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現代史里,美國,日本, 沙俄,法國當時分別以什麼樣的方式侵略中國,具體如何
美國是以經濟侵略為主,軍事侵略為輔:如兩次鴉片戰爭中的幫凶角色,19世紀末的「門戶開放」,一戰期間夥同日本加強對華侵略,蔣介石上台後對國民黨的扶持,《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現代史中通過朝鮮、台灣、越南對中國的威脅等;
日本是以經濟和軍事侵略並重:如甲午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一戰中與美國爭奪對華經濟侵略並達到幾乎獨霸的目的,還有《二十一條》,20世紀30年代到1945年的對華軍事侵略等;
沙俄主要是以軍事侵略為主:如從1858年到19世紀80年代侵佔了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法國是以經濟和軍事侵略為主,但這兩個方面都做得並不是很突出,經濟侵略趕不上美英日,軍事侵略趕不上日本、沙俄和英國:如第二次鴉片戰爭等。
Ⅱ 1989年美國是怎樣入侵巴拿馬的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時,位於巴拿馬首都西南的里奧阿托鎮萬籟俱寂。離該鎮不遠處駐扎著巴國防軍第6、7兩個步兵連隊。雖然近幾天巴軍和駐巴美軍之間發生過幾起槍擊事件,但在此時,這兩個連的官兵卻沒有做好迎敵的准備。
殊不知美軍代號為「正義事業行動」的入侵計劃已悄然實施。遠在美國內華達州托帕諾空軍試驗基地的F-117A隱形戰斗轟炸機早已打破夜空的寧靜,此時,已潛入巴拿馬里奧阿托鎮上空。一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撕破了里奧阿托鎮夜空的寂靜,氣浪和煙霧吞噬了兩個連隊的營房。這時巴軍才發覺美軍對他們發動了突然襲擊。
與此同時,美海軍「海豹」小分隊的部分隊員襲擊了巴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的小型私人機場,炸毀了諾列加的座機。另一部分「海豹」隊員襲擊了守衛諾列加專用船的衛兵,並炸沉了船隻,從而切斷了諾列加的空中和海上逃路。
接著,美軍分為5路,同時向巴軍重要目標發動進攻。第1路是由美特種部隊和一個突擊隊營組成的「紅色特遣隊」,利用「隱形」飛機的轟炸效果,進行低空傘降,首先消滅了曾在巴政變中營救過諾列加的第6、7連,接著佔領了托里霍斯國際機場。第2路是由陸軍兩個營和海軍「海豹」分隊組成的「尖刀特遣分隊」,奔襲並佔領了巴軍司令部大樓,殲滅了附近的巴軍第5連。第3路是由第82空降師一部和別動部隊組成的「太平洋特遣隊」,阻擊並挫敗「2000年營」和其他巴軍增援巴拿馬城的企圖。第4路是由2個步兵連和部分憲兵組成的「永遠忠於特遣隊」,負責搶占橫跨運河的泛美公路大橋,保衛美霍華德空軍基地。第5路是由兩個步兵營組成的「大西洋特遣隊」,在特種作戰部隊支援下,擊敗巴軍第8連和沿海警衛部隊,攻佔了巴拿馬第二大城市科隆城。
面對美軍的強大攻勢,巴軍雖進行了頑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使美軍陰謀得逞。至22日,美軍已摧毀了巴軍所有主要軍事設施,佔領了巴軍大部分軍營,控制了巴絕大部分地區。反對黨總統候選人恩達拉,在美國監護下就任巴拿馬總統。原總統諾列加於24日逃入梵蒂岡使館避難,但是梵蒂岡在美國政府壓力下,不得不請他離開大使館。1990年1月13日,走投無路的諾列加只好選擇了向美軍「自願投降」。隨後,諾列加被帶上「黑鷹」直升機飛往美國霍華德空軍基地,最後被押往美國邁阿密監獄,成了美國的階下囚。
在世界輿論的譴責下,1990年2月,美國撤走了大部入侵美軍。在這場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入侵戰爭中,美軍僅傷亡357人,被擊毀戰斗直升機1架,被擊傷運輸機14架。巴軍傷亡和被俘3406人,平民傷亡2000多人,造成百億美元以上的損失。
美國發動這場入侵戰爭,為了遮人耳目,欺騙輿論,可謂是處心積慮。美國入侵巴拿馬的一個借口就是「打擊毒品走私」。毒品走私是80年代以來最容易引起公憤的國際問題。美國指責巴拿馬政府首腦諾列加參與了國際毒品走私活動,同哥倫比亞販毒團伙有牽連。1988年2月,里根政府就通過邁阿密聯邦法院大陪審團,以「參與販毒活動」為名,對諾列加提出正式起訴。這次,把「販毒犯」「捉拿歸案」,就成了出兵的重要「理由」。美國出兵的另一個借口是為了「自衛」。12月16日晚9時,4名美國軍官乘車經過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所在的大街時,與巴拿馬國防軍的士兵發生沖突,雙方拔槍射擊,美海軍陸戰隊的一名軍官被打死,巴拿馬3人受傷。事發後,美國指責巴拿馬挑起事端,巴拿馬指責美國人首先開槍。美國的國防部為此發表聲明,揚言為了保護「美國人的安全」要進行「自衛」,美國總統布希表示要對巴拿馬採取「報復行動」。巴拿馬外交部則向美國提出強烈抗議。這樣,雙方調兵遣將,處於警備狀態。一個美國兵被打死這件事,就成了這場戰爭的另一借口。
