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月二那天你當地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嗎
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苗、壯、滿、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因時在農歷二月初二日,故稱。此俗唐代已有記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穀、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游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群芳譜�6�1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朗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清咸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灶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試犁、炒蠍豆、戴蓬草、祭龍王、敬土地、謁高禖、嫁女住春、童子開筆等節俗活動。布依族二月二要進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節日當天,家家殺雞敬祖,吃兩色(黑、白)糯米飯,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
是日有許多關於龍的活動,故稱龍抬頭日。二月二龍抬頭之俗,早見於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6�1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放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令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俗雲「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又,古以為龍為鱗蟲之精,百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農事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蜇、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扶龍頭、引青龍、剃龍頭之舉,又有食龍皮、龍須、龍子、龍鱗餅之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六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眼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雲:「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
人所共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所以我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春龍節由來已久。留下許多風俗。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雲:「二月引龍,熏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歲時記》中也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其中一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80年代中葉,在豫北一帶還保留著吃黍米的風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煎黍米糕,群眾稱之年糕,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胡須燒著了。」中午皆吃「老龍布蛋」。即玉米蛻皮俗稱玉黍米加面條。
其實,人們關心「龍抬頭」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系。正如這首民謠所雲:「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託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滿朝大臣都參加春耕生產,足見春耕不誤農時之重要。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為什麼要「二月二」才龍抬頭呢?因為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麼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麼是龍「抬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墊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抬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為地球是不動的,是太陽在運動。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恆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再利用某些恆星把這個圓分為28個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7個宿。對這28宿,都給它們起了名字。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構成一組,稱之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象徵龍的頭角,亢宿是龍的頸,氐宿是龍的胸,房宿是龍的腹,心宿是龍的心,尾宿、箕宿是龍的尾巴。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的發展
中國遠古對龍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續下來,把龍視為管雨水的動物神越來越明確,所以《左傳》桓公五年說:「龍現而雩」,是說驚蟄以後龍就要出現了,這時要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戰國時的地理、神話著作《山海經》中也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由於想像中的龍能騰雲駕霧,於是迷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來到人間便可以化身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
