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連雲港在哪裡
連雲港,江蘇省下轄地級市,古稱「海州」,海域6677平方公里。因面向連島、背倚雲台山,又因海港,得名連雲港。
位於中國沿海中部,東瀕黃海,屬溫帶季風氣候,東部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徐州市、宿遷市相連,南部與淮安市和鹽城市毗鄰,北至西北與山東省日照市、臨沂市相鄰,下轄3個區、3個縣,總面積7615平方公里。
(1)連雲港經濟增加率是多少擴展閱讀:
連雲港位於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境內山海齊觀,平 原、大海、高山齊全,河湖、丘陵、灘塗、濕地、海島俱備。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如一隻飛向海洋的彩蝶。
地貌基本分布為西部崗嶺區、中部平原區、東部沿海區和雲台山區四大部分。西部丘陵海拔100米~200米。中部平原海拔3米~5米,主要是山前傾斜平原、洪水沖積平原、及濱海平原3類,總面積5409平方千米。
擁有耕地面積3797.9平方千米。東部沿海主要是約700平方千米鹽田和480平方千米灘塗。雲台山脈屬於沂蒙山的余脈,有大小山峰214座,其中雲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4.4米,為江蘇省最高峰。
連雲港有雲台山、錦屏山、馬陵山、羽山等山脈。連雲港有標准海岸線162千米,21個島嶼,其中東西連島為江蘇第一大島,面積7.57平方千米,基岩海岸為江蘇省獨有
⑵ 連雲港2009s上半年年gdp
今年全市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國內生產總值可望首次突破400億元大關,港城經濟躍上一個新的發展台階基本已成定局。
連雲港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昨天提供的一份經濟分析報告顯示,今年我市各主要經濟預期目標可全面完成市人代會計劃。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到4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4%左右,是1998年以來最高增長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長7%,第二產業增長18%,第三產業增長13.5%。全年預計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億元,同比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將突破240億元,增長15%左右。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到140億元,增長13.5%。全市直接利用外資預計完成2.8億美元,增長31%;引進市外到位內資預計達到75億元,可實現倍增目標;預計完成自營出口7.1億美元,增長23%;完成外經營業額預計達到1.3億美元,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8560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為3450元,增長10%,為近來增幅最高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預計控制在4.7%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預計控制在6.0‰以內,都達到年度控制目標
⑶ 連雲港市和臨沂市經濟比較
可以根據下面的資料進行比較:
臨沂市
資源豐富,人民勤勞朴實,是一塊充滿活力的熱土。從毛澤東同志批示過的厲家寨,到全國第一個電氣化村劉團村,再到艱苦奮斗的新典型羅庄、沈泉庄、九間棚,體現了臨沂人民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改革開放的春風使沂蒙大地生機勃勃,萬象更新,工、農、商、旅、交通、城建、通訊、電力及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臨沂西郊批發城聞名全國,位居全國綜合批發市場第三位,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現正致力於發展現代物流形式,建設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一座歷史古城正在以昂揚的姿態和嶄新的面貌迅速崛起,發展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2007年全市實現地方財政收入68.7億元。
工業已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的綜合體系,形成了以輕工、紡織、機械、化工、建材、冶金、煤炭、食品、黃金、醫葯等為主工業體系(臨沂目前是中國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基地),是山東省的建材和黃金生產基地。
全市商業發達,有各類專業批發市場965處,其中專業批發市場189處,集貿市場76處,1997年成交額為290億元。臨沂批發城共有各類批發市場53處,擁有攤位2.5萬個,1997年成交額為177億元,連續三年躋身全國十大批發市場前三名。 現在僅次於浙江義烏,居全國第二。
1997年,全市完成國民生產總值427億元,年均增長19.2%,其中第一產業年均增長7.4%,第二產業年均增長24.9%,第三產業年均增長27.5%。外貿出口總值達到50多億元,出口創匯1.44億美元,三資企業565家,合同利用外資額4.3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4520元,農民人均年收入2053元。 2008年,全是國民生產總值1950億元
l連雲港市
經濟總量實現歷史突破。據初步統計,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簡稱GDP,下同)再次創造歷史,全年實現GDP750.10億元,較上年增加131.92億元,按可比價格較上年增長13.1%(簡稱同比增長,下同),較全省平均增長高出0.8個百分點;增幅在全省13個市中位居第8位,較上年前移4個位次。
人均水平躍上新的台階。按常住人口計算,2008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6808元,同比增長13.8%。按現行匯率計算(下同),在上年突破2000美元的基礎上達到2457美元。其中市區人均GDP達到37308元,即首次突破5000美元達到5454美元,標志著連雲港發展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三次產業實現協調發展。全市三次產業繼續呈現「穩固、提升、活躍」的良好局面。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2.78億元,同比增長5.8%,增幅居全省第2位;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55.06億元,增長14.5%,居全省第4位;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72.26億元,增長14.9%,居全省第7位。全市三次產業的結構調整為16.4:47.3:36.3。
縣域經濟繼續全面加速。縣域GDP共實現441.43億元,佔全市比重59.0%,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縣域GDP增長15.2%,增速較全市高2.1個百分點。從全省來看,盡管在經濟總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從發展速度上看,全市縣域經濟加速態勢明顯,贛榆、東海、灌雲、灌南四縣GDP增幅在全省52個縣(市)中分別居第6位、4位、4位、3位。
