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甘肅慶陽市西峰經濟怎麼樣
我覺得在全甘肅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貳』 甘肅西峰怎麼樣
西峰夏商時雍州之域,開發較早。春秋戰國時期,地屬義渠戎國,為西戎、北狄游牧之地。公元前272年,始入秦版圖,屬北地郡。西漢屬郁郅縣。東漢時羌戎入侵,郡縣皆廢。南北朝屬彭陽縣(縣治在今董志鄉南廟村)。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
為甘肅省慶陽市市轄區、慶陽市政府駐地,是慶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西南北分別於慶陽市合水縣、鎮原縣、寧縣、慶城縣毗鄰。位於甘肅省東部、涇河上游,位於隴東黃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在東經107°27′42〃至107°52′48〃和北緯35°25′55〃至35°51′ 11〃之間,東鄰西安、咸陽,西連蘭州,南通天水、寶雞,北接銀川。總人口33萬人(2004年)。 全區總面積99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97萬畝。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海拔1421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形,長約47.7公里,東西寬約34.8公里,以董志、彭原兩鄉鎮為中心的董志原,原面完整,地勢平坦,素有「隴東糧倉」之稱,是全國最大的黃土高原區。氣候為半乾旱大陸氣候,年日照總時2400--2600小時,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0℃,年無霜期160--180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編輯本段行政歷史沿革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彭原劃歸寧州管轄。元太祖至元七年(1270年),井彭原、安化入慶陽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復設安化縣,直隸干陝西布政司。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設董志分縣(縣治在今董志鎮政府所在地 )。 民國2年(1913年),撤董志分縣入安化縣,遂改名慶陽縣,隸涇源道。民國6年(1917年),西峰鎮受隴東鎮守使管轄(治所在平涼)。民國24年(1935年),國民黨在西峰鎮設甘肅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7月28日西峰解放後,成立軍管會。1950年,隴東分區易名為慶陽分區,區署設原慶陽縣西峰鎮,遂成立西峰市(縣級),同年5月25日改縣級市為區級市,歸屬慶陽縣。1954年改市為區,1955年改區為鎮。198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西峰市(縣級),原慶陽縣南部8個鄉鎮及原 西峰鎮轄區劃歸西峰市管轄,撤消西峰鎮,增設寨子鄉和南街、北街2個街道辦事處。
編輯本段轄區基本情況
2002年6月,甘肅省慶陽地區撤地設市,在原甘肅省慶陽地區基礎上成立了慶陽市,原西峰市(縣級)隨之撤銷,成立西峰區,成為慶陽市唯一的一個市轄區。 西峰區現轄:3個街道、2個鎮、5個鄉,分別為:北街街道、南街街道、西街街道,董志鎮、肖金鎮,後官寨鄉、彭原鄉、溫泉鄉、什社鄉、顯勝鄉。
蔣介石統治時期,西峰為國民黨甘肅省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駐地、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橋頭堡。1949年7月,國民黨西峰守敵迫於人民解放軍南北夾擊的威勢,連夜棄城向鎮原方向潰逃,28日西峰解放,其所屬西峰、董志、什社、彭原共32鄉56874位農民在1950年的土改中分得土地。西峰迎來了新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西峰城鎮建設的一個重要時期,初步具備今天城市的雛形,至1985年西峰撤鎮建市,形成的城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四條大街及19條巷道。 建市後,西峰堅持改革開放,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並舉,共同發展」的路子,迎來城市建設最輝煌的發展時期,僅二十年發展,昔日的邊陲村鎮己迅速崛起,成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座新興城市。 如今的西峰,僅城區面積已達1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萬余,大街20多條,道路筆直,路面寬闊,已不可與二十年前的街區同日而語。2004年僅一年,就有10條大街在西峰找好自己理想的位置,至於樓群、商產、市場、工貿,同樣都得到迅速發展。 城市化為工業化的伴生現象,隨著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西峰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物質文明建設突飛猛進。1985年西峰人口不足23萬,非農業人口僅3.72萬,工業總產值6425萬元,社會消費為零售總額僅74萬多元,而2003年人口已突破32萬,國內生產總值達13.5億元。僅200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即達13億多元,社會消費的零售總額達4.59億元。 伴隨著西峰油田的開發,正寧、環縣、西峰煤田的勘探,以項目帶動、促進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西峰人宣稱:五年再造一個新西峰
