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朝廷里管財務的叫什麼大臣
內務府總管
② 古代替皇帝管錢的大臣稱呼
戶部尚書
戶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長。此職可追溯至漢朝,時有置尚書郎四人,其中一人主財帛委輸,即國家財政工作。曹魏時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費統籌。經隋朝稍加改變稱民部尚書,至唐朝遂改稱戶部尚書,至後代仍為常職。戶部尚書主要掌管國家經濟,包括戶口、稅收、統籌國家經費等等。
③ 古代掌控經濟大權的人叫什麼
戶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長。此職可追溯至漢朝,時有置尚書郎四人,其中一人主財帛委輸,即國家財政工作。曹魏時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費統籌。經隋朝稍加改變稱民部尚書,至唐朝遂改稱戶部尚書,至後代仍為常職。戶部尚書主要掌管國家經濟,包括戶口、稅收、統籌國家經費等等。
④ 古代主管經濟的官叫什麼
古代主管經濟的官叫戶部尚書,主管天下財政。
戶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長。此職可追溯至漢朝,時有置尚書郎四人,其中一人主財帛委輸,即國家財政工作。曹魏時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費統籌。經隋朝稍加改變稱民部尚書,至唐朝遂改稱戶部尚書,至後代仍為常職。戶部尚書主要掌管國家經濟,包括戶口、稅收、統籌國家經費等等。
⑤ 中國古代掌管財務的官員是什麼職稱
中國古代專門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稱為:戶部
戶部為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
戶部起源於先秦,《周庄》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代為「治粟內使」,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稱「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五代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管田賦,關稅,厘金,公債,貨幣及銀行等。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為民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高宗顯慶元年改為度支,龍朔二年改為司元,咸亨元年復為戶部。光宅元年改為地官,神龍元年復故。後歷代沿稱。
唐代戶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 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龍朔年間曾改戶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天寶十一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例如清代戶部總的執掌是管理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財政等事宜,其機構按地區劃分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14個清吏司,並設有八旗俸餉處、現審處、飯銀處、捐納處、內倉等機構,辦理八旗俸餉、捐輸等事。其部內的行政事務則由南、北檔房、司務廳、督摧所、當月處、監印處分別管理。隸於戶部的機構還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進行官制改革,將戶部改為度支部,並將財政部並入。戶部遂廢。
⑥ 古代掌管財務的叫什麼
古代掌管財務的叫戶部。
戶部的長官為戶部尚書,是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的大臣。戶部負責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的職責分工明確,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它衙門的部分庶務。
戶部權利
戶部對各省的收入都會進行監控,所以說想忽悠朝廷很難。在徵收賦稅的時候,經常出現多餘的部門。請注意,這些部分就是戶部的額外收入,作為戶部尚書自然拿的最多。
還有就是支出的問題,例如說皇帝命令向一個省份撥款20萬兩,但這個省份能拿到15萬兩就不錯了。其餘的五萬兩會被層層剋扣,第一關就是戶部尚書。所以說,戶部的權力很大,雖然不如吏部那樣顯赫,但輕易也不能得罪。
⑦ 史上最懂生財之術,能夠支撐起帝國霸業的經濟大臣是誰
經濟大臣就是漢朝的桑弘羊。很多人都認為是桑弘羊提出了嚴鐵官營的建議,其實並不然他只是將這個政策發揮到極致,使漢武帝有充足的錢財來進行軍事戰爭的人。
他通過設置一些合理的機構,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管理系統,並且在此之上還推行了一些相關的經濟措施,比如說,建議劉徹收回各封地的鑄幣權,全由國家統一製作,然後再進行流通,實現中央對各地財權的控制。在桑弘羊的治理之下,漢朝的經濟變得十分的強大,以至於後來足夠支撐漢武帝對匈奴連年討伐的軍事費用。
⑧ 清朝的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通商大臣是什麼意思。
1、按察使
按察使,正三品官名,主要負責司法工作,主要任務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個省范圍的刑法之事,相當於現代的省級公、檢、法機關。
2、布政使
布政使,官名,從二品,掌管一省的財政、民政,負責民政稅收以及頒布政令。清代始正式定為督、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與專管刑名的按察使並稱兩司。康熙以後,每省設布政使一員,不分左右。
3、巡撫
從二品官員,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清代巡撫是一省最高軍政長官具有處理全省民政 、司法、監察及指揮軍事大權。
4、總督
官階為正二品,清朝時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但可通過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總督兼管數省,同時在政務之外也兼掌軍務與經濟。
5、通商大臣
清官名。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設立五口通商大臣,非正式官銜,以兩江總督耆英用「欽差大臣」名義兼管。列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下,駐上海,管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及潮州、瓊州、淡水各通商事務及各項「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