直接藉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書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這些都可以看作後世耍龍燈的濫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二月二龍抬頭」的民俗
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製作一些麵食吃。
除了吃麵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清人《宛署雜民》說:「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願。這正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明清以來,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清康熙時的《大興縣志》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
為什麼要熏蟲?農歷二月初天氣漸暖,昆蟲開始活動,有的蟲子對人體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這一天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攤煎餅等辦法,憑借煙氣熏死蟲子,這是一種講求衛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東、陝西等地還有吃炒豆的做法用來驅蟲。人們將黃豆浸在鹽水中一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在鍋中爆炒,很快黃豆在鍋中發出蹦響,以此驚動蟲蠍,將之驅趕。至於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這里就不用贅述了。
「二月二龍抬頭」的食俗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飢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葯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於「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
農歷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名叫「龍抬頭」,也稱「龍頭節」。「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時還有「出嫁的閨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燈,看了娘家的燈死公公」的迷信說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兒不準回娘家。一個多月的時間,閨女想娘,娘想閨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僅已經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娛蛤無處藏」。這天,用過年祭祀剩下來的蠟燭點著,照房梁和牆壁,以驅滅害蟲。另外,在這天,孩子們用筷子敲干瓢,邊敲邊說:「二月二,敲瓢叉,十個老鼠九個瞎。」用筷子敲酒盅說:「二月二,敲酒盅,十窩老鼠九窩空」,以此來驅鼠滅鼠。用白紙條書寫「二月二,諸蟲螞蟻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諸蟲螞蟻直入地」要倒書,然後將其貼在桌腿或床腳上,以避蟲蟻。
「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用青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青灰畫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大圓接小圓,祈禱豐收,這又是民間一俗。
二月二,有的還有吃食除夕鍋巴和婦女忌用針線的習俗。據說龍抬頭時動針線,會傷害龍的眼睛。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建國後此俗逐漸淡化。
2. 8組數字看1-2月中國經濟,其中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8組數字看1-2月中國經濟,其中以下的信息值得大家關注。
跌幅較大的還是煤炭,石油行業,金屬行業,穩增長,房地產板塊也是表現一般,存量內資選擇了賽道,整體量能還是一般,因為北向還是繼續流出,上午流出超80億,對於目前的行情,還是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已構成反彈動機,技術指標都處於嚴重超賣,接近歷史底。宏觀上關注本周的美聯儲議息會議的決定。
3. 1~2月經濟生活時事(求七則新聞)
嫦娥四號登月,個人所得稅減稅,嫦娥四號登月地命名,春節聯歡晚會,流浪地球大賣,翟天臨學術造假,全國各地兩會
4. 8組數字看1-2月中國經濟,中國經濟呈現出了哪些變化
首先是中國經濟增長保持韌性,已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五年來,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3。不僅跑贏歐美日,而且領先世界,帶動世界經濟復甦。中國經濟增長七年來首次回升。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大,同比增長了很多。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很多。
另外向全球價值鏈上游移動。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很高,中間產品進出口的參與度非常高,這說明中國依賴世界,世界也依賴中國。但另一方面,在中間產品或價值鏈上,我國還相對處於中下游,對國外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更高。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價值鏈方面需要有所作為。實現供應鏈產業鏈的相對閉環或者構建更穩健更安全的產業鏈,所以後期會向上游進展。
5. 冰墩墩下班,雪容融「二月二」上班,將會帶火哪些經濟
前段時間冰墩墩有多麼的火,想必大家都知道。網友在網路上可以看見很多關於冰墩墩的資訊,許多人都對冰墩墩的周邊喜愛不已,甚至在社會上達到了一墩難求的成就。現在冰墩墩將要下班了,雪容融上線。
最後,是能夠帶動當地的旅遊業的經濟增長。之前的冰墩墩那麼火,大家對它的可愛都是喜愛的不得了的,所以很願意專門買票卻冬奧會場看它,這在一方面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經濟增長。那麼,可想而知作為它的兄弟的雪容融,對於粉絲的召集能力也不會很弱的,所以說也能夠吸引粉絲來當地旅遊,促進旅遊業的發展。而且不僅能夠吸引國內的遊客,也能夠吸引國外的遊客來中國旅遊,對於中外文化交流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6. 二月二有什麼來歷和講究
