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在生活中怎麼運用
經濟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確是聯系緊密的。在實際生活中,你的衣食住行,其實都是自己不自覺地通過經濟學分析完成選擇的。
衣的方面,你用淘寶去夠衣服往往更便宜。只是因為淘寶沒有店租,不用納稅,成本低,所以買來的衣服會相對便宜。
吃的方面,如果僅僅為了吃飽,麵包和雞蛋之間,你選擇麵包比選擇雞蛋可以用更少的錢解決溫飽。
住的方面,你可以用經濟學上的供求關系,來判斷房價的走勢,以確定在房價低點時購房。
行的方面,你出差時可以選擇飛機、火車、輪船、汽車等各種交通工具。
你可以通過經濟性、安全性、舒適性、時效性等多方面的分析,從各替代品中選擇其中之一。
投資方面,通過股市分析,股票漲勢好時可以買進股票;
創業的話,可根據項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出抉擇等。
供參考。
2. 經濟在生活中的應用
沉沒成本——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談戀愛1年花了20萬,現在對方要分手,我該同意嗎?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跟女朋友談戀愛一年,花了20萬,現在她要分手,我付出了這么多,我不甘心……
情感的問題,總是剪不斷理還亂,清官也不願意斷。
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不從情感的角度去判斷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分手就分手。
因為以前的付出,一年的時間,20萬的金錢,都是沉沒成本,而沉沒成本不應該對於我們現在和未來的決策產生影響。
在經濟學上,沉沒成本就是那些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經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
需要注意的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因為放棄沉沒成本是沒有產生代價的。
往事不可追,來者尤可鑒。
過去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我們卻可以及時止損。
所以,當事情的發生沒有朝向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應該用止損思維為我們的目標設定一條紅線,我們無論在這件事情上付出了多少,只要觸碰到了這條紅線,就需要立刻做出改變。
因為在錯誤的事情上,每多一秒都是浪費時間。
2、機會成本——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朋友請吃飯,我不用送禮,我吃的是免費的午餐嗎?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是我們經常教育別人不要上當受騙的一句話。而現在,更現實的一句話是,天上也沒有了。
前段時間,#多家飛機餐縮水#登上熱搜,起因是多家航空公司陸續宣布不再提供免費餐食。對此,有網友表示不能接受,但是更多網友關注點不在餐食上,而是機票價格,「只要機票價格夠優惠就行」。
由此可見,多數網友們還是比較理性的,因為所謂免費的飛機餐,其實背地裡也暗中標好了價格。
那如果我請你吃飯,你不用送禮呢?這同樣不是免費的,不僅因為請你吃了這頓飯,我們之前會有人情上的虧欠,還因為,你本來可以用這個跟我吃飯的時間來做其它事情,比如去談一筆100萬的生意,甚至去買一張彩票,中億萬大獎。但是你把時間用來跟我吃飯了,於是你就失去了這些本來可能有的價值。
這,就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就是做出一項選擇的時候,自己所放棄的其他所有選擇中,最好的那一個選擇可能帶來的財富收益。
比爾蓋茨為了創辦微軟,放棄了在哈佛的學業,我們無法想像哈佛畢業的比爾蓋茨會創造怎樣的成就,但是那個時候的比爾蓋茨,必須做出一個選擇,放棄另一個可能。
所以,生活中的每個選擇,都是你放棄了其它的結果,都是有成本的。當然在生活中,很多機會成本無法定量分析,只能做到主觀性比較。
當自己意識到可以做很多選擇的時候,往往不做什麼,才是對一個人智慧真正的考驗。
3、 邊際成本——商家的促銷是不會虧本的
怎麼會有第二份半價這樣殘忍的促銷,讓單身狗情何以堪?
走在街上,本來只想要吃一個冰激凌解解饞,但是看到「第二個半價」,於是你下定決心,晚上要多鍛煉一個小時。
與此同時,你也在思考,最初只在M看到的第二個半價,彷彿一夜之間就傳遍了大街小巷,超市裡的促銷,是第二件半價;街邊的奶茶,是第二杯半價;某寶上買衣服,也是滿兩件打八折。
對於顧客來說,折扣當然是撿了便宜,但是對於商家來說,就真的虧了嗎?
