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海省湟中縣 生活條件怎麼樣啊
西寧市包括四區三縣,其中一個縣就是湟中縣。雖然是國家級的貧困縣,但人民的生活現在過得還可以,以前經濟來源一般是靠農作物,現在除了農作物以外,還出去打工。
⑵ 青海大通、湟源、湟中三個縣哪個縣城漂亮
自然風光湟源第一,
歷史古跡湟中為首,
工業經濟大通領先。
⑶ 湟中發展規劃
法律分析:明晰縣域功能定位,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把握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遇,發揮各縣在東部城市群中的區位優勢,提升城鎮載體功能,增強縣域經濟自我發展能力。三縣要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服務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特色工業園區,實現差別化、特色化發展。大通建成新型工業基地、現代農業示範縣、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旅遊勝地和西寧衛星城市;湟中建成新型工業基地、現代農業示範區、藏傳佛教旅遊聖地和西寧民族民間工藝品展示中心;湟源建成全省農區生態畜牧業養殖示範縣和文化旅遊名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⑷ 青海湟中如何順利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8月9日,伴隨著陣陣鼓聲、鞭炮聲,青海省湟中縣卡陽村的村民們載歌載舞。當天,卡陽村村集體經濟項目正式啟動,兩輛滿載村民希望的旅遊中巴正式投入運營,順利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今年已經67歲的杜金梅有著30多年的黨齡,她說:「這個事情是一個好事情,我們的村富了,我們的村民也就富了。我們作為黨員,應該出一份力。」由於自己沒有太多的收入,杜金梅就把賣土雞、雞蛋攢的錢和孩子們給的零花錢湊了6000元拿了出來。看到大家都是一萬兩萬的出,杜金梅還因為自己只能出這點錢而不好意思。就這樣,你一萬、我兩萬,在一個星期的時間里卡陽村的38名黨員們便籌集了60餘萬元,購買了這兩輛中巴車。
當天,兩輛滿載村民希望的旅遊中巴正式投入運營,卡陽村的村民們傾巢而出,為車輛搭紅放炮。
⑸ 為什麼湟中縣近幾年的Gdp增長率在下降
經濟增長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很正常
⑹ 青海哪個縣經濟比較發達
湟中第一,大通第二,其他可以自己查(最新的,根據GDP總量排的,大通,互助的網友勿噴)
⑺ 多巴鎮的經濟
多巴鎮的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發展較快,1994年多巴率先成為全省第一個鄉鎮企業產值超億元鎮,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並確定為全省10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經過幾年的努力,多巴鎮現已成為湟中縣經濟文化發展和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大輻射力的非縣城中心鎮。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4.2億元,比上年增長1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93元,比上年增長13.39%。
可以看出,多巴鎮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組合,深層次、多方位調動資金,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進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畜產品深加工以及發展名、優、特高質量品牌特色農業產品是推動城鎮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也符合多巴小城鎮建設近、遠期規劃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
多巴鎮是青海省人民政府被列為重點發展的新型城鎮,被西寧市人民政府確定為擬建中的衛星城。
多巴鎮是西寧市的主要產糧地,素有「金花」的美稱,是西寧市重要的「菜籃子」生產基地:「油龍」經濟、沿路經濟、集貿經濟、客貨運輸經濟,「砂石」經濟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多巴鎮實施農業穩鎮、工業強鎮、商貿富鎮、科技興鎮的戰略,力爭把多巴鎮建設成為青海農區第一鎮,1994年多巴率先成為全省第一個鄉鎮企業產值超億元鎮,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並確定為全省10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經過幾年的努力,多巴鎮現已成為湟中縣經濟文化發展和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大輻射力的非縣城中心鎮。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4.2億元,比上年增長1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93元,比上年增長13.39%。全鎮44個行政村全部通電、通公路,其中6個村的村莊道路實現了硬化,40個村通電話,24個村通自來水。
