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國統一有什麼影響
秦國統一對後世有巨大的影響:
1、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在此之前,中國地域內有許多分封的國家,各國有自己的國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對各諸侯國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諸侯國之間常發生戰爭,極大的影響了經濟的發展;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度,設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縣、鄉、亭、里等多級管理基層結構;這樣的管理結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延續。
2、統一文字、貨幣。在此前,各國使用的文字不同,來往的文書經常相互之間不能看懂,對國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時強制統一成一種文字,這套文字作為中國唯一規范的文化一直用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使用;各地區使用的貨幣也不一樣,有圓形的、刀形的、鏟形的,還有貝殼、龜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將貨幣統一金和為外圓內方的銅幣,這種銅錢直到沿用兩千多年後的清朝。
3、統一度量衡。什麼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單位五花八門,比如說,你想買一尺布,到其他地方連一尺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或者這邊的一斤米,到那邊的稱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種單位了;秦始皇時規定了統一的長度單位,叫分、寸、尺、丈。這些名稱現在還在使用;量具容積的單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單位叫銖、兩、斤、石,這些單位也是到現在還在使用。銖是由於銅錢的重量是以銖計的,如半兩重的銅錢叫5銖錢,後來把「1銖」叫做「1錢」了。現在還是10錢=1兩。
4、修建馳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連接全國各郡縣的道路(相當於現在的國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強了各地之間的聯系。
5、修建長城,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給我們留下了一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六、開拓邊疆。在中原各國相互征戰,無暇北顧的時候,匈奴乘機南侵,攻掠秦、趙、燕三國的北方邊地;秦始皇兼並六國後,派數十萬大軍萬大軍北伐,擊敗了匈奴,穩定了北方邊疆;南攻嶺南的百越,把兩廣並入到中國的版圖之中。
B. 秦國統一中國後做了什麼
一、秦統一中國後,做了以下幾件大事:
1、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避免天下再度陷入諸侯混戰的局面。
2、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建立標准化生產制度。
3、修長城、靈渠、馳道等利國利民的工程。
4、打擊匈奴,解除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5、平定百越,使現在的廣東、廣西變成中國的領土。
其中,郡縣制,打下了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基礎,之後每個朝代都執行秦朝的制度。
二、歷史意義:
秦統一中國,結束了連年諸侯混戰的亂局,減少了戰爭,使國家能夠穩定低發展,百姓少受戰亂之苦。面對游牧民族等外敵,也可以集中力量進行對抗。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國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具有空前的重大的歷史意義:
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接受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在我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從此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從這一意義講,沒有秦,就沒有漢、唐、元、明、清,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2、統一為中國的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3、為了鞏固統一,秦始皇創建了一整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並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鞏固統治,這一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因此也就成了千古一帝。
C. 秦朝統治經濟方面改革措施上有哪幾個方面
書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全國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里,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度同制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萬下幣,統一為圓形方空,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准,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准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准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一畝。這一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在這方面,秦王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里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凈,施於後嗣」(意謂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從公元 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總結作為】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
1.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2.廢封國,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3.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4.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5.焚書坑儒,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D. 秦統一六國後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有何發展
政治上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以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 政治 開創 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封建帝制 一直沿用到清末
思想文化 焚書坑儒 統一 文字為隸屬 使得思想得到統一 度量衡
經濟方面 重農抑商 使農業發展 統一貨幣單位 廣修渠道和驛站 交通進一步發展
另外還有個軍事方面 修建長城對北方游牧名族加強抵抗
E.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政治,思想文化,經濟方面採用了什麼措施
1、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1)他為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2)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4)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墮毀舊東方各國的城郭,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2、他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這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 (1)在經濟上,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2)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為秦朝的專制主義統治製造神學根據。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4)始皇三十四年,又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3、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疆域統一、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陰山以北;(2)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3)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4)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僅遷至咸陽者即達十二萬戶。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十二個金人,陳列在宮殿之前
