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1534—1582),日本戰國時代後期開辟全國統一道路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是織田信秀的次子,生於尾張國(現愛知縣)那古野城,幼名吉法師,十三歲時行冠禮,取名三郎信長。
織田信長所處的十六世紀中葉前後半個世紀,是以下犯上、臣犯君的下克上為主要特點的戰國時代的重大轉折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歷史任務,是使日本由長期的封建割據局面重新走向統一,實現封建制度的重新改組。織田信長正是適應這種歷史需要而成為日本重新走向統一事業的開創者。
織田氏的遠祖是越前(現福井縣)丹生郡織田莊的庄官,應永(1394—1427)初年被尾張守護(軍政長官)斯波義重擢拔為尾張守護代。應仁之亂以後,斯波氏勢力迅速走想衰落,尾張完全為織田氏所控制。織田氏不久又分為對立的兩個系統,岩倉城的織田伊勢守統治上四郡,清州城的織田大和守統治下四郡。信長的父親信秀是清州織田大和守的三奉行(武家職稱,奉主家命分掌一部分政務者)之一,地位較低,但從天文(1532—1553)初年起,其實力凌駕於主家之上,威制整個尾張,並同三河(現愛知縣東)松平氏、駿河(現靜岡縣東)今川氏、美濃(現歧阜縣)齋藤氏為爭奪領地多次進行戰爭。信長就是在這種勢力正不斷擴張的武士家庭環境中培育成長起來的。
織田信秀在尾張雖然擁有絕大的優勢,但並未真正完成尾張的統一。當1551年信秀逝世,十八歲的信長繼承家業以後,岩倉與清州的織田氏起來反對信長,信秀的家臣叛離信長的人也不少。駿河的今川氏也趁機侵佔了尾張知多郡大部和愛知郡南部地方。信長在尾張的地位受到嚴重的挑戰。但是,從少年時期起就勤練武技、學習兵法、性格堅強的信長,以決死的精神,率領至多不過千人的步卒與騎馬武士的小隊伍,東征西戰,到1559年為止,先後消滅清州、岩倉兩織田氏,殺掉企圖分裂篡位的胞弟信行,降伏私通齋藤氏的異母兄信廣,統一了尾張。他於1560年在桶狹間用三千人的少數兵力,大敗入侵的由號稱東海第一強豪的今川義元率領的駿河、遠江(現靜岡縣西)、三河三國共二萬五千人的大部隊,收復了失地。尾張是由橫跨木曾川、長良川、揖斐川等河流的沖積層形成的谷倉地帶,與京都方面的商業交通相當繁榮,農村土豪力量較為強大。信長通過統一尾張的活動,建立了一個鞏固的基地,直接掌握了農村土豪,積蓄了力量。桶狹間戰役的勝利迫使三河的德川家康於1562年同信長結成同盟,解除了東顧之憂。因此,尾張的統一與桶狹間戰役的勝利,實為信長走向統一日本道路的第一步。
信長走向統一日本道路的第二步是進軍京畿地區。桶狹間戰役以後,信長就立即著手進軍京都的准備工作。要進軍京都首先必須佔領美濃。為了攻佔美濃,1563年,把據點從清州遷移到靠近美濃邊境的小牧山,1566年又命木下藤吉郎秀吉在美濃境內墨股地方築城堡。同時利用婚姻關系同美濃的鄰國北近江(現滋賀縣北)的淺井長政和信濃的武田信玄結成友好關系。在做了這一切准備以後,信長於1567年8月,進軍美濃,佔領齋藤龍興的據點稻葉山井口城,並把據點由小牧山遷到井口城,改名歧阜,作為進軍京都的根據地,同時開始使用刻有「天下布武」字樣的朱印,公開亮出武力統一日本的旗號。
