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湘鄉是怎麼樣的
湘鄉市 位於 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漣水中游。人口81.73萬,漢族為主。東漢置湘鄉縣,屬零陵郡。三 國吳改屬衡陽郡。南朝宋省連道縣入湘鄉縣,隋省湘鄉縣入衡山縣,屬長沙郡。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湘鄉縣,屬潭州。1952年析西南境置雙峰縣,析西境入藍田縣(因與陝西省藍田縣同名,後更名漣源縣,再更名漣源市)。1983年後屬湘潭市,1986年9月撤縣置湘鄉市,為省直轄行政單位。林產有松、杉、油茶、木瓜。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薴麻、黃花菜等。養豬、養魚普遍。主要礦產有石膏、錳砂、磷礦、鉀長石、高嶺土等。工業有冶金、建材、化工、電子、電力、機械等。主要產品有水泥、鐵合金、三氯化鋁、化肥等。名勝古跡有東山書院、岱子坪遺址、雲門寺等。
優越的區位條件:湘鄉位於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地帶,總面積2011平方公里,總人口90萬。湘黔鐵路橫貫東西,320國道穿市而過,正在修建的上瑞(上海---瑞麗)高速公路在湘鄉境內經過57公里。公路網路鄉村,通信聯結世界。
完備的工業體系:全市擁有企業3000多家、工業產品4000多種。七水硫酸鋅、氟氯苯胺、除塵器、皮革等工業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市正形成以建材、水泥、啤酒、機械、冶金、化工、電子、製革為龍頭的地方工業格局。
堅實的農業基礎:湘鄉屬亞熱帶暖溫季風氣候,光熱充足,四季分明。糧豬產量躍入全國「百強」,「一優兩高」農業初具規模,現有水產、水果、優質稻、經濟林、畜牧業5大類10多個省級以上商品基地。經濟作物主要有曬黃煙、蠶桑、棉花、桃、李、梨、西瓜、湘蓮、茶葉、大豆等。已探明礦藏有30多種,「棋梓灰岩」馳名中外,白雲石、礦石、石膏、鐵、錳等質優量多,還有金、銀、銅、海泡石等珍稀寶藏亟待開發。
豐富的旅遊資源:建於宋朝的雲門寺內有漢白玉石雕十八羅漢,栩栩如生;11米高的千手千眼鍍金觀音塑像,世所罕見,聲名遠播東南亞;「東台起風」的東台山已建成國家森林公園,使人流連忘返;孔廟大成殿、伏虎井、觀音閣等20多處古跡思幽;湖面達47平方公里的水府廟水庫風光秀麗。湘鄉豐富的旅遊資源已與韶山、南嶽山連成一條得天獨厚的旅遊熱線。
為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者,湘鄉市政府制定了《關於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的若干規定》、《關於加快工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規定》,發布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招商項目,如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綜合開發高蛋白飼料稻、年產30萬噸啤酒、礦泉水擴建工程、水府廟庫區綜合開發等,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優惠的政策、寬松的環境、優質的服務,讓投資者高興而來,載利而歸。
湘鄉市總面積2003平方千米。總人口89萬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駐地郵編:411400。行政區劃代碼:430381。區號:0732。拼音:Xiangxiang Shi。
❷ 南方最適合種植什麼那些是直接經濟產業如何種植
可以考慮發展桉樹。
湖南省桉樹發展幾個關鍵問題