二月二又稱為中和節,下面是我找的一些資料!
2006年3月1日是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和節(又稱龍抬頭、龍頭節)。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
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龍抬頭」。本來在二月一日,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二月二日。
� 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春天只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日。唐德宗時,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一為中和節,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並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
這些記載表明,中和節是從唐德宗時期確認的。但是,中和節有些活動內容卻非自唐代始,如周朝就有春分時去東郊祭日,秋分時去西郊祭月。太陽糕來源也較早,一直沿用到隋唐。唐德宗時,從春分活動中吸取了祭日的內容,充實了中和節,於是中和節與春分混而難分。
(一) 太陽神�
太陽神,又稱日神。這是最古老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內蒙古陰山岩畫和雲南滄源岩畫中就有拜日神的形象。道教興起後,多稱祭祀太陽星君、日神。中國古代祭太陽神,有三個時間: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
關於太陽的傳說有很多,大汶口陶尊上已有日月形象。傳說最早時有十個太陽,經過後羿射日,才變成一個太陽。又傳說太陽是一個男子,月亮是一個女子。從漢代畫像石上看,太陽中居住三足烏,後來把太陽神人格化了,變成男人形象,甚至有妻。於是有太陽神、太陰神之分。傳說他們分居於日宮、月宮之中,主宰天下大事。這些傳說雖然是遠古時代人們的創造,但其中也反映了他們的實際感受。人們日出而作,有了溫暖,可以種植莊稼,入夜和陰天太陽又消失了。諸如此類變化,使人們產生聯想,最後創造出太陽神。至於太陽中的玉雞傳說,可能是把日出與雞鳴聯系起來,認為太陽和雞是伴侶,一旦雞鳴,太陽升起,人們就起床了,開始了一天的耕耘。�
祭太陽時,要供奉太陽糕,這種糕以江米粉製成,上面印有太陽和烏鴉圖案,有的糕上塑有小雞。民間也以吃太陽糕為美食。
� (二) 土地神誕�
中和節也祭土地神。土地神即古代社神,也是自然崇拜之一。但土地神或社神生辰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定在二月二,有的定在六月初一,有的定在七月七,但以二月二為居多。�
傳說最早的土地神就是土地,當時還無神像。海南黎族的土地神多以石塊為之,後來才人格化。起初人格化的土地神是勾龍,後為土地神。土地神原為女性,故曰地母,後來又有男女兩性,稱土公、土母,土地爺、土地奶奶,還有了土地廟。民間流行的「土地娶婦」,也是一種社祭之禮。在《水滸傳》中說到有一幅「土神祛水怪」,描述土地神協助起義軍征戰的情形,說明土地神在民間有深厚的基礎。江蘇、安徽有盛大的土地會,祭祀土地神。在祭土地神時,有的地方還敬穀神。吉林民間傳說:古代有一位婦女叫谷慧,生孩子時期只有高粱米充飢,因此而亡。後來在她的墳堆上,長出兩株穀子,她托夢讓丈夫種穀子,才有了穀子磨成的小米,谷慧也就成了穀神。
(三)祭神農�
民間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即為春分,而常把春分視為社日,其間供奉土地神、五穀神。吃社飯、喝社酒,這是古代村社居民在祭祀土地神時共食的遺風。在祭土地神的前後,歷代朝廷都祭神農,皇帝還要親自舉行躬耕儀式。所謂神農,主要指炎帝。也有祭後土的,後土為社稷,又稱田神。過去各個大城市均建有神農廟,以京都為最。因為祭祀神農時,皇帝要親自祭祀,舉行躬耕儀式,以便倡導農業生產,所以北京的先農壇規模甚大。祭祀神農時多在缺雨的春天,所以也祭龍王祈求降雨。
(四)龍抬頭�
中和節,又稱龍抬頭、龍頭節。中和節後,春天來了,草木復生,各種蟲子也復活了。在此之際,人們引龍回。中國遠在六千年前就產生了對龍的信仰,當時有玉龍、龍盤。商周時期的龍形象就更多了,唐宋佛教傳入以後又出現了龍王。山東惠民地區過一種春龍節,用灶煙在地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引龍回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雲播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在二月二用麵粉製作壽桃、五畜,蒸熟後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墳地、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同時,為了農業豐收,需要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雨水的澆灌。因此祈求雨水成為中和節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還要玩龍戲,此舉是將祭龍與求雨融於一爐。�
中和節在少數民族地區也頗有影響。侗族也稱二月二為龍抬頭,節日期間以戶為單位,請親友,在野外會餐,企盼豐年。不過侗族稱接龍為接牛,即犀牛,認為犀牛是龍的象徵。過節時,人們從村外牽小牛,以小牛為誘餌,引龍進村。然後殺牛祭龍,分食牛肉,各家吃酒,邊飲邊呼劃「玉龍歸位拳」,唱「玉龍歸位歌」。最後把牛角埋在犀牛塘下,標志犀牛回家,龍歸位了,村寨就可以五穀豐登了。達斡爾族也稱中和節為「二月二」,滿族稱蟲王節。
(五)花節�
花節,又稱花朝節,具體時間不一,一說為二月初二,一說為二月十二,一說為二月十五。傳說此日為花的生日,此時各地都拜花神廟,慶花神誕辰,伴隨而來的是赴野外觀花、植花木、捕蝶,或舉行賞花會。北京民間多前往天壇等地賞牡丹,也植花種草。雲南等地則流行插花節。四川所過的游江節和杭州的香市,也是一種踏青、賞花活動。�
此外,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祿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
二月二過後,廣大農村開始耕地,南方則廣種桑樹,山區則進行春獵。
二月二龍抬頭中和節侃吃
「二月二」,是我國傳統民間節日之一,這天,唐代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公元789年)親自倡導定為「中和節」,民間又稱「龍頭節」。過節時,人們圍繞祭祀龍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開展各種娛樂活動,耍龍燈亦緣於此,此節與人們的農事活動密不可分。
相傳此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都要親自扶犁御耕。後世的黃帝,堯、舜等紛紛仿效。到周武王甚至作為一項重要國事來實行。
此方一些地方,二月二早起炒豆子、爆玉米花,有的還一邊炒一邊吟:「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祈求來年豐收,生活富足。二月二時,北方土地剛剛解凍,萬物復甦,春雪催人,人們要准備春耕春種了。
