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非典影響了多少經濟

非典影響了多少經濟

發布時間:2022-08-04 08:20:50

❶ 非典時期我國旅遊業經濟損失多少億

中國旅遊業因非典總損失預計逾2700億

❷ 非典帶來的災難

遭遇「非典」給我們的啟示和反思
作者:馬光祖 吉星亮
「非典」作為一種新型烈性呼吸道傳染病,全稱是「非典型性肺炎」, 國際上稱之為「SARS"。半年多來,「非典」 疫情在我國及全球各地區的流行和蔓延,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遭遇突如其來的災難,分析這場疫情的由來和演變情況,總結回顧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得到幾多啟示和反思。
一、識別「非典」危害,勇敢面對「世紀災害」
1、借鑒歷史,識別「非典」危害
傳染病是危害極大的一種全人類災害。1348年歐洲爆發的鼠疫,3年時間奪去了6200萬人的生命,幾乎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1918年美國爆發的流感,10個月內造成全世界4000萬人的死亡。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這些傳染病,無一例外的具有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並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難以控制等特點,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創痛。今年出現的「非典」,在流行初期呈發散傳播趨勢,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甲類傳染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歷史的悲劇就可能重演。
疾病防治是人類安全健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廣義的安全系統工程原理和程序,控制任何一個系統風險的首要任務,就是必須進行系統風險的識別。搞不清楚風險的起因、作用機理和危害程度,就相當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風險的防止和控制就無從談起。 「非典」作為一種新型傳染病,科學家初步查明是由一種「冠狀病毒」引起,但該病毒的發源地、病毒載體、傳播途徑以及病毒的變異性等問題不明,病理學界尚處於摸索、研討之中。「非典」問世初期,醫療界對該症沒有明確的診斷標准、有效的醫療防護方案和對症葯品,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凶險而隱蔽的頑敵,在無從戒備和束手無策之際,包括醫護人員在內,數千人遭到病魔侵襲,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無助地消逝。人類和「非典」的斗爭剛剛拉開序幕,完全摸透「非典」病毒的真面目,徹底戰勝這一凶惡的敵人還尚需時日。
2、勇敢面對「世紀災害」,管理者應首先負起責任
「非典」是當今的「世紀災害」。「抗擊非典」事關全人類的生命和健康,需要嚴密周到的組織和社會各方面的配合,任何一個國家合格的、負責任的政府和公眾事務的管理者,都理應全力擔負起組織、動員抗災斗爭的責任,並迅速付之行動。
應當指出,當今年2月份「非典」在我國廣東初露端倪的時候,民眾表現出恐慌,曾發生了搶購食鹽、白醋等日用品的風波,而某些政府官員和媒體則表現為認識的模糊和滯後。3月份前衛生部部長答國外記者問時聲稱:「我國的疫情已得到控制」,鍾南山院士修正這句話為「得到遏制」,意指在廣東的疫情「得到了遏制」,「遏」、「控」一字之差,反映了對疫情發展階段完全不同的認識。應該說,衛生部官員對疫情形勢作了完全錯誤的估計,滯後的認識和不力的行動使北京喪失了阻止「非典」蔓延的寶貴時機。進入4月份,北京的疫情進入高潮期,並迅速向全國一些地區擴散,如果不是黨中央採取斷然措施,撤免部分官員,啟動媒體每日公布疫情,進行專題報道,動員全國上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嚴格的消毒、隔離等預防措施,全力以赴抗非典,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二、「體系保證、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戰勝「非典」
如何有效、有序地開展這場斗爭?抗擊「非典」斗爭的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建立和啟動「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動員全社會實行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才是保證這場斗爭勝利的正確途徑。
1、建立體系,依法防治