美國入侵巴拿馬,歸根結底是為了保住巴拿馬運河的既得利益。1903年,美國強迫剛剛取得獨立的巴拿馬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了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權利,並且永遠租借運河和運河區。1914年巴拿馬運河建成,使大西洋到印度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了1萬多公里。美國一直是運河的主要用戶和受益者,每年運河總收入約3億多美元,絕大部分為美國所得,巴拿馬只能得到很少的零頭。美國把運河西岸16.1公里范圍劃為運河區,設立美軍南方司令部,不許巴拿馬人入內,運河區就成了「國中之國」。
幾十年來,巴拿馬人民不斷地為收復巴拿馬運河的主權而斗爭,經過長期努力,兩國終於在1977年簽訂了新的運河條約,新條約規定,1999年12月31日午時之後,運河完全交由巴拿馬管理。從1990年起,運河區管理委員會的主任應由巴拿馬人擔任(副主任由美國人擔任),美國的南方司令部也必須同時撤離運河區。對於美國來說,運河是它的生命線,失掉運河的管理權,會給它帶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戰略後果。因此,美國必然要千方百計保留它在運河和運河區的利益。
如果有一個聽命於美國政府的巴拿馬政權,美國就不需要處心積慮地尋找借口,也就更沒有必要對巴拿馬實施入侵了,可是事情卻並非如此。諾列加自1983年就任巴拿馬國防軍司令後,奉行民族主義方針,堅決要求履行新運河條約,為收復運河主權同美國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里根政府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後快。1987年6月26日,美國參議院以84票對2票通過一項關於巴馬拿局勢的議案,要求巴拿馬政府撤銷諾列加國防軍司令職務,要求巴拿馬軍人「還政予民」,結束侵犯人權的行為」。結果,巴拿馬城1.5萬人舉行遊行示威,抗議美國干涉巴拿馬內政。
為了迫使諾列加下台,美國政府使用了種種手段,對巴拿馬採取了經濟制裁、外交誘逼、軍事威脅,支持巴拿馬國內反對派掀起「倒諾浪潮」。1989年10月3日,巴拿馬部分中下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失敗後,美總統布希批准一項300萬美元的撥款,專供中央情報局策動第二次軍事政變。與此同時,美國秘密向巴拿馬增兵4500人,空運了大量坦克、裝甲車、武裝直升機。美國直接入侵巴拿馬的企圖顯露出來了,於是便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無論美國怎樣掩飾,怎樣尋找借口,其入侵的行為是昭然若揭於天下,為正義事業所不齒的。
Ⅲ 美國是怎麼通過美元貶值把經濟危機轉移到別的國家的
以人民幣為例,假如目前1美元vs7人民幣,倘若美元貶值,現在就1美元只能對6.5人民幣了。這個道理很簡單。
然後我們看其產生的後果:
其一,美元貶值實際上相當於人民幣被迫升值,這種升值並非因為經濟增長而上升的,因而會引發市場混亂,於是就導致物價上漲,和人民幣事實上的的貶值,從而導致通脹,引發經濟危機。
其二,減少他國外匯收入。這個很好算 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我本人是做投資行業的,同時也自己很有興趣研究經濟學,希望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進步,可以直接加我的網路hi聯系,或者qq:1033920853 註明:經濟或投資
Ⅳ 美國以前在遇到金融危機時是怎麼轉移給別的國家 全身而退
眼下的華爾街金融海嘯來勢迅猛,有人甚至稱其為一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在華爾街陷入恐慌之際,那些一直被財富光環籠罩的華爾街精英們的華爾街夢,也似乎一夜間被無情地打破。
一、裁員高峰即將來臨
一位在華爾街已有近20年交易生涯的華人告訴記者說,目前的情況相當嚴峻,從我知道的華爾街百年歷史來看,這種氣氛類似於1929年華爾街盛行的金融公司大量破產的恐怖氣氛。
