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效益、經濟效率、經濟效應三者的區別
經濟效益: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盡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經濟效率:是用時間來衡量的經濟活動的效果。它用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某種經濟工作的數量和質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完成的經濟任務越多,經濟效率就越高。反之,經濟效率就越低。
經濟效應: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拓展資料:
經濟效率與經濟效益是兩個重要的經濟學概念。
經濟效率反映的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是一種財富創造的衡量指標 ,更多涉及的是相對確定的、易測量的物與物的關系 ;
我們在完成一項經濟活動時除了要考慮它的的「時間成本」以外,還要考慮其它成本;如果我們在完成一項經濟活動時只考慮在短的時間內完成而不考慮所付出的其它的成本和代價能說有效率嗎?
在西方經濟學中,最優經濟效率還可表示一種狀態,即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一狀態下,所有的帕累托改進都不存在,即在該狀態上,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其他人的狀況變壞。
經濟效率的英文:Economic efficiency
經濟效益反映的是投入與收益的關系 ,包含著財富的分配 ,更多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
經濟績效的評價標准,主要是由與資源分配以及資源利用有關的效率所決定的,其他方面的標准則與公平和應付外來突變因素的能力有關。正如人們所了解到的,要兼顧到這兩方面的評價標準是很困難的,即使只考慮一方面的評價標准,也會有不同的結論,沒有一個一致的和明確的評價方法。
當經濟發展時,用不同的標准進行評價,可能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但是在另一方面卻做得不夠好,經濟學家和經濟工作者就很難把兩方面的標准綜合起來進行評價。因此,我們的目的非常簡單明確,就是把英國看作是早期北美殖民地可以得到的一個資源庫,我們沒有必要在一個更大范圍里,對涉及所有經濟績效的評價標准進行兼顧和綜合考慮。
在這樣的范圍里,才有必要和可能對英國和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績效進行評價,也才可以把英國與在北美地區有移民的其他國家進行適當的比較。
它們之間既有聯系 ,更有區別 ,從企業和社會兩個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二者關系的多重性。
Ⅱ 經濟學效應有哪些方面
經濟學效應有:1.馬太效應;2.搭便車效應;3.二八定律;4.長尾理論;5.羊群效應;6.擠出效應;7.隧道效應。
經濟學效應包含的方面如下:
1.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2.搭便車效應:是指個人支付本錢取得的收益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免費分享的現象。由於個人支付全部本錢而只享受較少的收益份額,因此集體中的理性個人沒有動力去提供公共物品。並且組織規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給缺乏。
3.二八定律: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4.長尾理論:是指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產生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
5.羊群效應: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占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
6.擠出效應:政府為了平衡財政預算赤字,採取發行政府債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貸資金市場籌措資金,從而導致市場利率上升,私人投資和支出因而相應地下降,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財政赤字對私人投資和支出的擠出效應。
7.隧道效應:是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初期階段,收入差距會快速拉大,但整個社會可能對此持相當寬容的態度,因為大部分人預期在不久的將來自身也能從經濟發展中獲益。
經濟學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比如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Ⅲ 經濟效應是什麼
有24條經濟效應,很全面
Ⅳ 經濟學中有哪些重要的效應
經濟學中的八大效應
1.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2.搭便車效應:是指個人支付本錢取得的收益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免費分享的現象。由於個人支付全部本錢而只享受較少的收益份額,因此集體中的理性個人沒有動力去提供公共物品。並且組織規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貨給缺乏。
3.二八定律: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80%的收獲來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氣只帶來20%的結果。
4.長尾理論:是指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產生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長尾理論」被認為是對「二八定律」的徹底叛逆。
5.「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指由於對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6.棘輪效應:也叫制輪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種消費習慣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調整。司馬光《訓儉示康》:「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7.擠出效應:是指一個市場里,由於供應、需求有新的變化,導致部分資金從原來的預支中基礎,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擠出效應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它突出表現在政府支出對減少私人支出,尤其是減少私人投資支出的影響。
8.隧道效應:是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初期階段,收入差距會快速拉大,但整個社會可能對此持相當寬容的態度,因為大部分人預期在不久的將來自身也能從經濟發展中獲益。
Ⅳ 經濟學效應有哪些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2.
搭便車效應:是指個人支付本錢取得的收益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免費分享的現象。由於個人支付全部.
3.
二八定律: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
4.
