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動下,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種資本形態(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運動超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大為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削弱,經濟運行的國際規則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的條件下產生的。
(1)如何看待全球化經濟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㈡ 怎樣看待經濟全球化
應該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論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國都應敞開大門,適應這一趨勢,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其中機會,面對各種挑戰,至於現在的影響是如果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不斷下降。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正進一步擴大。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應主動參與
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就是企業不只在本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資源,消費全球化則指消費者不只在本國市場而是在世界范圍內買東西。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貿易,也就必然有統一的全球規則,WTO是一種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多邊是優於雙邊的,至少有一個比較權威的仲裁機構解決反傾銷和貿易糾紛。
人們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將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利益,但中國的貿易得利還應反映在進口上,進口可以使消費者買到更多優質的東西,以更少的錢購買一些商品,消費者所得應是衡量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貿易和投資還帶來許多外部效應,使中國的服務質量和態度大大改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技術外溢,它不同於技術轉讓,是不用付費的所得。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須搞活市場經濟,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制中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必須開放市場。只有開放市場,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
第四,必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三組關系
第一是實行對外開放與參與全球化的關系。我們必須按國際上共同的規則來辦事,不能總把希望寄託在國家的保護措施上,盡早參與全球化貿易,就是要逼著我們的企業改革進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競爭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縮小國內地區間差距與縮小國際間差距的關系。
第三是擴大內需與增加外貿出口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大國,國內市場很大,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外貿的重要性。
中國在制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時,應考慮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承認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注意處理好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利益關系。
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將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興貿,不斷提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能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只有加速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中國技術發展的跨越。
只有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能不斷從生產關系方面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參考資料:http://www.12366.net.cn/news/63/64/20010418/22859.htm
㈢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該持怎樣的態度
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既是機遇也是重大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不平衡性、不確定性。
所以我們應該全面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冷靜分析、審慎應對。抓住機遇,智慧且勇敢地應對挑戰。既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掌握、參與制定國際規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㈣ 怎樣看待經濟全球化
對經濟全球化的看法:對於不同國家而言,利比全球化為先。
如果有利,就會去推動全球化,比如製造業的銷售出路,這個國家如果有產品,巴不得賣到全世界。那他自然支持這個產品,產業全球化。
如果對於某種有準入門檻的產品或者行業,那民族保護主義,貿易壁壘就搬上來了,想分享成果,門都沒有。
所以,全球化是相對的,可以簡單理解為,低端,可復制性高的產業,往往會全球化。高端的,都在搶占金融高點,科技高點,巴不得掐住你命脈,不可能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成全球金融危機的助推劑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則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成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
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歐洲地區以及東南亞,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拉美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
國際游資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製造者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者或推動者,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BIS,1997/1998)。
60年代的美元危機,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80年代初的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初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匯率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每次都令人震驚地表現了國際游資的巨大破壞力。
到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以及衍生的歐債危機。自60年代起,盡管各國經濟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對國際游資實施控制和監管的方法,許多深受游資沖擊之苦的國家也曾努力加強資本管制。但總體而言,這些探索和努力收效並不明顯。
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局部地區的經濟震盪很可能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
㈤ 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應當:
1、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
2、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3、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基本戰略,堅持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則。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2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㈥ 如何認識和對待全球化
首先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不同的。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應該積極的去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在應對時,引進外資,經驗,技術,還得努力的去防止全球化下的文化侵略,等等。對於發達國家來講,則利益較大,而且對於他們來說,可以將污染的產業更加便利的轉移到經濟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對於經濟全球化,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要積極的應對,也要做好最大的防備。
我們應該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做到:
1、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積極融入全球化。
2、扶持國內企業發展,推動企業創新。
3、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造活力。
4、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以內需拉動增長。
㈦ 談談你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