衰落的天皇朝廷與室町幕府的求援,又為信長進軍京都披上了合法外衣。因為皇室領地多被地方豪族侵佔,正親町天皇於1564年授命信長幫助收回尾張皇室領地,1567年11月在給信長的敕諭中,又要求幫助恢復美濃、尾張兩國的皇室領地,贊譽信長為「古今無雙的將軍」。1565年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為三好義繼等人所殺。義輝之弟義昭於1566年授命信長幫助恢復幕府。可是當時信長正忙於美濃戰爭,無暇顧及義昭的要求。當1568年春義昭再次提出這一要求時,信長便立即派人把義昭從越前一乘谷迎到美濃的立政寺。先後平定北伊勢(現三重縣)與南近江,打通通往京都的道路,於九月奉義昭進入京都,破三好氏勢力,再興幕府,扶義昭就任將軍,自己掌握實權。緊接著又征服畿內、但馬(現兵庫縣北)與南伊勢各領主,把農村土豪劃為直屬,擴大了常備軍。1569年信長以燒毀殺光相威脅,迫使自由城市界市屈服於自己的統治。同年信長為了顯示作為由田舍武士出身的新的統治者的權威,從他所統治的地區征調大批工匠、民夫,搜集各種奇石名木,花費大量經費,在二條城為義昭修建了華麗的將軍官邸,對荒廢不堪的皇居進行大規模的修復。
表面看來信長對義昭很尊敬,義昭對信長也很感激,要信長出任副將軍或管領,甚至稱信長為「御父織田」。可是不久圍繞實權問題發生對立,信長首先拒絕擔任副將軍或管領,表示自己是主權者,不屬於將軍的家臣。接著又於1570年正月,完全剝奪了將軍的實權。義昭不甘於做傀儡,自己本身沒有什麼力量,就暗中策劃信長的敵對力量起來反對信長。當時反對信長的有三股勢力:一是擁有廣大庄園領地、養有大批僧兵的寺社舊勢力;一是和織田信長一樣的戰國大名(通過不斷進行兼並戰爭,擴張領地而成為轄據一國或數國的大封建領主),特別是近江的淺井氏、越前的朝倉氏、甲斐(現山梨縣)的武田氏、越後(現新湯縣)的上杉氏、中國(本州西部地區)的毛利氏;一是本願寺控制的北陸、東海、近畿各地的一向宗門徒起義。這些反對勢力在義昭的暗中策劃下,結成了反信長的聯合陣線。1570年4月,越前的朝倉義景,近江的淺井長政、六角義賢,同時舉兵反對信長。七月,三好氏余黨在攝津(現大阪府)起事,企圖復辟。九月,石山本願寺顯如舉兵支援三好氏余黨,並號召各地一向宗門徒舉事。此後近江、伊勢、越前、加賀等地紛紛發生一向宗門徒起義。信長對京畿地區的統治陷於危機中。為了擺脫這種四面受敵的局面,信長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分別消滅這些反對者。1571年燒毀了比睿山延歷寺,奪取了該寺領地,一舉摧毀了這一舊勢力的最大據點。1573年打敗了在宇治地方舉兵的義昭,把他放逐到河內的若江,宣告了室町幕府的滅亡。緊接著又消滅了朝倉氏和淺井氏、六角氏以及三好氏的余黨。1574和1575年又先後平定了伊勢長島、越前等地的一向宗門徒起義,與德川家康聯軍在三河長筱大敗企圖西上京都的武田勝賴軍隊。除了北越的上杉謙信、中國的毛利輝元和石山本願寺以外,其他敵對者都被打倒。
為了鞏固已經佔領的陣地,把統一的事業推進到全國,織田信長從1576年1月起,把歧阜交給他的嫡子信忠,開始在地當東海、東山、北陸三道要沖、接近京都、瀕臨琵琶湖畔的近江安土,修建新的安土城作為自己的根據地與政廳。這是一座以具有七層結構的天守閣為中心的、宏偉壯麗、堅固無比的城廓,花了三年多時間和無數人力物力才告竣工。信長以此為大本營,從1577年開始進行全國規模的統一戰爭。信長於1577年親自率軍攻佔本願寺兵站基地雜賀,1578年打敗支援本願寺的毛利氏水軍,1580年迫使本願寺開城投降。1577年派羽柴秀吉(豐臣秀吉)進軍中國,1579年趁北越上杉氏內訌的有利時機,遣柴田勝家進入越中(現富山縣)。1582年3月,信長又親自督陣與家康一起消滅武田勝賴於甲斐,取得甲斐、駿河、信濃、上野(現群馬縣)。織田信長的統一大業正在順利地進行,卻風雲突變,1582年6月信長為了救援正在備中(現岡山縣)作戰的羽柴秀吉,親率大軍離開安土,住到京都本能寺內,於6月2日拂曉被部將明智光秀率亂軍突然襲擊而被迫自殺身死,史稱「本能寺之變」。