二月二,百蟲復甦,江蘇一帶,這一天還有祭蟲的習俗。這天,家家把陳年的糯米、玉米、高梁、芝麻等磨成粉,做成壽桃、卷團等各種果子形狀,或雞鴨等形狀。蒸熟後,插上青竹梢,黃昏時送到田頭或祖墳邊,祈求百蟲不會傷害田中稼禾,希望當年五穀豐登。
中和節時,有的地方要吃太陽雞糕。太陽雞糕的製法是:用糯米製成糕,在糕上用米做一隻一寸長的象徵雞的動物,或在糕上印上象徵雞的圖案。太陽雞糕中的雞,代表著太陽,用太陽雞糕來祭日。
二月二這天,老天津衛人講究吃春餅,也稱「春盤」。講究點的,把清醬肉、熏肚花、醬肘子、香腸等切成細絲,也有配成南味雜拌兒的,它是用熏雞絲、小肚絲、火腿絲、香腸絲、外加葡萄乾、以香糟、料酒、白糖、醬油摻雜而成,咸甜香郁。
此外還要素烹掐菜(即掐去兩頭兒的嫩綠豆芽)、肉絲炒韭黃、肉絲炒菠菜粉兒、攤典菜,和鹵味一起卷薄餅,人稱「龍鱗餅」。孩子們對此物鍾愛有加,一來味道鮮美,二來可以用手卷食,無拘無束。
二月二,民間講究吃春餅煎燜子。燜子講究用綠豆粉做成,軟中有硬,富有彈性為上品。鍋中倒入少許油,將燜子切成小塊、用慢火兩面煎黃,裝盤後澆上芝麻醬和蒜汁,點點香醋,味美至極,也有配食芝麻燒餅、油酥燒餅的,全依各人所好。
2)農歷二月二,古代稱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在過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節日之一。因此時為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稱「龍抬頭」。龍一抬頭就要雲興雨作,預示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月二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動也是比較多的。
首先是飲食上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就會風調雨順,才能五穀豐登,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一般要吃春餅,也叫吃「龍鱗」;吃餃子,也叫吃「龍耳」;吃面條,也叫吃「龍須」,北京的龍須面,也由此而得名。其中最講究的是吃春餅,俗稱薄餅,這是北京民間特有的食品,是一種用白面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塗上甜面醬,卷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須肉、豆芽拌粉絲、醬肘子等。味道適口,吃著順味。俗話說「盒子菜樣樣有,五穀豐登好年頭。」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松而愉快。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後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這天清晨,家家戶戶用柴灶里積存的柴灰連續不斷的在地上撒成一條長龍,直延伸到附近的河邊或井邊,用意是把懶龍送走。然後又用黃土從河邊或井邊開始,撒成長龍,直到自家門前,用意是把勤龍引回。因為龍可以行雲治水,這種引龍活動,用意是春暖後有幾場好雨,以利春耕,使禾稼成長,五穀豐收。 為了尊崇龍,在"二月二龍抬頭"這天,婦女們必須停止針線,以防"扎壞龍眼"。 由於二月二這天已是"驚蟄"之後,陽氣上升,各種冬眠的昆蟲陸續復甦,所以,這一天,還有一個驅除毒蟲的活動。家裡的老人要在早上手持小棍挨房敲打炕沿嘴裡念叨:"二月二,敲炕沿,蠍子蜈蚣不見面。""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認為這樣一來,蠍子、蜈蚣等害蟲不能復甦。 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的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這天應時素食是煎燜子。燜子是澱粉熬成膠狀塊,把它切成小碎塊,放在平底鍋上用油煎炒,煎到有一層黃色脆皮時,盛在碗里,用芝麻醬調稀,撒上蒜末,拌好後即可食用。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非常可口。
3)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
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苗、壯、滿、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因時在農歷二月初二日,故稱。此俗唐代已有記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穀、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游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朗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清咸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灶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試犁、炒蠍豆、戴蓬草、祭龍王、敬土地、謁高禖、嫁女住春、童子開筆等節俗活動。布依族二月二要進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節日當天,家家殺雞敬祖,吃兩色(黑、白)糯米飯,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
是日有許多關於龍的活動,故稱龍抬頭日。二月二龍抬頭之俗,早見於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放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令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俗雲「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又,古以為龍為鱗蟲之精,百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農事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蜇、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扶龍頭、引青龍、剃龍頭之舉,又有食龍皮、龍須、龍子、龍鱗餅之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
4)「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像成一條南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恆星組成。
