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發展階段論的介紹
首先提出經濟發展階段論的是歷史學派先驅F.李斯特,他將發展階段分為:①狩獵狀態;②游牧狀態;③農耕狀態;④農工狀態;⑤農工商狀態。這是在斯密的三階段劃分的基礎上,加上了後兩個階段。目的在於明確當時德國國民經濟所處的歷史的落後地位,和它所應採取的保護主義的經濟政策。李斯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論是為振興德國產業資本、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其後舊歷史學派的B.希爾德布蘭德(1812~1878)則提出了經濟發展階段的三分法,他以財貨的流通形態為標志,將經濟發展階段分為:①實物經濟;②貨幣經濟;③信用經濟。他的「實物經濟」是指物物交換的經濟;「貨幣經濟」是指近代市民社會,包含有資本主義經濟一切特徵的經濟階段。由於「貨幣經濟」階段產生了種種的弊害,他認為「信用經濟」是可以解除「貧困」的理想的經濟狀態。他的這種劃分在理論上早已沒有任何影響。但他所用的「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概念,直到現在仍被沿用。
2. 李斯特的保護貿易學說有什麼特點求解!!謝謝
保護貿易的理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的貿易理論。它是其次,李斯特指出古典學派自由貿易學說忽視了各國歷史和經濟上的特點。
19世紀初期的德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業國,雖然工業已獲得較迅速的發展,但其發展水平遠比工業革命已經完成的英、法兩國落後,而且與已進入工業革命階段的美國和荷蘭等也存在相當差距。德國受到英、法等國自由貿易政策的沖擊,大量廉價商品湧入德國的市場。因而怎樣擺脫外國自由競爭的威脅,保護和促進德國工業的發展,成為德國工業資產階級的迫切要求。李斯特的保護貿易學說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
(2)德國的李斯特提出了什麼經濟理論擴展閱讀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歷史學派的主要先驅者,保護貿易的倡導人。他將漢密爾頓的保護幼稚工業理論加以發揚,綜合成為一個更為系統和完整的理論體系,而被後人推崇為保護貿易理論的鼻祖。其主要著作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該書系統地闡述了他的保護貿易理論尤其是保護幼稚工業理論。
3. 保護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並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
貿易保護主義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是採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措施。前者主要是通過徵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後者則包括採取進口許可證制、進口配額制等一系列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
(3)德國的李斯特提出了什麼經濟理論擴展閱讀:
特點:
1、主要保護手段由關稅轉到非關稅措施。一系列的國際貿易與關稅談判中形成的決議,大大降低了關稅總水平,於是各國轉而採取非關稅措施來推行保護主義政策。這些措施靈活、隱蔽、限制性強,世界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受到各種非關稅限制。
2、保護政策對產品的針對性越來越強,如對工業品限制減少和降低,但對農產品的保護卻極少松動,對工業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別。
3、實行保護政策所針對的國家和地區的區分加強了。一般地說一國總是針對自己直接、強勁的競爭對手加強保護主義政策,而對其他國家則適當放鬆。世界多數國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和競爭對手的狀況,分別採用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政策,以期保護本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增強其在國際中的競爭力。
4.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觀點有哪些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出身於德國路特林根一個製鞋匠的家庭,他通過自學,參加了國家官吏考試,考試合格後,曾任會計檢察官。1817年任教授。李斯特一生飽受迫害,他流亡在外,顛沛流離長達22年之久。於1846年去世。
李斯特的代表作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
李斯特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反對「世界主義經濟學」,主張國家經濟學;反對價值論,主張生產力論;反對自由貿易,主張貿易保護。
國家主義經濟學
李斯特認為,英法流行的政治經濟學是一種「世界主義經濟學」。它研究一種適合於世界經濟的「普遍規律」,但是不研究國家經濟的發展,不研究每個國家特殊的發展道路。這種世界主義經濟學只有在世界上一切國家經濟發展狀況都相同的情況下才有意義。可是世界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因而並不存在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各國經濟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發展經濟的特殊道路。因此,政治經濟學不應是世界主義經濟學,而應是「國家主義經濟學」。