F. 秦滅六國後的經濟發展
回顧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創造了很多浩盪的工程和歷史,如兵馬俑、秦朝高速路、水利工程等無一不為後代提供極大的便利和超越歷史的紀念品,但是作為唯一體現價值的錢幣卻鮮有人知,殊不知當時流通民間的錢幣五花八門,甚至每個地方的銀兩都不一樣,對於發展經濟極其不利,至此秦始皇下令統一經濟,鑄造秦半兩。
眾所周知,秦始皇一統六國,開創了中國統一的新紀元,雖說在位時間並不長久,並且有史料記載秦始皇在位期間極為殘暴,經常展開大屠殺之類的!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的,就是秦始皇的治世之才!秦始皇開創了很多歷史,為往後的封建社會發展提供了很多的借鑒經驗,因此,十分多人崇拜這個千古大帝,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古錢幣這方面,秦始皇也有他的獨特貢獻!秦國統一之後,為了避免不同國家統治遺留下來的雜亂無章的問題,更好的統一全中國,對於文字、車軌、度量衡與幣制都有了統一!秦國地處西北地區,秦始皇因此非常注重邊陲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尤其是與西亞、中亞這些國家的貿易往來,為了方便商人們進行交易,秦朝便下令進行了鑄幣!由此,便出現了秦半兩!秦半兩的「半兩」二字,書體的特點是結體統一、篆法圓摶,筆畫平直而勻稱,書寫比古文要簡便得多。這在書法發展史上、在漢字規范化上,無疑是很大的進步。
秦半兩和漢半兩的區別,秦朝建立以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統一了法律、文字、度量衡,廢除了原六國的刀、布、貝等貨幣體系,以秦「半兩」圓錢為法定貨幣,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況。將秦戰國時行用的圜錢半兩及原有的貨幣制度和政策推進到全國各地,規定:「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銅錢仍以「半兩」為名,後人稱之為秦半兩,以其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即「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實現了我國貨幣形制的第一次統一。
G. 秦朝建立後經濟的發展情況
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第二,統一度量衡;第三,統一貨幣;第四,統一車軌、馳道。教師在講述「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時,要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階級統治的經濟基礎。封建政權保護土地私有制,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組織,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從而鞏固其統治。同時,也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賦稅負擔。小字部分關於秦朝依戶籍征發賦稅與徭役,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不必講解。講「統一度量衡」時,可讓學生看《銅權》圖,指出「權」就是秤錘。在介紹統一度量衡的情況後,指出它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便利了經濟交往和發展。講到「統一貨幣」時,可讓學生看《秦半兩錢》圖,指出圓形方孔錢的形制,為後來歷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講到「統一車軌、馳道」時,教師可介紹秦修築馳道的情況,指出秦朝1尺相當於今25cm,6尺等於1.5m。「車同軌」對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H. 秦朝的主要經濟政策是什麼
秦朝的主要經濟政策有:
1.統一貨幣
秦始皇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和輕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秦國舊行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2.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
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可能還有舊趙境內,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修馳道,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對於後世影響極大。
3.土地制度
商鞅變法以後,按畝納稅,秦國的經濟體制就全面轉入「耕戰」。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但統一全國後類似的制度似乎並未取得顯著效果。
秦始皇使黔首自實田,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借這個命令,不僅得以合法佔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種手段兼並農民的土地。土地被兼並的農民,不得不以「見稅什五」的苛刻條件耕種豪民之田。
4.戶籍制度
早在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78]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律載明遷徙者當謁吏轉移戶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統治時期,戶籍制度趨於完備。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令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據雲夢秦簡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載明戶籍,以給公家徭役,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家征發力役的依據。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實田」,即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土地載於戶籍,使國家征發租稅有了主要依據。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容,戶籍制度也就遠遠超過「告奸」的需要,成為國家統治人民的一項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級爵,以賞軍功。
國家按人們的爵級賜給田宅,高爵者還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權(見爵制)。爵級載在戶籍,所以戶籍也是人們身份的憑證。
秦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商鞅變法建立了「什伍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 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
這種嚴苛的法律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國家直接控制了全國的勞動力,保證了賦稅收入。統一後秦國將此推廣至全國。類似的保甲制度和戶口制度一直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
5.重農抑商
秦朝自「商鞅變法」後,嚴格限制商業的發展,主要措施有:在集市收取高額的市場租金;在主要道路關卡收取高額的關稅;對商人編商籍(類似工商登記);若商人破產則將被收編為國家苦役。這些措施實施後,使得商人的可預期利潤遠低於農戶,於是自由商人自行消亡。
6.鹽鐵國營
秦朝的主要基礎行業是鹽、鐵的開采和販賣,秦朝令民間商人不得從事此類行業,而統一由國家行政官僚經營,負責全國各地的鹽、鐵開采和出售。
秦統一中國後,將以上制度推廣至全國。這些制度在中國仍存有普遍的痕跡,或者部分機制仍在起作用。如類似的保甲制度和一直到無君主的中華民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而戶口制度,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人口登記制度。
I. 商鞅變法在秦統一後有什麼發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對此後秦國以及秦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雲夢出土的《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秦律》也多處講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秦律》也把鎮壓「盜賊」放在首要地位,並對輕罪用重刑。例如盜取一錢到二百二十錢的要「遷之」,盜取二百二十錢以上和六百六十錢以上要分別罰作刑徒,盜牛者要罰作刑徒,盜羊或豬的也有相當的懲處,甚至偷采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即罰處徭役三十天)。對五人以上的「群盜」則追捕處罰更嚴。同時《秦律》還有許多對各種逃亡者追捕處罰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