全面小康進程明顯加快。從25個重點監測的小康指標看,全市有11個指標達到小康標准值,達標率提高到44%。11個達到小康目標標準的指標分別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農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鎮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百戶家庭電話擁有量、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城鎮社區居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農村村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城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等。
節能減排取得顯著進展。年內,實施新電公司余熱利用等20項重點節能改造項目和福東照明電熔爐改造等10項重點節電項目,關停3條水泥企業立窯生產線,關停小化工企業25家,實現了三年目標兩年完成。對4家年綜合能耗3000噸標煤以上企業技改項目進行了節能評估,對20家企業進行了節能監測。東成生化、中大海藻和湛藍科技等3家企業成為江蘇省第二批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全市單位GDP能耗可望下降5.2%,完成省下達年度目標任務。
⑷ 江蘇省各個市的經濟排行市什麼
2008年 江蘇各市GDP排行 單位:億元 1,蘇州:6701 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0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68.9億元,增長2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80元,分別增長12.3%和11.5%。 2,無錫2008年GDP超越4400億 3,南京:3775 2008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5億元,增長12.1%。完成財政總收入742.4億元,增長18%,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86.6億元,增長17%。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51.8億元,增長19.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23元,增長13.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950元,增長11%以上。全市新增就業崗位18.4萬個,實現再就業6.1萬人、大學生就業6.8萬人,援助就業困難人員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6%。全市社會保險五項險種累計參保人數達897萬人次,凈增125萬人次。預計郊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52億元,增長12.2%,完成財政總收入265.7億元,增長24.3%。農村新八件實事總投入18.6億元,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新進展。 4,南通:2550 預計今年可望實現GDP2550億元、財政收入370億元,經濟發展速度繼續高於全省發展平均水平。城鄉面貌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收入連續第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五城同創」取得突破性進展,老百姓在發展中得到了更多實惠。這些成績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各界朋友關心支持的結果 5,常州:2200 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達2200億元,增長13%左右;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86億元,增長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50億元,增長20%以上;注冊外資實際到賬22億美元,增長20%;全市個體私營經濟注冊資本跨上千億元台階,達1200億元,增長21%。 6,徐州:2000 2008年,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創下近年來最好水平。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000億元(預計,下同)、增長1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125.85億元、增長2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50億元、增長30%,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全面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7,鹽城:1600 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600億元,比上年增長13.6%,人均首次超過3000美元;財政總收入達到216.1億元,增長45.7%,實現了兩年翻一番,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0.3億元,增長38%;出口總額21.7億美元,增長53%,增幅列全省第二;注冊外資實際到賬突破10億美元,增長23.3%,總量繼續列蘇北第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20億元,增長3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投資610億元,增長40.3%;新發展私營企業1.4萬戶,新增私營個體經濟注冊資本300億元,增長63.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90元,分別增長14.5%、11.5%。 8,揚州:1580 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580億元,增長14%左右;人均GDP將超過5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7400元和7380元,分別增長15.5%和12%。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全市人民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群策群力、共同奮斗的結果 9,鎮江:1421 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21億元,同比增長13.6%,人均超過6700美元。財政總收入233.2億元,增長14.7%,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5.66億元,增長6.7%,完成市人大常委會調整指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8.5億元,增長22.2%。 