慶陽香包 西峰區香包刺綉、剪紙等民俗工藝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但作為產業,近幾年才起步。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被群眾零星帶上市場進行銷售而變為商品,但一直處於民間自發狀態,其文化底蘊和市場潛力遠遠沒有得到綜合開發和充分利用。民俗特色(5張) 近幾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場經濟的引導下,出現了向商品化、市場化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區上下對香包的民俗文化藝術價值、特色經濟價值及其在利用婦女勞動力、增加群眾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明確地認識。加上連續四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使全區香包生產及市場開發有了大的發展。全區黨政組織更加重視香包產業的開發工作,幹部抓香包生產工作力度大,群眾製作勁頭足,市場營銷渠道拓展快,產業效益明顯。 截至2005年6月底,全區創立民俗藝術研究所1個,成立工藝美術協會3個,建立香包、剪紙等民俗文化產業基地42個,創辦營銷公司17個,香包網站2個,生產大產達800產,從業人員12000餘人,年生產香包、剪紙等民俗文化產品200萬件,產值達2000萬元。生產大戶的香包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高者達85%以上。全區先後有48名作者被命名為「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大師」,4名作者被命名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20名作者被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西峰區香包民俗文化發展走勢強勁,形勢喜人,已成為全市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的研發培訓中心,產品的 集散地,營銷的旱碼頭。 西峰的香包刺綉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地域特色: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精細纖麗;既有濃烈嬌艷,又有清純素雅;既有大寫意,又有純工筆。其構圖簡潔明快,寓意傳統吉祥;色彩濃烈艷麗,過度跨越色譜:綉面厚實凝重,形態稚拙傳神;工藝細密精整,針腳平齊如畫;針法豐富多變,品種千姿百態。是繼湘綉、蘇綉、川綉之後的又一綉種,已形成隴綉風格。西峰的香包刺綉是岐黃中醫葯文化、周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結合的產物,是色與彩、布與線、形與神兼蓄齊備的藝術。它起源於夏商奴隸制時代,經過漫長的封建時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帶著原始的氣息,合著時代的脈搏,從遠古走來。 民間剪紙 慶陽民間剪紙,天真渾厚,古拙質朴,極其鮮明的體現了中華先民對生命崇拜的原始圖騰文化,從氣質、感性中流露出一脈相承的民族文化基因,被譽為「田園詩」、「抒情民歌」。過去,民間在逢年過節、婚嫁壽慶時都要剪出一些花鳥、人物等圖案,貼在窗子上,俗叫窗花,以示喜慶。現代剪紙更體現了神奇的
美學特色,豐厚的民俗內涵,伴隨新時代而綻放異彩。慶陽剪紙的特點,造型粗放厚重,線條分明,粗中有細,細中有粗,塊面與線條、虛與實、陰與陽相結合,將粗獷、奔放、誇張、古樸、細膩、工穩結合—體,構象獨特。全區從事剪紙藝術的作者有150餘人,其中西峰的田秀茂、馬秀珍、金香蓮、吉彩琴、杜秀梅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他們從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層次展現著自已的藝術才華,使慶陽剪紙豐富多彩、異工同曲,成為一絕。 窯洞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西峰黃土同整個黃土高原一樣,是在地質年代的第四紀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風成土狀堆積物,距今已120萬年。黃土層厚度一般為50至100米,最厚處可達200米。因黃土層深厚,土質密實,極適宜於挖洞建窯,數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來,窯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窯洞類型很多,但按大類分基本上有三種: 一是明庄窯洞。也叫崖庄窯。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齊,然後修庄挖窯洞,有一庄三窯和五窯的,也有五窯以上的。在董志原上,還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於崖勢不高,不得不挖進幾米再挖窯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這種莊子被稱為半明半暗庄。
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窯洞。這種窯洞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為人行道。這種窯洞實際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明顯。 三是箍窯。箍窯一般是用土坯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卷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成雙面坡形,遠看象房,近看是窯。許多人還在箍窯上面撒了瓦,以保護窯頂不被雨淋,使箍窯的壽命更長。近年又出現了磚面箍窯,比泥土箍窯更堅固耐用。 窯洞按用途細分還有很多。如為了防盜,在正面窯上面再打個小窯,名曰高窯;在窯內一側再打個能藏東西的小窯名叫拐窯;若因窯小,盤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窯叫炕窯;為了躲避戰亂,在庄附近另挖一長道深洞,叫地窨(ying)子。住家院落中的窯洞因用途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窯、廚窯、畜圈窯、柴草窯、糧窯、井窯、磨窯、車窯等等。 窯洞是農民生活的搖籃。它對黃土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曾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 窯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中國建築工藝的偉大創舉,是人類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環境成為慶陽窯洞民居文化的代表。