(湖南省林業廳副廳長 趙愛群 在全國桉樹耐寒品種研究會暨《八五》科技攻關總結會上的講話(節選)。)
1 湖南省桉樹引種的基本情況
1.1 引種歷史和經驗教訓
我省在建國前主要是鐵路部門作為護路樹種在京廣鐵路沿線栽植,五十年代,林業部門從廣東和廣西引進多種桉樹開始試種,到六十年代中期掀起了種植桉樹的熱潮:鐵路部門為就地解決枕木在長江以南各鐵路沿線全面種植桉樹,林業部門作為用材樹種、公路部門作為綠化樹種在全省各地推廣種植,並營建了桉樹苗圃和樣板林。七十年代後期以來,我省加強了桉樹的引種研究和試驗示範,到目前為止,我省大部分縣市有桉樹分布,保存面積加上「四旁」植樹近5萬畝,保存較多的有婁底、零陵、衡陽、郴州、邵陽、長沙、湘潭等八地市;保存數量較多的樹種為赤桉及其變種,其次為廣葉桉、大葉桉、直桿蘭桉、野桉、斜脈膠桉、葡萄桉等,在赤桉中表現較好的種源為四川渡口、江西貴溪,雲南開遠等過渡性種源。
我省保存下來的桉樹經歷了多次強度低溫的考驗,表現出很強的耐寒性,如新寧縣的赤桉經歷了-8.8℃、衡陽市郊的赤桉在4年生時經歷了-7.9℃、湘北華容縣3年生赤桉經歷了-9.6℃低溫及連續9天的冰凍天氣。並且在立地條件差、缺乏管護的條件下表現出固有的速生特性。如婁底市5年生赤桉,樹高達18米,胸徑28.1厘米;9年生赤桉,樹木同17米,胸徑36厘米;湘鄉市14年生赤桉,樹高17.5米,胸徑34.6厘米;衡陽市24年生赤桉,樹高26.6米,胸徑52厘米。近幾年,中南林學院及我省的林業科研、推廣單位共引進桉樹40多種,其中在資興東江庫區栽植的巨尾桉,3年生平均胸徑10.7厘米,平均高12.1米,每公頃蓄積量達63.04立方米。
我省引種桉樹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有極其深刻的教訓,那就是50-60年代大規模引種的桉樹,大多數毀於1976年的嚴寒。主要原因是未作樹種選擇和引種試驗。在遭受寒害後,又未作科學分析就簡單地對整個桉屬樹種予以全盤否定,結果一些耐寒的未凍死的桉樹也被吹伐掉了,使桉樹的發展嚴重受挫,這是我省引種桉樹的一大教訓。
1.2 積極開展桉樹引種試驗和良種選擇工作
我省在桉樹遭受寒害後,並沒有放棄引種桉樹的努力,成立了全省桉樹研究協作組和省林學會桉樹專業委員會,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多內容多形式的桉樹引種試驗和選擇工作。
1.2.1 中南林學院牽頭,開展桉樹優良樹種和優良種源的選擇,為我省及中亞熱帶地區選擇樹種及種源一級的良種,這個工作得到了林業部桉樹研究開發中心的大力支持,並列入了國家《八五》科研攻關計劃。現已從國內外引進許多樹種和咱源,在全省各地布置了試驗,正在進行觀測和分析工作。
1.2.2 薪炭能源樹種的選擇研究。這是由我省林科所承擔的省科委重點科研計劃項目。該項目以湖南大多數科屬樹種為選擇研究對象,通過栽培試驗和測試,已有跡象顯示有多種桉樹是理想的高能薪炭樹種,最後的研究將表明湖南的薪材樹種將是以桉樹、馬尾松、櫟類為主體構成。
1.2.3 赤桉耐寒優良個體的選擇。我省處於中亞熱帶,是我國目前桉樹發展的北緣地區,並由於東、南、西三面環山向北敞口的地形,冬季北方的寒流容易侵入滯留,所以我省冬季低溫比同緯度的其他地區低,是一個發展桉樹很有成功希望、也有失敗風險的地區,關鍵要看有沒有耐寒適生的良種。為此,我們用極端低溫篩選法,以在我省引種多年表現較為耐寒的赤桉樹種為選擇對象,從經歷多次強低溫而保存下來的植株中選擇最耐寒的個體。我們認為這種方法從選育到生產上利用周期短,可較快解決近期發展的良種問題;同時,在本土選擇出來的耐寒良種,用於本土發展成功的把握較大。這項工作關系我省桉樹發展的大局,由我廳成立全省耐寒桉樹良種選擇領導小組直接抓這項工作,全省制訂統一的選擇方案,並向各地市下達了文件對選擇工作作了規定,從1988年以來,每年都召開全省的桉樹選優會議和組織桉樹優樹驗收工作。桉樹資源較多的八個地市均組織了專業隊伍,開展桉樹選優工作。全省選擇出耐寒優樹89株,於1994年通過技術鑒定,現正在建立無性系采穗圃和種子園,現已收集到52株。通過無性系鑒定試驗,不久就可在生產上利用。這項工作也得到林業部桉樹研究開發中心的大力支持,列入了國家科研攻關計劃。