10,泰州:1394 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4億元,可比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9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808億元,增長14.5%;服務業增加值477億元,增長15.5%。完成財政收入262.3億元,增長24.1%,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元,達到101.1億元,增長18.6%。 11,淮安:910 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0億元,同比增長13.5%;財政收入165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8.5億元,分別增長33.7%和3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3億元,增長3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億元,增長24.2%;外貿進出口總額18億美元,增長2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00元,分別增長15.1%和13.8%,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位於前列。 12,連雲港:750 預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0億元,增長13.3%。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5.3:48.7:36。完成財政總收入180.6億元、一般預算收入66.2億元,分別增長47%、35.7%,一般預算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33%、24%。 13,宿遷:675.2 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5.2億元,增長14.6%;實現財政總收入92.1億元、一般預算收入46.5億元,分別增長50.6%和41.3%;完成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525億元,增長4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1億元,增長2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達到109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達到5500元,分別增長15.7%和15%。財政總收入、一般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用電量、實際到賬外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位居全省第一
⑸ 連雲港的資料
連雲港位於位於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隴海鐵路終點(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東瀕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北與山東郯城、臨沭、莒南、日照等縣市接壤;西與徐州新沂市、宿遷市沭陽縣毗鄰;南與淮安市漣水、鹽城市響水2縣相連。
中文名稱: 連雲港
外文名稱: Lianyungang
別名: 港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江蘇省
下轄地區: 轄東海、贛榆等
政府駐地: 新浦區
電話區號: 0518
郵政區碼: 222000
地理位置: 江蘇省東北部
面積: 7446平方公里
人口: 439萬(2010年普查數據)
方言: 北方語系
氣候條件: 氣候類型為濕潤的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花果山國家4A級風景區等
機場: 連雲港白塔埠機場
火車站: 連雲港火車站、連雲港東站
車牌代碼: 蘇G
市花: 玉蘭花
市樹: 銀杏
目錄
1.城市概況
2.城市榮譽
人口
3.城市名片
4.城市定位
5.現任領導
6.經濟概況
7.行政區劃
8.省際交流
9.氣候概況
10.自然地理
11.物產資源
12.交通運輸12.1.鐵路
12.2.航空
12.3.公路
12.4.港口
12.5.公交
13.歷史沿革
14.漢代女屍出土
15.風土人情15.1.戳鍋腔祈婚和放船求偶
15.2.聘媒合婚傳柬
15.3.開生庚過大禮
15.4.催妝和正日子
15.5.做官當娘娘和搶上風
15.6.鬧房
15.7.過對月和回門鞋
16.風光景址
17.旅遊最佳季節
18.連雲港土特產18.1.葛藤粉
18.2.水晶飾品
18.3.汪恕有滴醋
18.4.雲霧茶
18.5.灌雲豆丹
19.友好城市
20.連雲港[股票]-基本信息1.城市概況
2.城市榮譽
人口
3.城市名片
4.城市定位
5.現任領導
6.經濟概況
7.行政區劃
8.省際交流9.氣候概況10.自然地理11.物產資源12.交通運輸
12.1.鐵路 12.2.航空 12.3.公路 12.4.港口 12.5.公交13.歷史沿革14.漢代女屍出土15.風土人情
15.1.戳鍋腔祈婚和放船求偶 15.2.聘媒合婚傳柬 15.3.開生庚過大禮 15.4.催妝和正日子 15.5.做官當娘娘和搶上風 15.6.鬧房 15.7.過對月和回門鞋16.風光景址17.旅遊最佳季節18.連雲港土特產
18.1.葛藤粉 18.2.水晶飾品 18.3.汪恕有滴醋 18.4.雲霧茶 18.5.灌雲豆丹19.友好城市20.連雲港[股票]-基本信息展開 編輯本段1.城市概況
連雲港,位於東經118°24′~119°48′和北緯34°~35°07′之間,古稱郁洲、海州,民國時稱連雲市,建國後稱新海連市,別稱「港城」。東西長129公里,南北寬約132公里,水域面積1759.4平方公里。連雲港市也是我國於1984年首批提出沿海開放的14座城市之一。 連雲港地圖
連雲港下轄和新浦、海州、連雲三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贛榆、灌雲、東海、灌南4縣。港口作為一種資源是連雲港市最具有特色的一大優勢。其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連雲港與海州灣沿岸附近的柘汪港、燕尾港、小丁港乃至石臼港等,構成中國未來大型的港口群體,具有較強的對外貿易能力。同時,柘汪港、燕尾港、小丁港3個港地勢開闊,可容納大規模的臨海工業。 連雲港是全國十大海港之一,億噸大港。港口現有萬噸以上泊位30個,2009年,連雲港港口共完成貨物吞吐量11378.3萬噸,名列全國第八,僅次於大連港。連雲港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國際貿易樞紐港,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多個港口有著密切的通航關系和貿易往來。連雲港市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初步形成。民航開通了到中國重要城市北京、廣州、上海、海口等地的航班。鐵路客運和貨運列車可直通北京、上海、鄭州、南京、成都、武漢、西安等大中城市,並通過隴海線、京廣線、京九線、京滬線等連接中國各地。連雲港是中國十大交通樞紐之一,公路對外交通已全部實現高速化,國家重點建設的同三、連霍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 連雲港市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編輯本段2.城市榮譽