農民純收入中75%來自鄉鎮企業和二、三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第一產業25%:第二產業45%;第三產業30%。 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培育特色農業
在種植業生產上,把培育高原綠色食品和優質無公害蔬菜作為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按照「減麥穩油、擴薯(蔬)增豆」的思路,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鎮計劃到2005年使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達到總播種面積的70%以上,引導特色農產品種植向優勢區域集中,努力實現規模化生產,力爭建成以韋家莊、多三等11個村為主的青海3號、9號萬畝優質蠶豆種植基地;以雙寨、城中等12個村為主的青雜1號、2號萬畝油菜種植基地;以扎麻隆、合爾營等14個村為主的萬畝脫毒馬鈴薯種植基地;以小寨、羊圈、韋家莊等11個村為主的胡蘿卜、蔥、蒜苗5000畝高原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以城東、丹麻寺等10個村為主的500座日光節能溫室。加快特色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創匯農業的發展步伐。
在畜牧業生產上以「白繁自育、西繁東育」和規模養殖為帶動點,以加快養殖園區建設為突破口,年內培育500戶規模養豬戶、500戶規模牛羊育肥販運戶,興建韋家莊、小寨、一村、沙窩爾養殖基地和初哇、二村、小寨等養殖園區,逐步形成生豬養殖基地、高產優質奶牛養殖基地、優質肉羊、肉牛養殖基地和珍禽養殖業基地。形成年出欄生豬3萬頭,養殖高產奶牛4000頭,育肥優質肉羊10萬只,優質肉牛500頭,肉用禽1 0萬只,蛋用禽5萬只,禽蛋量達到120萬公斤的生產能力,使畜牧業收入在農業總收入中的比重達到35%以上。
在生態環境建設上以建設高原綠色環保的建築建材業、交通運輸、餐飲服務、機械加工等一些優勢行業,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之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行業群體。同時,要積極引導農民力足本地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引進和興辦一些具有產、加、銷一體的農副產品加工型企業,延長產業鏈條,逐步形成具有「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經濟。重點扶持好以小寨、二村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雙寨、城中村為主的建材資源開發,康城村的汽車運輸,新墩村的汽車修理及零配件銷售,多巴二村、三村為主的建築業、多巴一村為主的餐飲業及商貿服務業,尚什加、沙窩爾村為主的生豬屠宰等特色經濟。積極引導農民採取土地招租、流轉、倒包等多種形式,加快土地向「種植能手和開發商」手中集中,使農民在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離土離鄉參與到二、三產業中去型的旅遊城鎮為出發點,以國道線綠化、南北山治理為重點,積極實施退耕還林(草)工作,抓好「三北」防護林、小流域綜合治理、水源涵養林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造林綠化活動,努力提高森林覆蓋率。
加快發展第二、三產業
加快發展第二、三產業,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是立足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二、三產業。
二、三產業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要繼續立足於該鎮己形成,同時,積極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發揮現有行業營銷協會的作用,實現農產品在流通領域中的增值。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經濟增長的新的突破口,按照「放開、搞活、規范」的要求,放手發展,正確引導,依法管理,努力實現總量和質量上的新突破。到2005年新培育私營企業50戶以上,個體工商戶1000戶以上。在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同時,採取「政策引、能人帶、幹部促、親友幫」等多種形式,加快剩餘勞動力的對外轉移,到2005年力爭剩餘勞動力轉移50000人(次)以上,力爭實現勞務性收入10000萬元以上。
三是搶抓政策機遇,加快「衛星城」建設
根據西寧市城鎮建設規劃,將多巴性質確定為:大西寧城市組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體育、旅遊及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生態型「衛星城」這一定位。緊緊抓住政策機遇,以體育旅遊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商貿儲運業、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業及城市房地產業的開發,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競爭格局,將多巴鎮建成產業結構合理,經濟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型「衛星城」。