1.2.4 開展了桉樹豐產栽培研究和試驗示範。我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承擔了國家《八五》科研攻關項目的子專題《赤桉密度與施肥、密度結構組合》和林業部重點推廣項目《赤桉、大葉桉豐產栽培技術推廣》,中南林學院、衡陽市、株洲市林科所、長沙市、資興市林業局等單位承擔了省科委的重點科研項目《桉樹中試培育示範》。在我省中南部各主要立地類型區建立了試驗點和示範基地。各試驗示範項目均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中《桉樹中試培育示範》項目即將進行技術鑒定。
2 我省發展桉樹的設想
總的指導思想是:積極穩妥、定向培育;擇地適樹、分類指導;良種先行、無性利用。
2.1 積極穩妥,定向培育
我省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桉樹這類短周期工業用材林,而且已具備了發展桉樹的基本條件和引種基礎,通過努力是可以大面積發展成功的。所以要積極努力發展,但因為有冬季低溫這個不利因素,所以又要謹慎穩妥和有步驟的進行。我們計劃分兩步走:
第一階段,即《九五》期間,是選育良種和試驗示範階段,要選育出適合我省發展的良種,建立種子園和無性系采穗圃。進一步開展豐產栽培方面的試驗,並建立豐產示範基地。
第二階段,即《九五》後到2010年,是大規模高速發展的階段,要在現有面積的基礎上發展各種桉樹林50萬畝。
我省目前造紙原料主要是蘆葦(40萬噸/年),馬尾松林(30萬噸/年),其它為楠竹、紅麻及草類原料如麥草、稻草、冬茅桿、龍須草等,以闊葉林為原料的造紙業還是空白,要提高紙種品位和經濟效益,必須尋求桉材這種高質量的原料來替代或補充。我省年產煤3000多萬噸,其中鄉村集體和個體的開采量佔51%,小煤窯多,消耗木質坑木就多,年需70萬立方米以上,幾乎全賴馬尾松,發展桉樹可降低採挖成本,也可緩解馬尾松資源的過量消耗。我省有不少人造板企業由於原料的缺乏而陷入經濟危困之中。我省有1600萬人常年缺柴燒,其中缺柴6個月以上的佔52%,急需發展萌芽力強、熱值高、一次造林再多次利用的薪材樹種。
根據我省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我省桉樹定向培育的目標是:發展紙漿原料林10萬畝,煤炭坑木林10萬畝,人造板原料林5萬畝,薪炭林20萬畝,防護林和水土保持林5萬畝。除現有的5萬畝新造林45萬畝。
2.2 擇地適樹,分類指導
我省在貌類型復雜,不同的地貌類型存在著嚴重的氣候生態差異。必須根據立地類型選擇栽培樹種。所以我省發展桉樹的總體布局是:
湘南南部重點發展區。這個區域大致位於永興——永州線以南各縣,該區為典型的亞熱帶闊葉林區,極端最低氣溫常年在-5℃以上,少數地方出現過-8℃,但這種低溫出現的年頻率極低。水熱豐富,有利於桉樹的生長和發育。在這個區域的丘陵地帶發展赤桉、巨尾桉、巨桉紙漿材、碎料板材短輪伐林。低山丘陵區發展巨桉、巨尾桉、鄧恩桉坑木林。低山區發展鄧恩桉、巨桉、巨尾桉、尾葉桉等大徑材林。山地發展二棱桉、紅桉坑木紙漿材林。
湘中丘陵盆地為我省發展桉樹的第二梯度區。在湘中南部的紅壤紫色土丘陵盆地即衡陽、火陵、衡南、祁東、祁陽、永州、耒陽、永興等縣市。該區≤-5℃低溫年均0.3-1.2天,極端最低氣溫-6.4—9.3℃,但出現的年頻率極低,該區人口密集,工業用材和民用材緊缺,在該區的盆地丘崗區栽植赤桉、鄧恩桉、巨桉等短輪伐期碎料板原料林丘崗栽植赤桉、鄧恩桉坑木林,其餘地方發展赤桉薪炭林。在湘中漣邵一帶,是著名的煤礦區,該區盆地明顯,≤-5℃低溫年均0.6—1.8天,極端最低溫-9.9—12.1℃,本世紀以來有6個縣出現過一次-10℃的低溫。該區主要發展赤桉坑木林和薪炭林。在湘中北部紅壤丘崗盆地即寧鄉、望城、瀏陽、株洲、湘潭、湘鄉、衡山、衡東、攸縣、茶陵一帶、≤-5℃低溫年均0.6—1.5天,本世紀以來有7個縣出現過-10℃以下低溫。該區主要發展丘崗赤桉水土保持林、薪炭林或赤桉與櫟類、松類混交林或赤桉、鄧恩桉碎料板原料林。
