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將從哪些方面推動數字經濟不斷發展
未來應重點從四方面發力:
一是完善激勵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開發的基礎制度。中央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最大隱患。完善激勵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開發的基礎制度,是解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核心技術難題的重要抓手。
重點是建立健全數字化人才培養的激勵制度、加快數字經濟統計與核算制度、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基礎性制度、建立數字經濟知識產權相關制度、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標准制度體系。
二是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法律體系。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對現行基於工業經濟所形成的法律體系帶來了重大挑戰。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法律體系,著力破解「個人數據與企業產權」的矛盾,平衡「數據安全與數據利用」的沖突。
重點要加快修訂現有相關法律法規,改變不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規定;加快制定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與修訂向「信息弱者」傾斜,維護其數字消費權益。
三是加大數字風險治理。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數字風險已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加大數字風險治理。
關鍵是探索形成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新格局,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的數字化監管水平,明確平台企業的責任,加大懲處力度;著力構建數字安全新生態,完善數據治理規則,推動形成維護人類共同價值觀的數字經濟文化。
四是加快彌合數字鴻溝。雖然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不同群體、區域、企業之間,在數字素養、數字化應用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造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彌合數字鴻溝。
重點應加大對中西部以及廣大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投入,加大數字化人才培養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多主體數字素養培育體系,實施老年人數字能力計劃;加快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對加快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須以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戰略支撐,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
以數字紅利惠及更廣大人民群眾為根本目的,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築牢數字安全屏障,構建數字合作格局,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集中力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要強化數字技術基礎研發,構建開放協同創新體系,推進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推進數字技術成果轉化。
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要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發展融合基礎設施,前瞻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協同、先進、開放、高效的創新基礎設施體系。
深入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全面深化大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升級,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推進重點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培育數字化轉型的支撐服務生態。
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要推進數字產業基礎高級化,加快數字產業鏈現代化,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智慧銷售、無人配送、智能製造、反向定製等智能經濟。
有效提升數字經濟治理水平,促進數字經濟規范有序發展。要進一步健全數字經濟治理政策法規體系,健全完善協同監管機制,探索建立適應平台經濟特點的監管機制,開展社會監督、媒體監督、公眾監督,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穩定。
持續增強數字化公共服務效能,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要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快社會服務優化升級,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融合發展,形成以城帶鄉、共建共享的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2. 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政策建議
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政策就應該注重。數字經濟的發展建立良好的制度完善的體制。出動落實一些支持鼓勵政策。
3. 面向未來 我國將從哪些方面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四個方面推動:
一是完善激勵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開發的基礎制度。中央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最大隱患。完善激勵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開發的基礎制度,是解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核心技術難題的重要抓手。
二是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法律體系。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對現行基於工業經濟所形成的法律體系帶來了重大挑戰。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法律體系,著力破解「個人數據與企業產權」的矛盾,平衡「數據安全與數據利用」的沖突。