織田信長雖因中途夭死而沒有能完成日本的重新統一事業,但他掃除室町幕府與大寺社等舊勢力,打破戰國大名割據,統治了差不多佔日本六十八國中的一半的,以京畿地區為中心的三十餘國,為統一全日本,奠定了基礎。
在緊張的戰爭環境中,信長自1568年進入京都以後,雖然還沒有來得及建立起具有確定形態的中央政府組織形式,但在事實上他是掌握中央一切軍政大權的封建中央獨裁者,在他所控制的地區內,一掃中世分裂之弊,實行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統治。
為了建立中央政權的財政基礎,信長把一部分農村土地與主要城市劃為直轄領地,最多的是在近江領有三十萬石。象京都這樣的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由信長派所司代直接統治,固不待言。他還把重要的交通貿易港口城市界市、大津、草津等,作為直轄領地派奉行或代官進行統治。國際貿易港口城市界市不僅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國內外商品,是信長政權的巨大財源,1569年1月,一次就向信長提供二萬貫軍用資金;而且還是由葡萄牙人傳入日本的槍支生產中心地,在鑄造業與刀劍的生產方面也具有「界鍛冶」的盛名。信長之所以能在長筱戰役中以三千人的步槍隊幾乎全殲武田勝賴的強大騎兵隊,首創以持槍的步兵為主要戰鬥力,給日本的戰術與兵制改革帶來巨大影響,是與信長把界市置與自己的直接支配下有著很大的關系。信長對於金銀貨幣材料非常重視,直接經營金銀礦山。1569年出兵征服但馬,把生野銀山收為直轄領地,命代官進行經營管理,使之成為信長的重要財源。他在安土城中貯藏著大量的判金,就是用生野銀山採掘的金鑄造的。
要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改組與強化封建秩序,有必要解決十四世紀以來復雜的土地關系問題。信長為了推進統一戰爭,在土地改革問題上也採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首先是沒收反抗他的寺社與戰國大名的廣大領地,如比睿山的延歷寺,和泉(現大阪府內)的稹尾寺以及越前的朝倉氏,近江的淺井氏、六角氏、甲斐的武田氏、伊勢的神戶氏、長野氏、北田氏等等的領地均被沒收。其次是從1568到1582年間,先後在近江、伊勢、山城(現京都府內)、大和(現奈良縣內)、和泉、越前、播磨(現兵庫縣)、丹波(現京都府內)、丹後(現京都府內)、信濃等過進行了「檢地」即土地清丈調查,全部登記了東大寺、興福寺、法隆寺、多武峰氏等大寺社以及其他庄園領主、封建土豪的土地,初步整頓了多元的土地領有關系,登記土地的計算單位也由過去用貫數表示的年貢量改為用石數表示的收獲量。檢地以後,由信長頒給領主以朱印狀,承認其領有權,在原則上否定了庄園領主的土地所有權。信長把他所征服的地區留一小部分作為直轄領地,其餘大部分作為領地分給自己的家臣與降伏的原來領主。領有一郡一國領地的高級家臣又把其所領的一部分賜給其所轄的下級家臣,領有領地的家臣在其領地內實行一元化的統治,但要按領地數量的多寡負擔軍役,這就建立了一種新的以信長為頂點的統一的封建領地制度。