安全衛生系統風險的防範和控制必須依靠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來保證。這個「體系」應包括環境和安全衛生評價、制訂方針目標、建立組織機構,確定職責和工作計劃、制訂緊急事故應急預案、落實資金和設施以及技術支持等。顯然,應對「非典」這一類傳染性很強、具有突發性的疾病災害,必須建立並運行「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啟動「疾病預防應急機制」,動員全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資源,組織全體公民展開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才能真正奏效。在這次全球抵禦「非典」的斗爭中,美國在今年3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公布「非典」疫情後,決定提前啟用新建的「國家疾病預防應急工作中心」,該中心耗資710萬美元,可以24小時運轉,它的啟用明顯增強了美國各府部門、各級地方衛生機構的實時信息交流能力,保證了早發現、早治療、隔離檢疫和預警應急措施的落實,這無疑對美國人民在抗擊「非典」戰役中創零死亡記錄起到重要作用。
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了中國在「抗擊非典」方面取得的成就,並呼籲世界各國積極幫助中國建立「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5月12日,國務院公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其中包括預防與應急准備、報告與信息發布、應急處理、法律責任等重要內容。該條例的發布與實施,是我國建立「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實行「依法防治」的重要步驟。
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是「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該體系和運作模式的要求,衛生設施的新建、改建和擴建應在設計之前進行環境保護和職業衛生評價,以減少布局、功能配置不合理等弊端。據近期自治區衛生廳「非典」督導組在我市的反饋意見,我市各醫院發熱門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布局不合理,人流、物流交叉等問題,回想「非典」流行期間,在北京當時有很多人不願意到醫院去看病,就是由於醫院內交叉感染,使一些醫院成了「疫院」,這種教訓必須引以為戒。以此推理,我市正在改建中的傳染病定點醫院也理應認真作好這部分前期工作為宜。
SARS事件中為諸多人非議的疫情報告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依法防治」的問題。在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有明確的責任規定:對突發事件不得瞞報、緩報、漏報,不得授意他人謊報、瞞報,否則將面臨嚴厲的法律責任。醫護人員是疫情的法定報告人,但他們中的一些人由於責任心不強、專業素質較差、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常常緩報或不報疫情,造成防疫部門收集疫情信息困難和不準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還規定:不僅醫療衛生機構或監測機構在接到突發事件報告後要迅速報告,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接到報告後,也必須在1小時內作出反應,向上一級政府通報,並有責任通告毗鄰的省市地。對於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的石油城,信息較為閉塞,政府和醫療衛生機構更應嚴格遵守上述「應急條例」中的規定,作到遵法守法,為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負責。
2、全民動員,科學防治「非典」
「科學防治」是指在對疾病的風險識別基礎上所採取的科學的措施、方法和手段。人類「抗非典」的斗爭尚在初級階段,認識上的不確定和不完全性會造成行動的盲目、低效或無效,反科學的錯誤認識還可能擴大危害,造成大眾的盲從、恐慌甚至荒唐的迷信行為,引起嚴重的後果。而只有真正掌握了「非典」病毒的致病機理和正確的防治方法,社會全員實施「科學防治」,才可能真正戰勝「非典」。
對抗SARS的斗爭使全球的科研組織團結起來。全世界的病理學、醫學科技人員,在「非典」問世以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以「與病魔搏鬥,和時間賽跑」的忘我精神,共同尋求征服新型冠狀病毒的途徑,在「非典」研究和醫護設施方面上取得了飛速的進展:包括完成SARS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圖譜,研製成功SARS病毒快速富集裝置、酶聯快速診斷盒以及SARS病毒基因晶元檢測技術等,為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非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和防治手段。
在救治「非典」患者的重役區前線,我國醫療專家和醫護人員以自己生命和健康的代價,挽救了眾多「非典」病人的生命。鍾南山院士在廣東初發疫情時果敢採用「激素療法」,大大降低了叫「非典」病死率。軍事醫學院姜素椿老教授在救治前線不幸染病,他冒著極大的風險,對自己實施了「血清療法」,獲得了一種可在特殊情況下採用的「救命療法」。葉欣、鄧練賢、李曉紅等「白衣天使」在與病魔的搏鬥中義無返顧地獻出了生命,換來了寶貴的預防、救治經驗,成為世界人民以科學方法抗擊「非典」的實踐依據。