這位華爾街人士介紹說,有這樣一個經典場面曾被各大媒體廣為報道: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前夜,全公司燈火通明,員工通宵翻箱倒櫃清理物品,甚至復制客戶聯絡資料,為下一波求職做准備,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有些經理和交易員還在忙碌加班,清算破產,准備繁雜的賬目清單。據悉,雷曼兄弟全球雇員25000人,紐約雇員13000人,現在隨著巴克萊銀行收購雷曼兄弟部分業務後,有10000名員工將重新被聘用,野村證券一舉拿下雷曼兄弟全亞洲的特許經營權以及歐洲業務後,又「挽救」了5000多名雇員。但是一批華爾街人員失業在所難免。華爾街一家獵頭公司稱,基於英國巴克萊銀行為可能的解僱和續聘費用撥款25億美元,因此預測其可能在所購業務部門中最多裁員5000人。
由於目前華爾街金融格局重新組合的進程尚未完成,真正的裁員高峰也還沒有真正到來,隨著購買、合並等環節進行到一個階段,估計年底以後,裁員高峰將隨之到來。
二、裁員風險無處不在
一般人以為,受到金融風暴影響的華爾街人士是那些宣布破產、受到吞並的金融機構,其實不盡然如此。 「美洲銀行」是收購「美林」的勝利者,可是,當記者在10月1日采訪「美洲銀行」(Bank of America)利率部負責銷售業務的副總裁Jacklin女士時,她告訴記者說,自己在昨天晚上剛剛被公司裁掉。她清楚地記得,當時公司負責人與她進行了面對面的談話,隨後遞交一份書面通知,就這樣輕松地被自己服務了6年之久的公司所拋棄。
這位來自於新加坡、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金融MBA的高材生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目前的這場金融風暴十分可怕,整個華爾街的感覺都不太好,以往業內人士除了拿份自己的工資外,均希望年底拿到豐盛的「花紅」或「分紅」,可是現在看來,這種奢望已經一去不復返,華爾街暴利的風光時代不再。問題的嚴重性在於,不僅像貝爾斯登、雷曼公司、美林公司的人感到壓力,就連收購美林的「美洲銀行」(Bank of America)內部也幾乎是一片恐慌,在「美洲銀行」的同事們也無不擔驚受怕,大家都心神不定,大家心裡非常清楚,美林並入之後,在兩家公司之間將主新進行資源整合與人員配置,很多業務美林原來的公司已有,而且美林在有些方面做得不錯,因此,在新的組織架構內原來兩個公司的人員之間就必然出現競爭,即使「美洲銀行」的員工也是人心惶惶,盡管大規模的裁員尚未開始,但是人們都在擔心自己的工作不保,可以說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
Jacklin女士告訴記者說,從大的角度來看,裁員的進程取決於金融機構內部整合的進展,從具體環節來說,裁員進程則公司內部各個部門的情況。將來即使能僥幸被公司留下,年底的「分紅」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樣了。值得指出的是,現在由於金融動盪,客戶們也不想做的業務太多,因為做得多就賠得多,客戶們都不輕易做交易,銀行也小心翼翼,不敢輕易相信客戶,沒有交易,客戶與銀行雙方都賺不到錢。華爾街有人在考慮離開紐約,到其他地方謀求發展,大多數人是走一步看一步,難有較長遠的打算,只是希望明年的情況不要繼續惡化下去。她說,對我個人來說,由於我對目前的情況早有思想准備,所以並不感到特別痛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現在華爾街的人幾乎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備,大家明白自己都有可能隨時被裁掉,所以也都做好了隨時離開的思想准備。毫無疑問,裁員之後,對自己的生活將有不小的影響,一些開支項目不得不縮減,買車、度假等支出暫時不能過多考慮,所有的日常消費都要小心,能節省的就要節省。當然,還不至於落到窮困潦倒的地步,因為華爾街人士工作一些年後,總有一定的積蓄,而且,在被裁員時總會得到公司的一定財務補貼。當然,「美洲銀行」對員工的補貼很有限,沒有其他一些金融機構慷慨。
三、中高層管理同樣被裁
原來在雷曼兄弟公司工作多年的Jacky 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告訴記者說,幸虧自己2007年8月提前離開了雷曼公司,否則的話現在可就慘透了。他對記者說,現在華爾街所面臨的金融形勢相當嚴峻,經歷了一系列驚濤駭浪之後,金融市場上只要有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給人們帶來一陣陣的恐慌與動盪。