「中國最佳文化旅遊城市」、「全國優秀生態旅遊城市」、「生態休閑最佳旅遊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綠化達標城市」、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中國十大環境最美旅遊城市」、「中國水晶之都」、「神奇浪漫之都」、「中國新能源之都」、「中國葯港」。
編輯本段人口
2010年11月1日連雲港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為439391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65370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
259787 人,減少5.58%。年平均減少0.57%。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戶[4] 1287127戶,家庭戶人口為4207465 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7人 ,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1 人減少0.44 人。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225933人,佔50.66 %;女性人口為2167981人,佔49.34 %。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7.92 下降為102.67 。 四、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854842 人,佔19.46 %;15-64歲人口為3135676 人,佔71.36 %;65歲及以上人口為403396 人,佔9.18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32 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19 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13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15865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2024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712866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110598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532人上升為7189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9867人上升為14116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785 人上升為38983 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7393 人下降為25171 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13094 人。
編輯本段3.城市名片
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 新亞歐大陸橋東起中國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全長10900公里(其中中國境內4131公里),以中國、中亞、歐洲鐵路為陸上橋梁,橫貫亞洲、歐洲大陸,輻射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有日本、韓國、香港、俄羅斯、德國、美國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新亞歐大陸橋的國際運輸。自1992年12月1日正式開通13年來,連雲港港承擔了整個陸橋90%以上的國際過境箱量。 花果山景區
連雲港港 連雲港港位於江蘇省的東北端的連雲港市. 港口北倚長6㎞的東西連島天然屏障,南靠巍峨的雲台山,為橫貫中國東西的鐵路大動脈——隴海、蘭新鐵路的東部終點港。與韓國、日本等國家主要港口相距在500海里的近洋扇面內,現為中國十大港口之一,江蘇最大海港、蘇北和中西部最經濟便捷的出海口、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以腹地內集裝箱運輸為主並承擔亞歐大陸間國際集裝箱水陸聯運的重要中轉港口,集商貿、倉儲、保稅、信息等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沿海商港。 中國葯港 連雲港開發區的新醫葯產業以其「強、大、新」的獨特優勢領跑同行業。以西葯、中成葯為主體,醫葯包裝材料和器械為輔翼的現代醫葯產業集聚而成的「中國葯港」。目前,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火炬計劃新醫葯產業基地內已建成4家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其中,江蘇恆瑞醫葯居全國首屆大中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行業十強」,國內最大的抗腫瘤葯物研發和生產商,抗腫瘤葯市場份額在國內排名第一,化學葯品制劑製造列全國第二位。已先後在上海、連雲港、美國設立三大科研中心,專門從事新葯研發,將努力建設成為中國的專利葯廠。康緣葯業創新能力位居全國中葯工業企業前三名、制葯工業企業前二十名,將建成我國中葯現代化示範企業。同時,區內已建成恆瑞醫葯、康緣葯業、豪森葯業、中金瑪泰、美國艾業等一批骨幹型醫葯生產企業。 東方風谷 順應全球風能加速發展大勢,連雲港開發區聞「風」而動,搶佔先機,大力發展風電產業。三年三大步,在黃海之濱迅速崛起一座潛力巨大的「東方風谷」。目前,連雲港開發區已形成了從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風塔塔架到風力發電機組研發製造完整的風電裝備產業鏈。 2006年7月,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中國復合材料集團投資了10億元,在連雲港開發區內建設中復連眾風力發電機葉片工業園。目前,中復連眾已具備年產750套風力機葉片的能力,成為國內最大的兆瓦級風力機葉片製造商,到去年底,形成了年產1000套葉片產能。2010年項目將全部建成達產,可達年產3000套規模,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將成為亞洲最大的風電葉片生產基地。 新能源之都 連雲港市正積極推進核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及新能源相關產業打造。近年來,連雲港市在加速新海電廠「壓小上大」改造傳統能源建設的同時,在發展新能源建設和使用上取得了實質性