三是加大數字風險治理。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數字風險已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加大數字風險治理,關鍵是探索形成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新格局,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的數字化監管水平,明確平台企業的責任,加大懲處力度。
四是加快彌合數字鴻溝。雖然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重點應加大對中西部以及廣大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投入,加大數字化人才培養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多主體數字素養培育體系,實施老年人數字能力計劃;加快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發展的方向: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藍皮書分析認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有五大重點方向:即加速數據要素價值化進程、推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強化數字經濟治理能力、深化數字經濟開放合作。
在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廣闊的消費市場和良好的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共同催生了數字消費領域的蓬勃發展。藍皮書課題組採用大數據分析和微觀問卷調研方法,從場景層級、城市層級、收入層級等不同屬性群體切入,分析了消費型數字經濟的消費頻率和消費規模特徵,繪制了消費型數字經濟圖譜。
4. 如何促進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
數字化技術可以穿透國民經濟的各個環節,在供給端拓展生產邊界,在需求端提升消費能力和意願,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匹配。它為經濟發展實現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提供推動力,對助力脫貧攻堅、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
發展數字經濟,要積極推進新基建。新基建涵蓋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包含推動民生領域發展、助力消費升級的支撐系統,以及依託數字化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完善生活服務新基建是破解生活服務業發展瓶頸、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其重點領域包括:服務場所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智能取餐櫃、智能快遞櫃、智能自助服務系統等智能服務終端,以及智能支持設備、多功能智能充電終端等。不過,我國生活服務類企業大都是中小商戶,進行新基建投入的意願不強、能力不足,需要各級政府開展試點示範,加大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
我們可以用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個經濟體是否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數字經濟總量佔GDP的比重超過34%,我國開始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但短板也很明顯:目前主要解決的是產業數字化問題,數據分析技術、數字科技創新、工業互聯網、AI促進製造業創新等方面還未獲得足夠發展,以5G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體系剛剛起步,數字治理體系仍不健全,數字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仍處於探索初期,制度障礙亟待突破。
最近,「網約配送員」(外賣騎手)作為國家認可的新職業被正式納入中國職業大典。根據美團平台大數據顯示,2019年,通過美團外賣平台獲得收入的騎手總數達到398.7萬人,比2018年增長了23.3%。2020年1月20日至3月30日,美團平台新注冊且有收入的騎手共45.78萬人。疫情期間,美團外賣騎手日均有效接單量與2019年相比有所提升。像外賣騎手這種靈活就業形態就是「互聯網+服務業」和「智能+物流」的關鍵環節。
發展靈活就業需要解決一些新問題:平台工作模式改變了傳統勞動關系下的工作基準,勞動收入按單計算、勞動場所不固定、工作時間自主,與當前勞動法律制度存在不匹配問題;就業人員和平台之間的關系不是傳統的強從屬和管理關系,而是一種合作互利關系。從求職到培訓,從就業到社保,皆因勞動關系認定障礙而導致無法同等享受全方位的公共就業服務;目前扶持新業態用工與靈活就業發展的傾斜性政策還比較少,例如培訓補貼、穩崗補貼等無法全覆蓋,不利於提高就業質量。今後,應探索建立適應新業態用工與靈活就業的勞動標准體系,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政策,滿足靈活就業人員享受就業補貼、就業指導、技能發展等訴求,增強就業穩定性。
需注意的是,新崗位、新業態里有就業增量,但更多是存量流動。要解決目前巨大的就業壓力,關鍵不是靠數字產業本身,而是數字經濟發展可讓智能製造業、數字服務業發展空間得到充分釋放,實現產業在空間上的重新布局,從根本上解決就業結構問題。
數字經濟有效發力,關鍵是政府部門對產業規律與經濟增長規律能夠有效把握。為什麼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緊密度需進一步加強?這與國家政策有關,比如不同行業存在稅制差異,地方政府可能更加關注地方財政的問題,而相對忽視製造業與數字服務的整合。至於提高相關產業人才質量,則取決於高校人才培養。我們要培養一大批從事數字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人才,培養從事數字科技創新的技術人才和創業人才,這方面的缺口還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高速發展,數字經濟已經進入從技術探索到產業應用的階段,數字經濟強調培養學員的復合能力,是經濟學、數據科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的結合,是一種跨界培養,是「思辨+管理+賦能」相結合的具體實踐。
UCA—DDE項目旨在締造數字科技獨角獸,成就數字經濟領軍者,培養擁有商業資源同時具有影響力的業界翹楚,提高企業的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入學標准
相關專業碩士文憑,具備至少兩年公司總監及以上高層管理經驗;
非相關專業碩士文憑,具備至少五年公司總監及以上高層管理經驗;
具備至少8年以上大型企業副總裁級別以上或中小企業董事長、總裁管理經驗;
#未具備以上條件的管理工作經驗者,請想考項目辦公室提交補充附加材料特殊申請
如果您對DDE項目感興趣,歡迎私信了解獲取更多詳情~~~~
5. 打造數字經濟,政府可以採取的措施
打造數字經濟,政府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發揮企業在創新當中的主體作用。
6.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政府應該如何發展大數據壯大數字經濟
中青在線北京3月6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翀 )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傳統行業互聯網轉型升級……這一串話題的背後是近年來全國兩會對數字經濟發展的聚焦。2017年,數字經濟首次寫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2019年,全國兩會政府報告再對數字經濟著墨,稱「壯大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為何如此受重視?
