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危機怎麼防止被動

經濟危機怎麼防止被動

發布時間:2022-07-30 05:46:58

① 怎麼預防經濟危機

鎖定人類基本活動的關鍵點,就會發現宏調的實質對象為:調整公平、質效、GDP比例關系,基於高超消費使產、消平穩運行。公平、質效、GDP三者關系中,公平最為重要,因經濟危機的根源可歸咎為貧富懸殊而本質是資金鏈斷裂。對於貧富懸殊引發的經濟危機,可以土地為切入點,平衡城鄉工農利益,控制貧富差距;對於資金鏈斷裂,可用陰流子規律(陰流子是集能力與信譽一體的幣符抽象物,一日錢)信貸杠桿救市。救資本市場的同時救實體經濟,資本市場救活了,實體經濟的資金鏈就會接上。當公平、質效與GDP三者間得到平衡,自然就沒有周期性經濟危機,以致多(GDP)快(增長率)好(質效環保)省(節約資源能源)建設和諧社會。由此我們得到經濟控制論定義:基於質效、公平追求GDP,以質效、公平、GDP為重要變數的控制調節系統。質效、公平、GDP均與投入成正比,三者間遵循質(質效)量(數量)不分離准則。
經濟危機的根源和本質表明,在公平、質效與GDP中,我們應重點抑制貧富懸殊,建立金融安全信譽機制,設立反憑借武力權力財力進行剝削的法律,完善確保產品質量、環境建設和社會效益的監督制度。這些方面搞好了,GDP具自發展性。作為配套機制工程,要實行按才能分配責權利,使人盡其才而後物盡其用;在分配上實行所有權使用權適當分離與按需按勞分配相結合的原則;對內實行抓消費促生產主張高且超前的消費,對外防止經濟侵略,在股市樓市實行隨GDP增長穩步緩行小幅波動的策略。在公平、質效、GDP三者間,政府要維護樓價同GDP同步增長,進而從縮小貧富差距著手立法調整分配製度、法辦洗錢,切實提高勞動者工資和農民福利;同時要狠抓節能降耗,監督食品安全和環保綠化,調整產、消結構,提高社會效益。特別要建設金融安全機制,確保債權債務運行處於良性循環。從房地產調控出發,設計好公平、質效、GDP協調發展方案,包括農產品物價政策和定價體系,創建經管自動化技術。大體上有如下幾點:
第一,預防和消除貧富懸殊引發的經濟危機必須實行按需按勞分配相結合和所有權與使用權適當分離的原則。根據按需按勞分配相結合原則,剩餘價值除按需配置於安全生存外就是用於基礎建設。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對財富所有權與使用權適當分離原則應理解為:一是正常情況下將財富營運權交給天才專業人士理財和管理;二是在經濟危機狀態下將財富消費權交給需要的貧困者。為了維護經濟秩序,保護財產代理者的積極性,替天行道將剩餘價值歸還給人民應由政府出面進行轉借。一方面,低價收購或賒購富人滯銷物資以福利形式轉借給窮人渡過難關。待經濟恢復正常生產時,償還這筆債務,以維護經濟的正常發展。
欲解決貧富差距造成的經濟危機,宏觀調控則應從調控樓價出發。衣食溫飽解決後,住行小康就是經濟建設面臨的問題。住與房地產相關,行與汽車和路橋建設相關,再點綴於廣場、花園和場館建設就成了造城運動。造城運動中唯有樓市是人人都得參與而不能迴避的,故房地產問題是牽一而動全社會的熱點難點,是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為龍頭,樓價趨勢無疑是牽涉小康目標和GDP穩步增長的關鍵,因而宏調一定意義上是調控房地產均價。樓價調控公式包涵著宏觀調控的方方面面,目標是刺激消費實現高超消費。大力發展經濟,實現高且超前的消費,恢復綠色GDP、勞動者工資和農民收入、樓價為龍頭的物價間的自然平衡關系並使之協調發展應是政府調控經濟的方向。
第二,發行消費與生產二種貨幣,連接產消資金鏈。為確保生產為消費服務,使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合理匹配,應將國內貨幣劃分為生產金和消費金二種,並使消費金經消費市場後將消費信息載入生產市場。這樣做,就能跟蹤調控產消比例,防止流動性資金特別是境外炒作資金擾亂產、消結構,進而累積生產結構性過剩而消費結構性不足的經濟危機。陰流子是集慾望需求與信譽能力一身的幣符抽象物,因而克服經濟危機的關鍵是如何釋放慾望刺激需求激活能力恢復生產。需要指出的是,投入是資金注入,即虛擬投入不完全是實物投入。這種投入是激活經濟危機中處於蕭條中的人類潛在能力與信譽,沖抵危機的破壞作用。經濟危機往往從金融危機開始,消除經濟危機也主要從土地切入用金融手段解決。根據資金流二岸富區域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是抓住陰流子的流和用。陰流子是慾望需求和信譽能力的載體,陰流子流量增大了,意味著慾望需求和信譽能力均得到放大。慾望放大,則經濟項目建設就會出現;需求增大,則生產建設就能贏利;信譽提升,則市場經濟就會發達;生產能力提高,則GDP增長才有硬體支持。陰流子的放量使用會使全社會形成規模經濟,使整個社會食宿水平拔高。
解決經濟危機的著力點是連接資金鏈,疏通產-消通道。疏通產-消通道就是以按需按勞分配相結合和所有權與使用權適當分離的原則從消費端注入消費金分配掉積壓滯銷產品,從而縮小貧富差距,使產消結構合理化,同時也注入生產金到需要資金的優質金融企業或產業集團。將盲目的流動性過剩轉化為有計劃的社會基礎投資。隨著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減息,湧入中國市場逐利的外資越來越多,勢必加劇中國的通貨膨脹,因而應減緩人民幣升值停止加息轉而緩慢減息。為控制CPI,對流動性過剩做到收放自如,勢必提高准備金率。央行提高准備金率回籠的貨幣不能擱置倉庫,否則就是將人們的能力信譽束縛廢棄,就是打包慾望壓縮消費。因而,我們應將回籠的資金投資到社會公共設施和改善人民生活福利的基礎建設上;投放到自由民間資本不感興趣的利潤窪地,用於回補經濟過冷的行業;用以增強國家計劃消費和調控貧富差距的力量。這樣不僅不會收縮生產與消費,反而能收縮自由資本的盲目流動性並保持GDP規模朝著改善產業結構、人民生活的方向穩步增長。
