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全球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什麼
對全球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
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生產方式是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根本動力和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志。
第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要能夠生存,首先必須解決物質生活資料問題,而人的物質生活資料只能來源於物質生產活動。
第三,生產方式是形成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人類的第一項活動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在此基礎上,才有其他活動,形成其他的社會關系。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必須採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更替。
供參考。
㈡ 經濟發展決定因素
這個題很大,不過還是可以回答,只是不能面面俱到了。希望你自己能再完善完善,呵呵。
自從宏觀經濟學從資源分配的一般均衡轉向經濟增長之後,對經濟增長的動力的解釋主要集中在技術,人力資本,制度,以及人口增長幾方面。人口要素以馬爾薩斯人口論為代表,在索羅模型,拉姆齊,人力資本各個模型都有涉及。綜合這些模型結論,人口增長有兩方面作用,一方面是正面作用,即總人口擴張可以增加購買人群和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數,當然這里有一個比例問題,因而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作用就比較消極了,即人口增長會降低人均資本(包括資源在內),那麼對經濟增長有不利影響。
中國經濟歷史是很能體現這兩方面的作用的。在中國古代清代之前包括清代,人口繁榮成為一國經濟富強的標識之一,這個不消多說,人口那時意味著勞動力的豐裕,在農耕社會這就意味著產出的增加有了保證。樓上說的休養生息政策是個相當好的例子。哪怕到了現代社會,中國世界製造大國地位的形成也與人口增長,即勞動力資本,息息相關。但是,人口絕對數量的增長絕對談不上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人力資本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佔有更加重要的意義。人力資本跟總人口當然有關系,相當於科研人員占總人口的比例與科研人員的勞動效率及勞動時間的乘積。總人口增加科研人員的比列有可能發生變化。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有核心作用,因為它直接作用到技術水平的高低以及進步的可能。如果說技術支撐一國的經濟長期增長以及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那麼人力資本其實就支撐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作用機制可以參考一下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模型。於是,教育和learn by doing作為增加人力資本兩種主要手段變得尤其重要。
回想一下,中國政府自改革開放以來是不是一直在進行教育產業化改革?從大學一直改到小學,呵呵,你我都是改革之後的產物,才有機會坐在這里回答你的問題。但是效果如何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效應,不適合市場競爭,因為會出現市場失靈的狀況。正好就是中國的現狀。農民的孩子交不起學費,教授為了積攢科研經費不得不討好企業和政府,一大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回到經濟增長的問題,中國政府顯然已經意識到教育對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的意義。國家不是給吳文俊和袁隆平發獎了?但是中國的高級人才極其缺乏,而且還在外流,所以導致中國尖端技術始終處在落後狀態,而且沒有向高水平收斂的趨勢。8%經濟增長率在這種狀態下不可能維持。
那麼中國社會令人咂舌的增長率從哪裡來的??當然是市場經濟制度初步建立和勞動資本豐裕的結果。後者已經在前面的人口論述了。前者是可以與技術並駕齊驅的重要動力之一。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使得生產力很大程度上得到釋放,產出由於限制的取消而得以自由增加,經濟當然增長。但是中國政府在市場經濟這個問題上,由於政治制度的專制不可能走得太遠,很多情況下是掛羊頭賣狗肉。所以這種產能釋放逐漸就會消退,如果沒有新的作為。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搞清楚這幾種要素的作用機制,然後解釋中國現在極高的增長率的是受到哪一種因素的支持就是很好的回答了。難點在於,這幾個因素影響有可能是雙向的,而且互相有影響,所以要素如何清楚定義,如何具體分類變得尤其重要。
希望有幫助~ :)
㈢ 什麼因素決定著中國的經濟
(投資,進出口,消費)因素決定著中國的經濟。
就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這三者比重是有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
供參考。
㈣ 一個國家的什麼制度決定經濟基礎
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經濟基礎。
政治體制是關於國家管理形式、機構設置、實際措施等的具體制度。政治制度是關於國家權力的性質組織、分配、運作等方面的規范法度,主要是指國體和政體的統一。
政治體制可理解為局部的微觀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過程中的具體化;它受政治制度的制約,也影響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實施和鞏固。
(4)什麼決定了經濟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由以工人階級為首的廣大人民掌握政權、對反對社會主義的敵對勢力實行專政的政治制度。它與歷史上所有剝削階級類型的政治制度有本質的不同。
