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收益是什麼
經濟收益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在經濟學中佔主導地位的經濟收益是指他在保持期末與期初同樣富有的情況下,可能消費的最大金額,包括了已實現的收益和未實現的收益。
經濟收益是指一個企業要真正盈利,其利潤不僅要彌補企業的經營成本,還要彌補其資本成本。
經濟收益是通過比較某一會計期間期末期初凈資產(即所有者權益)計算出來的。
B. 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是啥意思啊希望有大神能通俗易懂的解釋一下,謝謝!
1、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輛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帶來的效益)。 生產新的一輛車時,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處,所以要盡量用最少的材料生產出最多的車,這樣才能提高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簡寫為MC或MPC;
2、邊際利益一般指邊際收益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此時邊際利潤等於零,達到利潤最大化。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何廠商的產量變化都不會影響價格水平,需求彈性對個別廠商來說是無限的,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邊際收益等於平均收益,等於價格。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5-1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C. 微觀經濟學中收益是指
微觀經濟學中收益是指商業或生產上所取得的利益。
從歷史上看,收益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中。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將收益定義為「那部分不侵蝕資本的可予消費的數額」,把收益看作是財富的增加。後來,大多數經濟學家都繼承並發展了這一觀點。
1890年,艾·馬歇爾(Alfred Maarshell)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把亞當·斯密的「財富的增加」這一收益觀引入企業,提出區分實體資本和增值收益的經濟學收益思想。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D. 效益與收益的區別
效益,是指效果與利益,指勞動(包括物化勞動與活勞動)佔用、勞動消耗與獲得的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而收益是指就該財產收取天然的或法定的孳息。收益權也可以依法律的規定或所有人的同意,而歸非所有人取得。從歷史上看,收益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中。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將收益定義為「那部分不侵蝕資本的可予消費的數額」,把收益看作是財富的增加。後來,大多數經濟學家都繼承並發展了這一觀點。1890年,艾·馬歇爾(Alfred Maarshell)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把亞當·斯密的「財富的增加」這一收益觀引入企業,提出區分實體資本和增值收益的經濟學收益思想。
一、什麼是效益
效益是指效果和收益。可以是勞動(包括物化勞動與活勞動)佔用、勞動消耗與獲得的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是項目對國民經濟所作的貢獻,它包括項目本身得到的直接效益和由項目引起的間接效益或者項目對國民經濟所作的貢獻。
在管理活動中,如果勞動成果大於勞動耗費,則具有正效益;如果勞動成果等於勞動耗費,則視為零效益;如果勞動成果小於勞動耗費,則產出負效益。人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效益好壞其實是指正效益。
二、什麼是收益
收益是指就該財產收取天然的或法定的孳息。收益權也可以依法律的規定或所有人的同意,而歸非所有人取得。生產上或商業上的收入,營業收入、得到益處。從歷史上看,收益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中。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將收益定義為「那部分不侵蝕資本的可予消費的數額」,把收益看作是財富的增加。後來,大多數經濟學家都繼承並發展了這一觀點。1890年,艾·馬歇爾(Alfred Maarshell)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把亞當·斯密的「財富的增加」這一收益觀引入企業,提出區分實體資本和增值收益的經濟學收益思想。
E. 什麼是生產收益
指獲得的利益、好處。
孫犁《澹定集·吳泰昌序》:「讀者用很少時間,能得到很大收益。」《花城》1981年第6期:「懷疑,使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我也獲得了巨大的理性收益。」[1]2基本含義經濟學上的收益概念
從歷史上看,收益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中。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將收益定義為「那部分不侵蝕資本的可予消費的數額」,把收益看作是財富的增加。後來,大多數經濟學家都繼承並發展了這一觀點。1890年,艾·馬歇爾(Alfred Maarshell)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把亞當·斯密的「財富的增加」這一收益觀引入企業,提出區分實體資本和增值收益的經濟學收益思想。