誘入外資為經濟建設服務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目的,但須以技術、行政手段監控游資動向,鎖定法治投機炒作顛覆我經濟的外資,盡可能掌握這些資金的監管權,使其轉而為中國經濟建設長期服務,在若干年後讓其取得合理回報退出。立法治理境內外利益攸關者抱團公關,不給其炒作獲取超企業平均利潤的差價機會;要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資源無限變現、控制土地過快開發,不給游資通過市場掠奪天然資源、國家庫存的機會。
第三,消除金融危機與產消實業危機並舉。投資、收入與消費的關系為:投資的直接目標是收益,收益的目標是消費。治理經濟危機,應以就業指標為切入點,向貧困個人和被絆倒的優質企業、金融業和資本市場注資,用資金或資源產品去扶助企業與市場。消除經濟危機除了從土地切入平衡工農城鄉利益,即從調控樓價入手外,還要針對經濟危機形成的六個階段建設消除危機的系統工程配套工程。根據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適當分離原則,通過政府為中介的借貨扶助有潛力或新組建與救市(場經濟)關系密切的公司。當前,國家可啟動一些力量抄底股市等估值過低的市場,儲備一些低價國外資源,結合基礎工程投資扶持金融企業與大型企業,在注重質效的基礎上保持GDP水平。調整好公平、質效和GDP的比例關系,在抓消費促生產中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消結構,以及其它種種結構。鞏固和發展社會、個體效益和工程質量、產品品質,進一步搞好環保綠化。
第四,圍繞金融與實業二大監管系統改革政府機構。經濟問題首先發生資金(陰流子)上,經濟管理的跟蹤控制對象也是陰流子。經濟危機的發生首先是金融危機的發生,實業產業危機、人們生活困難也都反映到陰流子上。因而現行的央行、銀監證監力量太小,應大規模擴改,並以此為契機調整各級政府的經管機構。
第五,抓消費促生產實行高超消費。高超消費是指高且超前消費,即超生產力水平上限消費和先消費後勞動二個方面。這就要堅持抓消費促生產原則,而抓消費的方法是計劃,促生產的方法是市場,因而應實行計消市產模式,從而必須遵循力-消-產順序周期律。所以衣食住行基本消費均應參考生產力最高水平作出計劃,據消費計劃制訂出GDP增長目標來前饋指導社會生產,又以國民生活水平反饋調控市場生產。衣食住行是政府發展經濟的四大目標或稱四駕驅動器。衣食先行一步,通過科技農業和自動化輕紡業解決;住行是規模經濟,通過房地產和路橋建設結合汽車業解決。
購買力有二方面,一是生理生存需求,二是消費慾望。基於此,富有者購買力取決於慾望小於自己佔有的財富量,而貧困者購買力取決於生理生存需求大於自己分得的財富量,中產階級購買力介於消費慾望與生理需求間大於產品供應結構。首先,提高全社會工資分配掉象徵經濟危機的積壓產品,以計劃消費指導人民消費,給人民配股(票)配(社會保)險,減免學費或增加助學獎學金,普及醫保,……。其次,實行高消費超前消費,即略高於生產力水平消費,消費掉滯銷產品,以分期借貸消費形成先消費後勞動方式。第三,對企業實行扶助性減免稅費,有選擇性降低利息提高放貸額度……。
第六,發揮政府的協調中介作用是克服危機的重要力量。政府作為中介人是天賦的權利。其一,政府是剩餘價值的代管者,有權替天收回富人代理的剩餘價值給窮人使用,從而避免打富豪均財富的革命流血;其二,政府有這個責任義務和能力信譽作所有權與使用權暫時分離的轉借協調者。現在政府稅收額中應包含三個部分,一是代管的剩餘價值,二是土地增值;三是執行協調監管功能的服務收益。第一部分政府代管功能缺失,沒有完全納繳入庫,最後一部分用於公務員工資資金發放。經濟活動中代理代管是經常手段,如老闆代理剩餘價值,經理人代理老闆資產。代理人與被代理人通常利益不一致,這就存在責權利關系是否一致的問題。經濟控制論的任務之一就是尋找他們的利益悠關點。社會剩餘價值委託善於保值增值者代理,基本上就是完全放權由其掌控,原因是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委託誰都是委託自己。但對於老闆而言就不同,老闆委託的他人是自身之外者,不是身上的器官或細胞,利益不一致。所以控制的重點在人與人之間,而社會與個人之間只需明理關系、責任與義務,遵循虛物質公平分配原則就行。政府應利用代管權力加強農林牧副漁投入,確保衣食安全;增加基礎建設投入,穩定房地產市場,保障住行水平;要嚴密監控境外游資,使國民經濟運行平衡、小幅波動、緩慢爬升,提高勞動者工薪降低產品利潤,繼續以物美價廉搶占國際市場;查辦武力權力財力剝削和洗錢犯罪,沒收不明財產用於調高最低工資、低保、社保和醫保等,從而啟動基礎消費。
第七,調整物價結構控制通脹穩定物價。樓價雖然超前上漲,但土地資源是無價之寶,從長遠來說樓價是無頂的,因此應長期穩定樓價,使其較長時間在現價水平上下波動,讓套現外資又回來投資,保衛金融系統性安全。控制物價上漲的同時也不讓物價大幅滑落,但應集中精力調整物價結構以改善人民生活,按節能減排的策略補償環保綠化,尋找和開拓新能源,促進產、消平衡。
第八,不斷漲工資降利潤,使出口產品價格不隨人民幣升值而變高。漲工資提高產品的人力成本降低產品利潤即加薪降利,不給游資炒作獲取勞動人民血汗的空間。產品按原美元估價換算成人民幣出口,出口產品價格不隨人民幣升值而升高,保持出口旺盛。
第九,從中國特色出發創立自己的經管理論,建立自己的經濟科學法規制度,進一步發揮政經結合的特色經濟體系,避免套用國際經濟規則遭受經濟侵略,感染境外經濟危機。