Jacky說,自己原來在雷曼公司的一些老同事,本來都是資深的中高層管理精英,可是現在他們損失慘重。Jacky分析說,對這些中高層管理人員來說,他們的損失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以前華爾街中高層的收入很高,但是,別看他們很風光,他們收入的其中一大部分70-80%是股票獎勵,而不是現金,現在由於這些公司深陷金融危機,其股票大跌,使他們損失殆盡,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場災難。另一方面,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高層往往有可能成為裁員受害的的重點,這是因為,合並後的金融機構在一些管理層面的設置上,存在有嚴重重復現象,為了減少公司營運成本,必然大幅度裁員,而機構重跌的部分就難以倖免,另外,新來的年輕人在被裁後,還能迅速調轉行業領域,而這些多年在華爾街的中年人以後的日子就慘了。
Jacky分析說,而對於初入雷曼的年輕人士來說,他們的損失就是失去工作,所以他們最為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否保住的問題。雷曼公司一共有1萬2千到1萬5千人,現在一下子要裁5千,形勢非常嚴峻。而且,估計華爾街大規模的裁員潮將在12月份後會出現。這是因為,從法律上來講,根據美國破產法,所有雷曼公司的員工都要被裁掉,但在實際運作上,收購雷曼的巴克萊公司與雷曼簽署了一份為期3個月的臨時合同,用這段時間來進行必要的整合,暫時為雷曼的員工提供臨時崗位,為他們發薪水的時間為今年12月31日。收購美林的美洲銀行也聲明要設法減縮開支,這也意味著要大量裁員,有消息說美林要裁員1萬多人。因為對投資銀行來說,其唯一的成本就是人力,是人腦,它不像其他產業部門一樣需要原料等成本,投資銀行的所有交易要靠關系,通過人的活動來賺錢。
Jacky分析說,華爾街的華人職員可能沖擊比較大,因為在華爾街華人圈子中,在投行部門從事核心業務的人很少,大多是一些基礎的崗位,如分析師,數據處理等,這部分工作又是在這次風暴中被裁員最多的地方。據知情人士透露,光是雷曼兄弟就有2000多華裔雇員,其中部分人手中還握有大把公司股票,資產一夜間化為烏有。此次金融危機甚至使一些華裔員工面臨失去合法移民身份的危機。據美國的律師介紹,20多個在華爾街工作的華人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詢問有關身份的問題。但是,Jacky分析說,不能簡單地說華爾街在裁員時存在種族歧視,這與以前出現過的情況不同。過去裁員是一個個單獨進行,而現在將是整個部門整個部門地裁員,合並後重復的部門肯定要被裁減掉,因此裁員規模會很大,並對紐約社會帶來惡性負面影響。
四、金融風暴殃及大學畢業生
記者在采訪美林公司負責全球相關債券類產品的執行董事主任斯蒂文·陳時,他告訴記者,美林被收購後雖說保住了自己的名稱與機構,自己原有的業務仍在開展,但上上下下,畢竟人心惶惶,因為未來一段時間,不知誰會陸續被裁,而且,目前的這場金融風暴打破了大學畢業生們的華爾街夢。他說,以前,在美林實習的高材生一般都會實現自己的華爾街夢,可是今年在美林實習的學生,至今聽不到美林要他們簽約的召喚,恐怕未來也沒有什麼希望。
據介紹,幾年前,當一些名牌大學的學生畢業時,他們無論原來所學的專業如何,紛紛決定從「融」沖入華爾街。當時,這絕對是個明智之選。美國股市那時候牛氣沖天,華爾街一派繁榮,各大銀行在美國的校園招聘會上是無可置疑的香餑餑,華爾街那些大牌公司提供的優厚待遇和實習機會讓人難以抗拒,美國最聰明的人也就此進入了「錢」途遠大的金融業。一些幸運兒在暑假時進入雷曼兄弟公司實習,並在實習結束後順利簽約,成為一名金融分析員。記者在一些名牌大學印刷的相關專業介紹中,直到今天仍以自己學生能在雷曼、貝爾斯登、美林等大金融公司實習、並在畢業後進入華爾街這些機構就職為榮。
然而,華爾街2008年的金融風暴卻改變了這些,現在的情況是,名校生難進華爾街。金融危機對本就疲軟的美國就業市場真是重創,今年金融界已削減了10萬個職位,而據獵頭公司估計,雷曼兄弟和美林將會把這個數字再增加5萬。金融危機同樣波及到全美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尤其是那些著名的高校。過去,名校們如漏斗般將畢業生輸送到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這些名聲顯赫的金融公司去,比如麻省理工學院,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畢業生進入華爾街工作。但現在,這個比例足足縮水一半,而像高盛、花旗這樣的金融巨頭甚至取消了校園招聘的計劃。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金融教授施榮恩(Ronald M. Schramm)告訴記者說,經過這場金融風暴,美國學生將重新慎重地審視對金融專業的選擇,而對中國留學生來講,由於將來要回中國發展,問題不是太大,因為中國的金融業將來仍需要大的發展。
Ⅳ 美國因為哪些原因而侵略別的國家