力爭從現在起到2010年,在多巴重點建設商貿中心、城市廣場和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城市建設面積擴大到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發展到3.5萬人,基本形成衛星城市框架;為中遠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是加強項目建設,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按照建成一批,開發一批,儲備一批的工作思路,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投資重點和培育特色經濟的要求,圍繞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水利配套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積極上報項目。今年至2010重點抓好省體育中心、南北連接路、109國道改造、315國道多巴段拓寬、魯多公路、給排水管網改造、垃圾處理場、天然氣輸配工程、多巴土地整理、各村道路硬化、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多巴綜合批發市場,大湟公路、南北連接路兩側商品房開發等21個生產性項目和縣二醫院門診樓、多巴中學學生公寓、郵政電信營業樓、汽車客運站、洛爾洞小學教學樓等5個社會事業項目建設。同時,結合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在有條件的村進行舊村改造,合理開發利用好土地,集聚資金,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⑻ 湟中縣的經濟
2011年,湟中縣全年完成農業項目投資4.7億元,比2010年增長15.9%。在攔隆口、共和等鄉鎮新建蔬菜溫棚3000棟,建成蔬菜生產基地6個;新建妙樂、榮盛等養殖基地15個,改造提升聖亞、春源、文元等養殖基地17個,完成畜棚建設75000平方米;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各類渠道307公里,改善灌溉面積1.7萬畝,人飲工程解決了25個村、2.97萬人、2.24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安全。
2011年,湟中縣優勢特色農作物種植比例達到76%,糧食總產量達到13.47萬噸,油料產量分別達到4.3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蔬菜種植面積12.55萬畝,總產量達到28.14萬噸,肉、蛋、奶、毛產量分別達到2.58萬噸、2440噸、6.59萬噸、487噸。新培育龍頭企業7家、專業合作社50家,建成蔬菜保鮮庫3座、蔬菜配送中心2處,城市直銷點6個。實現農業總產值22億元,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94元,增長23.3%,凈增1113元。 2011年,湟中縣縣屬工業完成投資7.2億元,比2010年增長17.3%;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行業重點工業產品生產、銷售進一步擴大,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266.26億元,增長38.8%,工業對生產總值貢獻率達到74.4%,其中,縣屬工業產值22.84億元,增長15.1%。
2011年,湟中縣全年實施各類項目131項,完成縣屬固定資產投資26.4億元,增長31.2%,拉動經濟增長2.35個百分點,超省下達目標任務16.2個百分點、市分解任務1.2個百分點;落實各類項目專項資金8.51億元,貸款1.05億元,引進及自籌資金16.83億元。 2011年,湟中縣全年接待遊客244.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79億元,分別增長11.1%和22.2%。
2011年,湟中縣客運量、貨運量分別達到2478萬人(次)和620萬噸,增長40%和29%。
2011年,湟中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4億元,增長16.3%。
⑼ 青海湟中人那麼有錢
就青海省一個縣來說經濟不錯。
「十二五」末的時候,湟中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就達到150點7億元,年均增長14點9%,成為全青海省第一個破百億縣。農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分別達到8249元、2點3萬元。
這也是當地人民共同勞動的成果。
⑽ 青海省湟中縣上新莊怎麼樣,因為要去那裡支教,想提前了解一下,包括環境風土地理位置交通什麼的
湟中縣上新莊鎮上新莊中心小學坐落拉脊山腳下,始建於1934年,位於上新莊鎮政府所在地。這里純屬腦山地區,經濟困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
學校佔地約9733平方米,現有11個教學班(其中3個學前幼兒班),學生580名(農村戶口學生佔98%),教職工25名。學校擁有一個團結進取,勇於創新的領導班子,擁有一支進崗愛業,勇於奉獻,朝氣蓬勃的教師隊伍,學歷合格率達100%。學校重視加強管理,強化校本教研。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教學設施逐年增加,現有儀器室、體育室、圖書室、展室等。學校擁有圖書約3000冊,生均達5冊,具有學生足夠活動的操場和課間活動的場所。2000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2003年配置了「西部遠程教育校校通」設備一套。學校重視環境保護和珍惜資源從身邊做起的教育,合理規劃校園布局,創建文化牆,讓牆壁動起來,活起來,讓每個角落會說話,每個空間能育人。2006年被評為市級的「綠色學校」。在教學工作中以「一切為了學生發展」和「科研興教、質量強校」為目標教書育人,學生的「四率」達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