② 通俗地說說什麼叫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
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後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
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採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
[編輯本段]產生經濟危機原因經濟危機可能是:
★經濟政策錯誤
★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自然災害
★全球化的後果
★金融政策錯誤
產生經濟危機的原因主要是貧富懸殊,這次危機如此嚴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太高!具體分析如下:
一、消費份額
市場上的所有商品就像一塊大蛋糕,每一個人都有它對應的消費份額,你的份額就是你的收入。
如果需求不足、商品總量上銷售不暢,那就只有一個原因:這就是有人沒有從市場上拿走屬於它們的消費份額!為什麼沒來拿呢?
二、需求沉澱
商品與貨幣總是同時反方向對流,因此,如果商品不動,肯定是有人群將對應的貨幣儲存了起來,不管這錢現在在什麼地方,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它沒有流動!
因為資本主義有其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這個矛盾就是私有制與資本家消費能力之間的矛盾;佔有生產資料是為了佔有更多的消費資料,佔有了就能消費完嗎?所以,資本主義永遠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每一個生產循環都會產生需求沉澱,積累多了就是危機!
在危機期間,窮人苦熬,富人慢慢將多餘的沉澱消費完之後,生產再次恢復;如此往復循環,像發癲癇病一樣無窮無盡。
現在用資本家消費不足理論來解釋一些重要現象。
1、資產縮水:縮水到哪裡去了呢!主要通過商家的打折促銷流到了老百姓的口袋裡,是變相提高了工人的貨幣購買力,把資本家消費不了的消費份額轉給了老百姓消費,從而緩解危機;這是一種自然的經濟發燒現象。就是說、如果老闆不在公司里給工人加工資,那麼它就要到市場上給工人加工資!資產縮水是上帝在進行銀行轉賬。
2、信用消費:這是一個天大的騙局!工人沒錢消費是因為分配太少,而資本家集團為了把產品銷出去,就說什麼要用未來的錢、要敢於貸款消費!這是富人在騙窮人,但這種騙術與中國人的傳統格格不入;因此,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在文化上會困難得多。
3、美國高負債:這個本質是美國政府借資本家的錢來買資本家的產品,以使生產能夠繼續;政府怎麼用錢呢?主要是打仗。
4、低增長:只指望富人的幾張嘴吃每年能增長多少呢?
中國為什麼發展較快?
有三個原因:1、中國人乍富,方方面面需求強勁,2005年以前需求沉澱很小,不到10%;2、外向型經濟,把沉澱的部分銷售到海外市場;3、中央政府調控有力,對農民的市場消費份額進行了適當提升與保護。
三、臨時辦法
就目前中國的經濟特點、應該採取4條措施來擺脫經濟衰退,具體如下:
1、對外:迅速、大規模削減外匯儲備
這是幫助、挽救中國出口企業的主要辦法。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消費份額,如果不消費,就會致使國際市場需求萎縮,進而嚴重損害本國的產品出口。以上說法並不正確,外匯是我們國民的勞動成果,應該用來引進科學技術和軍事現代化,為我們的將來和現在的人身財產安全和民族尊嚴服務。
2、對內:發行公債來擺脫危機
國家用來投資的錢什麼來處?將 影響投資效果。就是說、政府投資刺激經濟,但同樣是錢、同樣的數量、同樣的投資用途,來處不同,效果不同。
A、用財政收入來投資基本不改變結果,出問題的不是政府收上去的錢,政府有多少錢用不掉?需求不足跟政府收錢多錢少關系不大;
B、印刷鈔票,那和稅收的本質是一樣的;數量小,沒有作用;數量大,就是搶劫老百姓。
C、中國特色的危機對策應該是----發行公債,不進入循環的主要是富人的錢,用公債把這些錢蓄起來,用公債去進行投資與拉動內需。
3、重擊房地產
經濟衰退的本質是嚴重的貧富懸殊,而中國的房地產業多年來從窮人的口袋裡、拿走了太多的消費份額。現在是中國房地產業的秋天,必須經過冬天,才能迎來春天。中國的房價需要下降50%,才能重新走向復興。對於喝醉酒的醉漢、拚命地叫喊頭疼、胃難受,怎麼辦?只有讓他吐掉!人無自製,就要它制。也只有重擊房地產,才能有力地拉動相關行業及整體內需。房價一時下來也沒什麼,將來還可以上去,不過就是數字;如果政府買單托市,不單房地產、所有相關行業都將長期不振。降價讓利、讓份額是經濟平衡規律的要求。
降價是盤活棋。
4、實行差異存貸利率
對窮人與富人要實行不同的存、貸款利率;窮人存款低利率,富人存款負利率;窮人貸款要放寬,富人貸款要緊縮。
同時對存量房貸實行3-5折利率,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房價下降時引起社會情緒波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這些居民放心消費,拉動內需。
5、對窮人減稅
提高個人收入調節稅的門檻,大規模減免個體工商戶與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各種稅費,這是國家對老百姓讓份額。
四、長效辦法
是企業的內部行為、而不是企業的外部行為導致了經濟危機,是企業內部的嚴重分配不均、導致最終的市場消費份額的嚴重不平衡。因此,必須走出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的那種從外部調控企業、調控經濟的思維模式;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管理必須從企業外部走向企業內部。具體如下:
1、限制大中型企業老闆的可消費額度。
2、嚴格控制高管的薪酬。
3、大力提高普通工人工資。
4、對企業要實行公辦主辦會計。以保證相關分配製度的貫徹執行。
(原文詳見http://blog.sina.com.cn/sunxinhua123456cn )
一 經濟危機原理人類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是有人口、資源、科技水平這幾個要素決定的,這幾個要素從長遠來看會有此消彼長的變化,但在某一時間段內卻是相對穩定的,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內由人口、資源、科技水平所決定的經濟總量是有限的。打比方說一個村子有幾畝地,幾十人,僅能使用畜力耕種,這樣無論村民怎樣努力,每年的糧食產量都只能在同一個水平徘徊。同樣道理,工業社會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雖然要復雜得多,但受人口、資源、科技水平等要素的制約,創造出來的經濟總量同樣也是相對有限的,經濟總量遲早會到達當時的頂峰。
經濟總量到達頂峰對於自給自足的所謂小農經濟來說,生產多了就吃多點,這是再好不過的事了。但同樣的問題放在工業社會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中,卻是件壞事。
因為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中生產者本身不需要自己的生產的產品,必須要拿到市場上交換,完成交換過程,經濟才能正常運轉,問題就出在這里,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生產出來的東西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資本品,另一類是消費品。至於消費品衣食住行人人都需要,資本品是用以擴大再生產的商品,土地、廠房、機器等,資本品卻不是人人都要,只有投資者覺得有錢賺,他們才會出錢購買。
最理想的情形是,投資者一直覺得有錢賺,消費者信心爆棚,這樣經濟就健康成長,所有人賺錢。但問題是理想和現實是兩回事,因為前面說過經濟總量是相對有限的,不可能一直擴大生產下去。
具體表現在假如你是一個投資者的話,在經濟總量到達頂峰時期你會發現地租越來越貴了,原料也同樣越來越貴了,工人的工資也漲了,成本越來越高,所以利潤就越來越少,幾乎所有行業情況都差不多,照此情形發展下去,估計你會明智地停止投資,或者乾脆關閉工廠,拿著錢炒樓炒股炒黃金等等,從投資者變成投機者,吹漲危機前的經濟泡沫,所以每次經濟危機前經濟都會看上去空前的繁榮,但事實上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已經下降到最低點,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持,經濟泡沫最終的結果是破滅。
最後是沒有人拿錢出來投資了,當人們的錢不用來投資時,成市場對於資本品需求就會急劇減少,造成之後發生的一連串經濟危機連鎖反應,估計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說了。
自1847年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發生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以來,直到二戰以前,平均每隔10年左右發生一次經濟危機。換言之,以當時人口、資源、科技水平條件,經濟總量平均每10年左右到達一次頂峰。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的經濟總是在最繁榮的時候,急劇下降,到了谷底,投資者又重新獲得利潤,經濟又開始上行,周而復始,形成周期。