湘北濱湖區。該區冬季氣溫低,主要作為我省桉樹寒凍馴化篩選區,並適度規模營造赤桉、鄧恩桉、多枝桉「四旁」綠化林及薪炭林。
2.3 良種先行,無性利用
耐寒良種是我省發展桉樹的首要問題,這方面我們已經作了一些工作,今後我們還要下功夫解決這個問題。由於桉樹易於雜交,實生林分化大,所以要在良種的基礎上無性利用於生產,做到早期速生和短輪伐利用
❸ 湘鄉最適宜的養殖業
雙峰簡介 一、地形地貌 雙峰縣地形輪廓為東部中低山環繞,南境低山連綿,西端山地崛起,北部丘陵起伏,中部崗盆寬廣。縣境山脈走向分為西北,東南兩支。海拔最高點818.8米,位於紫峰山仙女殿,最低點海拔64米,位於縣東北漣、測水匯合處的江口河谷。境內地貌形態復雜,呈四周山丘崛起、中部崗平相間的立體輪廓;類型多樣,呈山地連片、崗丘交錯、平地綿展的組合;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大體分為五區,即西部山地區,中部風盆區,北部丘陵區、東南及東北山地區。 -------------------------------------------------------------------------------- 二、水系分布 雙峰縣位於湘資兩大水系的分水嶺處,是湘江二、三級支流上游。境內分兩大水系,以九峰山、牛立寨、紫雲山、白石峰為分水嶺,將流經我縣的漣水、測水、涓水分為東西兩大水系。全境共有長5公里的河流49條,總長655.6公里。其中漣水水系42條,流域面積1503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87.6%;涓水水系7條,流域面積203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1.85%;其餘0.55%為蒸水水系。縣內主要河流測水,為漣水的一級支流,從青樹坪鎮旺村入境,流經側石橋、湄水橋、永豐、灣頭、街埠頭,於江口匯入漣水,全長105公里,境內流程65.2公里,流域面積1347.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89‰,多年平均流量2819立方米/秒。 -------------------------------------------------------------------------------- 三、氣候氣象 雙峰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寒潮頻繁,氣溫變化劇烈;夏季暑熱期長,伏旱明顯;前秋乾旱頻繁,後秋天氣多變;冬季嚴寒期短,陰睛少雨天多。全縣年平均氣溫17.0℃,年降水量1200至1350毫米,年日照1500至1600小時,無霜期260至300天。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21.75億立方米,地表徑流9.1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容水量2.627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1.3億立方米。 -------------------------------------------------------------------------------- 四、自然資源 雙峰縣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常見的農作物及茶果資源有34科84屬1700多個品種;養殖業動物資源有家畜家禽兩大類100多種:水產養殖資源有60多種;全縣森林資源有128科820餘種,鄉土樹種43科14種,尚存古老、稀有、珍貴樹種20餘種。 境內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分布廣。已查明的有27個礦種,99個礦點,其中金屬礦有黃金、鉛鋅、鎢鉬、銻鉬、鐵、礬、銅等;非金屬礦有煤、石膏、黃鐵、大理石、花崗岩、陶瓷土、耐火粘土、碳、磷、鉀、重晶石、硅石等。