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秦國為什麼經濟繁榮

秦國為什麼經濟繁榮

發布時間:2022-07-31 13:59:44

A. 秦國是如何強大經濟基礎的

秦代對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做出的規定,其實只是理論要求,那麼在實際的執行中,秦代以法律制度保障農業生產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呢?


牛耕圖


這些保障農業生產的具體措施,不僅完善了基層官員的監督管理職能,也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更保障了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最終的結果就是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穩定和強大了秦代的經濟基礎。

B. 秦王朝強盛的原因有哪些

1,商鞅變法獎勵耕戰的措施得到始終貫徹,人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軍隊戰鬥力得到加強
2,秦舊貴族力量的薄弱避免了國家內部的虛耗
3,奉行法治,提高了行政效率,一些生產性法令的實施保證了國家農業經濟的正常發展,針對軍工產品的法令保證了軍事裝備的質量
4,國家行政體制中央集權化的改革適應了封建統治的需要,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設三十六郡
5,關中平原的開發(鄭國渠),成都平原的開發(都江堰)保證了秦國的物資供應
6,統一戰爭的完成
7,北築長城,南置象郡、桂林、交趾三郡實現了邊界上的安定
8,修馳道保障邊境駐軍的補給
9,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專制,堅決反對分封制等復辟思潮對指導思想的干擾(焚書坑儒)

