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量經濟學中引入控制變數的含義
以出口控制變數為例,引入出口等控制變數對模型進行回歸,說明在出口狀況控制下,考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2. 你認為疫情會對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微觀經濟
疫情對國家的總體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就是各種經濟活動減少,經濟收入也減少,比如說很多部門都沒有復工,所以影響很大的。
3.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疫情暴發導致中國經濟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在疫情影響下,一季度中國經濟將遭受重創,經濟下行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保持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韌性、彈力和空間依然存在,不會因為突發疫情而發生改變。全年經濟受到影響的程度,取決於疫情控制的時間點。
總的來說,疫情在越短時間內控制住,我們的主動性越大。爭取一季度止損,二、三、四季度回歸正常軌道的主動性就越大。
中國的疫情控制:
中國疫情已經接近尾聲,歐洲、美國還沒達到峰值,比中國嚴重。
但此次疫情總體看是太嚴重了,所以他的影響一定會溢出疫情本身,政治、經濟、各類交流都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中國會比歐洲、美國嚴重得多。
現在歐美包括其他一些國家正在對中國就疫情有關問題進行起訴,這些起訴本身都將失敗,但影響將是很嚴重的,中國的國家信譽和經貿將有巨大的損失。疫情可能會很快過去,而這些不好的影響將會長久存在,給中國帶來持續的壞結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疫情
4. 在微觀經濟學角度分析如何在供給和需求方面應對疫情疫情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應對疫情應該加強防疫物資的生產供給。
應該滿足消費者的生活需求。利用消費來拉動經濟的增長。
5. 本次疫情出現的哪些經濟現象可以用微觀經濟學理論加以解釋
不同微觀主體的行為和決策變化。
根據微觀經濟學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理論,居民和企業在各自的約束條件下分別實現自身的效用和利潤最大化。疫情的發生會造成消費者效用的損失和偏好結構的變化,促使人們改變消費決策和行為習慣;同時降低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促使企業在技術和模式上做出新的改變。一般來說,疫情首先沖擊的是微觀主體的約束條件,包括時間約束和財務約束,繼而會影響居民的效用偏好和企業的技術偏好。對於居民來說,疫情一方面損害了人體健康和提高了染病的概率,個人所能提供和計劃提供的勞動力減少,導致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加上供正常消費的時間也被壓縮,約束條件全面收緊,一般來說總的效用會降低。另一方面,在疫情的特殊時間里,人們需要重新對消費偏好進行排序,生活必需品的邊際效用會大幅提高。同時隔離等特定約束下的額外閑暇開始出現,會對其它商品產生替代效應,比如閑暇的突然增加帶來的短視頻、手游等產品需求的爆發。
6. 宏觀經濟學上,狀態變數和控制變數怎樣理解
宏觀經濟學上,狀態變數和控制變數:
狀態變數是用來描述某一狀態范圍內所給定的變數,可以看成是外生變數,在狀態不變的情況下,狀態變數的值也就是一定的。
控制變數是在作模型分析時提到的概念。當一個模型中存在多個變數,要分析每個變數對最後結果的影響,通常是假定其他變數不變,只有一個變數變動時對最後結果的影響,這個變數就是控制變數。
在一個規劃問題中:1外部變數:它影響系統的外部性質,其中可以控制的變數稱為控制變數。2狀態變數:它描述系統的狀態。
經濟學中的動態規劃,並不一定需要很多數學知識,區分狀態變數和控制變數,會寫FOC,然後熟悉數值解法。
7. 如何理解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表現與經濟法主體行為之間的關聯
經濟法學是研究經濟法及其發展規律的法學學科。第一,經濟法學是一門法學學科。 第二,經濟法學以經濟法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經濟管理和協調發展經濟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總稱。第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第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第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內的經濟關系。區別:(1)經濟法是一個法律部門,經濟法學是一個法學分支,經濟法學研究的對象是經濟法本身。(2)經濟法作為法律,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經濟法學作為學說,對當事人的行為沒有約束力。(3)經濟法的發展也會促進新的法律部門的產生,學習經濟法也能促進法律素養,促進其他法律的學習。如何理解經濟法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的范圍是由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的特殊性決定的,它發生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是體現國家協調意志的經濟關系的總和。經濟法除了調整宏觀調控關系外,在市場最重要的主體-企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中,經濟法調整企業外部和一部分內部經濟管理關系;在市場運行中,經濟法只調整市場管理關系;從社會保障關系的特徵、性質和功能看,應當由經濟法調整社會保障關系。二、怎樣理解經濟法的概念?