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一放映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什麼狀況 材料二反映江南地區經濟狀況明顯好於以往,促進江南地區的主觀因素
不知啊。。。。。。。。。。。。。。。。。。
2. 問:材料一所反映的狀況與南方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材料二反映了什麼時期我國南方經濟怎樣的發展狀況
問:材料一所反映的狀況與南方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材料二反映了什麼時期我國南方經濟怎樣的發展狀況?
檢舉|2010-12-21 20:29054278 | 分類:文檔/報告共享 | 瀏覽291次
材料一 東漢末年,由於北方戰亂不斷,人民紛紛南遷,據記載,關中的人民移居到荊州的有十萬多家 307年到5世紀中期,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陸續南下到巴蜀和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就有70多萬人。 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 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 宋書》
知道鼓勵您使用附件功能解決當前問題
上傳有效附件後回答被採納,系統獎勵20(財富值+經驗值)
未上傳有效附件但回答被採納,系統獎勵2(財富值+經驗值)
我來幫他解答
加粗
飄紅
符號
編號
排版
圖片
附件
地圖
匿名提交回答
分享到:
楊子江的藝術 四級
簽到補簽卡
我的升級進度
經驗值
1926 / 2000
採納數
39 / 30
採納率
48% / 15%
我的特權
5級以上用戶就可以使用真實頭像了!
快努力升級來獲取許可權吧!
進入個人中心
幫助 | 意見反饋 | 投訴舉報 | 知道協議 | 加入我們
採納我快快
材料一 東漢末年,由於北方戰亂不斷,人民紛紛南遷,據記載,關中的人民移居到荊州的有十萬多家 307年到5世紀中期,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陸續南下到巴蜀和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就有70多萬人。 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 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 宋書》
分享
快採納我!
3. 材料二中反映了南朝時期江南怎樣的狀況
你把材料省了。。
不過說來,南北朝時期,王朝更迭極其頻繁,民不聊生是自然,青壯勞力戰死沙場不計其數,農業生產自然要受到很大影響,失去交換的物品,商品經濟自然也是低迷,不過南朝相對北朝還是要好一些,因而人口在不斷從北向南移,同時也伴隨著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原文明與少數民族的民族融合,思想文化上,舊儒學無法安撫戰亂下的黎民,儒學地位受到佛道兩家的沖擊,出現了儒釋道三家並行的局面。
4. 材料一反應了江南地區怎樣的經濟狀況
問題: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區怎樣的經濟狀況?你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區經濟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有何歷史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遠遠落後於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沒有很富裕的人.原因:三國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當時江南地區人少地廣,勞動力長期短缺:生產技術和經驗也落後於北方.(答出兩點即可)
(2)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農業、手工業都得到了很大發展,成為全國繁榮昌盛的地方.原因: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政策;江南地區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答出三點即可)
(3)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5. 歷史問題
答:(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區尚未得到開發,經濟比較北方而言尚處於落後狀況。
1 地理因素,江南地區河網密布,土壤黏重,雨水較多,對於早期的發展水平,無法開發。
2 人口因素,江南地區人口稀少,得不到開發,
3 政治因素,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一直處於中原地區,江南往往被稱為蠻夷之地,
答:(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經濟狀況從之前的未得到充分開發,處於落後狀態到繁榮發展的變化。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長期戰亂,出現了人口遷徙,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勞動力和發達的生產技術,使江南地區得到充分開發,
答:(3)江南地區的開發使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唐宋時期,經濟重心完全南移,
6. 上述兩則材料對江南地區的描述明顯不同,這說明了什麼
請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別描述的是哪個時期的經濟現象?
(2)兩則材料所描述的江南有什麼不同?
(3)分析材料二中的現象出現的原因.
(1)材料一:東晉以前.材料二:東晉以後.
(2)材料一:江南人們可以解決溫飽,但不富裕.材料二:江南的富足.
(3)北人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勞動工具、先進的技術和經驗.
7. 材料分析東晉政府建立了,當時江南經濟出現了什麼現象
江南地區迅速開發,原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耕作技術和作物品種得到推廣等。
8. 漁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反映了江南地區什麼現象
指的是揚州的商業景氣,揚州處於長江與京杭運河的交際處,與開封相隔又近,貨物大部分都在揚州中轉,前一句指的是生活品,後一句說的是絲織品,反映了江南地區經濟繁榮,而且供應天下的需要。
主要原因:
1、北方農民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
2、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融合;
3、社會相對安定;
4、統治推行勸課農桑的政策;
5、北方粟麥等作物南移。
影響: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8)材料二反映了江南經濟的什麼現象擴展閱讀: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1、南北經濟向好發展。江南地區發展迅速,中原地區發展相對緩慢。黃河流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秦漢時期,南北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因大規模戰爭而受到嚴重破壞,戰爭多發生在北方,戰爭持續時間較長。而南方相對穩定,使南方經濟發展迅速。這樣,南北經濟開始平衡,以北方黃河流域為中心的經濟格局開始轉變。
2、庄園、寺院經濟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士大夫制度的發展和統治者對佛教的崇拜,地主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大大膨脹,造成了土地和勞動力的流失。
3、商品經濟總體水平偏低。由於戰爭的結果,許多城市被嚴重破壞,而南方剛剛開發,商品經濟的發展緩慢。
4、各民族經濟交流不斷加強。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民族融合的加強,各民族關系密切,並逐漸融合為一體。各民族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為促進經濟復甦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它也為隋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