編輯本段民間傳統藝術
隴東嗩吶 西峰地處董志原腹地,董志原周圍溝壑縱橫,溝、原、梁、峁獨居。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對穩定的文化空間,孕育滋生了內涵獨特的隴東嗩吶這一鄉土民族民間藝術。其獨特的曲牌音樂體
系、龐大的演奏群體、廣泛的民俗應用、濃郁的地方風格、悠揚悅耳的眾多曲牌,成為我國民族音樂中的一個獨特樂種,以西峰為中心,分布在周邊慶城縣、環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及鎮原縣部分鄉鎮。 隴東嗩吶在明代就有流傳,有四百年的發展歷史,從清代開始逐步成熟至民國達到興盛。建國初又有了新的生機;「文革」期間卻被當作「四舊」掃除,逐漸沉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門開始修撰集成,進行挖掘搶救,隴東嗩吶重新得到復甦;八十年代初至今為振興變革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改變了過去口傳心授的傳承方法,實現了樂器規范化,演奏曲目統一化的目標,改變了過去「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狀況,樂手們可以隨意搭班,相互交流,提高了演奏技藝,以全新的姿態活躍在隴原大地。1999年西峰區嗩吶演奏的新創曲目《披紅掛花》在第九屆全國「群星獎」甘肅參評節目選拔賽中獲三等獎;2002年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來慶陽演出,特意邀請100人的什社嗩吶隊伍參加,2005年第四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開幕式上,西峰區組織了什社80人的嗩吶方隊進行了表演。 隴東嗩吶,經過百年的演變,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躍和滿足了窮鄉僻壤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表現為每逢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節慶典禮、新居喬遷、賀壽、給嬰兒過滿月等民間活動為其助興,表現民間民俗活動的廣泛性。隴東地區紅白事中的「接請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闖帳」、「請靈」、「出門告」、「家祭」、「朝奠」、「請先生」、「請客」、「跑報」、「樂祭」、「游食」等繁雜的禮儀活動中總是樂手在前,鼓樂先起,具有領先特徵。西峰隴東嗩吶融民間文學、民間器樂、民間禮儀習俗、風土人情於一體,具有稀有珍貴的價值。 隴東嗩吶經歷史融鑄,形成了眾多的優秀曲牌,主要有《壯元遊街》、《地里兔》、《秋季生》、《終難山》、《刮地風》、《大擺隊》、《鴨子拌嘴》、《十里亭》、《放風箏》、《孟姜女》、《哭顏回》、《雁落沙灘》、《苦龍哭海》等不下百種,歡快處讓人不禁喜笑顏開,悲傷處使人難免珠淚滾滾。新中國成立後,嗩吶藝人們又吸收改造了民歌,優秀的革命歌曲如《軍民大生產》、《擁軍花鼓》等曲調,更加豐富了其藝術表現力。 從1983年至今,在市、區政府的倡導下,在專業音樂工作者努力下,先後編輯出版發表了《隴東嗩吶曲精選》、《隴東紅白事民俗禮儀調查報告》、《隴東嗩吶初探》等專著和論文。建立了什社鄉嗩吶基地,特聘梁平正等專業教師對民間藝人進行了有組織的培訓,目前已形成了上百人的骨幹隊伍,並輻射到周邊地區。 荷花舞 西峰區是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遺俗和農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間荷花舞文化的歷史人文環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享譽世界舞台、載入《20世紀中國民族舞蹈經典》的「荷花舞」就源千這里,慶陽也因此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荷花舞之鄉」。
「荷花舞」原名「雲朵子」、「地遊子」,又稱「地飄兒」、「雲影子」、「地雲子」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源於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西峰區內廟宇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雲朵子」。它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 荷花舞集曲藝、音樂、紙扎、民間美術於一體,從「雲朵子」、「雲影子」、「蓮花燈」等民俗觀念醞釀成的這種民間舞蹈,不僅僅是西峰區域歷史——中國農耕文化源頭地的歷史遺存,也是中國農業文明在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產物。它的特徵是道具別致,由雲盤、雲朵、油燈、蓮花構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極強,反映了周代農耕活動的文化內容。雲盤象徵甘霖,雲朵象徵四海太平,油燈象徵五穀豐登,蓮花象徵祥和潤澤。由此構成的意念來自周代祭祀中的賽社活動,象徵遠古農耕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的企盼,期冀風調雨順,太平盛世的民間觀念。 