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如何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2 22:11:55

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運用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研究出發點是物質的稀缺性,所以無論哪一門經濟學學科,追求的都是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高的效率,即追求有形或者無形資源的最優配置,用經濟學眼光看世界,需要的就是以這樣的思維,改善這個世界已經存在或將要誕生的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運用經濟學原理。

❷ 如何「運用經濟學方法分析稅收中性原則」緊急!!!

稅收中性:一個理論經濟學的分析
一、效率與公平:對稅收中性含義的探討

就最初的含義而言,所謂稅收中性是指在不存在收入分配問題或該問題已經解決了的前提下,探討征稅如何不構成對人們行為的扭曲。那些不會引起商品相對價格發生變化從而不改變納稅人行為的稅收被認為是中性的。其目的在於使超額負擔最小化。從其政策主張看,它相信個體的選擇是有效率的,主張減少來自稅收的外部干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人們認為稅收中性思想濫觴於古典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

在對現有文獻的梳理中發現,稅收中性的實現方式實際上是沿著這樣兩條思路展開的:一是對效率原則的強調,即征稅有可能帶來效率損失,由此而要求政府征稅應盡量減少對經濟個體行為的不正常干擾,一個理想的稅收制度應是超額負擔最小的制度,其評價依據是課稅對消費選擇和生產決策的影響程度;二是對普遍原則的強調,即「對價值增值普遍征稅,也就是對所有經濟活動按統一稅率普遍征稅。」從「看不見的手」這一前提出發,稅收作為政府管理國家經濟的一種手段,很難避免對市場機制效率構成損害,這已為馬歇爾有關超額負擔的精彩分析所證實。關鍵是如何減少損失,普遍原則反對差別課稅的原因即在於此。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人們明確提出政府征稅應當對市場資源配置作用保持中性的主張。

從增值稅的角度考察稅收中性或許是有意義的,本世紀20年代所出現的增值稅是由銷售稅衍變而來的,它「是以企業所生產的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增值額為課稅對象的一種稅。」奧克蘭認為,「由於只對增值而不是對全部收入征稅,增值稅避免了許多形式的銷售稅所具有的多階段征稅的特點,即消除了在銷售的中間環節和最終環節對同樣的投人重復征稅。」較之公司利潤稅,增值稅更符合利益原則,不僅使企業在稅負方面更為平等,而且可以促進企業提高效率。同時,增值稅更能促進經濟的增長和保持國際收支的穩定。顯然,增值稅以其自身的內在優勢,與中性稅收所要求的效率原則和普遍原則是相契合的。仔細觀察下來,在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的國家中,由以所得為基礎的稅制向以消費為基礎的稅制轉變,已成為一種基本趨勢。其中,尤其是要求實行增值稅的呼聲最大。而大多已採用增值稅的國家中,增值稅已成為永久性稅種。增值稅所以受到如此廣泛的重視,從根本上說還是源於人們對「稅收中性」思想的認同,對效率原則的追求。

增值稅又不可避免地有著自己的缺陷,其「中性」的實現程度與其稅制要素的安排直接相關,不同的要素安排方式對資本積累的激勵作用是不相同的。當然,最致命的是採用增值稅,很可能會因管理成本和繳付成本的提高而導致公共部門的擴大。然而,又有哪一個稅種是完全沒有缺陷的呢?相對而言,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採用增值稅可以在促進稅收增加的同時又使超額負擔最小化,從一個比較完整的意義上體現出中性稅收思想的理念。或許,奧克蘭是正確的,「增值稅能否推行的關鍵在於政治方面,而不在經濟方面。」人們因偏好的不同對利益的理解。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有區別的。

二、稅收中性與收入非中性:效率原則的擴展

具有中性特徵的增值稅,以其內在的優勢可以為政府提供大量的財政收入,更為有意義的或許是與一些稅種相比較它所具有天然的隱蔽性。增值稅雖然是由企業繳納,但最終卻是由消費者和要素提供者負擔,這大約是在各種中性稅收舉措中,增值稅被廣為採用的原因之一。然而,也由於增值稅自身所難以避免的缺陷,所以奧克蘭才會認為政治因素會影響這一稅種的推廣。政治因素的涉入,不可避免地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性稅收和稅制改革果真是「中性」的嗎?接踵而來的問題是:政府為什麼要選擇中性稅收?

