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經濟危機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採取了哪些措施
美國經濟危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又採取了什麼措施?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美國經濟危機的內容吧!美國經濟危機爆發的時間是1929年,結束的時間是1933年。
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反危機"措施,1、在金融方面,調整貼現率。2、在金融市場上,買賣證券,採取放鬆抵押貸款等措施,3、財政方面、增加軍費開支、加速固定資產折舊、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等措施。4、在私人經濟方面上,壟斷資本企業為了推銷過剩商品,採取大量推行消費者信貸、住房建築抵押貸款等辦法。這些內容就是有關美國經濟危機的。以上內容僅是小編的個人觀點,如果有什麼錯誤,請諒解。
B. 1929到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留給人類哪些深刻教訓危機之下的美國該何去何從
要處理好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擴大社會消費,緩解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政府要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建立世界經濟秩序,防止世界市場混亂。
C. 美國次貸危機的五個問題給我們有哪些啟示有哪些
美國次貸危機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
應答時間:2021-11-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D. 從美國的兩次經濟危機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首先,是對自由經濟制度的反思。由於在危機之間以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蘇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工業成就,危機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入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各國對經濟進行了全面的調控。以美國為例,知道里根政府時期,才重新回歸自由經濟模式。同時,自由經濟的回歸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其次,為全球工業的技術進步提供了契機。大蕭條階段全球工業生產能力大規模萎縮。使用舊技術、舊生產模式、舊管理制度的企業大規模倒閉。只有使用新型技術的企業才能夠生存。危機末期各國都對本國基礎設施進行了升級(美國、德國)為接下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好了准備
最後,是資本家對剩餘價值剝削的隱蔽性進一步加深,對殖民地由直接剝削變為間接剝削。由於危機導致各國工人階級力量不斷加大。戰前兩個世界主要國家的工人階級取得了本國的政權(蘇維埃俄國和國家社會主義德國)戰後迎來了國際共運和民族獨立的高潮。帝國主義國家開始以剪刀差剝削新生民主國家。
啟示:(1)危機與繁榮相關,居安思危。
(2)國際經濟關系協調極為重要,保護主義損人不利己。
(3)危機具有兩重性:一是表明資本主義末日加速來臨;二是迫使政府改革調整的信號。
E.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事件,我們可以從中明白什麼有什麼收獲
明白:
1.資本主義是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
2.自由主義市場容易導致資本秩序混亂,加重危機程度。
3.良好的政治制度是緩解危機的重要手段
收獲:
1.加強政治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
2.政府幹預經濟,同時給予市場一定的自由空間。
F.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的影響
由於2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的發展包含著局限性和不穩固性,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發生後,各國統治者採取了以鄰為壑的短視政策,致命危機具有長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壞性。危機對全世界影響巨大,並給世界經濟發展留下深刻的教訓。 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使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結束了20年代出現的資本主義相對穩定局面。危機給各國勞動者帶來了巨大災難,激起了勞動人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使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情緒高漲。資本主義國家內罷工運動、群眾示威和農民運動重新高漲起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轉嫁危機的斗爭,出現了新的反帝高潮。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內迅速蔓延,法西斯組織相繼出現。各國統治階級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在經濟和政治上普遍加強了國家干預和專橫統治,日本開始實行武力擴張,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統治。 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關稅戰、傾銷戰和貨幣戰導致資本主義世界的不斷分化,出現了各種貨幣集團和經濟集團。1933年6月,66個國家在倫敦召開世界經濟會議,試圖穩定貨幣,實行關稅休戰,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團之間的對立越來越尖銳。在資源戰日益激化的情況下,資源自給率較低、金融力量相對薄弱的德、日、意逐漸相互靠攏,形成了法西斯集團;而壟斷了國際市場、資源相對雄厚的英、美、法面臨著法西斯國家的爭奪,逐漸捐棄前嫌,於1936年秋分別簽證了《三國貨幣穩定協定》和《三國黃金協定》,一定程度上調節了三國之間的經濟矛盾。兩種不同類型的帝國主義國家在經濟上的分化對立和重新組合,為以後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鋪墊了道路。 30年代的大危機給世界造成的損失和帶來的影響發人深省,給當今的世界經濟發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首先,它告訴人們,繁榮和危機總是密切相關、同時並存的。各國在發展經濟時,不僅要關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著眼未來,要確保經濟的持續發展。要清醒看到經濟發展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危機,防患於未然至關重要。 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政府、不同制度的國家要適應經濟的不斷發展,及時調整內部機制和政策,並不斷協調好國際關系,為經濟的持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 第三,經濟和金融危機一旦發生,各國政府和各國組織應承擔起各自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從而有效地遏制危機,防止危機的惡化,擴展和延續。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要從根本上摒棄以鄰為壑的自保政策和轉嫁手段,在區域經濟集團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的當今世界,國際合作尤顯重要。
