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生活如何增加就業

經濟生活如何增加就業

發布時間:2022-07-31 12:09:40

① 國辦表示要增加就業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如何才能增加就業收入

增加就業收入是提高消費能力的前提,想要增加就業收入,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措施:

利用業余時間學一門技術。按照每個上班一族早9晚6的上班時間來算,每天大約有三個小時左右的學習時間,在這個空閑時間里可以學一門自己感興趣的技術來賺外快,例如有的人在下班之後會去開網約車,有的人會去干代駕。

在某一領域深耕,把自己打造成行業的精英人物。這一點的考慮是比較長遠的,如果自己對某一行業十分的感興趣,可以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在這一領域好好工作深入進行研究,在經歷幾年的沉澱以後,把自己變身成為行業的精英人物,增加收入自然也會水到渠成。

② 利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怎樣促進就業

從政府和國家層面: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就業創業
發揮財政的作用,減輕中小企業稅負,促進企業發展
進行所有制改革,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激發市場活動,促進就業
科學宏觀調控,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減政放權。
從個人而言,轉變就業創業觀念,積極提升職業技能與素質,積極就業與創業

③ 談談政府企業和勞動者如何共同解決就業問題。從經濟生活的角度 .

(1)政府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擴大就業規模;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和創新型科技企業,改善就業結構;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完善市場就業機制,開辟更多的就業渠道;加強就業引導,加大職業技能培訓,鼓勵自主就業,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快就業信息網路建設。
(2)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促進企業良性發展,建立和完善勞動合同制,為職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良好的就業環境。
(3)勞動者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努力學習,提高技能和素質,競爭就業,積極主動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

拓展資料
一、勞動者依法享有哪些就業權
勞動者依法享有的就業權利如下:
1、平等就業的權利;
2、自由選擇就業的權利;
3、獲取報酬的權利。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二、勞動者就業的意義和措施有哪些
意義:
1、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3、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
4、勞動者的就業,有利於其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5、就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必然要求。
6、就業有利於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措施:
1、通過大力發展經濟促進就業。
2、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努力改善就業結構和創業環境。
3、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 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極自主創業。
4、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5、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終身學習觀念。

④ 如何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

樹立新發展觀積極擴大就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蔡昉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把如何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提升到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課題的高度,並指出解決這些重要課題,必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做到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全面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轉變傳統發展觀,樹立新的發展觀,是解放思想,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的基礎和關鍵。

傳統的發展觀往往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把經濟發展等同於GDP總量的增加。這樣的經濟增長很可能不是以人為本的。例如,如果增大的「蛋糕」不能比較公平地在全部的參與人群中進行分配,經濟增長的成果不能共同分享,一部分人就會在增長過程中受到損害。從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如果促成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是扭曲的,如在一個勞動力豐富的國家,反而以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為主導,經濟增長未能帶來就業最大化,就會導致那些沒有機會參與就業或就業不充分的人群不能從增長中獲益,這樣的增長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經濟學在總結和分析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些新的發展理念,如強調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經濟總量的增加,同時也要求產業結構的變遷,以及勞動者對經濟增長過程參與程度的提高。作為這種發展理念的反映,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聯合國發展計劃署開始編制人文發展指數。這個指數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健康程度結合起來,考察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雖然還不能說這個指數完整地反映了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狀況,但比起單一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它更接近於反映發展的真實含義。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要把眾多人口轉變為人力資源充分的經濟優勢,有賴於走一條中國特色的新的發展道路。同時,我國又處於二元經濟結構轉變和經濟體制轉軌的雙重過程中,樹立和運用新的發展觀,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既有助於解決我們面臨的現實難題,加快現代化步伐,也可以對整個人類形成正確的發展觀念作出貢獻。

在經濟增長中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一個直接的目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人均收入的提高可以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就業人口的工資水平不斷提高,這雖然可以使總體收入水平提高,但由於另一部分人口沒有就業或就業不充分,其收入提高緩慢,經濟增長就不是成果分享型的;另一種是更廣泛的人口參與就業,平均工資可能增長不快,但總體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可以快速提高,而且收入分配比較均等。城鎮下崗和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就業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就業,都是擴大就業、增加人均收入的基本渠道,應該統籌安排、積極促進。