③ 經濟危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懂啊

最後一個問題問得好!錢是不會憑空多了或者憑空少了的,有人賠了就一定有人賺了!

這一次是由金融危機觸發了經濟危機。源頭是去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了華爾街一系列的金融衍生產品的投資危機,然後導致各大投行的逐個崩盤,一直蔓延到整個華爾街以至整個美國,從行業危機演變成經濟危機。

由於經濟的全球化再加上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使得靠金融合作維系的歐美經濟遭受重創;而另一方面,因為美國人的消費能力受到嚴重打擊,致使亞洲各國原本以對歐美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產業備受考驗甚至倒閉,而美國人的強勁消費一直都是維持整個世界經濟良性運轉的重要因素。另外,由於美國政府需要為其本國已經破產或者瀕臨停業的眾多企業投入天文數字般的經濟援助,而美國又無法從中國等擁有龐大外匯儲備的國家借到足夠的錢,所以美國一方面增發國債,一方面不舍晝夜地印發美元,又加劇了貨幣匯率的波動,從而使得經濟危機牽連到全球,令整個世界墜入無底的深淵。

④ 如何應對經濟危機

從企業角度來講:

1、保證現金流。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企業倒閉的根本原因就是現金流斷裂。反過來說,即使是資不抵債,只要有現金流量,企業一樣可以生存。

2、中小企業要抓好產供銷各個環節的緊密銜接,密切監視產品和原材料的價格走勢,嚴格控制企業回款情況;還要積極進行庫存檔查,適度提高資產流動性,以提高抗擊風險能力。

3、通過多種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與工作效率(生產材料定額發放、提高材料利用率、減少邊角廢料、加強庫存管理等措施)、裁員減薪、壓縮采購成本、開發價格較低的替代品。

4、強化核心競爭力。企業應分析在自身所處的產業鏈中是否能在一個到兩個環節具有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我不要要在所有的環節上都要超過競爭對手,我只需要在一到兩個環節超過競爭對手,就可以獲得整體的競爭優勢。

5、建立戰略聯盟。對中小企業而言,因為自身缺乏規模、能力及資源,所以構建企業戰略聯盟對獲得規模經濟至關重要。如果大家能成為一個默契的整體,資源共享,風險均攤、相互配合,這樣更容易形成合力,以共同應對經濟危機。

從國家角度講:

1、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目前人民幣匯率還不適合完全自由浮動,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繼續深化和推進,進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匯率彈性區間,以增強匯率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能力。

2、盡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國內資本市場。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和數據巨大的外債,已對人民幣形成壓力。如果要避免因為過分依賴外商投資帶來的潛在風險,中國就必須盡全力發展自己的資金市場。

3、堅持正確的利用外資政策。合理控制外債規模和外債結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國家之一,也已連續數年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4、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提高國家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4)經濟危機怎麼防止被動擴展閱讀:

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資本價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過剩。

一般表現是: 商品大量積壓,生產銳減,工廠大批倒閉,工人大量失業,信用關系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經濟陷入極端混亂和癱瘓之中。

雖然危機的可能性在貨幣出現以後就已經產生了,但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具有現實性。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即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危機


⑤ 經濟危機的原因是什麼

銀行業對風險的管制不足和經濟脆弱性帶來政治脆弱性。

1、銀行業對風險的管制不足

金融危機的主要症結首先是銀行業對風險的管制不足,使許多貸款在金融體系中泛濫,拖累了整個銀行系統。

其次是小部分投機者暗中操縱價格和資源分配,扭曲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市場原則,使小部分群體受益。一旦資本主義存在的漏洞被人利用,就會演變成一個大問題。

2、經濟脆弱性帶來政治脆弱性

經濟的脆弱性帶來了政治的脆弱性,國際政治關系的變化在此大背景下悄然到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面對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傳統大國,國際話語權增加,政治上的自主性增強。這些國家抓住機遇,尋求更平等地治理世界的制度。

(5)經濟危機怎麼防止被動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讓世界重新反思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巴西等國開始重整製造業發展。巴西「去工業化」問題已經引起了不少經濟學家的高度重視,政府加大力度從政策和資金上扶持本國製造業復甦,既要擴大規模,又要在高新尖技術領域有所突破。

隨著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泛濫,各國政府放鬆金融管制,金融市場過度投機和全球金融體制不健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金融泡沫持續膨脹,世界經濟結構嚴重失衡。

這既是美國經濟體制弊端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即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或新自由主義發展階段的一次總危機,是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的體現。

⑥ 經濟危機如何應對

應對經濟危機,可以分為政府、企業、個人等三個層面。
1、政府層面。主要是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要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所以,這段時間以來,政府已經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來保持金融市場及整個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如股市政策、樓市政策、擴大內需的政策等。
2、企業層面。主要是保證企業不破產、不倒閉,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及空間。所以,這就需要企業從自身情況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或裁員、或減產、或加大投資、或加大研發、或開拓國內市場等等,關鍵是要保證企業能夠渡過這次危機。
3、就個人而言。主要是保證自己不破產。所以,就要謹慎地參與股市、樓市的交易,就要謹慎的對待各種投資,就要謹慎地對待跳槽等。