進展,新能源產業發展形成一定規模。 1、核電:田灣核電站一期工程的1號、2號機組投人商業運行後,年發電達150億度,將為華東經濟提供核電新能源的有力支撐。目前該市正積極配合核電公司搞好二期工程建設的有關工作。二期工程投產後,裝機容量總和將超過目前各單個電廠,連雲港就真真實實地成為我國的能源基地。 2、太陽能:太陽雨有限公司與北京大學、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展開專家級合作組建了「研發中心」,承擔了多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太陽能綜合利用項目已經被列人國家863計劃。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出口產品製造基地,該市上規模太陽能生產企業達20多家,形成了太陽能的產業積聚。 3、風能:該市從德國成套引進生產技術相關鍵設備的同時,還整建制引進該公司的原材料性能檢驗、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已生產出200多套1.5MW的風機葉片,率先成為具備兆瓦級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批量生產能力的國內知名製造商,將成為全國最大的葉片生產和科研基地。韓國重山風力發電風塔塔架項目一期工程也已投產,風力發電設備產業鏈脈絡初顯。 田灣核電站 田灣核電站是我國「九五」計劃開工的重點核電建設工程之一。廠址位於江蘇省連 連雲區國展中心
[1]雲港市連雲區田灣,廠區按4台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規劃,並留有再建4台的餘地。一期工程建設2台單機容量106萬千瓦的俄羅斯AES-91型壓水堆核電機組,設計壽命40年,年平均負荷因子不低於80%,年發電量達140億千瓦時。 水晶之都 東海水晶是世界天然水晶原料集散地,,有著「水晶之都」美譽的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東海水晶,以蘊藏量大,質地純正而著稱於世。東海水晶的開發利用可追溯到19世紀,但真正普及為人們所熟知是近幾十年來的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當年政府水晶節的連續成功舉辦,許多人通過水晶認識了東海,許多企事業單位通過對水晶的需求認識了東海的水晶企業。巨大的貿易量使東海事實上成為了世界水晶的集散地。 花果山 花果山風景區:花果山風景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12.8平方公里,規劃面積110平方公里,層巒疊嶂136峰,其中花果山玉女峰是江蘇省最高峰,海拔624.4 米。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遊記》所描述的「孫大聖老家」而著稱於世,名聞海內外。 市花市樹 玉蘭花又名木蘭、白玉蘭、玉蘭等,是連雲港的市花。木蘭科玉蘭亞屬,落葉喬木,樹高一般2—5米或高可達15米。花白色,大型、芳香,先葉開放,花期10天左右。中國著名的花木,北方早春重要的觀花樹木。中國有2500年左右的栽培歷史,為庭園中名貴的觀賞樹。 銀杏是連雲港的市樹。 銀杏別名:白果,公孫樹、鴨腳樹、蒲扇,屬裸子植物。銀杏為落葉喬木,5月開花,10
月成熟,果實為橙黃色的種實核果。銀杏是一種孑遺植物。和它同門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滅絕。銀杏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變種及品種有:黃葉銀杏、塔狀銀杏、裂銀杏、垂枝銀杏、斑葉銀杏。銀杏生長較慢,壽命極長,從栽種到結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後才能大量結果,壽命達到千餘歲,現存3500餘年大樹仍枝葉繁茂果實累累。
編輯本段4.城市定位
國際性海濱城市、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山海相擁的知名旅遊城市
編輯本段5.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王建華;政府市長:楊省世
編輯本段6.經濟概況
2010年,連雲港市地區生產總值再次創造歷史,全年實現GDP 1150億元,按可比價格較上年增長15%,增長幅度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較全省平均增長高出1.7個百分點;增幅在全省13個市中位居第3位,較上年前移1個位次。 連雲港經濟發展
人均水平躍上新的台階。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達到26000元,同比增長13.9 %。按現行匯率計算,已跨上3000美元台階達到3097美元。其中市區人均GDP達到50743元,標志著連雲港發展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三次產業實現協調發展。全市三次產業繼續呈現「穩固、提升、活躍」的良好局面。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4億元,同比增長4.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36.07億元,增長15.9%,居全省第2位;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51.06億元,增長15.2%,居全省第7位。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4:46.3:37.3。
編輯本段7.行政區劃
至2011年5月,連雲港市轄3個市轄區、4個縣。 新浦區面積 415平方千米,人口 44萬人。郵政編碼222003。區人民政府駐浦東街道民主路343號。 連雲區面積 766平方千米,人口 25萬人。郵政編碼222042。區人民政府駐院前街道。 海州區面積 282平方千米,人口 23萬人。郵政編碼222023。區人民政府駐新建東路。 贛榆縣面積1363平方千米,人口110萬人。郵政編碼222100。縣人民政府駐青口鎮。 灌雲縣面積1539平方千米,人口98萬人。郵政編碼222200。縣人民政府駐伊山鎮。 東海縣面積2041平方千米,人口109萬人。郵政編碼222300。縣人民政府駐牛山鎮。 灌南縣面積1033平方千米,人口 75萬人。郵政編碼222500。縣人民政府駐新安鎮。 據連雲港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報:全市常住人口為4393914人。
編輯本段8.省際交流
⑹ 2009年,全國各市GDP排行榜以及相對增長率。求大神幫助
這是09年的年全國各省市GDP排行情況: 1、上海市 13698億元 增9.7% (滬) 2、北京市 10488億元 增長9% (京) 3、廣州市 8215億元 增12.3% (廣東1) 4、深圳市 7806億元 增12.1% (廣東2) 5、蘇州市 6701億元 增長13% (江蘇1) 6、天津市 6354億元 增16.5% (津) 7、重慶市 5096億元 增14.3% (渝) 8、杭州市 4781億元 增11% (浙江1) 9、青島市 4409億元 13.5%(山東1) 10、無錫市 4400億元 13%(江蘇2) 11、佛山市 4300億元 15.4% (廣東3) 12、寧波市 3964億元 10.1% (浙江2) 13、武漢市 3960億元 15.1% (湖北1) 14、成都市 3901億元 12.1% (四川1) 15、大連市 3858.2億元 增16.5%(遼寧1) 16、沈陽市 3855億元 (遼寧2) 17、南京市 3775億元 增12.1% (江蘇3) 18、東莞市 3710億元 (廣東4) 19、唐山市 3560億元 增13% (河北1) 20、煙台市 3460億元 (山東2) 21、濟南市 3017億元 同比增13%(山東3) 22、鄭州市 3002億 同比增12.5% (河南1) 23、長沙市 3000億元 同比增15%(湖南1) 24、哈爾濱市 2800億元 增長13.2%(黑龍江1) 25、石家莊市 2770億元 同比增11%(河北2) 26、泉州市 2700 同比增14% (福建1) 27、長春市 2588億元 (吉林1) 28、南通市 2550億元 (江蘇4) 29、濰坊市 2500億元 (山東4) 30、溫州市 2430億元 8% (浙江3) 31、淄博市 2300億元 (山東5) 32、福州市 2296億元 同比增13.1% (福建2) 33、紹興市 2223億元 (浙江4) 34、大慶市 