恆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以後,地球的位置轉移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於地平線上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的標志。而此時,恰逢我國農歷二月雨水節氣前後,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雲:「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5)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
稱「農歷二月二」為「中和節」是個誤會。中和節起源於唐朝。據《舊唐書·德宗紀》等文獻記載,唐德宗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這一天,官員休假一天,民間則以青布口袋盛百穀果實,互相贈送,號稱「獻生子」。當時的京城長安還以江米製成糕,叫「太陽糕」,用來祭祀太陽。中和節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續至明清。因中和節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後世便有人把二者混為一談了。
「二月二龍抬頭」正式形成民俗節日是在元朝。中國自古是農業國家,氣候的好壞對農業收成起著決定作用。這個節日反映了廣大民眾對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夠的雨水,為秋天的豐收打下基礎。
為什麼要「二月二」才龍抬頭呢?因為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麼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麼是龍「抬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墊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抬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為地球是不動的,是太陽在運動。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恆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再利用某些恆星把這個圓分為28個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7個宿。對這28宿,都給它們起了名字。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構成一組,稱之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象徵龍的頭角,亢宿是龍的頸,氐宿是龍的胸,房宿是龍的腹,心宿是龍的心,尾宿、箕宿是龍的尾巴。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抬頭。
中國遠古對龍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續下來,把龍視為管雨水的動物神越來越明確,所以《左傳》桓公五年說:「龍現而雩」,是說驚蟄以後龍就要出現了,這時要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戰國時的地理、神話著作《山海經》中也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由於想像中的龍能騰雲駕霧,於是迷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來到人間便可以化身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
直接藉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書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這些都可以看作後世耍龍燈的濫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製作一些麵食吃。
除了吃麵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清人《宛署雜民》說:「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願。這正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明清以來,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清康熙時的《大興縣志》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
為什麼要熏蟲?農歷二月初天氣漸暖,昆蟲開始活動,有的蟲子對人體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這一天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攤煎餅等辦法,憑借煙氣熏死蟲子,這是一種講求衛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東、陝西等地還有吃炒豆的做法用來驅蟲。人們將黃豆浸在鹽水中一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在鍋中爆炒,很快黃豆在鍋中發出蹦響,以此驚動蟲蠍,將之驅趕。至於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這里就不用贅述了。
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於「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
7. 汽車銷量下降近80%,二月汽車工業經濟有何看點
2月份,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5萬輛和31萬輛,環比均下降83.9%,同比分別下降79.8%和79.1%。1月份和2月份,汽車產銷共分別完成204.8萬輛和223.8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45.8%和42%。創下了中國市場近20年來的最大下降幅度,由此可見,疫情對整個汽車產業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之巨大。
針對疫情對行業的負面影響,中汽協在加快復工復產、啟動市場、刺激消費及穩增長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盡快激發消費潛力,包括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解禁新能源車限購;建議優化延續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同時,建議調整小排量(1.6L以下)乘用車配置稅率,出台汽車下鄉促進消費政策。
第一季度銷量下滑已經確定,在2月份遭遇斷崖式下跌後,3月已經過半,我們在期待中國車市觸底反彈的同時,整體恢復速度仍有待觀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8. 歷史上農歷二月初六有什麼大事記