荷花舞的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十字套的隊形變化,它的藝術價值是壯觀中寓柔雅,輕捷中有平穩,所以又稱「地飄兒」、「地遊子」,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僅表現了農耕民族對主宰降雨的龍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機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隊形表示太平,表達華夏民族文化的心態和靈魂的舞蹈創造,是地方傳統文化對遠古龍、鳳文化的傳承,是中國古文化對地方民俗的滲透。 荷花舞的發源、演變傳承經歷了一個漫長歷史。在群眾中產生了藝術感染和心理共鳴,同時影響擴展到周邊的寧縣、慶城縣、正寧縣等地,方圓幾百里。它的著裝古雅,色彩大紅大綠,足剎黃土地,雲朵齊裸骨,一扭一搖一彎的舞步,油燈忽悠不熄不滅的功夫,舞姿把功夫用在以腰帶動雲盤、荷花的轉動上,披紗輕飄,甩袖悠然的輕盈舞姿,如同水上荷花搖曳,這種獨樹一幟的民間特色舞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荷花舞定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到此采風,將「雲朵子」改編定名為「荷花舞」,在波蘭演出獲金獎。從此荷花舞登上了藝術舞台,成為中國舞蹈藝術保留節目之一。與此同時,西峰區寨子鄉社火隊依「雲朵子」設計出新的構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內容進行社火演出。90年代慶陽師范學校荷花舞作為校園文化的典型進行設計排練。本世紀初,「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藝術節」連續三屆排演成500人陣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喝彩。 荷花舞起源於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國後被中國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壇。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藝術風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區的社火中,並被改編成500人參與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對周文化在民間的遺傳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對華夏農耕文化滋生的溫文、典雅、優美的藝術形象更具有探索價值。在現代的藝術園地里,輕捷、飄逸、熱烈的舞姿和氣氛更是群眾文化活動保留的舞蹈藝術。 西峰的香包刺綉是岐黃中醫葯文化、周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結合的產物,是色與彩、布與線、形與神兼蓄齊備的藝術。它起源於夏商奴隸制時代,經過漫長的封建時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帶著原始的氣息,合著時代的脈搏,從遠古走來。 秧歌舞 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鑼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它起源於北方,是產生於農田裡的一種歌舞。因勞動強度大,需長時間弓背彎腰,為了消除疲勞、疏鬆筋骨,休息時人們就在田地里扭起來。為防止踩壞秧苗,就見空插腳,於是出現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 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躍的時期。每遇節慶活動,人們都要扭秧歌,大大豐富了秧歌的內容,出現了秧歌劇、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批很有藝術價值的秧歌文藝作品。 慶陽的秧歌有兩種,一種叫秧歌舞,一種叫秧歌劇。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稱「扭秧歌」,始終突出一個「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進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變換各種隊形,聚散分合,動靜有序,看起來使人眼花繚亂,妙趣橫生。秧歌舞表演人數,可多可少,有男有女,雙排偶數。人物化裝多式多樣,有工人、農民、軍人、學生,還有老漢、丑婆、大頭娃娃等;徒手秧歌是慶陽秧歌的一大特點。演員赤手空拳,不拿八哥道具,這種表演形式難度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煙斗、花朵、鐮刀、斧頭的。腰中多束紅綠綵帶,扭動時如花海翻浪,異常耀眼。秧歌劇與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為主要表演特徵,但它是載歌載舞,而且有故事情節,只不過是劇情線條比較單一罷了。當年隴東解放區流行的《夫妻識字》、《兄妹開荒》就是這一藝術形式的代表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秧歌這種文藝表演形式廣泛流傳。人們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後的喜悅心情,歌唱人民領袖和社會主義新事物。每年春節、國慶和其他重要節慶活動,都有秧歌隊出現,秧歌隊成為街道文藝活動的主流和亮點。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期間,陽的秧歌更是盛況空前,使國內外賓客大開眼界,特別是徒手秧歌,使來賓大飽眼福。他們說:「像這樣數萬人的秧歌隊伍,在國內真是少見。
民間節慶活動