這些都算是強盛,最後一條是開玩笑的。你沒學過的就別寫了

C. 秦朝為什麼會繁榮昌盛

秦朝時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時代,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成了的統一大國,他結束了春秋以來持續了五百年的裂割形式,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嬰,享國十五年。
為什麼秦朝只統一了中國十五年?這可能是中國歷史朝代中活的時間最短的一個朝代,可為什麼秦朝還是一個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呢?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公元前238年,秦王趙政掌權,便開始了對六國的征服。最先征服的是韓國:翻閱資料,才發現在公元前391年秦國就已經開始討伐韓國了。在趙政掌權時,他最先威脅韓國,韓王向秦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飛聘秦。到公元前231年,韓國沒有辦法,向秦獻南陽地。這也算是自取滅亡,終於在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趙政的野心太大,想要完全統一中國,而單單一個韓國是滿足不了他的胃口的。趙政把虎視眈眈的眼睛轉向了趙國。公元前229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用反間計讓幽繆王殺死李牧和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俘虜了幽繆王。趙嘉逃到了代城稱代王。公元前222年代王降秦,趙國便亡。公元前225年時,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楚國也是一個較強的國家,可是因為秦國的屢次攻打,還是被消滅了。中國被秦國統一了一大半,最後只剩下了燕國和齊國。公元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兵佔領了燕國一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了太子丹以求和。公元前222年燕國被秦國消滅。齊國就是因為各種不良的原因,造成了一下子就被秦國吞並。
秦國統一了中國,很多麻煩就來了。七國有各種各樣的規矩,這就不好辦了。趙政自稱秦始皇,他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廢棄了分封諸侯的辦法,採用了郡縣制度,把天下分成了三十六郡。郡下面被分成了縣。每一個郡都要由朝廷直接任命三個最重要的長官管制,分別是郡守、郡尉和郡監。其中郡守是最重要的官長。三十六個郡就是這樣統治的。原來的各國都有車馬,可是車道有的寬有的窄,馬車有的大有的小。各個地方的車要在自己的道路上走才方便。秦國的兵車要在三十六個郡的車道上快速通行,可就是辦不到。秦始皇只好規定車軸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成六尺,這就能讓車輪的軌道相同。各地的車道也要修一修。這樣,三十六個郡都有一定寬窄的車道了。車道寬為五步,每隔三丈就要種上青松。交通方便了,商業也就發達起來了。除了秦國以外,各地方的尺寸、升斗、斤兩都不一樣,就在一個諸侯國里也很混亂。秦始皇就規定全國一律用度、量、衡,禁止使用雜亂的度、量、衡。交通、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度、量、衡的統一。可是至今還有件沒有統一的事情,那就是中國的文字。別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字,就是每一種相同的文字都由不同的寫法。秦始皇就大大改革了文字,採用比較方便的書寫方法,規定成為正式統一的文字。秦始皇還想用從事國內的政治問題,沒想到北方的匈奴侵略了過來。秦始皇馬上就派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北伐匈奴,把地盤都收復回來為了加強北方的防禦,秦始皇下定了決心,要把原來燕國、趙國、秦國的長城連起來,造了不少新的城牆,從臨洮到遼東,築造成了一座雄偉的萬里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發大軍五十萬人,平定了嶺南,添加了三個郡。在南方大興水利,叫水工史祿在湘江上游開握渠道。第二年,蒙恬打敗了匈奴,又添加了一個郡。一共合成了四十個郡。秦始皇因為開展了國土,就在咸陽宮里開了個慶祝會。在這個會上大臣們紛紛議論,有不少人認為古代制度不能改,分封諸侯的制度不能廢棄,這種制度和道理都有古書為證,誰也不能改變它。秦始皇便下了命令:除了秦國歷史和那些對人們有用的書,像醫葯、占卜、種樹、法令等以外,其餘的詩書、百家言論,全都燒了。這便是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
秦朝帝國正在日異強大,可是秦始皇的命令越來越放肆,越來越不合民心。
《孟姜女哭長城》這一個故事也是諷刺秦始皇的殘暴。當時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不惜老百姓的一切逼迫他們去修築長城一直到死。
為什麼秦朝那麼快就滅亡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頻繁的戰爭、龐大的官僚機構,連續的大興土木,動搖了統治中國的基礎。人民都不堪重負,痛苦到了極點。終於在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是中國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在公元前207年11月左右,秦朝終於被推翻。
陳勝到底是一個什麼的人呢?為什麼他能帶領農民起義推翻秦始皇的統治呢?陳勝原本為人佣耕。陳勝年輕時就是個有志氣的人。他出身農,從小就給地主做長工,深受壓迫和剝削,心裡「悵恨無之」,逐漸產生了反抗壓迫、變革現實的思想,從小就立志要干出太事來出來。
陳勝把900名戎卒召集在了一起,大聲說道:各位,我們在這里遇上了大雨,已經不能按時抵達漁陽了,而誤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殺頭,即便僥幸不被砍頭,戎守邊塞十分之六七的人也要送命。再說好漢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取得大名聲啊!戎辛們對秦王的滿腔怒火像沖潰了堤壩的洪水,齊聲高喊:「我們願意聽從您的號令!」於是大夥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下,袒露右臂為標志,築壇盟誓,按事先謀劃,詐以公子扶蘇、楚將項燕之名,宣布了起義。陳勝自力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一舉攻下大澤鄉,接著又迅速攻下薪縣縣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之後,張楚政權的建立,推動了全國范圍反秦斗爭的高潮,高高飄揚的「張楚」大旗,成為了起義中心的標志,顯示了十分巨大的號召力。各地以「張楚」軍名義幾千人聚集起來加入反抗,不可勝數。農民起義的烈火已經成燎原之勢。在農民革命洪流的推動下,一些貴族殘余勢力也紛紛收羅舊部,起兵反秦。當時各地反秦力量的首領也是英雄豪傑數不勝數,就像劉邦、項梁、項羽、英布、彭越等許多人。在最後,陳勝死了,但劉邦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殺入咸陽,推翻了暴秦統治。
這便是秦朝的滅亡。勝死後,被輾轉埋葬在芒碭山主峰西南。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派30戶丁役守護陳勝墓,並按王侯待遇對陳勝年年殺牲祭祀。
這便是中國的奇妙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直是幾個諸侯國相掙天下,總會有一個國家能統治天下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每一個國家都會滅亡的那樣凄慘,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讓中國的每一個朝代末期的皇帝那麼讓人看不起:昏庸、無能、貪圖、不顧歷史大局、不顧百姓安危。
我終於找到了原因,可是歷代朝代的滅亡還和什麼有關呢?還和這個國家有很高地位的人有關:就算是皇帝有多厲害,有多勤勞、為民,如果有一批無能的手下,再怎麼樣也沒用。皇帝是腦,手下就是四肢,若有腦子沒有四肢,還有什麼用呢?我發現一個十分強大的朝代少不了人民,人民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繁榮與衰亡,因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算是再好的皇帝,再好的治世能臣,搭上最懶、最壞的民眾,一個國家也會很快走向滅亡。

D. 古代秦國是如何強大起來的

1、興修水利等公共工程,建立了一個穩定的糧源。鄭國渠其灌渠全長300里,可澆灌關中農田4萬余頃。使關中成為一片沃野。都江堰工程修建後,才使蜀中變為富庶之地,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天府之國,為秦國的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軍糧。關中和巴蜀兩大糧倉的建成,為秦國的強盛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2、秦國地理位置佔有優勢,"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地。""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秦在自然環境、地緣政治諸方面的天然優勢。首先,就地緣政治而言,戰國七雄中,秦、齊、楚、燕為側翼國家,趙、魏、韓為中心國家,側翼國家比中心國家在發展空間上因而在戰略上有著更大的迴旋餘地。其次,就自然地理環境而論,四個側翼國家中,齊之東為大海,除齊而外,燕向北、秦向西、楚向南在自然地理環境上都有著極大的戰略縱深。在秦發展的早期,秦在自然地理環境上有著極大的戰略縱深而為戎人所包圍,不啻為一種災難。秦與齊相比較,齊處山東半島,北、東、南三個方向為大海所環繞,西面為晉地。當齊滅掉境內的萊侯夷之後,依仗溫暖濕潤的氣候、平坦的耕地、以及魚鹽之利而迅速崛起為霸主,號令諸侯時,秦猶在與四周的戎人苦苦作戰。但是,當秦滅掉諸多的戎人部落,化游牧地為農耕地且國土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有著極大的縱深發展時,不利條件就變為有利條件了。

3、商鞅變法。秦孝公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變法圖強。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4、秦始皇個人貢獻。縱觀秦始皇的一生,功過十分明顯。他統一六國,征越族,擊匈奴,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採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維護了封建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他不愧為中國古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5、外交上,秦採用的是「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利用六國的不信任,同時給與其他國家一些利益慢慢破壞六國聯盟。同時,國內,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思想上獨尊法家。

正是基於以上五點,秦國自然繁榮強盛。

E. 很多人都說秦國的強大,那麼秦國為什麼強大

很多人都說秦國強大,那麼秦國為什麼強大?