位於全省前10位的礦產有:石膏、大理石、黃鐵、煤、耐火粘土、黃鐵礦等。 風景名勝 紫雲峰 距縣城東24公里,在荷葉、白碧與沙塘三鄉交界處。海拔818.8米,是域內第-高峰,峭壁禿頂,獨有兩巨石兀立其上。相傳宋神宗熙寧年間(1088~1073),黃氏二女修貞於此,百日升天,石上留有"仙女鞋印"。清嘉慶丁卯(1807年),里人鳩修仙女殿於其上,石牆鐵瓦,結實堅厚。殿房於1958年拆毀。 -------------------------------------------------------------------------------- 銅梁山 原名昌山。距縣城23公里,在井字鎮與湘潭縣交界處,因有一字形平脊嶺橫卧雷祖殿、鷹尖石兩個"巒柱"上,形似銅梁而得名。有周公寨、劈山寨、雲牌寨、野雞寨、麂角寨、黃牛峰聳立周圍,層巒疊嶂,美不勝收。主峰靈應,海拔755.l米。是域內第二高峰,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一。北面峽谷內,有飛瀑兩疊,懸瀉300米,如銀練掛空。 -------------------------------------------------------------------------------- 白石峰 距縣城19公里,在沙塘鄉與井字鎮交界處。海拔754米,為域內第三高峰。奇峰特立,峭壁懸崖,溪流陡絕。明代學者王船山、夏汝弼曾游峰寫記。清代易祖謙吉登峰賦詩贊美:"巍峨天半矗丹梯,漸入雲霄莫與齊;拾級偶然登絕頂,回頭不覺萬山低。" -------------------------------------------------------------------------------- 九峰山 距縣城30公里,在馬鞍鄉、荷葉鄉與衡陽縣交界處。因九峰並列故名,海拔750.4米。為域內第四高峰,稱"南嶽七十二峰之少祖"。東側有古鑼坪,唐時僧人定靜、慧極建定慧庵於此,為湘衡佛教發源地之一。其東北有鐵釘寨,唐末有一蔡姓農民,渾號"冒角牛",在此聚眾起事,打富濟貧,後人立石廟以祀。定慧庵前有始植於唐代的三棵銀杏樹和一棵皂角樹,胸徑均在1.4米以上,高超27米。至今仍然枝葉婆娑,青翠欲滴。對面飛形山巔有七棵古松。直插雲表。 -------------------------------------------------------------------------------- 黃巢山 距縣城18公里,在沙塘鄉與井字鎮交界處。兩邊群峰突起,北接雞冠寨,南聯白石峰,東西各有7-8公里的峽谷。深溝幽壑,懸崖陡壁,是湘衡咽喉,地勢險要。唐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率兵出廣州,破衡州,經湘鄉趨長沙,曾扎營於此。黃巢部下鑿石開路,為民除害,深受群眾歡迎,故留名紀念。後在東面山溝修?quot;劍塔",1958年修梓荷公路經此,塔被拆除。 -------------------------------------------------------------------------------- 仙神寨 又名仙潭寨、仙人寨。距縣城l0公里,在湄水鄉仙神寨村。因西坡有仙人窟故名。四面環山。中有2萬多平方米盆地。清咸豐五年(1855),在太子天國運動影響下,衡陽洪羅廟的天地會,以陳德標、李三元為首,在高漢聚眾起義,前鋒伸入寨內,沿峰築牆,墾田漁獵,與官府抗衡。咸豐九年(1859)七月,清督辦團練即補道朱孫貽,扎飭湘鄉士民,公舉仙潭寨寨長,完善寨堡建設,補築成高3米、寬2米,長達5000多米的城垣,建東南西北四門,南置信號台,加固東西兩隘寨門。光緒二十年(1894),牢田農民朱老八、鄧金弼等為首組織起事,也曾退駐寨內。後寨門逐漸毀壞,城垣至今尚存。 -------------------------------------------------------------------------------- 芒擔石 距縣城32公里,在豬婆山主峰插花嶺南麓小溪旁。