香包文化節 慶陽民間一直沿襲著巧女嫻婦製做香包比手工、端午節贈送佩戴香包呈吉祥的傳統習慣。一些民間藝人每逢端陽節將自製的香包陳列在街頭銷售。 1992年西峰市文化館舉辦了第二屆「西峰市香包刺綉作品大賽」,這次香包作者人數上升到100多產,作品數千件,作品的質量、品種有了明顯的提高和增加,一些民間的香包藝術作品得到挖掘和整理。此後,西峰市文化館每年舉辦一次香包刺綉作品大賽。隨著香包作者隊伍的不斷壯大,香包質量的明顯提高和眾多民俗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理,也積累了多年舉辦香包刺綉品大賽的成功經驗,原西峰市委、市政府於2001年把香包節作為端陽節的一項民間文化活動進行嘗試,舉辦了「西峰市首屆香包民俗文化節,」取得了巨大成功。
——地理優越的「天心地膽」。西峰區地處甘肅省東部,座落在有「天下黃土第一塬」之稱的董志塬腹地,是慶陽市黨政機關所在地。全區轄5鄉2鎮、3個街道辦事處,100個行政村,17個社區;總面積996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34萬畝;人口35萬人,其中城市人口約13萬人。西峰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1421 米。地形呈扇形,南北長約47.7公里,東西寬約34 . 8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塬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特別適宜耕作,自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邊」之說。西峰氣候溫和宜人,四季分明,年日照2400 一2600 小時,年降水量400一600 毫米,年均氣溫9.9℃,無霜期175 天,空氣質量優良。 ——亘古久遠的文明古地。20萬年前,西峰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仰韶、齊家文化遺址遍布全區。公劉曾在此「教民稼穡」,開創了中國農耕文化和傳統農業的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明朝始有西峰之稱,清同治年間設市築城。1985年5月成立西峰市(縣級),2002 年6月撤市設區。開鑿於北魏永平年間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溫泉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小崆峒景區被稱為黃土高原的「天然標本園」。民俗文化絢麗多彩,皮影、剪紙、刺綉、隴東道情被譽為「隴東四絕」。 ——資源富集的開發寶地。已探明西峰油田含油麵積800 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3.72億噸、控制儲量2.89億噸、溶解氣儲量243.6億立方米、預測儲量2.91億噸;石油天然氣總資源量32億噸。2001年勘探發現的西峰油田,石油地質儲量1.0822億噸、控制儲量2.0316億噸、預測儲量1.2383億噸,三級儲量達到4.3521億噸,被稱為中國陸上石油勘探的四大發現之一
『叄』 江蘇句容向日葵花海綻放,你想去看看嗎
江蘇句容向日葵花海綻放,我當然很想去看看。
總而言之,50畝向日葵花海,其實從規模上來看還是非常大的,既可以滿足人們的漫步旅遊,又可以為當地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黃色的向日葵花朵,可以讓遊客們沉醉其中,這確實是個打卡和拍照攝影的好地方。相信很多在城裡的人都沒有見過向日葵花朵,如果你也想要看向日葵花海的話,一定要抓緊時間,否則過了花期就看不到了。
『肆』 西峰區的經濟
2010年,西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09年增長15.8%,增幅較2009年提高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04億元,較2009年增長3.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1.52億元,較2009年增長16.3%,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實現增加值31.84億元,較2009年增長16.6%,建築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較2009年增長15.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3.36億元,較2009年增長18.6%。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09年的10.3:50.1:39.6調整為9.7:50.1:40.2。
2010年,西峰區財政收入完成5.63億元,較2009年增長37.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59億元,較2009年增長34.7%。各項稅收收入5.51億元,其中國家稅完成2.31億元,地方稅完成3.20億元。全年財政支出13.14億元,較2009年增長25.9%。 2010年,西峰區農作物播種面積82.26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48.02萬畝,較2009年增長5.0%;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30.28萬畝,較2009年下降6.1%;飼料作物播種面積為3.96萬畝,較2009年下降6.4%。糧、經、飼比例由2009年的55.7:39.2:5.1調整為58.4:36.8:4.8。全年糧食總產量完成12.81萬噸,較2009年增長6.7%。其中:夏糧總產5.26萬噸,較2009年增長19.7%;秋糧總產7.55萬噸,較2009年下降0.8%。在秋糧中玉米產量4.15萬噸,較2009年增長3.2%。油料產量完成1.26萬噸;蔬菜產量13.34萬噸,較2009年增長9.3%;瓜類產量2.38萬噸,較2009年下降55.8%。
2010年,西峰區共完成造林面積1.39萬畝,累計達到36.8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7%,較2009年提高0.9個百分點。林產品產量1526噸,較2009年增長4.6%。其中:核桃產量599噸,較2009年增長1.7%;花椒產量199噸,較2009年增長1.9%;其他林產品產量 728噸,較2009年增長10.2%。當年出售樹苗2300萬株,較2009年下降30.3%。果園面積累計達到23.91萬畝,果品總產量8.94萬噸,較2009年增長17.3%,其中蘋果產量8.36萬噸,較2009年增長18.9%。