《大秦帝國》、《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裂變》,三部電視劇也向我們展現了2000千年前秦國,氣吞山河,一統天下的趨勢。


秦國軍功制度極大刺激士兵,底層百姓,獎勵公平,這才是秦國強大的根本。

F. 秦國為什麼那麼強大

秦國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請參看秦統一中國之戰。 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社會經濟 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戰國時代,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進一步促使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以冶銅和制陶最為發達。發明了鉻鹽氧化處理兵器的新工藝;建築材料頗具特色,瓦當更是精美的藝術品。 葬儀 秦國國君陵園在雍城陵區發現13座,芷陽陵區發現4座,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已發掘到近千座,國君稱王前使用「中」字形諸侯級墓制,稱王後使用「亞」字形王級墓制,廣泛使用人殉,殉葬物品豐富,規模宏大。 軍事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軍功授爵制)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 統一時機的成熟 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事業,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從經濟條件講,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這給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其次,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國境內形成一個相當鞏固的華夏民族共同體,且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所以華夏族能夠作為一個核心民族,克服周邊各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逐漸融合。 第三,各國人民都要求統一。農民是統一最熱誠的支持者,因為封建割據以及紛爭混戰,給農民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負擔。工商業者也渴望統一,以打破限制工商業發展的各國關卡。地主階級更要求統一,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保證自身的利益最後,經過長期的兼並戰爭,大吃小,強吞弱,改變了大國之間的局勢,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統一的中心力量 變法是當時能變強的唯一途徑。

G. 戰國的時候,秦國為何能崛起

戰國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在這個歷史時間段之內,有很多的政治制度誕生,也正是因為這些誕生的政治制度讓整個中原的文化發展的越來越多樣繁榮,世人對於戰國時代所經歷的格局變遷大都非常的熟悉,但是絕大多數人只是了解它的強弱變化卻不了解內在最根本的原因。為何秦國會成為最為強大的國家?為何秦國是最終一統中原的國家?難道僅僅因為商鞅變法嗎?燕齊晉這些國家怎麼就沒有發展起來,是歷史底蘊禁錮了他們?

不過話說回來,為什麼這些國家當中只有秦國最終成功了呢?變法又有什麼訣竅嗎?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在戰國時代,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深受貴族的影響,最終卻只有秦國做出了改變。

H. 秦國在戰國經濟實力強大起來與什麼事情有關

歷代君主的努力和商鞅變法的結果。最能使秦國經濟實力強大起來的原因是商鞅推行的幾次變法。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的經濟措施:1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1)廢井田,開阡陌 (2)重農抑商,獎勵耕戰 (3)統一度量 2政治措施 (1)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編制什伍組 (2) 廢除世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4)推行縣制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富國強兵
作用: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斗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廢除了舊的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是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I. 戰國時期,秦國為什麼最強大

主要是因為商鞅變法的成功。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

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2、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據軍功大小授於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4、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封建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9)秦國為什麼經濟繁榮擴展閱讀:

1、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2、商鞅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准備。

閱讀全文

與秦國為什麼經濟繁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紅美女怎麼走路視頻 瀏覽:193
古朗月行中的神話故事都有哪些 瀏覽:597
茂名如何挽救婚姻培訓 瀏覽:625
經濟選用房如何申請 瀏覽:887
寶寶發燒應該怎麼故事 瀏覽:273
哪些事業單位較忙 瀏覽:251
招聘事業編制教師怎麼樣 瀏覽:72
南寧幸福里房價一平方多少錢 瀏覽:471
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有哪些 瀏覽:885
經濟刑事案件多久有效期 瀏覽:279
婚姻怎麼走出感情傷痛 瀏覽:688
幸福堂是什麼品牌 瀏覽:482
光遇六圖畢業先祖都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10
你的婚姻觀是怎麼樣 瀏覽:405
故事書小公主第一次發生了什麼事 瀏覽:584
雲南為什麼核酸檢測健康碼結果查不到 瀏覽:495
虐心愛情劇都有哪些 瀏覽:249
雞年正月婚姻怎麼樣 瀏覽:651
我為什麼說西安是愛情的城市 瀏覽:641
男四十女三十六兩人婚姻如何 瀏覽: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