2220億元 (黑龍江2) 35、常州市 2200億元 13%(江蘇5) 36、西安市 2190億元 同比增15.6% (陝西1) 37、東營市 2065億元 (山東6) 38、徐州市 2000億元 14%(江蘇6) 39、濟寧市 2000億元 (山東7) 40、邯鄲市 2000億元 11.5% (河北3) 41、台州市 1965.2億元 10% (浙江5) 42、臨沂市 1958億元 (山東8) 43、洛陽市 1919億元 14.4% (河南2) 44、嘉興市 1815.3億元 10.7% (浙江6) 45、威海市 1795億元 (山東9) 46、包頭市 1700億元 (內蒙古1) 47、金華市 1681.8億元 10% (浙江7) 48、滄州市 1678億元 13% (河北4) 49、合肥市 1664.84億元 增17.2% (安徽1) 50、南昌市1650億元14.5% (江西1) 51、南陽市 1620億元 12.5% (河南3) 52、鞍山市 1608億元 (遼寧3) 53、鹽城市 1600億元 13.6%(江蘇7) 54、昆明市 1600億元 12% (雲南1) 55、揚州市 1580億元 14%(江蘇8) 56、廈門市 1560億元 (福建3) 57、鄂爾多斯 1560億元 22.5% (內蒙古2) 58、保定市 1534億元 11.7% (河北5) 59、太原市 1468億元 增8.1% (山西1) 60、鎮江市 1421億元 13.6% (江蘇9) 61、中山市 1409億元 (廣東5) 62、德州市 1400億元 (山東10) 63、泰安市 1398億元 (山東11) 64、泰州市 1394億元 14%(江蘇10) 65、南寧市 1300億元 同比增14.5% (廣西1) 66、吉林市 1300億元 (吉林2) 67、呼和浩特1294億元 17.5% (內蒙古3) 68、惠州市 1280億元 11.5% (廣東6) 69、江門市 1277億元 11% (廣東7) 70、濱州市 1230億元 (山東12) 71、茂名市1200億元10.1% (廣東8) 72、聊城市1200億元 (山東13) 73、岳陽市 1140.3億元 (湖南2) 74、棗庄市 1100億元 (山東14) 75、湛江市1050億元 (廣東9) 76、許昌市 1050億元 (河南4) 77、常德市 1050億元 13% (湖南3) 78、廊坊市 1050 12% (河北6) 79、平頂山 1050億元 (河南5) 80、安陽市 1036億元 13.1% (河南6) 81、湖州市 1034.9億元 (浙江8) 82、焦作市 1031億元 15% (河南7) 83、宜昌市 1026.56億元 (湖北2) 84、衡陽市 1020.4億元 (湖南4) 85、烏魯木齊 1020億元 增長15% (新疆1) 86、襄樊市 1020億元 (湖北3) 87、漳州市 1010.01億元 (福建4) 88、榆林市 1010億元 24% (陝西2) 89、珠海市 992.1億元 (廣東10) 90、邢台市 989億元 10% (河北7) 91、汕頭市 977億元 (廣東11) 92、周口市 916億元 12% (河南8) 93、淮安市 910億元 13.5%(江蘇11) 94、株州市910億元 13.5% (湖南5) 95、桂林市902.6億元 12.6% (廣西2) 96、柳州市900.6億元 13.2% (廣西3) 97、商丘市900億元 12% (河南9) 98、新鄉市 886億元 13.9% (河南10) 99、信陽市 860億元 (河南11) 100、贛州市 831億元 13% (江西2) 101、蘭州市 830億元 12% (甘肅1) 102、菏澤市 820億元 (山東15) 103、松原市 815億元 (吉林3) 104、貴陽市 813億元 13% (貴州1) 105、駐馬店 812億元 (河南12) 106、通遼市 802億元 23% (內蒙古4) 107、秦皇島 800億元 12% (河北8) 108、曲靖市 787億元 12% (雲南2) 109、日照市 780億元 15.5%(山東16) 110、咸陽市 764.6億元 16% (陝西4) 111、清遠市757億元 18.2% (廣東12) 112、連雲港 750億元 13.3% (江蘇12) 113、臨汾市 750億元 4% (山西3) 114、蕪湖市 749億元 (安徽2) 115、綿陽市743億元 4.5%(受大地震影響嚴重)(四川2) 116、赤峰市 740億元 (內蒙古5) 117、郴州市 734億元 (湖南6) 118、揭陽市725.03億元 16% (廣東14) 119、張家口 720億元 13.5% (河北9) 120、肇慶市 720億元 (廣東13) 121、寶雞市 714億元 15.8% (陝西3) 122、營口市 703億元 20.3% (遼寧4) 123、九江市 703億元 13.5% (江西3) 124、安慶市 702.7億元 (安徽3) 125、延安市 700億元 15% (陝西4) 126、德陽市 695.04億元 1%(受大地震影響嚴重)(四川3) 127、開封市 695億元 13% (河南14) 128、錦州市: 691億元 16% (遼寧5) 129、運城市: 680億元 8.5% (山西2) 130、宿遷市: 675.2億元 14.6%(江蘇13) 131、錦州市: 675億元 16% (遼寧5) 132、龍岩市: 672.8億元 14.5% (福建5)
⑺ 江蘇省內的淮安、宿遷和連雲港,誰的進步空間更大
江蘇省內的淮安、宿遷和連雲港,我認為潛力最大的當然是最落後的宿遷。
眾所周知,江蘇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蘇南,其次是江蘇中部,最後是蘇北。雖然蘇北經濟發展弱於蘇南。但如果與其他省份的城市相比,蘇北的城市是遙不可及的。即使是經濟總量最低的宿遷,也有近3000億元的資金。首先,宿遷應該是一個發展潛力稍弱的城市,盡管它的經濟總量和連雲港差不多。然而,連雲港在海洋資源方面沒有優勢。連雲港經濟總量雖然處於江蘇省的下游。但在自然資源方面,連雲港的資源在江蘇省名列前茅。特別是在未來的深水區,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⑻ 連雲港東海縣經濟怎麼樣
東海縣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西行第一縣,聞名中外的「水晶之都」,位於江蘇省北部,鄰接山東省。東海縣行政區域面積2040.9平方千米,人口108.8萬人,轄13個鎮、8個鄉。東海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之一。
初步核算,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1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10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91.21億元,增長22.2%,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78.12億元,增長23.8%;第三產業增加值67.83億元,增長14.7%。經濟結構繼續優化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2.2:42.8:35,調整為20.5:45.6:33.9,二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比「十五」末提高4.73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17536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13.6%。民營經濟不斷壯大。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18.4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15.7%,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59.2%。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8.86億元,增長65%,實現