生產力理論是國民經濟的核心。李斯特系統地論述了生產力這一概念的內容。他把生產力分為四類:一是人的生產力,包括精神和肉體的;二是自然的生產力;三是社會的生產力,即社會的、市民的、政治的條件;四是物的生產力,即物質的農業、工業和商業資本的生產力。李斯特認為,在這四種生產力中,前四種是不可分離的,否則不能發生作用,而它們又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秩序的條件下發揮作用,第四種生產力是生產力的核心。
李斯特還提出了生產力平衡的協調發展的觀點。他認為,要發展生產力,農工商必須協調發展,商業是媒介,在工農業之間起協助和擴充的作用,工業對農業、商業及整個國民經濟起主導作用。他強調德國必須有自己的工業,在一國的物質生產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分工和協作,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工業,只經營農業,就會受外國牽制。
實際上李斯特提出了國內經濟結構和發展的理論。但是,該理論混淆了財富和交換價值,忽視了英國古典經濟學關於財富的源泉及其增長的理論,對生產力范疇做了不夠精確的表達。
貿易保護主義
李斯特認為,發展生產力的措施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實行保護主義的政策。他認為,實行自由貿易,向外國購買廉價商品,初看起來似乎比較合算,但其結果,本國工業就不能發展,使德國工業始終處於落後的地位。相反,如果實行貿易保護,開始時會使產品價格提高,似乎不如進口外國商品合算,但通過一定時期,本國工業發展起來以後,成本和價格都會自然降下去,甚至會降到進口商品價格以下。因此,保護關稅如果使價格有所犧牲卻會使生產力發展,得失相抵而有餘。
李斯特認為,各國要根據自身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制定對外貿易政策。他提出經濟發展階段論,並以此證明自己的經濟政策。他把經濟發展劃分五個歷史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和農工商業時期。李斯特認為,從經濟發展之初到農業時期,應與經濟更發達的國家進行自由貿易,能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當一國生產力發展了,發展到第五階段,也應實行自由貿易,因為它不怕與外國競爭。只有在第三、第四階段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防止發達國家的工業品打擊本國產業。
實行保護主義政策,就是實行保護主義關稅政策。李斯特主張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處於發展初期,保護關稅應定得相當輕微,隨著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再逐漸提高。
李斯特的經濟理論,反映了德國工業資產階級力圖對抗來自英國的競爭和發展民族經濟的願望,他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產階級進步的思想家和經濟學家。他的代表作得到恩格斯的肯定。他的經濟思想對今天發展中國家是有現實參考作用的。
5.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李斯特提出什麼理論
生產力理論是李斯特對經濟學說史的重大創新,著名的法國經濟史專家吉德曾這樣評價過,正是李斯特「闡述了一些新的真理,使他的著作具有一種永久的理論價值,並且確立了它在經濟學說中的重要地位。
6. 李斯特的理論觀點
主要理論
(一)生產力論
生產力理論是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論的理論基礎,也是他論證保護貿易政策必要性的最有力的根據。
李斯特認為貿易政策應服從國家利益,服從發展生產力的需要服人發展工農業的需要。不要把「唯利是圖」的自由貿易原則:「哪裡便宜就到哪裡買,哪裡貴就到哪裡賣」作為普遍規律。每個國家各有其發展的途徑與特點,適用於一切國家的經濟理性並不存在。亞當斯密建立的世界主義政治經濟學,把自由貿易當作理想,實際是為英國利益服務。德國要建立國家政治經濟學,以實行保護貿易為德國利益服務。亞當 斯密的政治經濟學以財富為研究對象,其實生產力比財富要重要得多,生產力是財富產生的原因,有生產力,窮可變富,無生產力,富可變窮。農業工業商業三者是物質生產力的基礎,工業則是基礎的基礎。生產力落後國家實行保護貿易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經濟發展階段論
李斯特根據他的生產力理論,反對不加區別的自由貿易,主張一定條件下的保護政策。
李斯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說」是其保護貿易的一個主要根據。認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都經歷5個階段,即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不同時期實行不同貿易政策。在農業時期,實行自由貿易,自由輸出農產品,自由輸入工業品,一面促進農業發展,一面培育工業基礎。在農工業時期轉 而實行保護貿易,對具有發展可能的工業,采了措施防止外國競爭,保護民族工業的建立與發展。在農工商業時期,則轉而實行自由貿易,用先進工業打入外國市場,以獲得最大的貿易利益。英國在農工業時期,採用重商主義保護政策,加快工業發展;在農工商業時期,就以後進國家為犧牲轉而實行自由貿易。美國、德國正處於農工業時期,以實行保護貿易為有利。等到進入農工商業時期,才有實行自由貿易的條件。
(三)保護幼稚工業理論
1、保護前提:一個國家正處於農工業發展階段
2、保護目的:通過保護國內市場以促進國內生產力的發展