⑦ 怎樣應對經濟危機

【內容提要】因國家(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對社會經濟進行干預的目的和方式的差異性,導致經濟法在西方不同國家以及同一國家不同時期表現出一對互相對立的基本性格:一方面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另一方面則是國家經濟統制。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和西方國家對「政府失敗」的深刻反省,經濟法正在形成一對新的矛盾性格;既要規制「市場失靈」,又要匡正「政府失敗」。
【關 鍵 詞】經濟法/市場競爭規制/國家宏觀調
在經濟法作為獨立部門法出現以前,調整國家經濟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早已有之。但是,將「公正原則應用於政治經濟學……(並成為)相互關系條例」且「作為政治法和民法之補充和必然結果的(現代意義上的獨立的)經濟法」,(註:轉引自〔法〕阿勒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經濟法》,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3頁。)按照大多數經濟法學者的共識,則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典型代表是美國和德國經濟法的興起。(註:參見漆多俊:《經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頁。)所以,本文從19世紀末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經濟發展趨勢入手,力圖把握經濟法的基本性格,希冀對西方國家經濟職能的轉變在經濟法制上給予新詮釋,最終期盼對我國經濟法制的進一步發展有所啟示。
一、經濟法的產生與形成:市場機制的缺陷與國家職能的補位
——市場競爭規制(法)與國家宏觀調控(法)並行
經濟法產生並形成部門法有其深厚的社會經濟根源。18世紀至19世紀末,是西方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理論盛行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指出,在「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各個人在追求私利的無形之中卻促進了社會整體利益的擴大。所以,對社會經濟愈少干預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只需要為市場提供最必要的經濟服務。19世紀後半期,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完成產業革命,推動了經濟的高度發展與生產的社會化進程,加劇了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與生產日益社會化的矛盾,引發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各產業部門的經濟組織紛紛結合成立卡特爾、托拉斯及康采恩等壟斷組織,謀求壟斷利潤,背離價值規律,社會經濟自身固有的調節機制失靈,越來越需要另外一種機制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凱恩斯的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理論應運而生,並立即被西方各國奉為寶典,「有形之手」即國家調節作為彌補「無形之手」即市場調節之缺陷的社會經濟調節機制便呼之欲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家調節地位之確立,標志著現代國家職能的演變和國家經濟職能的發達。(註:參見漆多俊:《經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0頁。)國家調節在不同國家及不同階段其表現形式大不相同,概括來說有兩種基本形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調節表現為反獨占與規制;以德國為代表的國家調節在二戰前主要為加強宏觀調控,一定程度上抵制自由競爭甚至是扶持和鼓勵壟斷傾向。因國家經濟調節活動之需而制定的法律,既不是單純的私法,又不屬單純的公法,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其根本價值的公私兼融的新型法律規范,20世紀20年代以來,人們稱之為經濟法。在美國,這種維持市場自由競爭體制,保護個人契約與經營自由的反壟斷的市場競爭規製法遂應時而生;而在德國和日本,也同時出現了強調國家權力扶持壟斷以對經濟進行統制之特性的國家經濟統製法。由此可見,因國家調節的方式不同,導致經濟法一經產生便具有兩種互相對立的基本性格;並且這一對基本性格在不同國家以及不同的歷史階段上有消有長,甚至在同一個國家的同一時期兩類經濟法律並行不悖,充分體現了國家經濟政策與法制發展的適時性。
美國自19世紀60年代出現壟斷伊始,至90年代情況已相當嚴重,如美孚操縱了全美石油生產、美國製糖公司控制了全美90~95%的製糖業。美國是奉行自由放任經濟政策最典型的西方國家之一,壟斷和限制競爭現象引起人們普遍憂慮和不滿,要求國家出面干預,國家也意識到直接介入私人經濟領域的必要性。1890年國會通過《反對不法限制和壟斷,保護貿易與商業的法律》(簡稱《謝爾曼法》),1914年又頒布《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作為《謝爾曼法》的必要補充。這些法律確認:任何以契約、托拉斯或其他形式的聯合、共謀、壟斷而限制貿易的行為是違法或犯罪的行為,應受行政處罰或刑事制裁,顯示出限制壟斷、保障參與市場交易活動的各種經濟主體之全體的實質契約與經營自由的性格。在1929年經濟危機之前,美國的經濟法制幾乎僅限於反壟斷和限制競爭。