長尾理論:是指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佔有。
Ⅵ 經濟學有什麼效應
經濟學十大效應:
1.、生活現象的折射——破窗效應
2、天價膠囊——蝴蝶效應
3、新穎效應——近因效應
4、水煮青蛙——青蛙效應
5、靚女促——美人效應
6、沙丁魚的天敵鯰魚——鯰魚效應
7、童年賣報紙,少年賣保險——滿意效應
8、窺一斑而見全豹——暈輪效應
9、短板效應——木桶效應
10、國王的賞罰——馬太效應
Ⅶ 什麼是經濟效應
一、定義
經濟效益是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是資金佔用、成本支出與有用生產成果之間的比較,也就是以盡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二、公式計算
經濟效益是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耗費和產出結果的比較,或簡稱所得與所費的關系,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
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是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用公式表示: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
三、意義
經濟效益好,就是資金佔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經濟效益對於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經濟效益分析法
傳統的邊際分析法的進一步完善或變種。當各個選擇方案的數量、目標遠不像利潤、生產率、費用等所表示的那樣具體明確時,經濟效益分析是一種選擇方案的好辦法。經濟效益分析是解決綜合性非程序決策問題的效益費用(成本)分析。
五、經濟效益分析的方法
1,因素分析法。把綜合性指標分解成各個原始的因素,以便確定影響經濟效益的原因,這種方法稱為因素分析法,其要點如下:
(1)確定某項指標是由哪幾項因素構成的,各因素的排列要遵循正常的順序。
(2)確定各因素與某項指標的關系,如加減關系,乘除關系,乘方關系,函數關系等。
(3)根據分析的目的對每個因素進行分析,測定某一因素對指標變動的影響方向和程度。
2,結構分析法。也稱比重分析法,這種方法就是計算某項經濟指標各項組成部分佔總體的比重,分析其內容構成的變化,從而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從結構分析中,能夠掌握事物的特點和變化趨勢。
3,動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是將不同時間的同類指標的數值進行對比,計算動態相對數藉以分析指標發展的方向和增減速度。
Ⅷ 數字經濟三效應指的是
1、數字經濟的滾雪球效應
傳統企業在擴張時難免會遇到市場規模限制、消費人群變化、可用經濟資源有限、組織管理成本上升等問題,從而拖累企業的發展,企業很難做大做強,所以我們看到中小型企業占據了全國企業的很大比例。
2、數字經濟的聚集效應
平台企業的特點是能夠打破地域和時間上的限制,將大量用戶集聚到一個平台上,使用戶方便、快捷地使用數據、開展經營活動,進行平台創業,形成聚集效應,使平台上的企業、平台上的創業者聚集互動,融合發展。
3、數字經濟的長尾效應
集聚效應使得過去使用頻率較低、訪問量和采購數量較少的小眾市場服務因為用戶數量的激增而擴大服務規模,由此而形成長尾效應。
分享經濟將成為數字經濟的最大亮點。經歷了萌芽、起步與快速成長,分享經濟即將進入全面創新發展的新時期,成為數字經濟的一大亮點。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未來五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經濟規模佔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
數字經濟是構建信息時代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先導力量。在信息革命引發的世界經濟版圖重構過程中,數字經濟的發展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時代的核心競爭能力將越來越表現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字能力、信息能力、網路能力。
Ⅸ 經濟效應是什麼意思
經濟效應意思是指不同資源優勢的區域通過價值鏈不同功能的再分工進行合作,實現共同發展,達到共贏結果。
規模經濟效益是指由於規模的擴大導致年金計劃本身長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經濟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管理成本的高低與公司規模的大小成反比,公司越小,參加企業年金的管理成本就越高,這是中小企業站在企業年金門檻之外的一個重要原因。
拓展資料:
1.規模經濟效益是水平並購的經營協同效應的一個主要來源。首先,水平並購會帶來工廠規模經濟效益,它一般來源於資源的不可分性。第二,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使用更大型和更有效率的機器設備,設備的規模成本指數降低。第三,從整個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說,水平並購會帶來大規模采購的收益。采購量的增加增強了企業在要素市場上的地位,這種地位表現為企業討價還價的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的增強等,從而帶來采購上的規模經濟。另外,水平並購還會使企業能夠進行更專業化的分工,這樣會提高效率和節約成本。
2.所謂規模經濟效益,是指隨著規模的加大,生產成本和經營費用都得以降低,從而能夠取得一種成本優勢。而樂隊花車效應則意味著隨著規模的加大,市場經營變得越來越容易,從而能夠取得一種包括成本在內的集群優勢。
3.例如,美國低於100人的小型公司401(k)計劃,管理成本將佔到全部資產凈值的1.4%,甚至1.6%,比正常的平均值高出62%左右,即較大型公司只有0.5-0.8%左右。一般來說,以 500人和1000萬元資產的401(k)為例,在全部費用比例中,受託人費用最低,僅佔全部成本的3%,賬戶管理費用佔全部成本的14%,企業年金管理成本佔比最大的是投資管理費,大約佔全部管理成本的80%以上。
Ⅹ 經濟學中哪些經濟現象和效應
一、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由於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實際需求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品供給,導致錢不值錢的現象,即貨幣貶值,現象是物價持續地普遍的上漲,持續和普遍是很重要的定語,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二、通貨緊縮
對於通貨緊縮的含義,與通貨膨脹一樣,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從爭論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因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徵:
一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二是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這種觀點被稱為「三要素論」。
另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價格的持續下跌和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即所謂的「雙要素論」。
第三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被稱為「單要素論」。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盡管對通貨緊縮的定義仍有爭論,但對於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三、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即預算赤字,指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在編制預算時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
它反映著一國政府的收支狀況。財政赤字是財政收支未能實現平衡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世界性的財政現象。財政赤字是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額,由於會計核算中用紅字處理,所以稱為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是指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理論上說,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的最佳情況,在現實中就是財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節余。在國家實際執行財政過程中,經常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
這是財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個原因。赤字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安排,被稱為「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它屬於財政政策的一種;另一種情況,即預算並沒有設計赤字,但執行到最後卻出現了赤字,也就是「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
四、財政盈餘
財政盈餘,意味著財政收入大於財政支出,也就是說有一部分財富被儲存起來了。財政盈餘越多,被儲存的財富就越多,長此以往,就會造成經濟緊縮。
因此,財政政策原則上是收支平衡,個人和企業的財富如何支配,就由市場自主調節,而政府則根據宏觀經濟調控需要,決定採取緊縮(製造財政盈餘)或者擴張(製造財政赤字)政策。
五、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個財政年度)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的等量對比關系。事實上,財政收入與支出在總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編制預算時才能存在。
預算執行結果收入與支出恰好相等的絕對平衡狀態是很少見的,通常不是收大於支,就是支大於收。
由於超過收入的支出在資金和物資上是沒有保證的,往往會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所以,為了穩妥起見,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收大於支,略有結余的情況稱之為財政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