當然不,甚至如果你因為這個活動多買了一份,那麼商家賺得會更多。
因為商家進行促銷,往往會選擇新品,而其它的商品都按原價銷售。這樣的促銷,不僅可以推銷新品,還可以製造品牌噱頭,甚至可以帶動其它正價產品的銷售,更重要的是,商家生產商品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
比如M的冰激凌,成本包括了變動成本(原材料、水電等)和固定成本(房租等),生產第一根冰激凌已經分攤了固定成本,所以生產第二根冰激凌只需要補償變動成本即可,即邊際成本很低,所以雖然第二根冰激凌是半價,但是商家賺的錢反可能更多。
而對於顧客來說,購買第一個往往是剛需,但是對於第二個,如果不是因為有同伴的話,邊際滿足感會大大下降,所以一般不願意花費同樣的價錢。只有當顧客覺得自己佔了便宜,才能彌補那下降的滿足感。
所以,想要吃窮商家是不可能的啦,從你下單的那一刻起,商家就已經贏了。
3. 經濟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經濟學在自己生活中的應用。經濟學在實際生活的應用很多啊,比如你惠州華可以炒股啊,可以買房啊,可以搞很多很多,可以賺錢。如果你覺得做過多。然後通過自己的思想就能轉換成。金錢。
4. 均衡價格理論在經濟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均衡價格理論又均衡價值理論,表現在生活中的工資,利息,房價,物價等等.但是他在初期中國的欠發達二元經濟結構環境下表現不是很明顯!
所以有人認為沒什麼用,認為他只是為理論研究者吃下一顆定心丸,告訴你市場是存在均衡狀態的,為後續的更深入的研究奠基.在實際經驗中,沒有人能算得出具體的均衡狀態是怎麼樣的,或許那永遠只是不可能出現的理想狀態,非均衡才是經濟的常態!如是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應當優先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尋求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也要防止累積循環因果造成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政府必須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來刺激落後地區的發展,以縮小經濟差異.
非均衡發展理論特點是,二元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軌跡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經濟必然會向更高層次的一元經濟即區域經濟一體化過渡.其區別主要在於,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均衡與增長的替代關系,因而各有適用范圍.在關於增長是否不論所處發展階段如何都存在對非均衡的依賴性問題上,這兩類理論之間是相互沖突的.增長極理論、不平衡增長論和梯度轉移理論傾向於認為無論處在經濟發展的哪個階段,進一步的增長總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論則強調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時期增長對均衡的依賴.
下面用均衡價格原理來描述經典「谷賤傷農」的現象
現代經濟學已經發展到了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分析方式也已經由最初的定性分析過度到定量分析.初學《宏微觀經濟學》教程,密密麻麻的數學模型和推導讓我這樣的初學經濟學的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其實經濟學來自生活,經濟學的原理滲透了日常生活、生產的每個角落,經濟學原理能夠在生活中廣泛地運用.人類的每一種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經濟學的法則.比如商品的價格問題,就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企業生產成本、盈利問題緊密相關.
價格的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大,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小;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小,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大.
「谷賤傷農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它描述的是這么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種似乎難以理解的現象,可以用彈性原理加以解釋.」
彈性理論正是要說明價格的變動比率和需求量的變動比率之間的關系.需求價格彈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對企業來說是銷售量)變動率與其價格變動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的靈敏程度.需求量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的比值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即
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價格變動的比率
即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公式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當價格上升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減少的百分數,或者當價格下降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數.當│Ed │<1時,稱需求是缺乏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小於價格變動的幅度;當│Ed │>1時,稱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
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它的需求彈性的大小與價格變動所引起總收益的變動情況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總收益等於價格乘銷售量,價格的變動引起了需求量的變動,從而就引起了銷售量的變動.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是不同的,所以價格變動引起的銷售量的變動是不同的,總收益的變動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則當該商品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於價格下降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增加;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的幅度大於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減少.例如:某種商品的價格每公斤2元,銷售量為1000公斤,該種商品需求彈性系數為2.5.如果該商品降價至每公斤1.8元,總收益情況如何變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設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為X.
則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價格下降後銷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總收益情況: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價後商品的總收益增加了250元.這就是富有彈性的商品「薄利多銷」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則情況相反.如香煙的需求曲線缺乏彈性,因為上了癮的煙客不會在乎價格的高低,所以價格的高低對香煙需求量的影響較小.再如:中國有句古語叫「谷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於糧價的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其原因就在於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於豐收了而造成糧價下跌,並不會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從而總收益減少,農民蒙受損失.不僅如此,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彈性也小,也就是說,人們收入提高了並不因此而增加糧食的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時期出現把糧食和農產品毀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於糧食這種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降價不會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會減少總收益,所以資本家把這些農產品毀掉反而會減少損失.
相信隨著學習的深入,將會學習到更多類似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應用了的經濟學規律,並且我們可以應用這些規律解析其中的深層原因.
5. 財務管理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
1、管帳核算6. 經濟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密度的實際應用舉例: a. 地質勘探隊員,根據樣品的密度,確定礦藏的種類及其經濟價值; b. 農民利用風力揚場,對飽滿麥粒、癟粒、草屑分揀; c. 農業上,利用鹽水漂浮選種; d. 商業中,鑒別牛奶、酒的濃度(註:一般用液體密度計); e. 交通工具、航天器材中,選用高強度、低密度的合金材料、玻璃鋼等復合材料; f. 產品包裝中,採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達到防震、便於運輸、價格低廉等目的; g. 化學實驗中,萃取實驗將不同的兩種物質分離開來,也是利用了密度不同分離的實例。希望幫助到你!
7. 經濟學十大原理在生活中有什麼表現和運用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
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