1929~1933年經濟危機之後,美國的國家經濟調節有所變化,國家開始以資本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參與投資經營,並應用財政、計劃等多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綜合和經常的調節。(註:參見漆多俊:《經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頁。)進入20世紀70年代,西方世界爆發了「滯脹危機」,經濟停滯、失業和通貨膨脹在美國等國家同時並發,人們對凱恩斯主義產生質疑,古典自由經濟理論又以新的面目卷土重來。1981年,里根政府著手在全美推行經濟復興計劃,在政策和立法上放鬆國家對企業的約束;此前撒切爾夫人1979年主政英國,全面放棄凱恩斯主義,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從而掀起8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自由化、民營化以及解除管制的潮流,自由競爭或反壟斷法制的重要性再度為美國等大多數國家所確認。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於現代高科技尤其是電子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快,也大大加劇了各國和各大公司之間的競爭。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西方在新的世紀之交掀起了全球企業兼並的熱潮,尤以美國為盛。在當前的兼並熱潮中,美國同其他國家一樣,在經濟法制上表現為一方面維持國內市場競爭秩序;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兼並;一方面促使本國企業進行跨國兼並,另一方面又防止外國企業可能對本國帶來不利的兼並。(註:參見李琮:《當前全球企業兼並熱潮評析》,《求是》2000年第2期。)
以德、日為典型的國家在總體上實施的是國家為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而介入社會經濟生活並在特定的產業扶植卡特爾形成國家壟斷資本的經濟法制。與美國的消極國家調節不同,德、日等國「並不需要有限制競爭等行為的事先存在,國家或以整體經濟發展所需,或以振興產業等『公益』促進為理由,就得以積極地、主動地介入私人的經濟活動,限制其競爭或營業之自由,進行經濟統制及管制」。(註:參見黃銘傑:《經濟法基本性格論》,台灣《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年12月)。)與美國相似,德、日兩國的經濟統製法亦在不同的階段呈現不同的性格:(1)19世紀末至一戰後,德國和日本作為後起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市場,「在戰前要積極備戰,戰爭期間要調整經濟布置和發展生產支持戰爭,戰後要重建、恢復經濟,因而政府大量干預經濟」,(註:(註:參見漆多俊:《經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頁。)於是頒布了諸如德國的《確保戰時國民糧食措施令》、《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和日本的《有關戰時工業原料出口取締事宜》、《對敵交易禁止令》、《軍需工業動員令》等尤其是統制經濟以及扶助卡特爾之類的初級經濟法,有些學者將之稱為「戰時經濟法」,(註:參見潘靜成、劉文華主編:《經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頁。)日本學者稱這一時期為「准經濟法時代」。(註:參見〔日〕金澤良雄:《經濟法概論》,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84頁。)(2)1929~1933年經濟危機至二戰以後。德國和日本在經濟危機期間頒布了許多經濟法規,扶持卡特爾的建立,促成國有壟斷公司建立,以統制經濟。經濟危機以後,與英、美國家干預經濟的減弱趨勢相反,德、日兩國進一步強化國家經濟功能,積極扶助卡特爾。總之,這一時期的經濟法在「危機對策法」和「戰時經濟法」之間徘徊,並因德、日發動二戰最終再次滑進「戰時經濟法」的老路。(3)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這是經濟法從(德、日)立法中逐漸剔除非經濟性因素,立法體系趨於完備的階段。」(註:參見漆多俊:《經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頁。)戰後的聯邦德國和日本按照美國的意旨制定了反壟斷、限制競爭法,但後來兩國對待這類法律的態度發生了分野:德國1957年通過《反限制競爭法》,並於1973年、1976年、1980年對該法做了修訂,進一步加強對壟斷的限制,維護和促進市場競爭自由,德國經濟法的主體性格自此嬗變為市場競爭自由,其經濟法的體系也是以《反限制競爭法》為核心構建的。日本於1952年獨立後不久,就立即著手制定壟斷禁止法的適用除外,1953年進一步緩和對壟斷的禁止,最後發展到促進壟斷,保障國家對社會經濟越來越全面的介入與調控。(4)進入20世紀90年代,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兼並熱潮的沖擊,德國和日本的經濟法制發展趨勢以及現時經濟法制的基本性格,都與美國有類似或趨同,茲不贅述。
綜上所述,現代經濟法制體系在英美國家主要表現為維持市場自由競爭、保障實質的契約與經營自由;在德、日等國則主要表現為限制民間經濟的經營與競爭自由,扶持特定的壟斷。而且,這兩種基本性格之間有時互補互輔,有時則是對立的此消彼長。尤其是二戰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步發展以及世界經濟自由化的日趨加強,這兩種性格的經濟法制也呈出現出和諧統一的變化。
二、經濟法的發展與成熟的內在要求:經濟法功能發揮的雙向模式
——既要規制「市場失靈」,又要匡正「政府失敗」