我市的「科學防治」工作作的較好。各單位、各社區在「防非典」知識宣傳、環境消毒、對外來人員嚴格檢查和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為今後我市防疫及環境衛生工作的深入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非典」災害給予我們的反思
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非典」的確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損失,但「非典」災難的影響是暫時的,人們從災難中學到的東西和汲取的教訓卻久遠深長。「非典」時期,全社會思緒活躍,人們反思的問題林林總總,其中關於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價值、關於人與自然環境和其它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的行為和習慣等問題成為熱門話題。
1、生命和健康的價值
「非典」災害如一面鏡子,暴露了中國在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方面存在的弊端,凸顯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發展」之間的不和諧狀態。200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衛生報告》披露:中國人均衛生支出金額在全球191個國家中排位188名, 目前中國大約76%的人沒有參加醫療保險,我國工業生產領域中煤礦、金屬冶煉等行業的職業安全衛生狀況也令人堪憂。2000年,國家財政總投入15886億,衛生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的1.74%,為272億,而公共衛生方面財政則只佔其中的10%左右,約為30多億元。2001年,國家有衛生防疫站4253個,人員20多萬,這些錢基本上只夠發工資,沒有資金進行研究和業務開拓。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路線本來就旨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保障人民過上安全、健康的「小康」生活。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國民經濟GDP的高速增長與公眾的健康醫療、環境衛生條件狀況形成落差,「非典」災害的降臨威脅到每一個人。現實警示我們,人民需要的不僅僅是GDP,經濟建設的基礎是人,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最可寶貴的,對人的尊重和生存狀況的關注應該得到更多的強調。
國家一直強調「預防為主」,但在實際工作中,「重治輕防」的問題沒得到有效解決。公共衛生事業不應簡單的納入市場經濟的渠道來管理,政府有責任在公共衛生方面投入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只有公共衛生體系建立、健全了,才談得上有能力去應付突發事件。
我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是隸屬於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事業單位,從硬體上講,我市的疾病控制機構在全疆是較好的,但與內地城市相比,與本市各臨床醫療機構相比,經費投入相形見絀,「重治輕防」的問題依然存在。況且我市是一個地域偏遠的石油工業城市,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應該不僅僅體現在傳染病的防治方面,食品衛生、職業衛生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處理工作也尤為重要。
抗「非典」斗爭以一種強大外來沖擊力量,促進了政府各級部門思維的轉變和政策取向的矯正:「非典」時期,政府和各級管理部門在媒體宣傳、財務撥款、物資調運、交通運輸、稅收政策等方面全方位為抗「非典」讓路。抗災斗爭凈化了人們的靈魂,無形中提升了全社會關心生命和健康的意識,人們在呼喚「尊重生命、健康和權利」的「人文主義」精神,溫暖的熱流在涌動,仁愛、護助、無私、自我犧牲的崇高品質閃現在數不清的感人故事中。一種超功利的信仰把全體人民團結起來,足以讓任何災害退卻。
2、「天人合一」是人類的正確選擇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重要哲學思想。它簡潔而本質地揭示了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密切而和諧的關系。這一思想是對現代環境保護觀念從深層次的意義上的一種詮釋。人類只能應順自然規律,有計劃地開發自然資源,合理地改造自然環境,努力保持生態平衡,而決不能依靠高科技瘋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全然不顧這個星球的承受能力和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
20世紀以來,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創造了人類嶄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同時破壞了大自然的平衡,造成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危機、核污染等新問題。工業和交通產生的廢水、廢氣污染大氣、海洋和河流,影響了人類健康,造成多種海、陸生物的滅絕危險。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和發達並未能阻止住致命傳染病頻發的勢頭,多種流感、愛滋病、登格熱、西尼羅河病、埃博拉病等惡疾先後登陸世界各地,「非典」正是這眾多病毒種族中的新成員。無論如何,環境的失衡和破壞,無疑是新生傳染病的誘發因素,所謂「天病了,人還能健康嗎?」,此話的確值得人類深深的反省。