全球化在當今世界可以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概念,其中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是指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由微觀經濟單位追求最大利潤的企業行為過程所驅動的過程。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一次大的變革,也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要的階段。經濟全球化對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負面效果。全球化的弊端在發展中國家體現的尤為明顯,這使得很多的學者認為經濟的全球化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談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經濟全球化的實質
對於經濟全球化,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現在都還沒有一致認可的界定,對其實質,說法也不一樣。我以為,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有著多方面和多層次內容的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它的本質屬性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它是人類杜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客觀要求,是商品和生產跨越國界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迄今為止的經濟全球化又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向全球擴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向全球擴展的產物。從生產力發展角度看,經濟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產業等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到目前為止,經濟全球化確實又是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擴張同時並進。作為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經濟全球化有促進和符台社會生產發展的歷史進步性。
二、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對於經濟全球化始於何時,學術界有各種不同說法,但不管它始於何時,我們目前所面對的經濟全球化具有以下特點:(1)它是以全球性的市場經濟為特徵的。現在,世界除個別國家外,都在為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而努力。這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統一的經濟體制的基礎。前蘇聯和東歐的劇變使市場經濟真正地具有了全球的性質。(2)新一輪科技信息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信息一技術基礎。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趨勢即使在過去已經出現,但是,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全球化卻有著與過去不同的技術——信息基礎。正是這種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礎上的新的信息技術使信息、商品和資本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流動。(3)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的迅速發展在組織上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網路。跨國公司內部的資金和商品流通使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具有一種比外部商品變換更加緊密和深刻的內容。經過全球化表示的不僅是經濟聯系的外延的擴大,而且是這種聯系的內容的深化。二者加在一起,意味著國際間經濟聯系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台階。(4)目前,在有形的商品和生產全球化繼續發展的同時。無形的信息和金融全球化來勢更加迅猛。在這種情況下,只看到生產的國際化是不夠的。金融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5)經濟全球化是在國際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從歷史的角度看,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尚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它還帶有很大的不完善性。
四、應對全球化的對策
目前全球化的本質仍然是經濟的全球化,而經濟的全球化是以高新技術為基礎,通過世界貿易、跨國投資以及國際金融流動的作用不斷的加強各國的聯系,實現一體化的過程。自從冷戰結束後,世界結束了兩級對峙的狀態,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全球化的作用變得越來越明顯,這種發展的結果將使得市場的能力逐漸的擴大,最終將超過國家的地位和能力。由於世界市場存在其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介入其中的國家將受到相應的負面影響。但是由於我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國家對經濟的調控能力較弱,因此我們將因為市場的不穩定受到的損失最為嚴重。1997 年發生在亞洲的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證明。面對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不應該逃避。目前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迅速增長的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處於世界經濟邊緣的發展中國家,全球化將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遇,我們可以獲得比其他中小國家國際資金和新技術。因此面對這種形勢,我們最好的選擇是主動的融入市場,而不是等待全球化浪潮的沖擊。
㈧ 對於經濟全球化的看法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結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跨國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突出表現為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和配置,各國經濟相互影響加深,聯動性增強.
與此同時,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全球化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由於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的差距及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全球化的"紅利"並未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公平分配.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都占據明顯優勢,掌握著制定國際經濟"游戲規則"的主導權,是全球化最積極的推動者和最大受益者.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相當不利的地位.通過參與全球化,發展中國家雖可能獲得一定的外資、市場、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加快經濟發展,但受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很大.九十年代特別是近幾年,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發展中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巨大壓力和嚴重挑戰.最不發達國家經濟每況愈下.聯合國計劃開發署《人類發展報告》顯示,全球化趨勢使窮者更窮,富者更富.
亞洲金融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動盪,表明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舊的國際金融體制、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緊迫課題.我們認為,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家不論大小、貧富、強弱均有平等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的權利,"游戲規則"的制定與修改不能由少數國家或國家集團說了算.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在遏制全球化負面效應,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困難等方面負有更大責任.沒有發展中國家的同步發展,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發展中國家應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循序漸進地推進改革開放,提高防範風險的能力,保持本國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同時,通過加強經濟合作,聯合自強、共同發展,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使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能夠向著有利於人類共同繁榮的方向演進.
㈨ 如何認識經濟全球化
首先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不同的。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應該積極的去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在應對時,引進外資,經驗,技術,還得努力的去防止全球化下的文化侵略,等等。對於發達國家來講,則利益較大,而且對於他們來說,可以將污染的產業更加便利的轉移到經濟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對於經濟全球化,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要積極的應對,也要做好最大的防備。
㈩ 對經濟全球化的看法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
另一方面,它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和風險,使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競爭機會。
經濟全球化下我國的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
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