2010年,西峰區大牲畜存欄1.90萬頭,較2009年增長8.0%。其中:牛存欄1.78萬頭,較2009年增長8.5%,出欄0.6萬頭,較2009年下降14.3%;豬存欄5.55萬頭,較2009年增長3.5%,出欄5.38萬頭,較2009年增長8.2%;羊存欄10.27萬只,較2009年增長3.3%,出欄3.64萬只,較2009年增長7.1%。肉類總產量達到5557.93噸,較2009年增長4.3%。奶類產量1184噸,較2009年下降14.1%。禽蛋產量581.4噸,較2009年增長2.1%。
2010年,西峰區水產品產量128噸,較2009年下降1.5%。
2010年,西峰區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 8.04億元,較2009年增長3.2%(可比價)。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24億元,較2009年增長5.1%。其中:農業產值9.42億元,較2009年增長8.7%;林業產值0.22億元,較2009年增長15.8%;牧業產值1.06億元,較2009年增長10.4%;漁業產值0.0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53億元,較2009年增長3.2%。
2010年,西峰區耕地面積58.7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8.44萬畝,較2009年增長4.5%,保證灌溉面積達到14.50萬畝,較2009年增長5.8%。 2010年,西峰區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27.36億元,較2009年增長50.2%,實現增加值6.72億元,較2009年增長2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6.99億元,較2009年增長39.8%,實現增加值4.38億元,較2009年增長35.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省以下地方工業實現增加值2.97億元,較2009年增長40.8%。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國有工業實現1.57億元,較2009年增長31.9%;股份制工業實現0.98億元,較2009年增長39.5%;外商及港澳台商工業實現1.70億元,較2009年增長37.8%。按行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2.40億元,較2009年增長27.2%;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98億元,較2009年增長54.3%。13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總產值16.69億元,較2009年增長42.8%,產品銷售率為98.2%。其中省以下地方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11億元,實現稅金0.06億元,較2009年增長9.7%。全年生產鐵合金7100噸、中成葯480噸、果汁及果汁飲料24420噸、白酒698千升、自來水875萬立方米,分別較2009年增長3.0倍、1.4倍、3.5%、1.9倍和31.2%。
2010年,西峰區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7.31億元,較2009年增長23.5%,其中38戶資質以內企業完成30.89億元,較2009年增長25.3%。累計實現增加值9.68億元,較2009年增長27.2%,其中資質以內企業完成7.43億元,較2009年增長35.3%。資質以內建築企業實現利潤0.59億元,較2009年增長1.6%;利稅總額達到2.31億元,較2009年增長9.5%;房屋施工面積207.59萬平方米,較2009年增長8.6%;房屋竣工面積130.91萬平方米,較2009年增長21.9%。 2010年,西峰區完成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94億元,較2009年增長18.5%。分行業看:批發業完成10.22億元,較2009年增長23.0%;零售業完成12.12億元,較2009年增長18.4%;住宿業完成0.82億元,較2009年增長27.2%;餐飲業完成5.77億元,較2009年增長10.4%。分地域看:城市完成24.91億元,較2009年增長22.3%;農村完成4.03億元,較2009年增長9.8%。
2010年,西峰區外貿出口創匯3402萬美元,較2009年下降2.7%,實現供貨總值3.92億元,較2009年增長21.7%。
2010年,西峰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較2009年上漲3.2%。商品零售價格較2009年上漲2.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較2009年上漲2.2%,工業品價格較2009年上漲1.3%,服務項目價格較2009年上漲3.0%。
2010年,西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7.11億元,較2009年增長22.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8.42億元,較2009年增長20.6%。各項貸款余額54.10億元,較2009年增長32.6%。
2010年,西峰區保費收入9460萬元,較2009年下降3.2%。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725萬元,較2009年增長1.2倍;人壽保險保費收入2735萬元,較2009年下降58.9%。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723萬元,較2009年下降2.0%。其中財險支付2664萬元,壽險支付59萬元。
2010年,西峰區組織團隊外出旅遊31890人次,營業額達到9319萬元。
『伍』 咸陽市好還是西峰市好啊!在哪發展會好些!我是慶陽人!