經濟法產生並獨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日等國家,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化的產物,是國家經濟職能轉變在政策、法制上的必然反映。直到19世紀末以前,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尚處於傳統的自由放任市場經濟階段,崇尚的是亞當·斯密的古典市場經濟理論,在這個理論指導下西方國家推行的是理性主義國家經濟職能政策,認為政府只是被動、消極地作為競爭規則的制定者和解釋者並執行這些規則,奉行「對私人經濟干預越少就越是好的政府」。西方國家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理論並指導經濟實踐,是因為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市場調節(即價值規律)在悄悄地發揮著作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情況根本改變,壟斷普遍出現,價值規律扭曲,市場機制阻滯,經濟滯脹,失業激增,社會矛盾激化,各國政府紛紛放棄「守夜人」的角色,轉而採用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主義,使國家調節(政府幹預)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各國奉行樂觀主義國家職能說,認為市場失靈(或曰「市場失敗」)的存在是國家干預存在的理由,要求國家積極參與經濟生活,有效運用財政手段影響經濟發展,國家不僅應當去彌補「市場失敗」的一面,還要干預市場正常運行的一面,以防止市場機制出現新的「失靈」。20世紀70年代中期,視凱恩斯理論為圭臬的西方國家出現了滯脹,接著又爆發了經濟危機,政府幹預的失敗導致國家干預論的失寵,新經濟自由主義卷土重來,公共選擇和政策分析學派對政府失敗大加鞭撻。1979~1983年的英國撤切爾政策,1980~1984年的美國里根政策以及聯邦德國1983~1987年的科爾政策,紛紛改信懷疑主義國家職能說,「放鬆經濟管制,減少干預,實行私有化,向自由放任回歸。……這就在客觀上促使人們要在分析政府與市場關系時,從原來市場缺陷和市場失靈的(唯一)關注轉向對政府行為局限性及政府失敗的關注。」(註:參見陳振明:《非市場缺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簡而言之,懷疑主義國家職能理論既不同意國家全面干預經濟,也不同意國家去盲目彌補「市場失靈」,而是有選擇地干預「市場失靈」。公共選擇和政策分析學派認為,由於「(1)政府行為目標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差異;(2)政府機構效率問題;(3)不完全信息與經濟政策(與立法)的局限;(4)政府行為派生的外在性問題,」(註:參見陳秀山:《政府失靈及其矯正》,《經濟學家》1998年第1期。)「政府失靈」如同「市場失靈」一樣客觀存在,市場的失靈並不是把問題轉交給政府處理的充分條件。市場解決不好的,政府不一定能解決,甚至更糟。(註:參見陳振明:《非市場缺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這就需要對「政府失靈」加以匡正。他們提出以下主張:(1)進行立憲、法制改革;(2)對政府的財政過程尤其是公共支出加以約束;(3)在政府內部引進競爭機制,以市場機制改進政府效率。實際上,對當今西方國家有巨大影響的新經濟自由主義理論以及公共選擇和政策分析學派的「政府失敗論」,在其理論中包含了大量對國家干預主義的批判,他們對干預理論指導的國家經濟政策以及經濟法制提出了明白無誤的質疑。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國家調節(政府幹預)促成下日漸成長起來的經濟法,無疑受到了極為嚴峻的現實挑戰:經濟法不僅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而由「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節之法」,而且也應當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成為匡正「國家調節(政府幹預)失敗之法」。這個新問題,業已引起西方法學家的注意。
在我國現階段,實際上也存在諸如公共政策失效、政府機構膨脹、效率低下、尋租尋腐敗等政府失敗現象,有的還相當嚴重。(註:參見陳振明:《非市場缺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因此,結合我國實際對匡正政府失敗加以研究,也是我國包括經濟法學者在內的理論工作者的時代責任。我國經濟法學領域普遍重視經濟法的「國家調節(政府幹預」)這一基本性格,而經濟法的「匡正政府失敗」這一基本性格幾乎尚未引起注意。所幸,國內有少數經濟法學者已經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新現象,也嘗試著進行一些新研究,如有的學者提出了市場的國際化和全球化必將推動經濟法的變革;(註:參見漆多俊:《論市場經濟發展三階段及其法律保護體系》,《法律科學》1999年第2期。)有的學者主張由經濟法對政府失敗予以糾正、限制乃至禁止;(註:參見王保樹主編:《經濟法原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8頁。)有的學者認為政府的干預和參與國民經濟的「度」要由法律作出相應控制;(註:參見程信和等;《比較法在日本經濟法發展中的作用及對中國的啟示》,《法學評論》1999年第2期。)還有的學者從分析「干預論」的缺陷入手重新定位經濟法。(註:參見雲昌智:《「干預論」的缺陷與經濟法的定位》,《中外法學》1999年第3期。)雖然這些開拓性的研究還剛剛開始,相信隨著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文化交流進一步頻繁,我國會有更多的經濟法學者在這個嶄新的領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熱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經濟法的雙重性格,經濟法在新的世紀亦會告別混沌,走向真正的成熟。