布倫南和布坎南認為,收入中性的稅收理論的假定前提,即「稅收水平不是稅收結構本身的一個函數」是不成立的。從政府收入最大化這一前提出發,「在一定條件下,擴大稅基不會使稅收的超額負擔改變,卻會增加政府徵收的收入量。」這一說法不無道理,中性稅收思想思考前提是經濟角度的,所偏重的是效率原則,所以要從中性立場出發,引導資源配置優化,以實現帕累托最優。但是,布倫南和布坎南的論證,卻是經濟角度與政治角度相結合,認為稅制改革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收益,同時還包括政治收益。所以他們認為「當考慮到政治體制時,由於稅收的政治成本降低了,所以任何宣稱以較低的稅收超額負擔來徵收等量稅收的收入中性的稅改嘗試,實際上會導致增加收入。」

以1997年美國的稅制改革為例,其主要內容是:(1)對資本利得減稅,降低長期資本利得的最高稅率;調整對出售主要自用住宅所取得的資本利得的稅收優惠政策;(2)調整兒童扣稅額;(3)提高對個人退休帳戶的稅收優惠;(4)增加對個人教育費用的稅收優惠;(5)增加遺產與贈予稅的免徵額。顯然,這里體現了政府鼓勵儲蓄、促進投資、支持教育和社會穩定的願望。很明顯,美國1997年的稅制改革方案事實上是一個減少稅收的方案。或許「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是對此次稅制改革的一個比較恰當的註解。近年來,美國經濟復甦,財政赤字有了較大的緩解,組織收入的壓力為之一輕,而通過減稅則可以更好地刺激乃至支持經濟進一步穩定增長,這似應是本次稅制改革的著眼點。考慮到稅收與gdp之間所呈現的是正相關關系,其結果將是政府收入的進一步增加。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稅制改革除了可以取得較大的經濟收益以外,還會得到較大的政治收益。這無疑也是效率原則的體現,是一種更大范圍的效率的實現。

稅制改革從稅收中性前提出發,卻得到收入「非中性」的結果,這一現象是頗為耐人尋味的。看來以往的那種狹義的效率原則已不是政府所追求的唯一目標,在某種意義上效率或許已成為一種手段。對現代政府而言,稅收政策已成為實現經濟與政治之間保持均衡的一種調節因素。所以無論是「中性」的還是「非中性」的稅收政策,都應是政府保證社會穩定、支持經濟增長的一種政策安排而已,其關鍵在於選擇怎樣的政策安排才能實現政府的利益最大化取向。不要忘記政府的目標是多重的,其政策安排的意義在於尋找到一個實現社會均衡的解。三、實踐與探索:對中國稅制改革的考察