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爾文·費雪發展了經濟收益理論。在其《資本與收益的性質》一書中,首先從收益的表現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種不同形態的收益:
(1)精神收益——精神上獲得的滿足;
(2)實際收益——物質財富的增加;
(3)貨幣收益——增加資產的貨幣價值。在上述三種不同形態的收益中,既有可以計量的,也有不可計量的。其中:精神收益因主觀性太強而無法計量,貨幣收益則因不考慮幣值變化的靜態概念而容易計量。因此,經濟學家只側重於研究實際收益。
經濟學家林德赫爾將收益解釋為資本在不同時期的增值,視收益為利息。按照林德赫爾的說法,在特定時期的利息和預期消費之間的差額就是儲蓄(該期間內的資本增長額),而收益則是既定時期內消費與儲蓄之和。
1946 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J.R.希克斯在《價值與資本》中,把收益概念發展成為一般性的經濟收益概念。他認為,計算收益的實際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不使他們自己變為貧窮的情況下可以消費的金額。據此,他下了一個普遍得到認同的定義:「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個人可以在該時期消費的最大金額」。希克斯的定義,雖然主要是針對個人收益而言的,但對企業也同樣適用。就企業來說,按照這一定義,可以把企業收益理解為:在期末和期初擁有同樣多的資本前提下,企業成本核算期內可以分配的最大金額。
由於希克斯的收益概念沒有明確說明什麼叫做「同等富裕程度」,因而這一收益概念構成了許多收益概念爭論的基礎,並對會計收益理論特別是資本保全理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會計上,人們習慣於把「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稱為資本保全。
會計學上的收益概念
會計學上的收益概念稱為會計收益。根據傳統觀點,會計收益是指來自企業期間交易的已實現收入和相應費用之間的差額。它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會計收益是根據企業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以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所獲得的銷售收入,減去為實際銷售收入所支出的成本得出的。這些經濟業務,既包括外部交易,也包括內部交易。與外界的業務活動使企業的資產或負債發生轉移,由於它通常是直接的貨幣收支,因而其量度一般也是確切的。企業內部的資產之使用或轉移,由於是非直接的貨幣收支,因而其量度通常並不確切。按照傳統會計觀點,市場價格或預期價格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價值變動不包括在內部資產轉移之列。當發生交易時,舊資產的價格通常轉移到新資產中,這便是計量收益的交易法。交易法自然而然地會推導出在銷售或交易時確定收益這一程序以及會計中成本轉移慣例。
2、會計收益是建立在會計分期的假設之上的,它指的是某一特定期間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早期的會計收益是根據現金收付制來計算的,而現代的會計收益則是按權責發生制劃分當期收入和費用,在進行了恰當的配比後計算出來的。不過,以現金制確定的收益更易於被使用者所接受。
3、計算會計收益的成本是以歷史成本計列的。由於現行會計實務中企業的資產是按歷史成本計價的,以交易法推導的已消耗成本自然就是歷史成本的轉移,因而作為確定收益一項重要因素之一的成本也是歷史成本。
4、會計收益的確定要遵循收益確認的原則。現行會計實務和法律對收益的意見仍然是:只有在與資產價值增加相關條件得到滿足以後,才能產生收益。收益和增值必須能夠客觀計量,而且是確定或不可改變的,還必須通過一些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來加以證實。也就是說,會計收益的確定要依據以下兩項原則:收益確定的實現原則和收益確定的穩健原則。根據收益確認的實現原則,企業收益應劃分為營業收益和持產損益。營業收益的確定必須在商品或勞務銷售等關鍵性事項發生以後,而持產損益是指持有資產的已實現損益,因物價變動引起的未實現損益則不予以確認。根據收益確定的穩健原則,當企業某項經濟業務有多種會計方法可資選擇時,應選擇最不會高估收益的方法,它包括不應高估收入和不應低估費用兩個方面。
5、會計收益有賴於期間收入和費用的合理配比。與當期不相關的成本,應作為資產結轉為以後期間的費用。
6、會計收益受謹慎原則約束。根據謹慎原則,與企業某項經濟業務有多種會計方法可供選擇時,應選擇既不高估也不貶低收益的方法。企業操縱盈利,以追求利潤均勻化,大多採用高估收益的方法,並主觀選擇安排增值的期間。
概念比較
由於經濟學家將收益理解為實際物質財富的絕對增加,會計學家認為產出價值超過投入價值的差額才是收益,因而兩種收益概念存在著矛盾。具體表現為:
已實現收益與全部收益的差別
會計收益只包括已實現收益,而將未實現損益排除在外,經濟收益則將企業的經營收益與持有利得同樣對待,而不考慮收益是否已經實現。因此,在通常情況下,會計收益小於經濟收益,其差額主要是持有利得。
歷史成本與現時價值的差別
會計收益遵循歷史成本原則和配比原則,有利於客觀反映企業管理當局的經營管理責任。但是,由於歷史成本原則內在的缺陷,特別是收入按現時價值計量而費用按歷史成本列支,使得會計收益的計算缺乏內在的邏輯統一性,而且使配比原則難以貫徹執行,以至於資產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其實際價值,成本也不能得到足額補償。而經濟收益按現時價值計量,它反映的是資產的實際價值,有利於成本的足額補償。
財務資本保全與實物資本保全的差別
會計收益維護財務資本保全,即只是要求業主投入的貨幣價值不受到侵蝕,企業收入超過投入價值部分即作為會計收益。會計注重報告經營財務成果。經濟收益則堅持實物資本保全,只有當業主投入資源的實際生產能力得到保全時,才能確認收益。認為只有保持企業實際生產能力,企業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實物資本保全比財務資本保全確定的收益更有實際意義,但難以計量。
收益選擇
會計收益的內在缺陷