銷售收入164.55億元,增長64.2%,實現利稅總額14.96億元,增長89.7%。民營經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4.22億元,增長25.9%。新增個體工商戶6130個,年末注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18426個,注冊資本10.23億元,個體從業人員2.75萬人。新增私營企業840家,年末注冊登記的私營企業3236家,注冊資本71.72億元,私營企業從業人員7.2萬人。
工業經濟在調整優化中發展壯大。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78.12億元,同比增長23.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67家,增長24.8%;實現增加值58.84億元,增長28.5%;實現工業總產值246.22億元,增長60.3%,其中輕工業101億元,增長54.2%;重工業145.22億元,增長64.9%;外資企業76.7億元,增長51%;私營企業161.2億元,增長67.2%;農村工業197.06億元,增長69.3%。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7.08萬元/人,增長11.4%。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1.64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42.34億元,增長23.2%;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72.14億元,增長23.7%;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23.77億元,增長23.4%;房地產投資13.13億元,增長27.2%。
民間投資的主導地位繼續加強。全年民間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3.72億元,同比增長22.2%,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為80.2%。民營經濟完成固定投資134.22億元,增長25.9%,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為70.0%。
二三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在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1.35億元,同比下降34.0%;第二產業投資141.12億元,增長22.6%;第三產業投資29.67億元,增長34.7%。
⑼ 海州區的經濟概況
2011年,連雲港市海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51.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45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26.34億元,增長16.2%;第三產業增加值17.06億元,增長16.0%。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8.4:45.74:35.86調整為16.3:50.8:32.9。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54%、57.98%和37.48%,其中第三產業對經濟拉動不斷增強,貢獻率比去年同期提高5.16個百分點。
2012年,連雲港市海州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6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6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35.73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19.51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6.3:50.8:32.9調整為14.5:55.3:30.2。三次產業拉動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5.54%、63.54%和30.92%,第二產業拉動作用突出,貢獻率比上年提高5.5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拉動減弱,比上年減少6.56個百分點。 新石器時代,海州先民即有種植作物和養牧牲畜的實踐。海州東門外漢墓中出土的棗核、板栗,也證實了2000多年前海州地區已有果品種植。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動亂,大批官民移避海州,帶進農業生產技術,並墾荒種植,興修水利,開發漁牧,農業生產一度繁榮。北宋時海州一帶種植的稻、麻、麥、茶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奪泗入淮以後,海州地區災難重重,農業生產一蹶不振,災年糧食無收而賦役不減,農民逃亡以避徭役,年復一年,田地荒蕪;市井蕭條,鄉村寥落。
清末至民國初期,沈雲霈等人在海州創建海贛墾牧公司,開辟洪門果園,創辦桑蠶試驗場、植棉試驗場,開辟數百畝菜園,海州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漸由單一的糧食生產向多種經營方面發展。但生產方式落後,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業發展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52年至1958年,歷經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化運動,海州區農業由個體經營逐步走上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經營。60年代以後,海州區採取了比較科學的方法,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至1976年,海州區農村全部實現農田河網化、耕作機械化、管理集約化,建成旱澇保收田9萬余畝,開辟常年菜田6687畝,建成果園10156畝,營造大片山林和農田林網,並發展畜禽飼養場,成為連雲港市區糧食主要產區和蔬菜生產基地。
2011年,海州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88億元,同比增長15.5%。其中農業產值10.78億元,增長7.1%;林業產值0.26億元,增長8.3%;牧業產值3.69億元,增長53.8%;漁業產值0.35億元,增長16.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8元,增長8.1%。 早在西漢,海州就有鹽、鐵工業,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朐地置鹽、鐵官,屬少府。至北宋中葉,海州紡織、冶煉、制鹽、制茶、窯瓷、金銀器製作等手工技藝已非常精湛。清末至民國,海州地區志士仁人提出「實業救國」、「設廠自救」等口號,興辦民族工業,境內始有現代工業。