織田信長從中央集權與統一戰爭的財政、經濟、軍事需要出發,也很懂得利用商業、取得商人支持的必要。因此,他從進入京都掌握中央政權以後,就同豪商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系,推行了一些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信長一進入京都,界市豪商之一葯材兼武器商人今井宗久就送給他名貴的茶具,並在使界市屈服於信長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信長也不僅熱情地接待今井宗久的來訪,而且還任命今井為界市五庄的代官,授與其向通過五庄的咸魚類徵收關稅權,以後又讓其參與生野銀山的經營活動。在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方面,他廢除了阻礙商品流通的各國關卡,普遍修建道路,架設橋梁,規定主要交通干線的寬度為三間二尺(每間六日尺合1.818米),道路兩側要栽植松樹和柳樹。更為廣大商人所歡迎的是信長允許自由營業的樂市樂座政策,取消封建行會「座」的特權。他指定歧阜附近的迦納與安土城下町等城市為樂市,不承認特權的座,一切商人可以自由貿易,免除市民的苛捐雜稅徭役。信長為安土城下町制定的十三條規定,成了日本近世初期城下町條例的規范。
織田的上述政策與措施,對於他的統一戰爭的勝利與中央政權的鞏固,無疑地起了很大的積極促進作用。但是由於他進行統一戰爭和建立中央專制政權的目的,是為了克服封建統治危機,重建封建秩序,以維持和鞏固整個封建主階級的統治,因此他所採取的政策都是封建主義性質的。例如:他在檢地以後,決定年貢額按收獲量的三分之一徵收,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他廢除了各領國內的關卡,卻讓京都皇室領地內的率分關仍然保留。樂市樂座政策也不是到處實行,在一些地方取消座的特權,而在另一些地方又讓座繼續存在,甚至新建了一些擁有特權的座。特別是他在鎮壓一向宗門徒起義的過程中,實行濫殺政策,僅長島與越前兩地被殺者就達五萬多人,其中大多數是農民,充分暴露了他作為封建主階級的代表對待農民的殘暴態度。織田信長盡管具有這些局限性,但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歷史人物,對日本社會歷史的進一步發展是有較大的貢獻的。
『貳』 梟雄織田信長是怎樣從從「尾張大傻瓜」到「天下布武」的
明智光秀
織田信長去世時49歲,真是應了信長的《敦盛》:“人生五十年,奈如夢與幻。有生亦有死,壯士何所憾”。信長一生被運氣所眷顧,但日本一直流傳個小故事,說明織田信長的性格。問:杜鵑鳥不叫該怎麼辦。織田信長回答:杜鵑若不鳴,殺了就好。或者是身為杜鵑卻不叫,留著何用,殺了。這個故事體現了織田信長暴躁的脾氣。天下的霸主因性格的粗暴而被部下叛變,最終落得切腹的下場,一生中的大風大浪都經歷了,卻在陰溝里翻了船,令人唏噓。
『叄』 織田信長能夠統一日本大部的主要原因、戰略、策略和政策是什麼
兵農分離與富國強兵:信長充分發揮尾張、美濃兩國的地理優勢——人口多且物產豐盛,建立起兵農分離的制度。由於當時各大名經常交戰,農工業人口都被調集為兵,糧食短缺,必須尋找商人外買。織田信長把多餘的糧食對外賣出以聚斂財富,把過剩的失業人口專門組織成士兵,使之專業化,因此農民可以專心生產,軍人的素質也提高,糧食與金錢的儲備更多,也得到更有效的管理。
檢地制度:信長為了確保家臣與士兵的俸祿不會短缺,同時為了防止地方諸勢力擁兵自重,構成內部不安定的因素,於是採取「檢地」,就是縮小諸勢力的領地,透過固定對諸勢力援助的方式,使這些諸勢力逐漸降低其主體性,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收成,也降低了境內發生暴動的可能性。