通過對上述兩種收益概念的比較和分析,就可以發現會計收益的內在缺陷,即:會計收益沒有考慮通貨膨脹、持產利得、商譽提高以及它們價值變動所產生的影響,而只追求可靠性、可驗性和可計量性,從而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會計學家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開始注意吸收經濟學的收益概念中某些合理內核,引導現代會計理論的收益概念朝著經濟學的收益概念方向發展。
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公布的《概念框架》
更值得會計人員注意的是:1985年,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公布的《概念框架》(SFAC)NO.6闡述的收益概念。 1989年,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關於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明確指出收益也包括未實現的利得。1997年,FASB的 FASB N0.130要求呈報全面收益;1998年,IASC的IAS NO.1要求編制權益變動表即全面收益表,包括反映企業資產的持有利得。
坎寧的《會計中的經濟學》一書中引用的觀點
在這方面最早作出努力的是坎寧、亞歷山大、穆尼茲和斯普勞斯等人。
坎寧1929年的《會計中的經濟學》一書中引用了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資產價值是由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所決定的。
穆尼茲和斯普勞斯的觀點
穆尼茲和斯普勞斯在其《企業主要會計原則初探》一文中,不僅強調要及時地確定利潤,而且強調有必要通過劃分經營收益、持產利得和價格變動的影響,來提高財務報告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愛德華茲和貝爾的觀點
緊隨其後的是愛德華茲和貝爾在其1961年出版的《企業收益的理論和計量》一書中,將本期經營利潤定義為銷售收入超過本期生產和銷售成本的數額,可實現的成本節約是本期所擁有的資產價格的增加額,可實現的成本節約是已銷商品的歷史成本與現時購進價格之間的差額;已實現的資本利得則是處理長期資產時銷售收入大於歷史成本的數額。他們認為:「這些增量的總和為投資者提供了測定相對富裕程度的尺度和詳細分析公司經營成果和可比財務狀況的合理出發點」。他們強調:任何完整的收益分析,都應考慮已實現的和未實現的持有利得,並按來源進行分類。當持有利得發生時,如不予記錄,不僅會導致本期收益不能如實反映,而且還會導致以後出售資產時將收入與不相關成本進行錯誤的配比;另一方面,營業收益和持產利得通常是由不同管理決策產生的,而且採用了不同的循環形態,因此,對兩者作同樣的評價,將會削弱收益表的作用。
F. 在管理經濟學中常用的利潤概念有哪些
管理經濟學中常用的利潤概念有:
1、經濟利潤
經濟利潤是指廠商的收益與它的成本之差,後者包括從最有利的另外一種廠商資源的使用中可以獲得的收益。
計算公式:
經濟利潤=總收益-經濟成本
=總收益-(顯性成本+隱性成本)
=總收益-(會計成本+隱性成本)
=總收益-(會計成本+正常利潤)
2、會計利潤
會計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會計利潤也就是賬面利潤,是公司在損益表中披露的利潤。
計算公式:
會計利潤=總收益-顯性成本
=經濟利潤+正常利潤
=經濟利潤+隱性成本
3、正常利潤
正常利潤是指企業主如果把資源用於其它相同風險的事業所可能得到的收入,它屬於機會成本性質。在西方經濟學中,正常利潤指廠商對自己所提供的企業家才能的報酬及支付,正常利潤是隱性成本的一部分 。
利潤:
利潤也稱凈利潤或凈收益。
從狹義的收入、費用來講,利潤包括收入和費用的差額,以及其他直接計入損益的利得、損失。
從廣義的收入、費用來講,利潤是收入和費用的差額。
利潤按其形成過程,分為稅前利潤和稅後利潤。稅前利潤也稱利潤總額;稅前利潤減去所得稅費用,即為稅後利潤,也稱凈利潤。
G. 經濟學中規模收益有哪三種情況
規模報酬(Returns to scale)變化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內部各種生產要素按相同比例變化時所帶來的產量變化。
企業的規模報酬變化可以分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不變和規模報酬遞減三種情況。
例如,假設一座月產量化肥10萬噸的工廠所使用的資本為10個單位,勞動為5個單位.現在將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一倍,即使用20個單位的資本,10個單位的勞動,由於這種生產規模的變化所帶來的收益變化可能有如下三種情形:
(1)產量增加的比例大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即產量為20噸以上,這種情形叫做規模收益遞增.
(2)產量增加的比例小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即產量為小於20噸,這種情形稱為規模收益遞減.
(3)產量增加的比例等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即產量為20噸,這種情形稱為規模收益不變.
規模報酬存在著遞增,不變和遞減三個階段,規模報酬變化的原因是由於規模經濟或規模不經濟.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由於產出水平的擴大,或者說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引起的產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H. 經濟學里的總收益指什麼
既不是產量,也不是利潤,而類似於我們通常所說的「毛收入」。
總收益=價格*產量
(經濟學里的一般分析是針對完全競爭市場的生產廠商而言的,假定市場是出清的,產品可以完全售出,產量就是銷量)
利潤=總收益-成本
I. 西方經濟學中收益的定義是什麼
收益的含義
1、總收益(TR):廠商銷售一定量商品的全部收入。
2、平均收益(AR):廠商銷售每1單位商品的平均收入。
3、邊際收益(MR):廠商每增加銷售1單位商品所增加的收入。
TR=AR·Q
AR=TR/Q
MR=△TR/△Q=dTR/dQ
社會收益是指社會從某項生產和消費活動得到的全部收益。
社會收益 = 私人收益 + 外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