近幾年來,隨著我市引水工程、大農業、污水處理等重大工程的開發,使本地區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工作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持之以恆,為把我市建設成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市而努力。
3、動物的報復
關於「非典」的病源,科學界有說法認為來於動物。這種理論在廣東初現疫情時成為一種普遍的看法,其判斷依據主要是初期患者中有多名餐館廚師,而廣東人嗜好吃山禽、野獸和蛇等野生動物。世界衛生組織有專家認為SARS病毒與野生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前一段時間,日本科學家通過對SARS病毒作基因分析,聲稱SARS是一種鳥類體內病毒的變異形式,他們認為這種變異病毒通過鳥類傳播到人類,成為有致命危險的作用因子。近期,我國廣東疾病控制中心、香港大學及農業部疫源調查組發布了最新調查結果:初步查明SARS病毒很可能來自果子狸等野生動物。
無論上述說法最終的確認結論如何,人類濫食野生動物的惡習顯然是有悖自然規律的。豬、牛、羊、雞等飼養動物經過人類幾千年的馴化和食用,相對來說已經比較適用和安全,但一些人吃膩了家畜家禽,求鮮的心態造成食野味之風盛起,大量未經檢疫的野生動物成為人們餐桌上所謂的美味佳餚。人們貪婪食慾的代價是慘重的,可能來自野生動物的不明病毒流行是大自然對我們人類不良飲食嗜好的懲罰。著名網路人張朝陽在「非典」期間談到:「SARS是動物界一次強大的哀鳴與報復。人類進化並沒有準備讓我們對付所有病毒,而病毒在其它生物身上廣泛存在。」面對「非典」,「動物的報復」之說的確值得反思。
4、傳統和習慣面臨挑戰
「非典」的傳播使一些地方的中餐館生意受到影響,因為共聚一桌、共食一盤的共餐制存在著交叉傳染的可能,傳統的「中華美食」聚餐方式受到了挑戰;「非典」時期,人們的環境衛生觀念大為增強,生活垃圾的清除和處理引起廣泛關注,隨地吐痰的不良習慣遭到全社會的圍剿和重罰;居室通風和環境消毒成為全民一致的自覺行動;人們講究食用綠色無污染食物,注重戶外活動以促進身體健康,增強自身免疫力;對疑似病人及與「非典」密切接觸者的隔離得到多數公民的理解與支持,連農民打工者在返鄉後都能作到自覺隔離,人們在約束和制度面前變得空前理智和自律。
「非典」病痛和死亡的威脅使更多的人深層次地思索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為了利益和權利的爭斗減少了,而代之以更多的關愛、諒解和互助;企業領導者和社會公務員放棄過多的宴請、應酬和迎送,選擇與家人共進晚餐,以享受家庭的溫馨,盡到孝敬老人和教育子女的責任;追求文明、寧靜、深邃的精神生活漸成風氣。
現實在向我們展現:「非典」的沖擊正在促使民眾自覺地改變和修正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改掉不良陋習,並不斷凈化自己的靈魂。但是,事物總是波浪式的發展,不良陋習的回潮也隨時可能出現的。例如近期在我市的各小區,一些不自覺的人亂扔垃圾的惡習有所抬頭,加強教育和管理依然任重道遠。
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偉大的,當仁愛、善良、文明、科學滲透入每一個社會細胞中之時,人類才可能真正獲得戰勝愚昧和疾病的力量。
2003年5月27日,全國新增臨床診斷病例僅為9例,至6月4日,首次出現零病例,「非典」疫情已經得到初步控制。「抗非典」斗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科學和歷史告訴我們:控制流行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反彈可能隨時發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非典」如此迅猛出現,有極大可能會在國內外繼續流行,並很可能像絕大多數呼吸道傳染病一樣,形成季節流行高峰,即使目前疫情已下降的地區,疫情仍然有再度回升的可能,在沒有疫情或者病例報告不多的地區,也絕不可掉以輕心。
換個角度看,「非典」流行以來,迄今為止全球感染人數不到萬人,死亡人數不到千人。與上個世紀任何一次瘟疫流行時期的情況相比,其損失都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人類社會的團結、組織力量、科技水平以及尊重生命、健康和環境的意識已經今非昔比,我國現政府在本次抵禦疾病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強於中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非典」必將被戰勝,人民在「抗非典」斗爭過程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將轉化為偉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闊大道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❸ 非典對世界人口和經濟的危害

