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做到經濟協調發展

如何做到經濟協調發展

發布時間:2022-08-04 06:53:49

『壹』 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濟地理

第一, 促進區域之間經濟體制環境的統一。受經濟體制改革區域推進的影響,我國各
區域的經濟市場化程度不一,產業發展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區域之間一致的市場經濟體制環境是時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最基本的前提。只有在相同的體制環境下,各個區域才能按照市場規律的要求,自主發展,公平競爭,依據比較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區域之間也才能形成共同發展的局面。
第二, 推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主幹部分。
1區域之間產業的競爭與分工。通過競爭,可以有效地發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揮市場對區域產業發展的引導和選擇作用。並通過市場供求與選擇作用,引導
2區各區域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於產品市場中實現區域之間的產業合理分工。○
域之間產業的合作。即,通過在組織形式上把有關區域之間的相關產業連接成
3區域一個整體,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優勢互補,提高競爭力和效益。○
之間產業轉移。區域之間產業轉移是引起區域產業結構有序調整、協調發展的有效方式。自主選擇、互惠互利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之間產業轉移需遵循的基本原則。同時,政府在信息提供、信貸、產權變更、職工安排等方面要給予相應的支持,使產業轉移更為有序、合理。
第三, 促成區域之間要素市場的統一。區域之間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動是促進區域經
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所以,應從體制上消除限制區域之間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根源,取消要素合理流動的區域壁壘,加大區域的開放程度,使要素在市場供求機制、價格機製作用下在各區域之間合理流動、優化配置。
第四, 鼓勵企業跨區域發展。面對當前產業發展地區不平衡的現況,企業跨區域發展
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方式。因為,企業跨區域發展在實現本企業擴張的同時對所涉及的區域的經濟發展能夠產生刺激和推動作用,並能夠密切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和交往。目前,企業跨區域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存在著信息不暢、利益分配不規范、投資法律保障缺乏和體制環境不配套等多種問題,對此,國家應及時的提供政策上的服務和支持。
第五, 推動和規范地方政府間的區域經濟合作。地方政府間的區域經濟合作對於促進
各區域的經濟發展,協調區域經濟關系,構建聯動、有序的經濟區域等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基本原則是:合作各方平等參與,按投入份額大小分享利益、承擔分險。
第六, 中央政府應在繼續發展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同時,注重採取措施加快欠發達地

『貳』 如何實現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內涵式交通運輸發展道路。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要求,交通運輸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走以提升系統協調能力為主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首先,要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需要,特別是滿足經濟社會向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知識經濟發展的基本需要;其次,要符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交通運輸的總體要求,建立安全、高效、經濟、協調、綠色的交通運輸體系;第三,交通對資源的佔用、對環境的破壞及交通傷亡等要控制在國家允許范圍內,實現資源、環境、交通的和諧統一。
2.從區域發展全局出發,交通運輸與經濟協調發展。在區域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要從全局和長遠出發,結合各區域交通發展的實際,對交通設施、交通道路進行科學設定,在科學論證和反復研討的基礎上,制定有助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化的交通運輸發展戰略,使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能相互促進,達到經濟發展最優和交通設施布局最優的效果。具體就是要加快區域交通運輸市場一體化進程,強化整體發展觀念,實現區域內不同要素,不同運輸方式的互補,努力形成區域發展的統一大市場;不斷完善交通運輸制度規范一體化進程,從區域整體利益出發,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及標准規范,加強區域內各政府之間的溝通協調,健全區域發展的協調、磋商機制。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分析區域內的交通運輸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適應性問題,不斷提升交通的運輸量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要合理配置區域空間的交通資源配置,不斷加強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一體化規劃和建設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3.合理配置交通資源,改善區域經濟。道路建設項目能推動與之有關的各項生產的發展,道路建設項目資金的投放必然會在社會生產中引起連鎖反應從而帶動一系列部門和行業的發展。道路建成通車後,因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車條件改善帶來客貨在途時間節約,交通事故減少,運輸費用降低等由道路使用者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以及因緩解交通瓶頸制約,大大改善了投資環境,並對其他產業發展產生了巨大波及作用。為此通過實地考察,交通運輸部門可以充分的發揮主觀條件,靈活地做出調整,制定科學的區域道路交通建設策略,確保資源分配的最優化。隨著道路交通運輸的發展,使發達地區的資金、人才、技術、先進管理經驗等區域經濟發展必備因素向落後地區進行擴散,整合區域內原有資源,帶動落後地區的發展。

『叄』 促進社會協調發展有哪些措施

加大社會投入。從根本上講,解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問題,要靠國家和地方政府擴大對社會發展方面的投入,改變目前政府投資偏重於經濟建設而對社會事業偏少的格局。積極向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傾斜,向生態環境保護傾斜。

