定市場上在一定時期內,與每一銷售價格相對應,生產者願意且(可)能供應的商品數量。
❹ 經濟學中需求供給坐標圖中的P Q D E S 分別代表什麼我知道P是價格的意思。
P: Price 價格
Q: Quantity 數量(包括需求量和供給量)
D: Demand 需求
S: Supply 供給
E: Equilibrium 均衡
❺ 宏觀經濟學中的dpi指的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中的個人可支配收入(DPI),現實中個人的名義收入不能全歸個人支配,稅後的個人收入才是個人可支配收入,即人們可用來消費或儲蓄的收入。DPI是稅後的個人收入,DPI=消費+儲蓄,也可以說,DPI=個人收入-個人所得稅-非稅支付。
拓展資料:
一、 關於計量經濟學幾個概念的界定:
unbiased:無偏性,系數的估計值的均值(期望值)等於總體中的系數的真是值。 consistent:一致性,當樣本增大時,估計值的極限接近於其真是值。 efficient:有效性,指的是系數估計的方差比較小,分散程度小,所以比較有效。 需要主義的是efficient的假定比較松,而unbiased的假定太強,也就是說unbiased的一定是efficient,因為存在最小方差,同樣,unbiased的一般也是consistent,反之則不然。
標准差 sd ,指的是變數的變異程度,一般指樣本的spread。 標准誤 se ,是對系數標准差的估計,因為所得的系數是對總體系數的估計,所以這時系數的標准差是個估計值,要強調的是這個標准誤是我們估計的系數相對於均值的離散程度,而上面標准差是變數各樣本相對於其均值的離散程度,這要注意區分。
二、 計量經濟學有效性怎麼證明:
計量經濟學是以一定的經濟理論和統計資料為基礎,運用數學、統計學方法與電腦技術,以建立經濟計量模型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隨機性特性的經濟變數關系的一門經濟學學科。主要內容包括理論計量經濟學和應用經濟計量學。理論經濟計量學主要研究如何運用、改造和發展數理統計的方法,使之成為經濟關系測定的特殊方法。
應用計量經濟學是在一定的經濟理論的指導下,以反映事實的統計數據為依據,用經濟計量方法研究經濟數學模型的實用化或探索實證經濟規律。
三、 計量經濟學r2含義:
計量經濟學(英文:Econometrics),是以數理經濟學和數理統計學為方法論基礎,對於經濟問題試圖對理論上的數量接近和經驗(實證)上的數量接近這兩者進行綜合而產生的經濟學分支。 該分支的產生,使得經濟學對於經濟現象從以往只能定性研究,擴展到同時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的新階段。
❻ 正在學西方經濟學。
首先dP/dQ代表直線的斜率,因此倒過來就是代表斜率的倒數,因此=GB/CG
dQ表示Q的微分,dP表示P的微分
d(PQ)=PdQ+QdP
所以d(P*Q)/dP=Q+P*(dQ/dP)
PQ代表廠商的銷售收入,因此 d(P*Q)/dP 代表廠商收入對於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即價格變動一單位,會使廠商的收入發生多大程度的變動
如果d(PQ)/dP>0,說明收入變動與價格變動同向,即價格上升會使廠商收入增加。反之,(PQ)/dP<0,說明收入變動與價格變動反向,即價格上升會使廠商收入減少
❼ 經濟學中的P,Q,PX,QY是什麼意思
P表示產品的價格,Q表示產量,這只是在一種產品的情況下,PX表示在兩種產品的情況下X商品的價格,同理QY表示產品Y的產量,望採納
❽ 經濟學上的sd代表什麼
標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SD
標准差是一種表示分散程度的統計觀念。標准差已廣泛運用在股票以及共同基金投資風險的衡量上,主要是根據基金凈值於一段時間內波動的情況計算而來的。一般而言,標准差愈大,表示凈值的漲跌較劇烈,風險程度也較大。實務的運作上,可進一步運用單位風險報酬率的概念,同時將報酬率的風險因素考慮在內。所謂單位風險報酬率是指衡量投資人每承擔 一單位的風險,所能得到的報酬,以夏普指數最常為投資人運用。
標准差是一組數值自平均值分散開來的程度的一種測量觀念。一個較大的標准差,代表大部分的數值和其平均值之間差異較大;一個較小的標准差,代表這些數值較接近平均值。
❾ 微觀經濟學 問題 求助~!!