考察中國的稅收中性問題,不僅僅是邏輯的而且是歷史的。追溯改革的發展軌跡,最初的「放權讓利」政策安排,已經在實際上為中性稅收的推出作了必要的鋪墊,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的提出,則是稅收中性得以實現的必要前提。在中國,真正的具有實質性意義的中性稅收政策安排,主要表現在1994年的稅制改革上。這次稅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統一稅法,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分權,理順分配關系,保障財政收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稅制體系。」其中,已經相當明確地體現出對稅收中性原則的認同,更為准確地說,它是「中性」與「非中性」的一個嘗試性結合的產物。所以說這次稅制改革是嘗試性的,是基於以下幾點理由:(1)稅收中性思想是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的結果,它的應用缺乏本土淵源,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深化理解;(2)中國的稅制改革畢竟是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制約條件下展開的,並不完善的市場現實尚難以為稅收中性原則的推行提供相應的環境和條件,為順利推進新稅制的出台所採取的諸多讓步性舉措,也不可避免地使新稅制的中性色彩有所減退。但無論如何中國的稅制體系變革,畢竟邁出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如新稅製取消了產品稅,代之以在生產和流通環節普遍課征的增值稅,消除了原稅制價稅不分對市場造成的干擾,在很大程度上為企業營造了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統一後的內資企業所得稅,因其不再按企業的所有制性質區別課稅而大大減少了稅收對廠商行為的扭曲;中外個人所得稅的並軌,避免了稅收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干擾。這些,無可置疑地體現了中性稅收特色。從現實運行看,新稅制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但在嚴格的意義上,新稅制仍然是存在缺陷的,如增值稅的征稅范圍尚未包括大部分的勞務服務、並未完全消除對固定資產投資的重復征稅、稅率檔次過多等等。還有內外資企業仍繼續實行兩套不同的所得稅制、企業所得稅率分為三個檔次、復雜的減免優惠措施等。由此不難看出,政府的稅收政策目標的選擇與稅收政策安排的約束條件之間是存在沖突的。也就是說,制度的規范性與現實可行性之間是存在距離的,因此也順理成章地提出新稅制進一步完善的問題。

對中國1994年以來稅制改革的考察,似可帶來以下啟示:(1)理論追求完美而現實則追求合理。稅收中性原則雖然在理論上是完善的市場機制所要求的,但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盡善盡美的絕對中性,稅收中性原則無論具有多大的理論意義,在現實的經濟環境中,由於要受到各種外在條件的制約,稅收中性原則的實現只能是相對意義上的。(2)同樣,現實中人們對「最優」的選擇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優化稅收理論,即次優理論應是稅制改革所遵循的一個基本准則。稅收形式存在的本身更多的是對市場的變異,效率損失不可避免。從某種意義上看,倘若沒有效率損失,稅收的存在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所能進行的只是盡可能地使效率損失最小,以降低稅收制度的運行成本。(3)稅收「中性」與「非中性」的結合,應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尤其對中國這樣一個轉軌中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是如此。其實透過對中性討論的分歧,可以看出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認識前提,無論是「中性」的還是「非中性」的,實質上都是政府的具體政策安排,只是具體執行上側重點不同而已,最終出台的稅收制度,在更多的情況下,往往是「中性」與「非中性」的兼顧。

❸ 經濟學有哪些理論,如何運用這些理論解釋經濟現象,請舉例

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經濟學新理論》

作者:王見定教授

【摘要】
首次引進「自然資源指數」概念,以此指數為依據,將國民經濟各行業有序地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揭示了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為政府的各種預測、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可行工具。(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聯合國在1990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作過分類,蘇聯、美國、中國也作過類似分類。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分類大致相同。

經過多年的仔細考查,我們發現,行業的分類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著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影響著各行業的發展。這種東西就是自然資源。為了應用方便,我們引進「自然資源指數」,記為N(A),0<1.其中A是行業名稱,N是英文自然資源的首字母,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強,N(A)越接近「1」;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弱,N(A)越接近「0」。

跟據這種原則,我們把國民經濟的各行業粗略地進行量化如下:

1-0.9:糧食作物種植業,蔬菜瓜類種植業,果樹種植業,特種作物種植業,采種、育苗、植樹造林、森林保護、天然林場經

營管理、牲畜飼養、水產養殖、水產捕撈業

0.9-0.8:金屬礦業、非金屬礦業、木材采運業

0.8-0.7:電力、煤氣、自來水生產和供應

0.7-0.6:食品、飲料、煙草、紡織、縫紉、皮革、木材加工、傢具、造紙、化學工業、治金工業

0.6-0.5:金屬製品、非金屬製品、機械、電氣、電子、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

0.5-0.4:建築業.地質堪探

0.4-0.3:商業、倉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

0.3-0.2:住宅、公用、服務

0.2-0.1: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

0.1-0:
金融業、國家機關、社會團體

以上分類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在某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注釋:

關於自然資源指數計算的說明

自然資源的投入

計算公式:N(A)= ——————(以貨幣單位進行計量)

總投入

(1)自然資源是指土地、森林、礦產、能源等被人類利用進行生產從而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的天然物質的統稱。

(2)由於一些行業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如各種種植、養植業、故計算比較簡便。對於大多數行業都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如煙草、造紙、治金工業,當然電子、計算機等行業就更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這時分母的總投入很容易計算,但分子自然資源投入的計算則要從本行業的物質投入中逐次減去人力資源的投入。

(3)為了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一般價格固定在某一年份,並採取平均價格。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15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第157—159頁。

{9}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1998.