此前上海社科院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數字經濟正在席捲全球,全球經濟向數字經濟遷移已經勢在必然,數字經濟已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而世界經濟論壇則給出過一個研究數據: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長0.5%至0.26%。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直言:「數字經濟給全球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都帶來了巨大動力,各國也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紛紛擬定數字經濟計劃。」在他看來,所謂數字經濟,可認為是由互聯網產業高速發展帶來的新經濟模式,為國民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全新動能,促使社會變革邁入里程碑式的一步。
如今,數字經濟是各國博弈瞄準的新舞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錯過數字經濟的紅利,中國也不例外。
工信部旗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就做過初步測算,2018年上半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GDP比重達到38.2%。
《2018中國數字經濟指數白皮書》指出,隨著居民消費升級以及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加速融合,我國數字經濟未來整體上仍然會呈現加速增長態勢。預計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6.4萬億美元,同比增速達到19.4%。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壯大數字經濟,再次明確數字經濟的信心。」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說,如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正茁壯成長,其與傳統產業融合創新,將對舊有經濟模式進行顛覆和重塑,為實體經濟插上「翅膀」,帶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讓整個數字經濟完整的形成起來。
數字經濟應在哪些領域發力?
全國政協委員、網路董事長李彥宏連續五年將人工智慧相關提案帶上兩會,今年他最新的提案內容涵蓋構建車路協同的智能交通、完善電子病歷管理制度及加強人工智慧倫理研究三個方面。
以智能交通為例,李彥宏表示,緩解交通擁堵通常以擴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手段,但因物理空間有限,傳統方式已無法有效緩解擁堵;利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構建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可以實現對交通的「全面感知、全局決策、實時控制」,能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減少交通事故。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把目光投向了5G應用和物聯網發展。
「5G是數字經濟新引擎,產業應用不限於智能手機、基站建設等領域,更會推動物聯網、區塊鏈、視頻社交、人工智慧產品與應用的發展。」雷軍說,目前受制於5G基礎建設尚未完成,相關標准尚未明確,5G的服務與應用資源也不夠豐富等因素,5G的產業發展仍存在困難與挑戰。
但考慮到5G是各國未來一段時間主要信息基礎設施和技術競爭關鍵領域,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由此,雷軍建議提前布局5G產業應用,推動5G與物聯網的創新融合發展。
數字經濟之路應該怎麼走?
數字經濟之路該怎麼走?這是一個涉及到如何化封閉為共享、使發展與穩定能平衡、讓創新和監管「共舞」的問題。
孫丕恕說,人工智慧的發展依賴於計算力、演算法、數據資源三大支撐,其中數據是基礎。然而在我國,海量數據中,20%是互聯網數據,80%是組織數據,組織數據中的80%由政府掌握。目前政府數據共享程度不夠、政府數據開放程度不夠、政府掌握社會數據不全面的現象依然存在,很大程度制約了數據的高價值釋放。要讓「死數據」變成「活水之源」,需推動政府數據資源的共享、開放。
「阻礙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正是部分對數據的開發和利用沒有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展開,損害了公眾的合法權利,也不利於大數據產業和數字經濟的長久健康發展。」張近東表示,相關立法滯後造成敏感信息的安全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合法合規前提下的數據管理和共享缺少統一的規范和標准,跨境數據的保護和合法共享缺少有效的國際溝通交流機制是造成上述現象的主因。
張近東認為,應該從法規制定、政府引導、資金扶持、大眾支持、國際合作等角度,強化數據安全保護,發展高質量數字經濟。
在數據安全方面,老百姓最為關注無疑是個人隱私保護。孫丕恕說,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資料」,任何數字產業的發展,智能應用的升級都需要數據發揮作用。而保護數據隱私與合法、合規使用數據,發展數據產業並不矛盾。
他以浪潮集團推動政府數據開放運營的過程為例介紹說,從數據的匯集、治理,保護到今天的授權運營,浪潮探索出了合法、合規使用數據的經驗與方式,且在技術層面做到了數據「可用而不可見」,保護數據隱私的同時,還能服務於民生與社會發展。
(原標題:政府工作報告再提「數字經濟」:從「促進」到「壯大」 該怎麼走?)