我來吧 你多點分就好了 哈哈 你的問題提得很好的。
1.完全適用的。首先你只要了解MR的推導過程可以通用就可以了。MR=d(PQ)/dQ=(Qdp+pdQ)/dQ=p(1+(Q/P dp)/dQ)=P(1-1/e),而這里MR=d(PQ)/dQ是毫無疑問通用的,所以可以得到推導出的結果也是通用的,只不過競爭市場上P是一個定值,從而dp=0,比如d4=0,於是有(Q/P dp)/dQ=0,也就是e位無窮大,所以MR=P。
2.你理解錯了。這里的「富有彈性的需求曲線意味著產量的增加將使總收益增加」隱含著這是需求的變動!什麼叫需求的變動,意思是產量與價格的組合始終在需求曲線上移動,而需求曲線上的點又是指需求市場的平衡點,也就是每一點都可以有相應的市場產量,價格與之適應,也就是廠商按照這上面的每一點定價格和產量,都會與市場需求相符合,按這上面的點供給不會出現供大於求,永遠都能賣出去,因為在產量提升的同時,市場價格也有相應的降低,只不過廠商會根據自己的供給曲線選擇最適合的點罷了。
2. 這里我修改下我昨天回答的錯誤。注意了「當 e=1時,MR=0,此時 壟斷廠商的總收益達到最大」這里指的是「銷售收入,而不是利潤」而廠商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所以廠商沒必要去利用「e=1,MR=0"這一原則,廠商追求的是MR=MC,所以理論上無論e為什麼值,廠商會在MR=MC時停止生產。而且廠商在競爭條件下是被動的接受e,不能調整,e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只不過廠商能根據e,靈活的調整產量,來達到收入的增加。你這里說的調整e,也只能是在壟斷條件下,因為這是壟斷商可以控制自己的供給和價格,從而影響消費者需求,但是他也沒必要去調整到"e=1",因為這不是他追求的目的,他需要的是利潤最大,不是銷售收入最大。
3.哈哈,如果你覺得這個腦殘,你就大錯特錯啦。現實生活中這里例子多的是,由於信息完全流通的阻礙以及信息不對稱,還有小區域獨立等原因,經常就有的壟斷競爭市場廠商會獨自改變價格,而認為其他人不改變(至少在信息還未流通出去,也就是信息滯後或者對方還不能迅速的對此作出反應的時候)。之後的某個時候即使他們作出了改變,第一個改變的也許早就發了一筆大財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小原因罷了。更重要的書羅列這個的原因是這是一個邏輯過程,先限制變數羅列一些假設,推導結果,然後在一一取消假設,進一步根據先前的結論推導下一個結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方法。
4.這個是一個「思維轉變」的說法,先前叫供給曲線是因為它對應市場需求曲線,也就是這里「市場」是消費者角度,,廠商是「供給」角度,而且把市場需求放在了第一位考察。而後面叫「廠商需求曲線」是因為這里把「廠商」放在了需求角度(具體為需求「市場的信息」,也就是市場是什麼的價格需要什麼樣的產量),而把「市場」放在了供給角度,供給市場信息(也就是供給消費者的需求曲線),而其把廠商放在了第一位考察。總之,這是個思維轉變,有助於更深層次理解供需。
5.首先你要了解廠商是為了運用"MR=SMC"原則追求利潤最大化才會靈活的運用降價和升價的,而在「mr=smc"時有可能虧,有可能賺。接下來,一個廠商降價了,說明他是有利可圖的,利潤總能吸引,於是在隱含前提下其他廠商紛紛降價與其相等,當然你可以不降,後果就是你的東西貴了,銷售量下降,收入減少,接下來如果還未達到市場短期均衡,於是就會再次出現某廠商降價,一直進行到平衡為止,實力不夠的廠商不敢降價也就遭到淘汰。
至於升價,這也是隱含前提條件的,就是市場未達到均衡,市場價格偏低,提升價格有助於靠近均衡點,也就是廠商提高價格,帶來的產量相應減少不多,銷售收入可以提高,廠商有利可圖。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你想想誰會啥著去升價或者跟漲呢,要不然就是廠商實在是成本大於收益了才會升價,這也說明他實力不行,註定要被淘汰的。於是某一廠商提價後,其他的紛紛升價與其持平。之後廠商提價仍有利潤空間,於是就會再次出現某廠商提價,其他效仿,直到提價後利潤為0為止,也就是均衡為止。
6.針對「完全競爭時的長期均衡產量高於壟斷競爭時的長期均衡產量」,呵呵,這是沒有可比性的,無需深入鑽牛角尖。短期,長期均衡產量這是只真對同一市場的。下個問題同樣如此,沒有可比性。可比的是同一市場內,比如變數之間的關系與另一市場的關系,如完全壟斷MR<AR,完全競爭MR=AR 正式由於市場內部各變數關系的不同 導致圖上線條的交點不同 所以造成了你提到的錯覺! 呵呵 好了 差不多這些了 有什麼不懂 繼續問
❿ 西方經濟學中,微觀部分,p、q、等等這些字母分別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p(price)是價格,q(quantity)是商品數量,有時也用x表示商品x的數量,而用△x表示商品x數量的變化量。你說的三角p應該是△p吧,表示價格的變化量,其它類似,既△q表示商品數量的變化量。tp,ap,mp分別表示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等。u一般用來表示效用,加下標為了區分不同商品的效用或同一種商品不同數量帶來的效用。你打出來的符號很不規范,不能一一作答。例如q=alak貝塔,這個看不懂,估計是一個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q=al^αk^β(^表示上標),l,k分別表示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和資本。經濟中的符號很多都是根據英文含義來的,都有一定的意義,建議你不妨找一本書後附有對照表的書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