❹ 請問經濟學研究有哪些方法

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有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以及進行評估比較。任何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都是由這五個部分組成的。對這五個部份的討論自然會引申到如何按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種經濟現象,發展出新的經濟理論。這就是現代經濟學中通常所採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 1、研究平台、參照系和度量標尺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種層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 ,從而給出度量均衡結果和制定安排的優劣度量標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參照系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參照系有利於:(1) 簡化問題,抓住問題特徵;(2) 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以及(3) 理論創新。 研究平台:現代經濟學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或原理組成,它們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類似於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即先將問題簡化,再抓住問題的核心部分。當有眾多因素形成某種經濟現象時,我們需要弄清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這可以通過假定其它因素不變,研究其中某個因素對經濟現象的影響來做到。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微觀經濟學,而微觀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是個人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它們是現代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基本上都是從討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著手的。它們為個人作為消費者和廠商如何作出選擇給出了基本的理論,並且為更深入地研究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 一般來說,個人的均衡選擇不僅依賴於自己的選擇,而且也依賴於其他人的選擇。為了研究清楚個人的選擇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個人選擇在不受他人影響時是如何作出決策的。現代微觀經濟學中標準的消費者理論與廠商理論就是按照這樣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這些理論模型中,經濟人被假定處於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中。這樣,每人都把價格作為參數給定,個人選擇不受他人選擇影響,並且每個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賴於自己的選擇,而不依賴於他人的選擇。於是消費者的決策就是在給定價格參數和收入的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從而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價格和收入的函數而不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通過完全競爭市場制度安排假設及沒有消費外在性假設,可使得我們先考慮最簡單的個人選擇問題,而先不需要考慮自己的選擇對別人的影響,也不考慮別人的選擇對自己的選擇的影響。廠商理論也是從研究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企業是如何做出權衡取捨開始的。 剛開始學現代經濟學的人往往會對這種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認為這種簡單情況離現實太遠,理論中的假設和現實太不相吻合,從而認為現代經濟學理論沒有什麼用。其實,這樣的批評表明這些人對科學的研究方法還沒有什麼理解。這種將問題簡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個最基本的研究平台。這就像物理學科一樣,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先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從最簡單的情況研究著手,然後再逐步深入,考慮更一般和更復雜的情況。標準的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就是按這個思路進行的,先研究最簡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以此建立一個研究個人選擇的基本研究平台。從這個平台出發,人們可以考慮經濟人之間相互影響這個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個人效用或利潤不僅依賴於他自己的選擇,也依賴於他人的選擇,從而個人的均衡結果是他人選擇的函數。微觀經濟學中關於壟斷、寡頭、壟斷競爭等市場結構的理論就是在更一般情況下---廠商間相互影響下---所給出的理論。為了研究經濟人相互影響決策這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經濟學家同時也發展出博弈論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論是基於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之上,屬於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台。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論則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所有商品的市場互動,如何達到市場均衡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談到的宏觀經濟學中大多數學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論這個平台上展開的,用市場一般均衡來分析市場和研究宏觀經濟變數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 最近30年發展起來的機制設計理論又是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台,它為研究、設計和比較各種經濟制度安排或經濟機制(無論是公有制,私有制,還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個研究平台,它可以用來研究和證明完全競爭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優性及唯一性。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並且從利用信息量(機制運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從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台也為評估各類經濟制度安排提供各種參照系創造了條件,為衡量現實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制定了標尺。 參照系或基準點:參照系或基準點指的是理想狀態下的標准經濟學模型,它導致了理想的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等。參照系是一面鏡子,讓你看到各種理論模型或現實經濟制度與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一般均衡理論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參照系,它主要論證完全競爭市場的最優性,認為它將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將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系,人們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論中假設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競爭,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產集、不規范經濟環境等) ,但也許更合乎實際的經濟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壟斷性質或轉型過程中的經濟制度安排),然後將所得的結果與理想狀態下的一般均衡理論進行比較。 