咸陽好 1你男朋友不管在哪工作都是工行2考試具有不確定性,盡管你回去人熟,可考試與個人實力有關,即使一個實力很強的人也不能對考試結果打保票;3咸陽發展迅速,西咸一體化更是拉動了咸陽經濟發展,好過甘肅。
『陸』 西峰區的介紹
西峰區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涇河上游,位於隴東黃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27′42″—107°52′48″,北緯35°25′55″—35°51′11″,東鄰西安、咸陽,西連平涼,南通天水、寶雞,北接銀川。長約47.7公里,東西寬約34.8公里,總面積996.35平方公里,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西峰區現轄5個鎮、2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2,共25個社區、117個行政村、1050個自然村。總人口32.52萬人,有漢族、回族、滿族、藏族、壯族、朝鮮族等十二民族。3西峰區所在的董志塬面是天然的綠色農業生產基地,素有「隴東糧倉」、「隴上明珠」之稱。
『柒』 甘肅省西峰在那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
西峰,夏商時雍州之域,開發較早。春秋戰國時期,地屬義渠戎國,為西戎、北狄游牧之地。公元前272年,始入秦版圖,屬北地郡。西漢屬郁郅縣。東漢時羌戎入侵,郡縣皆廢。南北朝屬彭陽縣(縣治在今董志鄉南廟村)。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彭陽為彭原(縣治在今彭原鄉彭原村)。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彭原劃歸寧州管轄。元太祖至元七年(1270年),井彭原、安化入慶陽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復設安化縣,直隸干陝西布政司。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設董志分縣(縣治在今董志鄉政府所在地 )。民國2年(1913年),撤董志分縣入安化縣,遂改名慶陽縣,隸涇源道。民國6年(1917年),西峰受隴東鎮守使管轄(治所在平涼)。民國24年(1935年),國民黨在西峰設甘肅第三行政督察 專員公署。1949年7月28日西峰解放後,成立軍管會。1950年,隴東分區易名為慶陽分區,區署設西峰,遂成立西峰市(縣級),同年5月25日改縣級市為區級市,歸屬慶陽縣。1954年改市為區,1955年改區為鎮。198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西峰市(縣級),原慶陽縣南部8個鄉鎮及原 西峰鎮轄區劃歸西峰市管轄,撤消西峰鎮,增設寨子鄉和南街、北街2個街道辦事處。2002年6月,慶陽地區撤地設市,西峰隨之撤市設區。
七月流火,西北高原新城西峰卻一片清爽愜意。行走城中,一幅幅美麗畫卷徐徐展開:歷史遺跡的古樸,高樓林立的繁華,車水馬龍的熱鬧,商業氛圍的濃重,雜然交匯,彼此輝映,而來來往往的行人則是這畫卷中不斷變化的風景。
西峰「其地北通寧夏,東連陝西,寧夏食鹽行銷陝屬,必經此地,故為各路運鹽車輛總匯之區,商販多設鹽店於此,以糧、雜貨交易。又為皮毛重要市場,隴東各縣所產皮毛,多由此出口,故貿易甚盛。人口約萬余,為隴東第一大鎮(見《慶陽縣志》張精義編)」。西峰城「周三里許」,「清同治十二年(1873)築」(同上)。這就是西峰城肇始之原委,算來距今僅有百年之遙。
蔣介石統治時期,西峰為國民黨甘肅省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駐地、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橋頭堡。1949年7月,國民黨西峰守敵迫於人民解放軍南北夾擊的威勢,連夜棄城向鎮原方向潰逃,28日西峰解放,其所屬西峰、董志、什社、彭原共32鄉56874位農民在1950年的土改中分得土地。西峰迎來了新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西峰城鎮建設的一個重要時期,初步具備今天城市的雛形,至1985年西峰撤鎮建市,形成的城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四條大街及19條巷道。
建市後,西峰堅持改革開放,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並舉,共同發展」的路子,迎來城市建設最輝煌的發展時期,僅二十年發展,昔日的邊陲村鎮己迅速崛起,成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座新興城市。