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的概念是經濟法學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經濟法立法,司法等活動的基礎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經濟法現象在世界各國大量出現,經濟法概念問題也成為經濟法學界爭執最多的問題。三、如何理解經濟法與其它部門之間的關系 ? 1、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個比較鑒別的問題,其更多的關繫到經濟法是否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存在,1980年代中期,在法學界就曾經有過民法與經濟法的大討論。如今法學界一般認為經濟法具有獨立性,經濟法的范疇也從「大經濟法」理性回歸到我們今天對經濟法的理解上來。 2、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有著其特殊的理念、本位、調整對象,調整方式以及基本原則等內容。社會本位就是其最重要的一個特徵之一,基於國家、社會、個人的三元結構劃分,經濟法在社會層面擔負起了重任,與行政法和民商法共同構成了現代性的法律體系。 3、經濟法以其新穎性和活力形成了這樣一種手段,這種手段可以用來突破法律部門之間舊有的疆界,並把從不同的傳統規范、尤其是從傳統的商法規范中引申出來的各種原理重新組合一個整體。這也是其與其他部門法相比的一個重要特徵。 四、怎樣理解經濟法體系的基本構成?依據一般法理,一個部門法體系的構成主要取決於該部門法的調整對象,這對於經濟法體系的構成也是適的。(1)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分為宏觀調控關系和市場規制關系,由此使經濟法規范被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調整宏觀調控關系的法律規范,一類是調整市場規制關系的法律規范。(2)前一類法律規范可以總稱為宏觀調控法,後一類法律規范可以總稱為市場規製法。(3)在把經濟法規范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製法的基分為礎童,還可以根據各類規范的具體調整范圍,作出進一步的分類。(4)對經濟法體系中的各個部門法進一步分類後的描述,可以大略概括為「財金計劃調控法,兩反一保規製法」。 經濟法的特徵 一、經濟法具有調整經濟關系的統一性。 二、經濟法在市場調節中的穩定性。 三、經濟法在組成和內容上的綜合性。 四、經濟法在功能上的限制和促進的一致性。 五、經濟法在作用上的針對性和效益性。 六、經濟法是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法律。
8. 這次疫情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疫情確實對實體經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打擊,且主要發生在前期封城與居家期間。對於製造業、工農業等大量依賴線下生產的行業,以及餐廳、商場等線下服務業而言,全社會進行居家隔離的行動使這些實體經濟被按下了暫停鍵。但這種影響並不是長期的。
服務業將受到廣泛性沖擊。從行業角度來看,除了上游工業製造業因價格因素同比增速顯著上升外。中下游製造業和服務業均已受到疫情反彈的廣泛沖擊影響。首先,供應鏈上直接影響較嚴重的行業包括了交通運輸和物流業。
9. 如何評估本輪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本輪疫情確實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部分地區經濟受疫情沖擊明顯。3月份,受疫情影響較重的上海、吉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下降10.9%、36.7%,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分別下降18.2%、69.9%。
盡管疫情對部分地區生產生活帶來較大影響,但總體上看,這些影響是階段性的、短期的、外在的。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效應逐步顯現,疫情沖擊有望逐步減弱,前期因疫情壓抑的經濟活動也將不斷釋放,經濟有望迎來復甦的拐點。
從5月份情況看,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發用電量等一些先行指標已出現積極變化。
從全年看,盡管可能還會面臨不少困難挑戰,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韌性強、潛力大、迴旋空間廣的基本特點沒有變,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實現發展預期目標的有利條件仍然較多。
從供給支撐看,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增強,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位,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產業體系,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較強。從需求支撐看,我國有14.1億人口,有全球最具成長性的國內市場,解決溫飽實現小康後,消費升級呈加快趨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明顯。
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廣闊的國內市場都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有力保障。從政策支撐看,我國政府赤字率低、債務總體可控,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多,當前宏觀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增量政策工具正在抓緊謀劃,穩增長政策有望進一步顯效發力。
10. 宏觀經濟學上,狀態變數和控制變數怎樣理解
可以這么理解吧。
狀態變數是用來描述某一狀態范圍內所給定的變數,可以看成是外生變數,在狀態不變的情況下,狀態變數的值也就是一定的。
控制變數是在作模型分析時提到的概念。當一個模型中存在多個變數,要分析每個變數對最後結果的影響,通常是假定其他變數不變,只有一個變數變動時對最後結果的影響,這個變數就是控制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