實現發展觀轉變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為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不顧人口眾多的特殊國情而片面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這樣形成的產業往往缺乏競爭力,產品的市場潛力不大,不僅其發展沒有可持續性,創造的就業機會也比較少。勞動力豐富這個資源稟賦特點,是我國的比較優勢所在。發揮這個比較優勢而形成的產業,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可能更具有競爭力,因而也更具有發展潛力。同時,由於這種產業勞動密集程度高,可以最大化地吸納就業,比較均等地提高整體收入水平,有利於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可見,制定和實施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發展思路,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體現。

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要實現擴大就業的目標,在生產組織形式上有必要樹立「小的是美好的」這樣一種觀念。這一觀念實際上也是新的發展觀的體現。具體地說,就是要創造有利於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發展的社會環境。我國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的就業增長,主要是靠各種靈活就業渠道實現的。而這種就業渠道又主要是從改革中新生的各種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和自我僱用方式產生的。這種以「小」為特點的企業和其他生產組織,不僅是目前擴大就業、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以及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形式,也因其產業結構具有勞動密集型特徵,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因而也可以形成國際競爭力,從而具有發展的可持續性。當前,這類企業和生產組織形式的發展,在資金獲得、政府服務、法律規范等方面的條件十分不利,需要通過解放思想、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法規政策、健全服務體系等予以改善。

「四個注重」是擴大就業的指導方針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黃燕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楊宜勇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國之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去的隱性失業逐漸轉化為顯性失業,而且每年新增勞動力數量龐大。目前,無論失業規模還是失業率都已經達到了一個必須給予足夠重視的水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促進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把深化改革、促進發展、調整結構和擴大就業有機結合起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在產業類型上,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企業規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業;在經濟類型上,注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就業方式上,注重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這「四個注重」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和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是現階段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的指導方針。

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經濟增長速度一定的前提下,不同產業結構對就業的貢獻是不一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緩解勞動力相對過剩的重要途徑。據測算,每一單位固定資本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勞動密集型的輕紡部門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部門的2.5倍。針對目前下崗失業問題突出的情況,只有在提高產業科技含量、提高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同時,特別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崗位短缺的問題。其中,第三產業就業增長彈性大,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並存,在吸納就業上有獨特優勢。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較低的人工成本,這是我國的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擴大出口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城鎮化的關鍵。因此,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國情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

注重扶持中小企業。企業有大小,作用各不同。大企業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可以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但大多數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型企業;而中小企業不僅有活力,而且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一般而言,等量的資本投入,勞動密集型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是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的10倍以上。積極扶持中小企業,也是維護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優勝劣汰的需要。因此,必須進一步落實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在投融資、稅收、技術服務、市場開發、信息咨詢和人員培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它們在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目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國家財政逐漸向公共財政轉型,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加快,未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空間將更為廣闊,作用將更加重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形勢的好壞。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消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通過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管,使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與此同時,放寬市場准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並在提高非公有制企業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等方面作出積極努力。

注重採用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是相對於傳統的、典型的、正規的全日制工作形式而言的一系列就業形式的總稱,包括非正規部門就業、正規部門的靈活用工形式及自我僱傭等多種形式的就業。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具有就業門檻低、就業時間靈活等特點,是以高年齡、低技能和女性勞動者為主要特徵的下崗職工重新就業,以及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鎮尋找就業崗位的首選就業方式。這種就業形式有利於充分挖掘潛在的就業崗位,增加就業機會。目前我國城鎮每10個從業人員中,就有3人以上選擇了靈活就業方式。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將繼續在緩解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和解決就業增量難題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大力開發社區就業崗位,推行和規范非全日制、臨時性、階段性和彈性工作時間等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與此同時,建立與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相適應的新型勞動關系,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解除靈活就業者的後顧之憂。