減少收入差距。國家這只「有形的手」必須發揮作用,從加強稅收等方面的「二次調節」,解決地區之間和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問題。培育合理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應該成為今後社會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的核心。歷史經驗表明,在社會中間階層規模大的社會,社會資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較合理,分配差距比較小,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一般都不會很大,這樣的社會最穩定、最可持續發展。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之中,社會階層結構也在不斷地變遷。目前還有近60%的農村人口、50%的勞動力以務農為主。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中間階層規模較小。能夠納入中間階層的就業人口所佔比例僅為18%左右,與西方國家的40%還有不小的距離。

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的制度設置。從近期看,社會政策創新的可操作方向是合理地配置公共資源。而其中最為有效的操作平台,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資源的制度,制定提高普通社會成員尤其是困難群體的競爭能力和技能教育的培訓政策。教育是促進經濟增長、矯正各種不公平的起碼條件,是保證社會的機會相對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設置。

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為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還要注意全面構建現代化的社會管理體系,積極構建「中國社會穩定預警系統」。社會穩定預警系統,就是要科學、定量、實時地診斷、監測並預警社會穩定的總體態勢。

這個系統對於社會的作用是什麼呢?形象地說,就是在沒有「起火」之前,通過一系列指標的監測,發出警示;而現有的系統像消防隊一樣,必須等「起火」了才能出場。

目前,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相應系統,監測全球或區域的穩定狀況和動亂熱點,分別為其戰略決策、安全體系、外交政策、經濟發展、政策後效評估、危機綜合對策等提供全方位服務。作為一個世界大國,中國社會穩定預警系統的研製和運行十分必要。

積極減輕就業壓力。就業是民生之本,經濟和社會要協調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就業問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認為,這有賴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為此要正確認識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之間的關系。

真正化解就業問題,除了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還須進一步改善就業環境和採取適當的政策支持。

一是深化勞動管理、戶籍制度和社保體制改革,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加強對勞動力市場收費,拖欠民工工資等專項檢查。

二是把增加就業作為考核幹部政績的重要指標之一。各級政府要努力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建設一些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能增加較多就業的資源開發、生態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工程。大力開發公共衛生、城市環保及社區服務等就業崗位。

三是採取減少國有房屋租金或給予適當的房租補貼及降低其他有關稅費等辦法,鼓勵個人和家庭從事小商品、飲食業、市場中介服務業。

四是鼓勵非政府非盈利的社會服務機構的發展,重點發展教育培訓、公共信息服務和公共管理。

五是引導和鼓勵社會各類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進一步放寬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准入限制,在投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給予支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拓寬社會就業渠道。

只要我們真正提高認識,充分注意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意義,經過努力,我國的經濟社會一定能夠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肆』 如何堅持協調發展

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
1,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場取向改革。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更好輻射帶動其他地區。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對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
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交通一體化,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高起點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引導產業優化布局和分工協作。
2,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3,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伍』 如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2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陸』 怎樣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是推進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要通過經濟適度發展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使不同區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享受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統一的醫療衛生條件、社會保障待遇、基礎教育條件等,從而使不同區域人民生活的綜合質量與水平逐步趨於均等化。 二是在產業發展上體現各區域的比較優勢。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每個區域都要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使自身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
三是在區域間關繫上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機制。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保障。全國的發展是個整體,各區域在產業分布上不能自成一體、面面俱到,需要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提升全國作為整體的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率,避免重復建設、相互封鎖和產業結構趨同化。為此,我們要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同時,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要求,鼓勵區域間產業有序轉移,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合理流動,努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柒』 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協調、可持續發展

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必須始終把經濟建設放在中心位置,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要增強促進發展的緊迫感,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鬆,充分調動和切實保護廣大幹部群眾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第二.堅持「五個統籌」。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努力做到「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使各方面的發展相適應,各個發展環節相協調。 第三.增強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辯證思維能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必須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要准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正確把握和處理好各種關系: 一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二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三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發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關系;四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捌』 怎樣實現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可持續經濟發展是一種合理經濟發展形態。通過實施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使社會經濟得以形成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現代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它正確地在經濟圈、社會圈、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中力求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子系統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生產、消費、流通都符合可持續經濟發展要求,在產業發展上建立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在區域發展上建立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

《中國21世紀議程》認為,在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是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改善發展質量,提倡適度消費和清潔生產,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持資源基礎,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即經濟發展不但要有量的擴張、也要有質的改善.
中國高層駕馭經濟社會全局的能力和高超智慧是一個重要原因.市場和民間的經濟推動力也起關鍵作用.創新能力提高和投資環境優化,建設資本的大量投入和貿易的迅猛發展同起作用.中國國際經濟地位和政治影響,國內廣闊的市場空間被世界普遍看好.等等.總的來說,中國大地呈現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勢下,面臨時代的劇烈變革,中國依然穩如泰山,保持可持續增長.