如今的西峰,僅城區面積已達1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萬余,大街20多條,道路筆直,路面寬闊,已不可與二十年前的街區同日而語。2004年僅一年,就有10條大街在西峰找好自己理想的位置,至於樓群、商產、市場、工貿,同樣都得到迅速發展。
城市化為工業化的伴生現象,隨著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西峰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物質文明建設突飛猛進。1985年西峰人口不足23萬,非農業人口僅3.72萬,工業總產值6425萬元,社會消費為零售總額僅74萬多元(見1986《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年鑒》),而2003年人口已突破32萬,國內生產總值達13.5億元。僅200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即達13億多元,社會消費的零售總額達4.59億元。
伴隨著西峰油田的開發,正寧、環縣、西峰煤田的勘探,以項目帶動、促進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西峰人宣稱:五年再造一個新西峰!
『捌』 甘肅慶陽市與西峰市的區別
1、行政級別不同
慶陽市屬於地級市,西峰區(西峰市2002年改名為西峰區)屬於縣級區,西峰區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慶陽市。
2、轄區范圍不同
截止到2019年1月,慶陽市轄7縣1區、116個鄉鎮,總人口265萬人。
截止到2019年9月10日,西峰區轄5鎮2鄉、3個街道辦事處、100個行政村、18個社區,總人口39.09萬人。
(8)西峰花海經濟怎麼樣擴展閱讀
慶陽市歷史沿革
1932年3月起,境內始有中國共產黨割據政權轄地(寺村塬)。1934年11月7日,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在南梁成立,同日成立華池、赤安2縣蘇維埃政府;11月在正寧縣成立南區革命委員會;12月成立慶北縣蘇維埃政府。
1935年7月,設關中特區;8月,成立正旬彬革命委員會,後改為新正縣;11月成立新寧縣革命委員會;同月建立陝甘省,轄華池、慶北等縣,1936年改陝甘省為陝甘寧省。1936年6月起,先後成立曲子、環縣、定環、赤慶縣。
1937年成立關中分區;9月,陝甘寧省撤銷,成立慶環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 1月,分置隴東分區、環縣分區;8月,環縣分區並入隴東分區。
1949年5月,關中分區改為三原分區。轄境內新正、新寧2縣;6月,新正、新寧縣改為正寧、寧縣,劃歸隴東分區管轄;同年8月,隴東分區改為慶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縣級西峰市;9月,慶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遷西峰市,隸屬甘肅行政公署。
1949年12月2日,慶陽專員公署屬甘肅省人民政府。1955年10月,平涼、慶陽兩專區合並為平涼專區,慶陽專區各縣均屬平涼專區管轄。1959年至1961年,境內僅有慶陽、鎮原、寧縣、環縣4縣,華池縣並入慶陽縣,正寧縣並入寧縣,合水縣分別並入慶陽縣和寧縣。
1961年12月,慶陽專區與平涼專區分置。1962年1月,慶陽專員公署正式辦公,並恢復華池、合水、正寧3縣建置。慶陽專署下轄慶陽、環縣、華池、合水、正寧、寧縣、鎮原7縣。1968年4月,慶陽專區專員公署改稱慶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恢復並改稱慶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5年5月從慶陽縣析出西峰鎮周圍9鄉鎮,置縣級西峰市。慶陽地區轄7縣1市。2002年6月22日,撤銷慶陽地區,設立地級慶陽市,同時更名西峰市為西峰區,慶陽縣為慶城縣,市人民政府駐西峰區。慶陽市轄西峰區、慶城縣、環縣、華池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鎮原縣8縣區。
參考資料來源:慶陽市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參考資料來源:慶陽市人民政府—慶陽簡介
參考資料來源:西峰區人民政府—西峰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