建國後,海州區人民政府大力恢復、發展工業生產,積極扶持手工業作坊。通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境內工業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工業門類較為齊全,從業人數成倍增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1984年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整頓改革,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加速了工業生產的發展,基本形成以市屬大中型工業為主體,區、鄉(鎮)、街工業全面發展的局面。至1992年,境內計有147家工廠,5000多種產品,職工總數36119人,年產值達12億元。
2011年,海州區全部工業增加值24.19億元,同比增長16.1%,工業化率達到46.7%,拉動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2.9%。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89.41億元,增長13.3%。其中,輕工業產值32.2億元,同比下降6.9%;重工業產值57.2億元,增長29.1%。園區產業發展步伐加快,工業產值佔全區工業產值的72.7%。全區擁有年產值超億元的製造業企業1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4.38億元,其中超5億元企業2家,超10億元企業2家。
⑽ 我想知道江蘇地區各市的地理位置及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各地區的經濟是什麼帶動起來的具體的帶動情況
江蘇第一高樓,世界第七高樓:南京紫峰大廈
2009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3406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01.7億元, 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8416.1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13443.4億元,增長13.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4232元,按當年匯率折算達到6475美元。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6.4∶54.1∶39.5。先進製造業水平提升,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1987億元,增長19.5%,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0%,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增長加快、比重上升,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355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6%,佔GDP比重39.8%,提高1.1個百分點。新興行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醫葯、新材料、環保產業產值分別增長66%、30%、22%和21%,軟體業銷售收入增長 35.7%,服務外包執行總額增長177%。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實現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份額達64.1%,其中私營個體經濟比重為39.4%,分別提高0.9個和2.3個百分點。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年末城市化率達55.6%,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區域發展格局進一步改善,加快推進蘇南轉型升級,鞏固蘇中、蘇北快速發展局面,蘇中、蘇北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達到42.3%,提高2.9個百分點,全面實施沿海地區發展規劃。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提高。根據對城鎮住戶的抽樣調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552元,比上年增長10.0%,考慮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0.5%;人均消費性支出13153元,增長9.8%,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36.3%。根據對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8004元,比上年增長8.8%,考慮物價因素,實際增長9.4%;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804元,增長8.9 %,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9.2%。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32.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45.2平方米。以廉租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全面建立,並取得一定成效。
縣概況
2010年9月,江蘇省轄1個副省級市、12個地級市,55個市轄區、26個縣級市、24個縣。(人口數為戶籍人口) 城市名 總面積(平方公里) 總人口(萬人) 郵政編碼 地方區號 車牌代碼 所轄市轄區 所轄縣 所代管縣級市 地方方言
南京 6598 629 210000 025 蘇A 玄武、鼓樓、白下、秦淮、下關、建鄴、棲霞、雨花台、浦口、江寧、六合 溧水、高淳 無 南京官話、吳方言
無錫 4664 470 214000 0510 蘇B 崇安、北塘、南長、濱湖、錫山、惠山 無 江陰、宜興 吳方言
徐州 11571 946.86 221000 0516 蘇C 雲龍、鼓樓、銅山、賈汪、泉山 睢寧、沛縣、豐縣 邳州、新沂 中原官話
常州 4375 358 213000 0519 蘇D 鍾樓、天寧、戚墅堰、新北、武進 無 金壇、溧陽 吳方言
蘇州 8848 630 215000 0512 蘇E 金閶、滄浪、平江、虎丘、吳中、相城 無 常熟、張家港、太倉、崑山、吳江 吳方言
南通 8001 778 226000 0513 蘇F 崇川、港閘、通州 海安、如東 如皋、海門、啟東 江淮官話、吳方言
連雲港 7444 468 222000 0518 蘇G 新浦、連雲、海州 東海、灌雲、贛榆、灌南 無 江淮官話、中原官話
淮安 10030 530 223000 0517 蘇H 清河、清浦、楚州、 淮陰 漣水、洪澤、金湖、盱眙 無 江淮官話
鹽城 14983 810 224000 0515 蘇J 亭湖、鹽都 建湖、響水、阜寧、射陽、濱海 東台、大豐 江淮官話
揚州 6638 470 225000 0514 蘇K 維揚、廣陵、邗江 寶應 高郵、江都、儀征 江淮官話
鎮江 3843 275 212000 0511 蘇L 京口、潤州、丹徒 無 丹陽、 揚中、 句容 江淮官話、南京官話、吳方言
泰州 6029 505 225300 0523 蘇M 海陵、高港 無 泰興、姜堰、靖江、興化 江淮官話、吳方言
宿遷 8660 525 223800 0527 蘇N 宿城、宿豫 沭陽、泗陽、泗洪 無 中原官話、江淮官話網路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