⑧ 經濟危機是怎麼回事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後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採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經濟危機可能是:
1、經濟政策錯誤
2、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3、自然災害
4、全球化的後果
5、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1、社會動亂
2、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3、政變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早在簡單商品生產中就已經存在,這是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聯系的。但是,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以後,危機的可能性才變成了現實性。隨著簡單商品經濟的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就使經濟危機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經濟危機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隨著社會分工的廣泛發展,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每個資本主義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復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於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但是,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統治,生產完全從屬於資本家的利益,生產成果都被他們所佔有。而資本家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生產並佔有剩餘價值,他們「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於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而是取決於無酬勞動的佔有以及這個無酬勞動和物化勞動之比,或者按照資本主義的說法,取決於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的擴大程度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遠為不足的時候,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8頁)。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單個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單個企業的生產,在資本家或其代理人的統一指揮下,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整個社會生產卻基本上陷於無政府狀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比例關系的失調,特別是生產與需要之間的比例關系的失調,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所造成的必然結果。私有制把社會生產割裂開來,資本家們各行其是。各生產部門比例的不協調,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經常現象,而按比例的發展,則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個別情況。嚴重比例失調是引起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在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所有資本家都拚命發展生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結果是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後於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
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以及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作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是彼此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它們的結合,才不可避免地使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周期地遭到破壞,引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註:資本主義市場需求不足性經濟危機以及封建主義土地產出不足性經濟危機,從根本上都是私有制持續作用的結果。封建社會土地產出充足的情況下(更確切的說是有充足的土地用於耕作或者放牧)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私有制的生產資源所有者(封建社會為地主、資本社會為工商企業主及銀行家)會傾向於擴大生產,這是私有制社會價值觀決定的。當土地產出最大化也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時封建社會就會產生經濟危機;當市場需求最大化也不能滿足資本主義擴大化的生產能力時資本社會就會產生經濟危機。另外,天災人禍會加速經濟危機爆發,儲蓄則能延緩經濟危機爆發。

http://ke..com/view/33963.htm

閱讀全文

與經濟危機怎麼防止被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玉子愛情故事講什麼意義 瀏覽:789
胡歌婚姻觀怎麼樣 瀏覽:100
鄉村愛情最早的趙四是哪裡人 瀏覽:899
農村異地婚姻怎麼辦 瀏覽:282
怎麼保護婚姻糾紛 瀏覽:383
山師東路為什麼美女多 瀏覽:389
九月虎寶寶婚姻怎麼樣 瀏覽:89
有多少烏克蘭美女在浙江 瀏覽:707
怎麼判斷碳水化合物是否健康 瀏覽:196
婚前如何識別另一半的婚姻 瀏覽:399
楓橋哪裡美女多 瀏覽:25
經濟好的詞語有哪些 瀏覽:859
常州航道事業發展中心什麼單位 瀏覽:141
父母愛情拍過哪些電視劇 瀏覽:159
物流怎麼打通經濟 瀏覽:755
網紅美女怎麼走路視頻 瀏覽:196
古朗月行中的神話故事都有哪些 瀏覽:600
茂名如何挽救婚姻培訓 瀏覽:629
經濟選用房如何申請 瀏覽:891
寶寶發燒應該怎麼故事 瀏覽: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