信長是個「創造性的革命家」、有時被評為「瘋狂的革命家」,後者可認為是日後豐臣秀吉的政策,所製造而成的印象。其證據是,於信長在世時,批評信長之類的論理書籍並不存在,此類書籍都是在信長死後才製作出來的。至現今成功實行改革的人物例子並不多,而信長的革新政策不為周圍人所理解,導致無法為人所遵從,是其改革不成功的要因之一。關於改革,有一說是認為於亂世時代的改革多少需要強勢推行,如信長那樣去推行必要的革新政策,是不得不為的事。
信長有「愛奴不愛才」的傾向,在世時身邊皆無採用軍師、參謀類的人物,而只採用忠實執行命令者;如堀秀政、森蘭丸等優秀的秘書。竹中重治(竹中半兵衛)、黑田孝高(黑田官兵衛/如水)等人,名義上雖為信長的家臣,實際上卻為秀吉的軍師,可證實信長用人的標准。一般說法,竹中似乎厭惡信長、黑田則對信長的實力高度評價,然而即使黑田贊許信長,也無法為其參謀。一般說法,黑田孝高為發揮自身長才而選擇了信長之下有潛力的羽柴秀吉(豐臣秀吉)。
另外,信長用人是執行不拘泥於身分、家世的實力主義政策,執著於傳統與家世的一部分大名,則對信長的政策、性格給予不好的評價。關於本能寺之變發生的原因,有一說是信長在軍事、政治兩面上都實行了前所未聞的行動,而對明智光秀來說,信長的行為太過偏離於一般社會標准,所以導致光秀不得不背叛信長。
1580年,信長以過往謀反的罪名放逐了林秀貞,而同罪的柴田勝家卻未被究責。這是信長對勝家實力的評價及信賴的表示。事實上於信長在世時,給予勝家越前8郡75萬石的領地,可說是織田家臣團中最大的領地,這也等同於給予勝家在織田家中排名第一家老的地位。而對松永久秀的實力也有正面評價,甚至其背叛信長後再度投降的兩次也都被原諒。由此可窺見信長原貌——只要是有能力的人,信長也會原諒其罪行並重用之。實際上背叛信長的人,大多數都是於信長上洛以後才加入的家臣,於尾張、美濃時代的老臣中,幾乎無背叛信長的。加上戰國時代武將被收買、背叛等乃是家常便飯,並不能說信長對待家臣的方式有問題。
三好義繼戰死,有一名叫坪內的廚師,成為信長的俘虜。當時信長對坪內說:「烹飪的料理美味的話,就免你死,並用你為廚師。」之後坪內做料理給信長吃,信長說:「這料理只是水」,就下令將坪內斬首。坪內要求再給一次機會,而坪內第二次的料理,信長誇說「很好吃」,於是用坪內為廚師。之後坪內被人問到:「一開始,就用第二道料理,不是很好嗎?」。坪內卻取笑信長:「一開始我是做公家京都風的高級料理(清淡),之後只是做重口味的鄉下料理罷了。信長公終究也只是個鄉巴佬罷了。」聽說了此事信長並不生氣,笑著說:「廚師受雇於我,須努力配合我愛吃的口味,方是家臣本分。對此怠慢者僅是無能耳。」
天下布武
「天下布武」之印從字面上解釋天下布武為「於天之下、遍布武力」。通常解釋成「以武力取得天下」,但近年的研究則是解釋成「以武家的政權來支配天下」的意思居多。如上所述信長將自己所在地改名岐阜時,即開始用「天下布武」印,岐阜的命名是取自中國周朝文王於岐山為根據地、日後君臨天下之意(阜為山丘之意),由此可窺信長志向。日後以岐阜為根據地,展開往後長達15年的統一日本之路。
日本中世紀的權力關系在公家、寺家、武家之間有復雜的關聯。信長的目標天下布武,可認為其帶有為廢除公家、寺家的權力並正式建立武家政權的意味。為了實現此目標,針對寺家的政策則擊潰一向一揆、於石山合戰擊敗本願寺的顯如等人。而室町幕府位於京都,此一地理條件導致與公家間的深厚關系,從此角度來看,為斷絕此關系而放逐足利義昭也是合理的。
[編輯] 宗教與佛教政策
信長雖稱其信仰宗教為日本佛教法華宗,但在對本願寺一向一揆、比睿山的政策,使用「妙法蓮華經」等字樣作為軍旗,以及在安土城的石壁上採用地藏菩薩、墓石等事,都顯示出其矛盾。據路易斯·弗洛伊斯的記載,信長習於唯物論思考法、對神佛的存在、靈魂不滅等事是不相信的,基本上是無神論。由信長批評當時僧侶的蠻橫、誇贊基督教傳教士等事,可見信長並非全盤否定宗教。