三樓說的精闢...美國並沒有所謂的「侵略」他國。美國所發動的戰爭基本都是正義的(縱然伊拉克戰爭未經過聯合國安理會的同意)。可以說,打伊拉克、利比亞是為了清除獨裁勢力。打日本和打德國就不用說了,若是沒有美國,現在亞洲和歐洲是個什麼樣子都很難說。打北韓也是因為北韓通過蘇聯默許對南韓發動戰爭,並且南韓差點就此亡國。出兵阿富汗絕對是為了清剿恐怖組織,因為阿富汗沒有任何戰略以及經濟意義。封鎖古巴是因為前蘇聯有可能會向古巴輸送戰略武器,事實上,俄國人也確實這么做了。並且以古巴目前的政體來看,解除封鎖將對美國國土安全有很大的威脅。至於美國會不會攻打中國,那要看美國人民對入黨的決心有多大。
Ⅵ 為什麼美國經濟危機的爆發會擴展到其他國家
美國是世界霸主,經濟和金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美元是世界通用貨幣,美國出現金融危機對世界也是一個沉重打擊。還有許多也國家購買了美國的次貸,所以會影響到其他國家。
美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經濟體。進出口貿易當然是世界第一。作為高福利國家,美國人的超前消費觀一直引導世界經濟,是世界消費最重要的引擎。沒有美國的市場,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出口都要收的巨大影響。此為其一。其二當今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濟相互依存度達到了人類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國不存在什麽轉嫁危險的做法。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的作用無可替代,世界上各個國家也明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所以有餘力的國家必須全力挽救美國經濟。
Ⅶ 美國對其他國家的侵略及其戰爭
伊拉克戰爭可以算作是正義的,
而海灣戰爭和北約空襲南聯盟是不義的。
1.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面戰爭,共有4國參與作戰,有評論認為其可視為第二次海灣戰爭,但具體分析可發現其不可稱為「海灣二戰」。而最後美國尚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導火線
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向恐怖主義宣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家列入「邪惡軸心國」(Axis of Evil)。2002年伊拉克危機爆發,聯合國通過1441號決議,聯合國武器檢查團重返伊拉克檢查伊拉克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3月18日美國總統布希發表電視講話,要求並沒有在伊拉克境內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武檢團立即撤離伊拉克。
開戰理由及目的
美國等國家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踐踏人權的行徑。根據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說法,美國對這場戰爭最終要達成的目的包括:
2.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示意圖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並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起因: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
多國部隊進攻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辟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海灣戰爭中的一角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戰爭的結束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日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
3.北約空襲南聯盟
1999年3月24日晚,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發動大規模空襲,南聯盟塞爾維業共和國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亦在受打擊之列,此次空襲標志著20世紀最後一場戰爭的爆發。