『玖』 如何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主要是要處理好東部和中西部的關系、沿海和內地的關系。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它關系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近年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區域發展的增長格局從過去東部地區「一馬當先」向各區域協同並進轉變;區域發展的目標任務從過去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發展轉變;區域發展的區際關系從不夠協調向更加協調轉變;區域發展的調節機制從相對單一的手段向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轉變。特別是西部地區,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社會事業和人才開發得到加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廣大幹部開拓創新意識明顯增強,西部地區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主線,以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以改革開放和逐步建立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為保障,切實做好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等方面的工作,努力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具體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進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要通過經濟適度發展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使不同區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享受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統一的醫療衛生條件、社會保障待遇、基礎教育條件等,從而使不同區域人民生活的綜合質量與水平逐步趨於均等化。
二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發展優勢各異。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生產要素成本相對較低,應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和發展科技教育等方面苦練內功,增強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同時,注重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如重慶、成都、西安之間的戰略合作,形成聯動和帶動效應,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東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黑土地、濕地、森林和草原資源保有量位居全國前列,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製造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利用產業和科技基礎較強的優勢加快經濟振興。中部地區承東啟西,處於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應加快構建沿隴海、沿京廣、沿京九和沿長江中游經濟帶,促進人口和產業集聚,重點推進城市群、城市帶、經濟區發展。東部地區具有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先行優勢,應注重發揮技術創新對於培育產業國際競爭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作用,將優勢產業向高端延伸、將龍頭企業推向全球市場。應合理高效運用自然資源,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三是完善市場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區域優勢互補,提高經濟整體發展質量和效益,離不開健全的市場機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在完善市場機制上下功夫,目前應強調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糾正要素價格扭曲現象,用價格杠桿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總財富增加。另一方面,要正確應對生產要素供需的結構性變化。內陸地區隨著經濟規模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之人文習俗、生活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對勞動力的吸引力越來越大,這會帶來區域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等一系列變化。各地應遵循市場規律,利用不同地區對要素需求的差異,拓展地區間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空間,引導和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四是統籌區域功能定位,促進協調互動發展。統籌區域功能定位,有利於規范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避免區域間盲目競爭,促進協調互動發展。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面闡明了我國區域發展的總體方向和重大部署;主體功能區戰略著重闡明了我國區域空間開發的秩序與方式。兩大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完整戰略格局。「十二五」時期,要把實施兩大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把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作為細化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抓緊制定完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管理等相關配套政策,進一步規范空間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空間開發結構。
與此同時,還要著力建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制度架構。「十二五」時期,要把建立健全區域政策體系和加快立法進程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圍繞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著眼於探索更加有效的區域治理方式,加強區域政策和規劃的研究制定,提高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規范有序、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體系。要加快制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法律法規,形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法律法規框架。

『拾』 如何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一、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
二、經濟增長是經濟學家和記者常用的表達方式,意思是一個國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對比往年的增長率。更一般地來探討,經濟增長的涵義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個經濟體系生產內部成員生活所需要商品與勞務潛在生產力之擴大(亦即生產可能曲線向外擴張)。生產力之成長主要決定於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稟賦、實質資本累數量累積與質量提升、人力資本累積、技術水準提升以及制度環境改善。因此,經濟增長也意涵決定生產力之諸多因素的擴展與改善。
三、支持經濟增長的人認為它可以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並且增加就業機會。經濟正增長一般被認為是整體經濟景氣的表現。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持續減少,才被稱為經濟衰退。
四、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它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和集約型。根據總量生產函數分析和資本產出彈性與勞動產出彈性的計算,可將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率進行分解,即由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導致的經濟增長和由要素生產率提高導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粗放型增長方式;如果要素生產率提高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集約型增長方式。但經濟增長方式的區分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者有時還是互相交叉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做到經濟協調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里買菜哪裡最便宜 瀏覽:14
健康之首是什麼 瀏覽:478
事業單位和科長不合怎麼換 瀏覽:722
馬跟豬相配婚姻怎麼樣 瀏覽:477
如何處理故事 瀏覽:605
怎麼教育嗯哼愛情觀 瀏覽:935
數字1423表達愛情什麼意思 瀏覽:44
什麼叫愛情真實內涵 瀏覽:657
龍男狗女婚姻怎麼樣 瀏覽:690
黃驊港買海鮮哪裡經濟實惠 瀏覽:596
婚姻的委身是什麼意思 瀏覽:176
愛情觀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41
王羲之寫書法故事有哪些 瀏覽:178
美女怎麼拍背影好看 瀏覽:921
雷影兄弟和水門有什麼故事 瀏覽:315
美國故事書有什麼 瀏覽:432
現代說祝你幸福古代怎麼說 瀏覽:296
愛情和彩禮哪個劃算 瀏覽:715
台北和上海哪個地方美女多 瀏覽:47
如何把健康app添加到蘋果手錶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