7. 如何激發數字經濟的潛能活力
激發數字經濟的潛能活力方法如下:
1、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數字經濟是全球競爭的焦點,其關鍵是核心技術的競爭。近年來,晶元短缺和「斷供」,已嚴重影響到全球產業安全,並推動世界主要國家加強晶元產業的戰略布局;未來世界各國對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字核心技術的競爭同樣會非常激烈。因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2、大力推動數字產業發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的一體兩翼,相輔相成。要推動數字產業化,激發市場微觀主體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鼓勵企業家開拓新市場,探索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通過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等手段,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速先進技術的成熟和產業化。
3、三是有效提升數字經濟治理水平。數字治理是規范數字經濟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保障。要制定和完善數字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加強數字技術在數字經濟監管中的應用;構建貫穿創新、生產、經營、投資全過程,部門間、區域間、層級間協同合作的新型監管體系;加強行業風險監測和預警,不斷強化我國數字經濟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的安全可控;積極參與數字治理國際合作和談判,貢獻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
8. 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全面建設數字經濟強省,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以及為數字經濟提供支撐保障等相關活動。
本條例所稱數字經濟,是指以數據資源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路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第三條數字經濟發展應當遵循創新引領、數據驅動、融合賦能、包容審慎、安全發展的原則。第四條數字經濟發展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核心。數字產業化主要促進數字產品製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的發展;產業數字化主要促進工業數字化、農業數字化、服務業數字化等數字化效率提升業的發展。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數字經濟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根據需要制定本級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全省數字經濟發展的統籌部署,營造數字經濟發展良好環境。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掌握數字經濟發展動態,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按照上級人民政府統籌部署組織實施。第六條省人民政府發展改革主管部門負責擬制促進數字化發展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推進數字化發展重大工程和項目實施;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工作,擬制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統計主管部門負責建立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機制,開展數字經濟統計調查和監測分析,依法向社會公布。
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確定的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數字經濟發展工作。第七條省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商貿、數字金融、智慧物流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擴大數字經濟領域開放。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進網路互聯互通、數字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數字產業協同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本省關於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區域發展格局,加強數字經濟區域優勢互補、差異化協調發展。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數字經濟發展,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第八條引導企業等市場主體在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政策支持下,進行數字化轉型。支持和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數字經濟領域投資建設。
支持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以及其他組織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創業孵化、投資融資、技術支持、法律服務、產權交易等服務。第二章數字產業化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促進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發展,培育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網路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第十條省人民政府及發展改革、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等有關部門應當統籌規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提升基金、平台、高等學校、園區支撐水平,從製造、設計、封測、材料、裝備、零部件、工具、應用等方面構建產業支柱,支持優質項目投資建設,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發展高地。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及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等有關部門應當統籌規劃軟體產業發展,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體產業,推進軟體產品迭代、平台搭建、產業化應用、適配測試和開源開放,拓展用戶市場,構建安全可控、共建共享的軟體產業生態。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及工業和信息化、通信管理等有關部門應當統籌規劃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發展和應用創新,加強材料、製造工藝等領域前沿布局,構建集材料、晶元、基站、設備、終端、應用於一體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鏈。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發展改革、商務、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應當培育互聯網平台企業,支持利用互聯網平台推進資源集成共享和優化配置。依法依規明確平台企業定位和監管規則,促進平台經濟和共享經濟規范有序創新健康發展。
互聯網平台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平台管理規則和制度,依法依約履行產品和服務質量保障、網路安全保障、數據安全保障、消費者權益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的義務。
9. 面向未來,我國將從哪些方面推動數字經濟不斷發展
面向未來我國將從加大數字風險治理,加快彌合數字鴻溝方面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在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進程中,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處於最為基礎性的地位,綱要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作為創新驅動的三個關鍵指標。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特點
加大數字風險治理,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數字風險已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加大數字風險治理,關鍵是探索形成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新格局,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的數字化監管水平,明確平台企業的責任加大懲處力度。
加快彌合數字鴻溝,雖然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不同群體區域企業之間,在數字素養數字化應用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造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彌合數字鴻溝,重點應加大對中西部以及廣大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