410年03月25日南燕政權滅亡
1279年二月初六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 南宋滅亡
1468年二月初六教宗保祿三世出生
1516年03月25日明朝權臣嚴嵩還朝復官
1616年03月25日威廉·莎士比亞用鵝毛筆寫下了他著名的遺囑
1791年03月25日法國定義「米」作為基本長度單位
1807年03月25日英國宣布廢止奴隸貿易
1810年二月初六英國著名科學家卡文迪什去世
1815年03月25日奧地利、英國、普魯士和俄國建立第七次反法同盟盟
1821年03月25日希臘人民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起義
1836年二月初六藍正樽起義
1841年二月初六關天培血戰虎門
1841年二月初六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關天培逝世
1867年二月初六威爾第的著名歌劇《唐·卡洛斯》於巴黎歌劇院首演
1869年二月初六英國前首相張伯倫誕辰
1879年03月25日日本入侵琉球國
1883年二月初六馬克思逝世
1895年二月初六中國遺傳學家李汝祺出生
1900年二月初六德國發明家戈特利布·戴姆勒逝世
1901年03月25日保衛托爾斯泰
1905年03月25日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逝世
1913年03月25日孫中山決定武裝倒袁,二次革命開始
1915年二月初六美國現代企業管理之父泰勒逝世
1916年二月初六法英瓜分中東
1918年03月25日法國作曲家德彪西逝世
1918年03月25日大威力新式步槍在美國試驗成功
1921年二月初六蘇俄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
1922年二月初六香港英軍製造「沙田慘案」
1924年03月25日雅典議會宣布希臘為共和國
1925年二月初六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艾伯特逝世
1936年03月25日閻錫山在山西成立「自強救國同志會」
1937年二月初六美國德克薩斯州新倫敦的一所教會學校發生天然氣爆炸
1937年03月25日陽翰笙編寫的國防影片《夜奔》上演
1942年二月初六於伶完成話劇《長夜行》
1944年03月25日《卡薩布蘭卡》獲第1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1946年二月初六抗日英雄李兆麟被誘騙殺害
1946年二月初六英國足總杯比賽中發生球場騷亂,導致33人死亡
1947年03月25日中共西北野戰軍青化砭大捷
1949年03月25日北平市民賀孔才把家藏200年的10萬卷圖書贈給北平圖書館
1949年03月25日中共中央遷至北平並舉行閱兵式
1949年二月初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
1949年二月初六國民黨陸軍中將王清瀚逝世
1950年二月初六世界氣象組織成立
1955年03月25日中國農業銀行在北京成立
1957年03月25日《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在羅馬簽訂
1962年03月25日阿爾及利亞領導叛軍的頭目來霍德將軍在法國被抓獲
1964年二月初六朱德等題詞號召學習歐陽海
1967年二月初六製造「61人叛徒集團案」打擊劉少奇
1967年二月初六中共中央通知要求保護國家財產,節約鬧革命
1969年03月25日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領導國家11年之後把政權交給軍方
1970年03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徐海東逝世
1970年03月25日世界上首種以超音速飛行的客機速試飛成功
1971年二月初六內部分歧引起巴基斯坦局勢緊張化
1973年二月初六鄧小平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
1975年03月25日沙特國王費薩爾被患病侄子刺殺
1976年03月25日英國元帥蒙哥馬利逝世
1976年03月25日《文匯報》事件
1979年03月25日伊恩·史密斯同意羅得西亞獨立程表
1980年03月25日中國世界電影學會在北京成立
1982年二月初六全國第一個「全民文明禮貌月」
1982年03月25日尼加拉瓜桑地諾主義者政府暫時取消所有公民權利
1982年二月初六蘇聯「金星13」號行星際自動站到達金星
1985年03月25日美國從太空幫助火車運行
1988年03月25日中國第一個現代化醫療急救中心——北京急救中心開業
1989年二月初六解放軍將領王必成逝世
1990年二月初六美國雅芳作為中國首家官方認可的傳銷公司正式登陸廣州
1991年二月初六英國政府宣布將取消人頭稅
1992年二月初六我國開放度最大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投入運營
1992年二月初六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1992年二月初六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93年二月初六紐約世貿中心發生大爆炸
1995年二月初六俄聯邦軍隊佔領車臣首都格羅茲尼市
1996年03月25日百武彗星到達近地點
1997年二月初六重慶直轄市設立
1997年03月25日北京持槍搶劫運鈔車一案主犯被槍決
1997年03月25日美前總統老布希圓跳傘夢
1997年03月25日澳大利亞參院以微弱多數推翻1995年制定的世界首部安樂死法
1998年二月初六瓦傑帕伊當選印度新總理
1998年03月25日常昊獲首屆樂百氏圍棋賽冠軍
1998年03月25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
1998年03月25日2000年的計時鍾在長城啟動
1999年03月25日我國第一頭轉基因牛誕生
1999年二月初六北約組織秘書長索拉納決定對南聯盟進行大規模空中打擊
2000年二月初六江西萍鄉發生煙花爆竹爆炸事故 造成33人死亡
2000年二月初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外交會議在日內瓦召開
2002年03月25日李耀祺大肆侵吞國有資產被判死刑
2002年0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軌道
2003年03月25日護士長葉欣在照顧非典病人時感染病毒,以身殉職
2005年二月初六肯德基蘇丹紅事件
2005年03月25日中國昆蟲學家、生態學家中科院院士龐雄飛逝世
2006年二月初六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
2011年二月初六雲南盈江縣發生5.8級地震
9. 二月革命的性質是什麼 二月革命的影響分析
二月革命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早期俄國是個封建的國家,人民群眾沒有什麼為自己利益爭辯的權利。這樣的國家如果沒有牽扯到別的國家還好,在俄國社會矛盾激化之後又剛好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沙皇尼古拉二世參戰將俄國人民的利益降到最小,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這場二月革命的性質是怎樣的呢?