G.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留給人類哪些深刻教訓
1929年一場空前的經濟大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隨即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場危機從1929年一直持續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影響到工業、農業、商業和貨幣金融各個部門。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40%,各國的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減少三分之二,美、德、法、英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幾百萬小農破產,無業人口顛沛流離。這是歷史上空前持久空前廣泛一次深刻的大危機,就時間而言以往的經濟危機一般都是十年左右發生一次,一至二年就過去了,而這次危機卻延續了四至五年之久,個別國家甚至長達六年,就範圍而言以前的危機一般只限於資本主義工業國,這次危機擴展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包括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次危機個僅限於工業,貿易,而且遍及農業和金融信貸等所有各行各業。
應答時間:2021-12-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H. 金融危機帶給我們什麼教訓和啟發
信用、債務永遠是危機的起點。筆者此前也反復強調過,所有的危機都離不開債務,而債務背後又是信用支撐。美國讓那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人也去買房、貸款,最終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人們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了流動性危機。而這還屬於微觀層面,等到流動性危機開始擴散時,便引發了正式的債務危機,最終釀成金融風暴。
而反觀國內,由於去杠桿,房企、債、P2P有些扛不住了,債務暴雷從以前的地方性小平台蔓延到國企、上市公司。所以,為什麼今年央行會降准和超預期釋放流動性,因為不這樣的話就必定會重蹈覆轍。然而在當時為了緩解危機、刺激經濟,四萬億計劃出世實屬無奈,而且一定程度上又恢復到了過去的粗獷型發展模式。所以這次當國內流動性危機顯現時,決策層只有未雨綢繆,推進艱難的結構性改革。把經濟結構優化,錢去該去的地方,做好「既要又要」,錯過了一次機會,不能再錯過第二次。
I. 從美國經濟危機中可以汲取哪些教訓
經濟建設要立足於國情,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急功求利
J.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教訓和啟示
一.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
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
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簡單商品經濟時期就已經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但這僅僅一種可能,經濟危機並沒有變為現實。只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才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直接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有計劃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這兩個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
三.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徵: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發生,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包括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階段。危機是上一個周期的終點,又是下一個周期的起點。在蕭條階段,生產處於停滯狀態,同時為復甦階段做准備。在復甦階段,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進一步緩和,社會生產逐漸恢復,並進一步發展,使經濟出現繁榮景象,形成高漲。高漲又使資本主義經濟各種矛盾加以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又爆發新一輪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性的物質基礎,是固定資本更新。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會擴張生產能力,引起生產高漲,為下一次生產過剩危機奠定物質基礎。
四.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教訓:
1.壟斷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徵。在現代資本主義中,少數實力強大的企業能支配各自的行業,通過限制產出和抬高價格它們能夠靠犧牲工人和小資本家的利益而使收入的再分配有利於自己。鑒於大資本家把較大份額的收入儲備起來,所以總的儲蓄額將增加;另一方面,為維持價格和利潤,大企業將只限於在本行業中進行投資,從而減少了可利用投資的出路,由於加大了需求缺口並同時減少了投資的機會,因此,從理論上講,壟斷將使停滯實際上成為不可避免的事。當然,實際上戰後的「壟斷資本主義」直到最後「一直享有長期的繁榮……在許多方面超過了它先前的歷史」。
2.國家力量與壟斷力量之間形成的對峙局面,可以調控。任何可以加強和指導發展因素的經濟干預,顯然在原則上都可排除停滯的威脅。比如,凱恩斯經濟學就宣稱國家不管是通過本身的開支還是通過刺激私人消費,均可使產出和就業達到社會期望的水平,從而最終決定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參看凱恩斯和馬克思條目)。消費不足論者也並不否認這種可能性。他們只是認為,由於現代資本主義的特徵是壟斷而不是競爭,因而這種干預並不是普遍可行的。壟斷會加劇資本主義停滯的趨勢,而當停滯出現時,國家就會通過刺激總需求來抵銷這種趨勢。但接著壟斷者將以抬高價格而不是以擴大生產和就業來與之對抗(就象各競爭的企業所做的那樣)。因此,國家力量與壟斷力量之間形成的對峙局面將導致停滯加通貨膨脹即「滯脹」(見「參考書目」14、5和13)。如果國家退出這場斗爭並採取緊縮措施,那我們就會處於衰退甚至是蕭條的局面。從這一觀點來看,由於國家不願同壟斷集團對抗,所以危機的出現本質上是一種政治事件。凱恩斯理論認為國家有駕馭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能力,而一旦認可這一前提,則危機的形成和擺脫就成了運用這一能力去實現政治目標的問題。因此,人們將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一項通過價格控制、調節和有力的經濟計劃來削弱壟斷勢力的政治方案,將擊中通貨膨脹的要害,而增加社會福利費用和提高工資則不僅使工人階級而且也會使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獲益(通過縮小需求缺口)。因此,假如能對國家施加足夠的壓力,那末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經濟矛盾就可以移置到政治領域並在政治領域內解決。
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動盪,給我們了深刻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