有兩巨石夾溪對峙,各寬100多米、高170多米,相傳是仙人用芒竿擔來的,夜晚常有仙人吹笙其唱。清乾隆年間(1736~1799),鴻臚寺正卿鄧文泮曾往游作記。 -------------------------------------------------------------------------------- 寧家山 距縣城30公里,在杏子鄉與湘鄉縣交界處。群峰筆立,狀如荷花,故又名蓮華山。南有山角寨,四周陡峭,僅一羊腸小道可登。相傳唐時劉大洞在此得道升天,明時建蓮花庵於此。明末舉人劉象賢在此築堡避兵。清同治九年(1870),哥老會首領賴榮甫。聚眾起義。曾營兵於此。1949年夏,中共湘鄉工委書記劉資生,組織地下武裝--湘中一支隊五團,也迂徊其間,出擊國民黨軍隊第七十一軍。 -------------------------------------------------------------------------------- 古 遺 址 商代灰坑遺址 距縣城8公里,在大村鄉星星村吊牛坪,面積約250平方米,已暴露灰褐色文化層,含飾弦紋、拍印方格紋等紅衣灰陶殘片。 戰國灰坑遺址 距縣城7公里,在梓門鄉子母橋至胡家畲一帶,面積約5000平方米已暴露褐色細沙土文化層,含飾繩紋、帶繩文、方格紋等泥灰陶、夾沙陶片。 ------------------------------
❹ 湖南的主要農作物有哪些
湖南的主要農作物有稻穀、茶葉、棉花等。
湖南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自古就有「魚米之鄉」和「湖廣熟、天下足」之說。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糧食、棉花、油料、薴麻、烤煙以及豬肉等均位居全國前列,其中稻穀產量多年為全國之冠,薴麻、茶葉產量分別居全國第1位和第2位;
湘蓮具有3000多年歷史,產量居全國首位,安化黑茶是中國世博會十大名茶之一,君山銀針是中國黃茶珍品。
2018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747.9千公頃,比上年減少231.1千公頃。其中,早稻面積1238.2千公頃,減少210千公頃;中稻面積1472.5千公頃,增加181.2千公頃;晚稻面積1298.3千公頃,減少200.9千公頃。其中,夏糧51.4萬噸;早稻755.5萬噸;秋糧2216.0萬噸。
(4)湘鄉最適宜種哪些經濟作物擴展閱讀:
湖南的主要農產品在中國佔有重要位置,糧食產量居中國第7位,稻穀產量居中國第1位,薴麻產量居中國第1位,茶葉產量居中國第2位,柑桔產量居中國第3位。
著名土特產有黃花、湘蓮、生薑、辣椒等。畜牧業和養殖業產量也位居中國前列。在家畜家禽中,以寧鄉豬、武岡銅鵝、湘東黑山羊、臨武鴨等,最為著名。湖南水產品生產的天然條件較好,魚類資源共160種。經濟價值較大的水生植物有蓮、菱、席草、蒲草和蘆葦等。
❺ 種什麼經濟作物好
一、適合山地種植的經濟作物
山地若是面積廣泛,可種植葯材一類的作物。例如玉竹或者金銀花等,收益很不錯。另外,還可種植水果類的,像是桔子,櫻桃,楊梅,桃樹等一些常綠樹木。若是想近期就可看到收成,更建議種植季節類的蔬菜。
二、適合北方種植的經濟作物
北方的天氣相對寒冷,適合種植一些耐寒的果樹。不過蘋果,梨等大宗水果就不建議再發展了,可栽種第三代水果,效益比較高。還可種植特種玉米,投資小,收益大。此外,也可種植蘑菇,高棚蘑菇或者高溫蘑菇效益都很可觀。
三、適合南方種植的經濟作物
南方氣候適宜,可種植的經濟作物很廣泛。像是蔬菜,花卉以及果樹類的都可以。其中蔬菜可種植西紅柿,苦瓜菜豆等。花卉類的有含笑,玉蘭,茉莉等。果樹類的有龍眼,板栗以及柑桔等等。
我們這,有一個人包了200畝田地,都是用來種植甜棒子,一年賺個十萬塊錢毫無壓力,前提是你要低價租地,高價賣,這樣才能賺到錢,因為我這就城裡特別近,大多數人都外出打工,就把地免費租給包地的,正因為如此,他才會賺點辛苦錢。不然,他就是干賠本賺吆喝。