它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專政,是新型的民主,即占人口最大多數的勞動人民享有民主,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它的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政黨,它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㈤ 關於經濟增長及其決定因素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
決定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勞動的投入數量和勞動生產率、資本投入數量和資本效率。
1、勞動的投入數量: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社會投入生產的勞動數量越多,生產的產品就可能越多,經濟增長速度就越高。
勞動投入數量取決於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以及勞動者投入的勞動時間的多少。
2、資本的投入數量:在其他因素不變條件下,資本數量投入越多,經濟增長速度就越高。資本的投入數量也受多種因素制約,其中最重要的是資本的利用率或生產能力利用率。
3、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一般用在一定時間內每個勞動者所生產的GDP,或單位勞動時間所生產的GDP來計算。在同樣的勞動投入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可以帶來經濟的增長。
4、資本的效率,也就是投資效益,是指單位資本投入數量所能產生的GDP,一般用GDP與資本總額的比率來表示,也可以用生產單位GDP需要投入的資本數量表示。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資本的效率提高就會帶來經濟增長,反之,資本效率下降就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
決定經濟增長的政策因素:國家可以採取擴張性的利息、稅收、財政和匯率政策來增加經濟增長。
調整利率政策
降低中央銀行利率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這一政策將鼓勵公司貸款,這一部分貸款必將轉化為投資或資金流周轉,即消費。這一政策還可以降低通貨緊縮的危險。
稅收政策
降低個人或公司稅率。這種措施和降息一樣會促進公司投資和個人消費。個人消費的增加又反過通過創造需求來促進公司的發展。
財政政策
增加國家財政開支。這一措施將會同時創造就業機會、需求、有時會吸引投資。
匯率政策
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低匯率政策,匯率,對低匯率政策的支持和反對意見,中央銀行如何調節本國貨幣的匯率)。這個政策將會增加出口,因為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變得更加便宜。出口的增加將會使生產商增加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從而也增加消費。
㈥ 經濟發展與什麼有關
經濟增長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產品和服務量的增加,用來量度的是GDP(GNP)或其人均值.
經濟發展除包含經濟增長外,還包含經濟結構的變化(如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費結構的改善和升級),社會結構的變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壽命的延長,嬰兒死亡率的下降)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變化(如社會福利的增進,貧富差別的縮小)等.
所以,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不會有經濟發展,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情況.
發展=經濟增長+結構改善+社會進步+後代人的發展
㈦ 是經濟決定政治還是政治決定經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人們在政治生活中處於何種地位、發生什麼樣的作用、對社會政治進程產生什麼影響,歸根結柢是由他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決定的。如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個人或集團與處於被統治地位的個人或集團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關系。另一方面,從總體上說,社會的政治關系一般總是與經濟關系相適應。如封建的經濟關系必然產生封建的政治關系,而封建的政治關系則體現著封建的經濟關系。從最終意義上說,一定的政治關系取決於一定的經濟關系,並為一定的經濟關系服務。 政治源於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個階級的政治統治地位是由其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決定的。所以,從現象看好像是政治主導經濟,但實質是經濟主導政治,因為政治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或維護一定階級或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歷史、現實上看,「紅頂商人」的出現是必然的。最後一個問題的結論就不惟一了,如果作一個小商人,只要遵紀守法,懂得經營就可以成為好的商人;但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大商人,必須要學好政治學,保持與統治者在政治上的一致性。
㈧ 什麼決定經濟
一般說政治決定經濟。至於什麼決定經濟,好像沒聽說過,
不過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有以下因素和經濟有關,不知能不能稱上「決定」我例舉一些歷史上的情形
1人口因素,人口多了,經濟或多或少要發展,例古希臘人海外殖民,就是人口和糧食的矛盾,人口和經濟的矛盾:中世紀盛期的農業發展,也是由於人口增長
2地理位置,比如希臘和腓尼基是沿海,但土地狹小貧瘠,所以商業興盛而農業不發達;古羅馬,埃及,巴比倫則是土地肥沃,但無良港(這個針對羅馬),就是農業興盛而商業落後;希伯來人,阿拉伯人是在沙漠地區,所以也是商業發達
3氣候,例如愛斯基摩人是在極地,所以捕魚業發達,農耕不發達,瑪雅人在美洲叢林,必然發展起熱帶作物,古代中國則是在溫帶,發展的就是水稻和小麥
4交通,交通有助於開發蠻荒地區,促進經濟發展
5制度和政策,不過這個還稱不上決定,只是強烈的影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