3、保護對象:保護幼稚工業不是盲目保護一切產業,而是理性保護那些能增加國家物質財富,創造國民精神的產業。這里需要注意:(1)一國工業雖然幼稚,但沒有強有力競爭者時,不需要保護;(2)只有剛開始發展且有強有力的外國競爭者的幼稚工業需要保護,且最高期限為30年。保護期限過後要有能力同外國競爭者進行競爭,因此,保護不是保護落後和低效率。
4、保護手段:關稅
5、保護程度:視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保護程度
6、對保護代價的認識:對進口產品征稅後,價格因而上漲,消費者將受損;當工業成長起來後,價格勢必下跌,消費者將受益。現在所受損失從將來所獲利益中得到補償,國家所獲利益必然大於所受損失。
7. 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是什麼
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者李斯特(1789—1846年)是第一個將生產力作為一個系統來分析的經濟學家。
他首先將生產力分為三個層次:精神力量、社會狀況和天然資源。在談到精神力量時,他強調了激勵機制和智力開發,因此,他是現代人類資本理論的先驅;在談到社會狀況時,他把科學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藝術、公共制度、和法律的作用(27)。接著,他提出了生產力的平衡或協調學說。在這里,他幾乎是用投入產出法來分析生產力的合理布局:「整個國家的生產力所依靠的是彼此處於適當關系中的一切個人的努力。我們把這種關系叫做生產力的平衡或協調」。在「『針頭過多』的國家所過剩的是一大堆無用的書本、難以究詰的理論體系和學說的空乏爭論,結果使整個國家在理智上越來越糊塗而不是越來越開朗,對於實用工作則置之不顧,生產力的發展受到了阻滯(28)。」
由此可以看出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的貢獻在於:第一,在他的生產力系統里也包含了三個層次,難能可貴的是他也把科學因素放在第一位。第二,他看出一定時期經濟系統內不同產業部門之間技術的和物質的比例關系的重要性。只有進行均衡生產,生產力才能發展。第三,他用生產力理論取代價值理論,說明他已經看到了價值理論是關於使用價值形成源泉的理論,而科學生產力就是形成使用價值的主要源泉。最後,在價格決定方面,由於缺少分析工具即投入產出分析法,他並沒有看到歷史上各類價值理論同時也包括一定時段內價格決定的理論。即一定時段經濟系統內不同產業部門之間技術的和物質的比例關系不變,則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投入產出量也相對不變。因此,相對固定不變的投入產出量總是確定唯一的一套價格體系,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所謂「均衡價格」體系。
8. 李斯特對生產力還提出過哪些觀點
李斯特還提出了生產力平衡的協調發展的觀點。他認為,要發展生產力,農工商必須協調發展,商業是媒介,在工農業之間起協助和擴充的作用,工業對農業、商業及整個國民經濟起主導作用。他強調德國必須有自己的工業,在一國的物質生產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分工和協作,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工業,只經營農業,就會受外國牽制。實際上李斯特提出了國內經濟結構和發展的理論。但是,該理論混淆了財富和交換價值,忽視了英國古典經濟學關於財富的源泉及其增長的理論,對生產力范疇做了不夠精確的表達。
9. 李斯特貿易保護理論
費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是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主要著作有:《美國政治經濟學大綱》(1827)、《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德國政治經濟的國民統一》(1846),其中《政治經濟學大綱》是其代表作。
李斯特的稅收思想,主要體現於他對保護關稅的論述中。他認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應採取保護主義。李斯特抨擊了英國古典學派的自由放任和「世界主義」政策,認為它忽視了國家的作用和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民族特點,因而竭力反對自由貿易政策,主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李斯特認為,財富的生產比財富本身重要得多。向國外購買廉價商品,似乎可以增加財富,看起來比較劃算。但從長遠來看,將會阻礙德國工業發展,使德國長期處於從屬國地位。為了培養德國的生產力,政府必須採取保護關稅政策。他說:「保護關稅如果使價值有所犧牲的話,它卻使生產力有了增長,足以抵償損失而有餘。由此使國家不但在物質財富的量上獲得無限增進,而且一旦發生戰爭,可以保有工業的獨立地位。工業獨立以及由此帶來的國內發展,使國家獲得了力量,可以順利經營國外貿易,可以擴張航運事業,由此變化可以提高,國內製造業可以發展,對外貿易可以加強」。(《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28~129頁)。為了發展德國的製造業,李斯特建議徵收進口關稅來建立保護制度。不過,他認為,在採用這種制度時要逐漸進行,以免不正當地損失現有利益。而且,當受到保護的工業建立起來以後,應將進口稅率降低。他提出,最初的保護稅率可以定為40~60%,待到新工業建立以後,繼續課征的保護關稅稅率為20~30%,而當這種發展完成之後,應終止執行保護關稅政策。為了發展德國的製造業,李斯特建議徵收進口關稅來建立保護制度。不過,他認為,在採用這種制度時要逐漸進行,以免不正當地損失現有利益。而且,當受到保護的工業建立起來以後,應將進口稅率降低。他提出,最初的保護稅率可以定為40~60%,待到新工業建立以後,繼續課征的保護關稅稅率為20~30%,而當這種發展完成之後,應終止執行保護關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