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對就業的影響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郭悅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加快城鎮化進程,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農業人口,可按當地規定在就業地或居住地登記戶籍,並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承擔應盡的義務。這一政策的提出,必將對我國的就業形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積極影響,大大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同時,實施這一政策,仍面臨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打破城鄉分割、實現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對就業的積極影響

實現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是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經濟和就業增長的引擎。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近8億農民的收入太低,農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又在於城鎮化水平低,農村聚集了大量富餘勞動力。打破城鄉分割,取消對農民工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實現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必將大大加快農民向城鎮的轉移;大規模的城鎮化和由此帶來的數以億計的農民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的改變,必將誘發出巨大的市場需求,從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的強勁動力。如果因城市就業壓力大而限制農民進城,或對他們實行就業歧視政策,從長遠看只能使城市的經濟發展失去空間,並使城市就業走入死胡同。

實現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將在產業結構調整層面上對擴大就業產生積極影響。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發揮比較優勢,而我國最大的比較優勢就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這一優勢能否充分發揮,關鍵看能否建立起一個統一開放和公平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保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如果不徹底根除城鄉和地區分割,不消除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限制和歧視,城市就業和工資的各種行政性保護就無法打破,就會出現一方面人工成本降不下來、另一方面存在大規模失業的局面,從而最終使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難以發揮,產業結構調整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並會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

統籌城鄉就業帶來的問題及其對策

打破城鄉分割,建立城鄉統一、公平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從短期和局部看,將有可能加劇我國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這是因為,從根本上廢除城市的就業壟斷和就業保護制度,會使城市低素質勞動者在競爭中落入失業行列,使城市失業者和貧困人口擴大。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城市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建立針對城市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援助制度,使城市失業者和貧困人口能夠得到有力的救助。

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給予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農民工以平等待遇,意味著城鄉利益格局和地區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意味著城市必須為農民工及其子女等承擔提供公共服務的費用。可以預料,這種利益調整不會輕而易舉地實現,必將遇到各種形式的阻力。正像打破商品市場的地區分割、消除地方保護主義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職責一樣,在消除勞動力市場的城鄉分割和地方保護、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方面,也主要依靠中央政府來推進。國家應就農民工的公平就業、享受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權利以及在城市參加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權利等方面,制定法律法規,以保障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建立。

解決進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將他們真正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需要解決一系列復雜問題:一是在設計對農民工開放的社會保險體系、將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險體系的同時,應大大降低目前居高不下的社會保險繳費水平。我國目前養老保險待遇的水平大大超過了我國的實際承受能力,企業負擔過重。可行的做法是,在保證目前退休職工養老保險待遇不大幅度降低的條件下(這需要政府適當加大養老保險的支出),降低保險費率,降低新進入保險體系人員的待遇水平,使我國的社會保險真正實現「廣覆蓋、低水平」,這樣也可以使我們走出保險費率太高導致收繳率低、收繳率低又使費率難以降下來的惡性循環。二是建立適應勞動力全國性流動特點的社會保險轉移支付的體系和制度。建立全國聯網的社會保險信息網路和轉移支付網路,在技術上已不成問題,目前的主要障礙是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只設定在省一級,而統籌基金又由當地政府負責兜底,同時各地的繳費比例又不同。

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建立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相聯系的另一個問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償轉讓。要建立市場化的土地流轉機制,從而既有利於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的現代化,又使農民獲得合理的土地流轉收入,補償其在城市安家落戶和實現穩定轉移的費用。

城市建設和管理也需要做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城市要有農民工的生存空間,既要建設適應農民工需要和承受能力的住房以及相應的基本生活設施,如水、電等;也要建設適應農民工需要和承受能力的公共服務設施,如醫院、學校、幼兒園等。