非典對世界人口的危害,那就是讓我們生病,甚至有可能死亡,尤其是對那些老年人特別的不友好,經濟這方面也因為我們要躲避一情一直在家裡,所以就不能夠正常的生產和工作

❹ 非典引發經濟學家爭論 對中國到底有多少影響

2003年4月16日,WHO宣布,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是SARS的病原,並將其命名為SARS冠狀病毒。(SARS-coronary virus,SARS-CoV)。該病毒很可能來源於動物,由於外界環境的改變和病毒適應性的增加而跨越種系屏障傳染給人類,並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首發病例,也是全球首例。於2002年11月出現在廣東佛山,並迅速形成流行態勢。2002年11月-2003年8月5日,29個國家報告臨床診斷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報告病例的平均死亡率為9.3%。

從2002-2003年防治工作的經驗、醫院內感染控制工作已得到了加強、診斷試劑等已開始應用,有利於及時發現病人。所以,SARS是可防可治的。

❺ 非典薩斯中國經濟損失多少錢

損失很多錢啊,影響很多產業,需要很久時間才能恢復元氣大傷。

❻ 非典時期對經濟的影響政府有補貼嗎

非典時期對經濟的影響,政府沒有補貼。

❼ 經有關部門估計,「非典」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多少美元

60億

❽ 全球經濟受到罕見的供需雙重沖擊,這場危機會持續到何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石油前期需求量出現下降,而且石油價格下跌了30%,OPEC組織代表與非OPEC成員俄羅斯協商減產石油,但是雙方談判以失敗告終,雙重沖擊疊加之下,致使全球經濟出現恐慌情緒。

目前據鍾南山院士的一個預判,國外疫情的控制可能需要到六月份底。本次全球供需沖擊想要得到明顯的改善必須是疫情得到有效的緩解的情況下以及歐佩克和俄羅斯等方面能夠得到有效的協商。早期非典時期,非典給全國經濟帶來的影響主要在二季度,後續復工復產,還是能企穩經濟增長。為了讓穩定經濟,全球各國都採取一些寬松的經濟政策,來刺激經濟,而且各國也開始重視疫情發展,相信到二季度底,全球供需沖擊應該能得到緩解。

閱讀全文

與非典影響了多少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和科長不合怎麼換 瀏覽:722
馬跟豬相配婚姻怎麼樣 瀏覽:476
如何處理故事 瀏覽:604
怎麼教育嗯哼愛情觀 瀏覽:934
數字1423表達愛情什麼意思 瀏覽:43
什麼叫愛情真實內涵 瀏覽:656
龍男狗女婚姻怎麼樣 瀏覽:689
黃驊港買海鮮哪裡經濟實惠 瀏覽:595
婚姻的委身是什麼意思 瀏覽:175
愛情觀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40
王羲之寫書法故事有哪些 瀏覽:177
美女怎麼拍背影好看 瀏覽:920
雷影兄弟和水門有什麼故事 瀏覽:314
美國故事書有什麼 瀏覽:431
現代說祝你幸福古代怎麼說 瀏覽:295
愛情和彩禮哪個劃算 瀏覽:714
台北和上海哪個地方美女多 瀏覽:46
如何把健康app添加到蘋果手錶 瀏覽:238
什麼叫幸福加油 瀏覽:754
淮南大通怎麼辦健康證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