通過與完全競爭市場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較,人們就可以知道一個(無論是理論或現實採用的)經濟制度安排在資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壞,以及現實當中所採用的經濟制度安排與理想的狀態相差多遠,並且提供相應的經濟政策。例如,宏觀經濟學中的凱恩斯學派、後凱恩斯學派、新古典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論作為參照系,來研究宏觀經濟變數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討論和辯論這些宏觀經濟理論和學派的優劣,評價所給出的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從而改進這些理論,給出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建議,甚至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這樣,一般均衡理論也為衡量現實中所採用的制度安排和給出的經濟政策的好壞建立了一個標尺。如錢穎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除了一般均衡理論,產權理論中無交易成本和無收入效應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財務理論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經濟學家用作他們分析的基準點或參照系。 度量標尺:盡管作為參照系的經濟理論可能有許多假定與現實不符,但是它們卻非常有用,是用來作進一步分析的參照系。建立經濟學中的參照系就像生活中樹立榜樣一樣的重要,它們是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這些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們是否准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於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就像「學習雷鋒好榜樣」就是給出做人的標尺,將雷鋒作為學習榜樣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准確無誤的描述了現實,實際上也根本沒有,---- 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雷鋒,如果都是雷鋒,就沒有必要學習雷鋒了。樹立雷鋒作為好榜樣就是樹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規范的一桿標尺,看每人離雷鋒這個榜樣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從而使人們有了一個追趕目標。因此,參照系本身的價值並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進一步為解釋現實的理論提供基準點或參照系。由於經濟學中所討論的許多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似乎懂一些經濟學,都想在上面發一番議論,然而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和沒有經過這種訓練的非經濟學家的區別在於,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問題時總是用一些經濟理論作為參照系,從而在分析問題時具有系統性和一致性。 2、分析工具 對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台、參照系和度量標尺還不夠,還需要有分析工具。現代經濟學不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個理論成立的邊界條件,使得理論不會被泛用或亂用。這樣,需要提供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數學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圖解給出。這種工具的力量在於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比如,需求供給圖像模型,博弈論,研究信息不對稱的委託-代理理論,動態最優理論等。錢穎一教授還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經濟模型。由於錢穎一對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較具體的介紹,筆者在這里就不多討論了。當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 的,如科斯定理,只要語言和基本邏輯推理來建立和論證所給出的經濟理論。 讀過錢穎一教授的《理解現代經濟學》一文的人,也許會看出錢穎一教授和本文對現代經濟學中分析框架的劃分不太一樣。按筆者的理解,錢穎一教授是將整個現代經濟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討論它的分析框架的,並認為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是由視角、參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組成。他所指的視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義的那五個組成部分,只是他沒有展開討論。而本文所給出來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現代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所具有的。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由以上五個部分組成,但它不見得提供了參照系或應用了某種「分析工具」。這樣,將參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為屬於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范疇,而不屬於分析框架的范疇也許更合理。

❺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1、經濟學基本理論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2、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

3、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

(5)如何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擴展閱讀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

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❻ 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是什麼

  1.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

  2.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

  3.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分析法)

  4.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激勵因素)

  5.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經濟)

  6.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機制調節)

  7.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政府幹預)

  8.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國家整體經濟)

  9.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貨幣政策)