一方面安土城天守內的屋頂、壁畫採用以佛教、道教、儒教為題材的繪畫,對凈土真宗與天台宗延歷寺的宗教活動等也未予以禁止。一般認為可能信長並非否定宗教,而是考慮將其視為天下布武事業的一環,將現存宗教與政治分離、或政治上的宗教統一。
信長於安土城內安置了一個稱為「梵山」的大石,信長將其做為御神體(神聖的物體或神的化身),並要求家臣、領地人民去膜拜。(出自路易斯·弗洛伊斯的《日本史》)
信長曾在安土城召開佛教辯論大會「安土宗論」,讓日本佛教日蓮宗與凈土宗兩派僧侶激辯,裁判判定由凈土方面獲勝,信長還特別賞賜勝方銀子。
關於宗教政策,有人提出「入城時的詢問、徵收入城費等事、在傳教士的眼中,看來只如同寺廟的香火錢」的意見。
[編輯] 基督教容納
據說信長曾經皈依日本佛教法華宗或是臨濟宗大德寺派,也使用「妙法蓮華經」等字樣作為軍旗,但他火燒天台宗比睿山,且終其一生都在和一向宗門徒對抗,不過,信長對從西洋傳來的基督教卻非常歡迎。信長在安土城設有基督教的教堂,並且容許基督教的傳教士到日本傳教。信長統治市民的政策相對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比較寬松,對外道基督教也不例外。所以在安土桃山時代的基督教發展十分蓬勃,直到江戶時代初期才逐漸減退。信長除了因為他實施寬松政策的作風而對基督教的傳入表示歡迎以外,主要是因為信長認為從西方傳來的高科技與軍火能夠更廣泛地傳入日本。從室町時代末期所傳入的火繩槍和戰國時代中期所傳入的大炮(即大筒),都是由西洋商人傳入日本的。
[編輯] 朝廷政策
信長對朝廷天皇政策的考量有兩種完全相反的假說,其一說是「信長視朝廷為天下布武的障礙並考慮廢除朝廷」、另一說是「信長為實施自己的政策而有效利用朝廷的權威以使其正當化、至少在本能寺之變前,信長跟朝廷的關系都比日後的秀吉・家康還要密切。」在此稱前者為「輕視說」、稱後者為「尊重說」,之所以對信長與朝廷之間的事情有如此分歧的解釋,原因在於本能寺之變中有一說是朝廷參與除去信長、以及殘存史料並不完整的緣故。
『肆』 織田信秀為織田信長的稱霸做了哪些貢獻
織田信秀(1510年~1551年4月8日),尾張戰國大名,人稱尾張之虎。信定之子,信定為織田大河守信友的家老,信友一族則從屬於尾張國守護斯波氏,協助統治尾張下四郡,實際上卻因主家的斯波氏的衰微而掌有主家下四郡的實權;尾張上四郡則由織田氏的別支信安一族所掌有,大抵上尾張一國自斯波義統以後皆由織田氏為實際統治者,而由於織田氏強大到取代主家斯波氏掌有尾張的實權,因此居於尾張最有實力、位居守護代職務的織田氏,也因為尾張統治權的爭奪而陷入了內部斗爭的漩渦中。
由於尾張下四郡的統治者織田大和守其權力旁落旗下的三奉行,信秀一族即是其中之一。信秀憑借著過人的才幹,在不斷地累積經濟與軍事實力後,壓倒了其他二奉行,奪得主家織田大和守一族的主導權,並接連與三河的松平清康、美濃的齋藤道三與遠江─駿河的今川義元等鄰近強權爭戰,積極地擴大了主家的版圖及掌有尾張的實力,打下了往後本家霸業的基礎。因為信秀過人的武勇,人稱之為「尾張之虎」。 由於信秀的突出表現不免功高震主,主家織田大和守一族逐漸對其產生忌憚,信秀身為人臣的處境亦日漸尷尬及艱困。為突破這樣的家族危機,並達成自己一統尾張的野心,信秀透過外交的謀略,成功地與美濃齋藤氏的當主道三達成聯姻外交的協定,說服道三將自己的愛女齋藤歸蝶許配給長子信長,為信長謀得了堪稱為人生中最重要的親密夥伴,也奠定了信長日後制霸天下的首部曲─「美濃攻略」的關鍵因素。 織田信秀一生致力於尾張的統一,並奠定信長掌握尾張實權的基礎,但卻於信長18歲時因故英年早逝,享年41歲。據聞信秀當時是因感染傳染病不治而死。
『伍』 日本戰國三傑的改革家——織田信長