北約空襲南聯盟-起因
1999年2月6日,在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下,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舉行和平談判,談判的基礎是美國特使希爾草擬的方案。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尊重南聯盟的領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按當地居民人口比例組成新的警察部隊維持治安,北約向科索沃派遣多國部隊保障協議實施。這個方案對雙方來說都難以接受,阿族堅持要最終走向獨立,並且不願解除武裝,南聯盟則不同意科索沃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亦反對北約部隊進駐科索沃。但是,主持談判的美國和北約表示,這個方案的80%內容不許改變,必須接受,否則拒絕的一方將受到懲罰,其中對南聯盟而言將遭到北約的軍事打擊。在談判陷入僵局後曾一度休會,3月15日復會,阿族代表於18日簽署了協議,但塞爾維亞方面仍然拒絕簽字。3月19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最後通牒,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
北約空襲南聯盟-簡介
美國為首的北約憑借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給南聯盟造成了重大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也造成了許多無辜平民(包括阿族難民)的傷亡。5月8日,北約戰機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導致3人死亡、多人受傷和館舍的毀壞,製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見的重大事件,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北約的戰爭行動打著維護人權、制止「種族清洗」的旗號,實際上卻以其非人道的行為導致了一場人道主義災難。與海灣戰爭不同,北約這次戰爭行動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違反論的廣泛批評。
北約空襲南聯盟-四個階段
主要武器
第一階段
3月24日-3月26日,北約對南聯盟實施了第1-3輪空襲行動,重點打擊目標是防空系統,包括機場、導彈陣地、通信雷達設施。主要目的是奪取對南聯盟的制空權。共出動各型作戰飛機600餘架次,動用了B-52、B-2戰略轟炸機和部署在亞得利亞海的戰艦,分別發射空射巡航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此外還有F-16、F-18、A-6飛機參加了空襲。
第二階段
3月27日-3月31日,北約對南實施了第4-7輪的空襲。重點打擊目標:南指揮中心、基地等核心軍事目標。打擊目的:癱瘓南聯盟軍事體系,瓦解其作戰能力。出動情況:各型戰機1000餘架次,平均每輪250架左右,從第六輪開始改為24小時轟炸。
註:第四輪空襲中,南在貝爾格萊德西北25KM擊落F-117飛機一架(89年投入實戰以來的第一次)。
第三階段
4月1日-4月29日,北約對南聯盟實施了第8-37輪空襲。打擊目標:
①南防空設施、指揮系統;
②軍營、特種警察部隊、坦克、火炮、裝甲運輸車;
③通信站、公路、鐵路橋梁、煉油廠、油庫、電廠等基礎設施;
④南聯盟總統府、內務部、國防部、空軍司令部、防空司令部在內的重要政府機構和軍事指揮機構);
⑤電台、電視台、轉播塔。出動情況:各型戰機1萬架次左右,平均每輪340多架次。
空襲現場
第四階段
4月30日-6月10日,即從第38輪開始至結束。
這一階段特點是:空襲力度空前加大,按北約說法就是一周7天,一天24小時不停頓地轟炸。出動情況:每天平均600架次以上,最多近800架次。
5月7日晚上11:50,美B-2戰略轟炸機使用5枚精確制導炸彈襲擊中國使館。
北約對南聯盟的78天空襲中,共出動各型戰機35000餘架次,其中突擊架次約12600,支援架次約22400,發射各種導彈1600枚(其中巡航導彈400餘枚),投彈20000噸,精確制導武器占總量的35%,對南52個城市,120個鄉鎮,35個企業,15個國家級設施,幾百個軍、民目標輪番轟炸,南聯盟損失慘重,估計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
這是近來以美國為首的發動的三個大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