  10.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

拓展資料: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❼ 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曼昆經濟學原理》的內容吧?我不記得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誰提出過10大原理的概念。一定要分為三類嗎?中國的老師就是有意思,喜歡做著一些愚蠢的事情。那就分吧:第一類可以是消費理論、第二是生產理論、第三類就是分配理論。還可以分為:個人經濟理論、企業經濟理論、政府經濟理論。哎……郁悶,人家本身就是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偏要分類,有什麼意義?舉例子?算了吧,你自己看看就能根據這個找到例子。

❽ 如何正確認識和運用西方經濟學及其理論

因為西方經濟學的基礎是以自由市場為基礎的,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理論有著本質的不同[計劃經濟],因此長期以來在我國經濟理論界一直存在分歧,我個人到是認為西方經濟學是非常有道理的,並不能全盤否定,以下我提供一位網路網友的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說實在話,我讀了四年經濟系,我覺得馬克屎的經濟學根本不能算是經濟學。。。他們研究的對象方法啥都不同。
比如馬克屎在找一大推理論(啊,抱歉,是馬克思,我打錯了)來罵人的時候,西方的學者早就拋出更實用的理論了,比如如何使利潤最大,如何使產銷平衡,如何稅收最有效率,甚至如何分配最公平(羅爾斯主義、功利主義、公平主義等理論)……
身為經濟學准碩士,我是覺得西方人的說法更適合經濟學這個詞彙。而馬克思的理論,我個人認為不能說是經濟學,而確切地說是經濟哲學或經濟政治學(強調政治)。而哲學或政治這種東西是世界上最無法證明的理論。客觀地說一句,西方經濟學理論很多都是有數學推理的,也有一些是靠分析歷年數據而得出的規律性。馬克思的理論則是自己想出來的。。。
「我們來證明一下資本主義是多麼邪惡的……」但是從嚴格的理性角度說,這種信仰式的理論是永遠無法證明的。
雖然政府是信馬列的,但是從一個學者的角度看,我很反對把政治和學說聯系起來。我們的教材上很多都是批判西方人的學說,包括亞當斯密,凱恩斯,薩繆爾森等牛人,只要和馬克屎相違背的,作者就罵一通。我暈,作者你有才怎麼拿不到個諾獎?馬克屎並不比凱恩斯等人強多少,他的理論也非常不實用。充其量,他的理論就是一門哲學而已。
最後補充一句,西方學者的理論專注於解決實用的經濟問題,比如股票、失業、政策等,我國的經濟學家大部分也開始研究這些來為市場經濟服務。他們出一百本書可能才有一本中的一行提到所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馬克屎則是動不動就把政治掛在嘴巴上。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沒人想讀馬克屎經濟學的最大原因。

雖然言語偏激,但是個人覺得不無道理。

❾ 經濟學的認識方法

政治經濟學有多個含義首先是以李嘉圖等人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其次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科學成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然後還有現代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政府政策與經濟績效的學科。單以馬政經而論,其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研究的起點是物質資料生產,對象是生產關系,同時還有與生產力相結合來研究。

閱讀全文

與如何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心的表現是什麼 瀏覽:656
南歐各國經濟怎麼樣 瀏覽:483
從未懂得幸福是什麼意思 瀏覽:419
法國健康證在哪裡辦 瀏覽:662
愛情的意義是什麼歌曲 瀏覽:901
事業編聯考考試考多久 瀏覽:810
美女怎麼護膚光滑 瀏覽:435
尊重你的伴侶怎麼收獲更多幸福 瀏覽:999
如何選擇幸福的理論 瀏覽:999
如何讓重組家庭過得幸福 瀏覽:840
幸福是用來追求的快樂是什麼 瀏覽:598
抖音上為什麼那麼多美女吃東西 瀏覽:739
生肖牛婚姻女正月出生如何 瀏覽:982
幸福二人世界怎麼打造 瀏覽:981
金壇事業單位待遇如何 瀏覽:774
直女是怎麼擁有愛情的 瀏覽:561
講故事的由來是什麼 瀏覽:240
廣州哪裡有大學美女多 瀏覽:170
農村經濟適用房拆遷怎麼賠償 瀏覽:609
古代的四大美女指的是哪些人 瀏覽: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