⑤ 從經濟生活角度談談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現階段我國在就業方面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最主要的矛盾是總量的壓力和結構性的矛盾並存。所謂總量壓力就是今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達到2500萬人,其中超過一半是青年就業者,也就是大中專畢業生。我們還要有900萬到1000萬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所以總量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就是結構性的矛盾。所謂結構性矛盾就是大家已知的,媒體也廣泛報道的: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招工難主要體現在技工和一線普工同樣短缺,就業難主要是大學生就業難。
黨和政府對就業工作高度重視,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我們主要採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第一,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特別是把就業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有效地銜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帶動更多就業崗位的增加,使其處於一個良性互動的狀況;第二,大力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第三,解決好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包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問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軍隊退役人員的就業問題;第四,大力鼓勵和引導創業帶動就業;第五,做好就業公共服務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為勞動者和就業崗位需求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服務,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去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660萬,初次就業率達到78%。雖然比例和前年大體上相當,但是由於人數增加了,相應地也增加了20多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了680萬,而且在整個「十二五」期間,高校畢業生仍將處於一個就業人數的高峰期,年均700萬左右。
對於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我們把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作為工作重點。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領域,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讓高校畢業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第二,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中西部地區、到中小企業就業,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人才,高校畢業生在這些地方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第三,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我們特別希望高校畢業生能夠開創一些科技型的中小企業,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而且創業對於就業而言是倍增的效應;第四,各級政府、社會勞動保障局要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加強網上招聘,加強招聘進校園活動,每年暑期畢業時期,都要開展高校畢業生專門的就業服務月、服務周活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保持中國就業局勢的穩定,這對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社會的穩定都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一件大事,一定要做好。

⑥ 運用經濟生活分析我國如何為經濟築牢就業的基石

想辦法刺激生產 從而帶動消費,從而擴大就業

⑦ 運用(經濟生活)的相關知識為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幾點措施

政府:①大力發展經濟,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和創業優先戰略,完善就業市場,加強宏觀調控與服務,加大職業教育培訓指導支持。
②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制定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
大學生畢業生:①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即自主擇業觀、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
②要認清就業形勢,提高自身素質,走好就業與自主創業之路。

⑧ 我國為促進就業採取了那些措施

1、通過穩企業努力穩定現有就業崗位。

各級政府部門快速行動、密切配合,堅持財政金融政策與就業政策協同聯動,密集出台實施了減稅降費、金融支持、援企穩崗等各類扶持政策,積極穩定企業生產經營,有序推進全面復工復產。

2、通過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增加新的就業。

以在線消費為特徵的數字經濟加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進一步加大5G網路、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建設力度,不斷催生出新的就業崗位、就業方式,創造大量靈活就業機會。

3、通過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打造高素質勞動力大軍。

實施勞動力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將暫時未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創業人員等群體吸納到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中,提高其就業能力。引導企業和教育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增加企業員工的職業技能儲備。

(8)經濟生活如何增加就業擴展閱讀

促進就業的背景:

1、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格局將長期存在;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新成長勞動力就業、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和經濟結構調整中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矛盾交織,使得就業問題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

2、促進就業是我國長期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實現社會就業比較充分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選擇和重要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

閱讀全文

與經濟生活如何增加就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紅美女怎麼走路視頻 瀏覽:193
古朗月行中的神話故事都有哪些 瀏覽:597
茂名如何挽救婚姻培訓 瀏覽:625
經濟選用房如何申請 瀏覽:887
寶寶發燒應該怎麼故事 瀏覽:273
哪些事業單位較忙 瀏覽:251
招聘事業編制教師怎麼樣 瀏覽:72
南寧幸福里房價一平方多少錢 瀏覽:471
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有哪些 瀏覽:885
經濟刑事案件多久有效期 瀏覽:279
婚姻怎麼走出感情傷痛 瀏覽:688
幸福堂是什麼品牌 瀏覽:482
光遇六圖畢業先祖都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10
你的婚姻觀是怎麼樣 瀏覽:405
故事書小公主第一次發生了什麼事 瀏覽:584
雲南為什麼核酸檢測健康碼結果查不到 瀏覽:494
虐心愛情劇都有哪些 瀏覽:249
雞年正月婚姻怎麼樣 瀏覽:651
我為什麼說西安是愛情的城市 瀏覽:640
男四十女三十六兩人婚姻如何 瀏覽: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