簡歷
織田信長(1534年5月12日-1582年6月2日)是活耀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織田為其苗字,族姓則有三說:平氏、忌部氏或藤原氏,平氏可能性較高。自號「第六天魔王」。幼名吉法師,出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後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巖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
人生關鍵詞
一、從尾張大傻瓜到統一尾張
信長出生於尾張國,是尾張的大名織田信秀的嫡長子,少年之時行為乖張,為眾多家臣所不服,被稱為傻子。但是其人才略出眾,膽識過人,憑借出色的手腕在父親死後控制了整個尾張國。並且平定了尾張國內的各種異己勢力。對於領地的建設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得領地內極為富庶。
二、桶狹間合戰與清洲同盟
1560年5月,領地超過100萬擔的大大名今川義元率領25000人上洛,與其接壤的尾張首當其沖,信長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機。6月12日,信長以3000兵力奇襲今川義元並取得了義元的首級,從此名震天下。今川義元死後,尾張鄰國的三河松平元康(德川家康)脫離今川氏在岡崎城獨立。1562年,織田與松平家同盟,從此再無後顧之憂。
三、美濃攻略與天下布武
信長於桶狹間之戰後,開始針對殺害與織田家同盟的齋藤道三而成為美濃領主的齋藤義龍。義龍為一勇將,即便是織田軍也難以擊敗。1561年義龍突然死去,由嫡男齋藤龍興繼任家督,齋藤家的家臣們內部開始分裂,信長得以在對齋藤戰上取得優勢。1566年進攻墨俁受阻,命令木下藤吉郎(日後的羽柴秀吉)建立墨俁城(即一夜城),並以該城為據點。隨著西美濃三人眾(稻葉一鐵、氏家直元、安藤守就)、其相關者(竹中半兵衛等)、其它如蜂須賀正勝、前野長康、金森長近等人加入信長陣營,終於在1567年於伊勢長島擊敗齋藤龍興,將美濃國納入版圖。成為統治尾張美濃兩國的大名時,信長時年33歲。傳言中「取得美濃者可取得天下」。信長取得美濃後,採用中國周朝立於岐山後,打倒殷朝統一天下的故事,將美濃國舊主土岐氏齋藤氏的據點井之口改名為岐阜。此時開始使用「天下布武」印,並正式以統一天下為目標。
四、信長上洛
將軍足利義輝死後,其弟義昭流亡各地希望得到地方大名的支持,但是沒有人肯於幫忙。這時信長抓住了機會於1568年9月幫助義昭上洛並扶住其成為新一任的幕府將軍,在這期間,信長打敗了六角家與三好家等擴大了在近畿的勢力,實力超過了150萬擔。
五、第一次信長包圍網信長的強大威脅到了許多家的利益。1569年,信長為限制足利義昭的將軍權力,訂立了稱為「殿中御掟」9條的掟書(公布法或公定法)之後又追加了7條昭告天下,並讓義昭承認這項命令。但因此事使得義昭與信長的對立已然成形。1570年4月、信長為了討伐數度無視上洛命令的越前大名朝倉義景,打破了與淺井長政的同盟,並與盟友的德川家康軍一起向越前開始進軍。織田德川軍逐步攻擊朝倉氏各個城池,進逼到金崎時,北近江盟友、淺井長政於背後突擊織田德川連合軍。導致信長陷入突如其來的危機,在負責斷後的殿軍木下秀吉(由藤吉郎改名之)、德川家康等人的奮戰之下(此即金崎撤退戰),終於得以逃回京都。信長返回京都時,據言身邊只剩下約10人。將軍足利義昭趁此機會與信長的對立白熱化,發布了打倒信長的命令到各國,包括朝倉義景、淺井長政、武田信玄、毛利輝元、三好三人眾,甚至比叡山延歷寺、石山本願寺等寺廟勢力都被找來,組成了「信長包圍網」。