除了種植玉米,還有就是大量種植西紅柿賺錢。西紅柿扣大棚,一年下來也能賺幾萬塊錢呢,在鄰村,就有一個人家,種植了好幾個大棚的西紅柿,他家就是搞批發,所有大車都到他那裡去裝貨。人家不零賣,小三輪去了,人家連理都不理。
記得有次我們出於好奇,就去他的大棚參觀了一下,裡面真的是很忙碌,一個大車接一個大車的,從表面上看人家生意真的是好的不行。看來種植西紅柿確實靠譜,只不過是需要有銷路才可以,不然它會不會砸手裡?現在用大車賣東西,就是受歡迎,不知道為什麼。
西紅柿炒雞蛋,涼拌西紅柿,西紅柿雞蛋面,看看市場里,西紅柿多麼炙手可熱。所以,種植西紅柿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只不過大棚投資好像有點大,這個要多久才可以回本?做的好,一年左右就能回本,這個西紅柿比較穩定,你只需賣第一季,肯定能賺到不少錢。
❻ 適合湖南種植即有觀賞性又有經濟效益植物有哪些
適合湖南種植即有觀賞性又有經濟效益植物有:鵝掌楸,銀杏,玉蘭,懸鈴木、巨紫荊、金銀花、百合、金錢草、藏紅花、蘆薈、茉莉、荷花、虞美人等。
其中銀杏樹是一種果材兩用的優良樹種,樹型高大美觀,也是優美的觀賞樹種。銀杏對土壤的適應性強,耐酸、耐鹼、耐旱,壽命長達數百年,甚至千餘年,群眾稱之為「公孫樹」。果實富含白果酸及白果醇,營養豐富,可供食用,也可入葯,葉能製造「冠心酮」等葯,又可用作水田肥料和殺蟲劑。其木材輕柔具韌性,紋理細致,不易翹裂,是建築、工藝、傢具的良材。
銀杏的栽植和管理
1、成片栽植銀杏的園地,宜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開闊地,凡低窪潮濕、鹽鹼重和土壤粘重處都不宜建園。
栽植距離一般可按4米——5米株行距,如實施計劃密植的可進一步縮小株行距。興建的銀杏采葉園則實行高度密植,株行距僅0.7——1米。四旁零星栽植的銀杏樹,多能形成大樹冠,株行距可擴大到6——8米。
銀杏根系受傷後恢復生長慢,樹苗越大,恢復生長的時間愈長。栽植移苗是要盡可能少傷根系,以免拉長緩苗期,影響生長和結實。
2、銀杏樹生長緩慢,加強土壤肥管理,可加速生長,根據樹體生長情況初酌情量增施基肥外,在萌芽前追肥1-2次,以促進新梢生長,施入「沃葉復合肥」或「沃葉水溶肥」。
銀杏忌濕澇,雨季應注意地面排水。
❼ 湘西地區適合種植什麼經濟作物
❽ 湘鄉市潭市鎮地理條件及環境狀況
潭市鎮隸屬湘鄉市,為湘鄉名鎮,是一座百年老鎮。
潭市鎮地處漣水河北岸,湘鄉市中部,距湘鄉市城區20公里。東與泉塘鎮毗鄰,西與棋梓鎮接壤,南與山棗鎮相望,北與月山鎮交界。鎮域區內交通十分便利,湘黔鐵路、潭邵高速公路、婁湘公路橫貫鎮境,交通發達。全鎮交通通達率達到94%。滬昆高鐵也經過本鎮,上瑞高速潭市出口也已正式通車。
潭市鎮歷史悠久,物資豐富。自古以來以種養業與手工作坊為主,且比較發達。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更加迅速,農民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
湘鄉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有「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一說。湘鄉處於湘中丘崗向湘江河谷平原的過渡帶,為雪峰山東北余脈和越城嶺北端余脈所夾峙。西部和南部較高峻,東部和北部較平緩。最高點是褒忠山的三尖峰(又名白沙井山),海拔802米,最低處於漣水出境處的新研文佳灘附近,海拔41米。
氣候特徵:湘鄉靠近北回歸線,是較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土地肥沃,溪河密布,作物生長期長。
年平均氣溫17.3℃,1月份最低為4.9℃,7月份最高為29.4℃。極端最低為-8.1℃,極端最高氣溫為40.2℃。年均日照時數為1640小時,年均降雨量1312.8毫米,最多年1806.4毫米,最少年937.7毫米。全年降水集中在4—6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