俄國二月革命素描
二月革命發生在1917年3月,雖然俄國有很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群眾,但一戰爆發前的俄國一直被沙皇統治了,是一個完整的封建帝國主義國家。裡面的群眾過著被壓迫的生活,但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讓他們得以反抗,擅長武力鎮壓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一直都派出軍隊鎮壓人民。尼古拉二世有個別稱叫做「血腥的沙皇」,在一戰發生的時候尼古拉二世加入了戰爭,武力不足財力不足的俄國被反擊了,導致俄國國內經濟整體下滑,工人們開始罷工抗議。
二月革命的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了推翻這個帝國主義統治的政權,有將近20萬的工人集體罷工。而俄國沙皇並沒有發現這次事件的重要性,依舊派出軍隊武力鎮壓群眾,但是被激怒的人們不甘忍受飢寒交迫又沒有保障的日子,一開始人們只是起義並沒有其他的活動。後來沙皇開始逮捕激進份子,這導致了人們直接拿起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二月革命的性質就是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將俄國從帝國主義變成了一個資產階級主義的國家。
二月革命的影響
羅曼諾夫王朝是俄國沙皇統治下的封建主義王朝,雖然俄國的工業化都在前進,但是沒有一個平等的體系導致俄國和其他國家的分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俄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而且沙皇是個無知平庸的人,只知道殘暴的對待民眾。沙皇專制統治直接導致了二月革命的爆發,那麼二月革命的影響有什麼呢?
俄國二月革命遊行
二月革命的影響對俄國國內是最大的,因為沙皇將俄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本來就蕭條的俄國經濟被這次戰爭給直接破壞的體無完膚。俄國的能力不足加上領導人的平庸無能,直接受到嚴重沖擊的就是俄國群眾了,在戰爭背景下人們的衣食住行都無法受到保障,整個城市的人都等於變成了難民。這次二月革命是必然會發生的,如果不做出改變的話整個國家都會腐朽,於是罷工的工人們開始武裝起義。
武裝起義也要有著領導人,這次起義就成立了蘇維埃政府,這個政權革命在抵制沙皇領導的帝國主義下取得了成功。但是就算推翻了帝國主義之後蘇維埃政府也迎來了新的對手,本來是蘇維埃政府攻克下來的勝利,卻被資產階級奪取了他們勝利的果實,成立了資產階級革命政府。
二月革命的影響直接蔓延到俄國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就是蘇維埃政府和資產階級政府的斗爭。後來在十月革命中蘇維埃政權取得了勝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
二月革命簡介
二月革命就是俄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主要的導火線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導致了階級革命之間的激化,這樣子的社會矛盾讓俄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反戰運動熱情。二月革命這個事件解開了俄國的社會激烈矛盾,二月革命簡介是怎樣的呢?
二月革命爆發圖像
二月革命爆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俄國的經濟其實並不是很好,並且可以稱的上是有點落後。更加重要的是俄國還是一個政治上面非常封建的國家,這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國家不僅戰爭中不好過,在國家內部的矛盾也是日益尖銳起來。改革是肯定需要的,在這種水深火熱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民自然有著很大的意見。飢寒交迫還要對政權屈服,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是老一派的作風,在政績上沒有什麼作用,但是在鎮壓人民這方面他可以一個熟練的老手。
後來尼古拉二世讓俄國進入到一戰中,進入戰爭之後的俄國本來兵力就弱小,在戰敗之後引起了災難的來臨以及財力的破壞。俄國民眾們忍無可忍了,眼看國家的難民數上升,在1971年的時候,俄國的街頭聚集著很多罷工的民眾。抗議的聲音是越來越大了,武力鎮壓也是沒有用的。二月革命的第二天遊行的工人們從13萬人加到了20萬人,後來俄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起義,因為尼古拉二世這時還想著用武力鎮壓,民眾們武裝起義推翻了沙皇政權,俄國資產階級的人們終於贏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