通過姉川之戰等一系列戰役,信長擊敗了淺井長政和朝倉家,由於他放火燒掉了對抗他的比叡山,成為了公認的佛敵,也得到了第六天魔王的稱號。1575年,武田信玄上洛,在三方原大敗織田、德川聯軍。信長陷入了危機,然而,武田信玄卻在這時死去了,信長包圍網也就此打破。
六、第二次信長包圍網
1576年上杉謙信與石山本願寺和解,並解除與信長的同盟,明白地表示與信長的對立。以謙信為盟主、毛利輝元、石山本願寺、波多野秀治、紀州雜賀眾等反信長者同一步調地開始行動。
在此期間,信長曾一度陷入被動,1577年,上杉謙信攻陷能登國,並在手取川大敗信長軍。然而,次年上杉謙信病死,其兩個養子爭奪家督之位而陷入內亂。信長藉此機會多面出擊,打破了包圍網。
七、問鼎天下與兵敗本能寺
1581年到1582年6月為信長全盛期,在此期間,信長滅亡了武田家。並且建立多個軍團進行對四方的攻擊。
·北陸方面 柴田勝家軍團 ,攻打上杉景勝,到本能寺之前,上杉家沒有絲毫還手
之力。·關東方面 織田信忠軍團(瀧川一益軍團)
·關東方面 織田信忠軍團(瀧川一益軍團) ·畿內方面 明智光秀軍團 ·中國方面 羽柴秀吉軍團 ,攻打毛利輝元,雙方僵持。·四國方面 丹羽長秀 織田信孝軍團(1582年結成) ·對本願寺方面 佐久間信盛軍團 ·東海道制壓 德川家康1582年夏天、信長准備派三男神戶信孝、重臣丹羽長秀等軍團進攻四國的長宗我部元親。關於明智光秀的異心,有一說是光秀認為自己未被賦予進攻四國的任務,而開始有「自己被放置一旁。會不會像林秀貞、佐久間信盛一樣被放逐。」的被害妄想。另一說是,光秀以前曾受信長命令負責與長宗我部元親的和睦工作,為此命令奔走以改善彼此關系的光秀將屬下齋藤利三之妹嫁予元親。但結果卻往武力討伐的方向發展,光秀因此感到名譽受損、倍感屈辱。1582年5月15日、德川家康為了駿河國領地增加的宴會抵達安土城。信長派明智光秀負責接待,光秀從15日到17日專注於接待家康。在家康停留的這段期間,正在攻打備中高松城的羽柴秀吉派使者向信長要求援軍,並提到「毛利軍有率大軍往高松城救援的動作」。信長答應派兵後,解除光秀的接待任務,改命其帶兵前往援助秀吉。據《明智軍記》所記載,因光秀准備的接待餐宴質量不佳,信長令其隨從森蘭丸敲光秀的頭。5月29日,信長為准備出兵遠征毛利而前往京都、之後則逗留於本能寺。但派往援助秀吉的明智光秀軍卻突然出現在京都於6月2日襲擊本能寺。當時,因屬下兵力對信長的信賴較深,誓言效忠明智光秀的人很少的緣故,光秀於進攻本能寺時,並沒有告訴部下攻擊的目標是信長。據言率領約100人的信長本身亦持槍奮戰,負傷後返回房內自殺。(本能寺之變)。享年49。當時本能寺為大火燒毀,通說是認為信長已死於寺中,但明智光秀的女婿明智秀滿遍尋不至信長遺體,有一說是信長遺體已被仰慕信長的僧侶與部下秘密地埋葬了。。其長子織田信忠得知消息後,於附近的二條御所抵抗明智軍,最後亦不敵自殺。而黑人兵彌助在本能寺之變中,直到最後都和信長一同奮戰。為光秀所擒後,被赦免。影響與評價
信長是一個改革家,他的一生都在與舊時代作斗爭,也正是因為他的個性過於強硬導致了他的悲劇。信長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只要是有能力的,即使像秀吉這樣出身低微的人也可以做到軍團長的職位。而沒有能力的老臣林秀貞卻被放逐。信長的一生有許多突出的功績,如抑制宗教的勢力,兵農分離,撤銷關稅與檢地等。如果沒有信長,日本的統一還不知道需要多少年。信長的最大功績也就是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