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表現在哪些方面其原因有哪些
一、小農經濟解體
1.原因
(1)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的入侵。
(2)前提條件:國內市場的擴大。
(3)自身局限:小農經濟自身的脆弱性和落後性,抵擋不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沖擊。
2.表現: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一直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在外國商品的沖擊下,傳統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開始解體。
3.影響:
(1)自然經濟是封建社會的基礎。自然經濟的解體、商品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沖擊著封建制度。
(2)為民族經濟的發展准備了自由勞動力、市場和資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3)是列強侵華的結果之一。中國社會的商品化程度雖然增加了,但是中國逐漸依附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
Ⅱ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有哪些表現影響是什麼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主要原因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導致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瓦解;洋務運動的誘導;外商企業的的入侵。具體的表現是:
1、外資企業在中國興辦。那時候,外國商人為了貿易和航運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創辦了一批船舶維修廠、磚茶廠和機器繅絲廠等。外國資本主義企業在中國發展起來。
2、資本主義萌芽夭折。在東南沿海地區,棉紡等中國傳統的手工業部門也同時受到打擊和排擠,這些部門的資本主義萌芽枯萎了。這樣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截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3、自然經濟走向瓦解,商品經濟發展起來。五口通商以後,西方商品輸入與日俱增,尤其是洋紗洋布的輸入,摧毀了東南沿海地區中國傳統的家庭手工棉紡織業,造成紡與織、織與耕的分離。這些地區的農民開始買洋紗織布,或者直接買洋布,從而為機器棉紗織業的產生准備了一定的原料市場和產品市場。但是,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只是發生在東南沿海局部地區,內地廣闊的農村封建生產關系基本沒變。
4、隨著農民和手工業的破產,生計日益艱難的農民和手工業者陷入破產與失業的境地,這就為近代機器工業提供了勞動力市場。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近代無產階級的誕生。
5、外國企業在中國的開辦,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機器與技術,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從而為中國洋務運動的興起和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產生起了誘導作用。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Ⅲ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發生了什麼社會變化
1、在西方經濟侵略下,自然經濟逐步瓦解,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中國近代工業產生,艱難發展;
3、經濟結構變動引起相應社會結構變動,產生一些新的階級和階層,如買辦、無產階級、
民族資產階級.
Ⅳ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表現
1.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
(1)從農業基礎薄弱,輕工業和重工業比例失衡,通過優先發展輕工業,擴大高檔消費品進口,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國的經濟結構趨於協調,並向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
(2)中國各產業之間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第二產業帶動,轉為主要由第二、第三產業帶動,第二產業的增長構成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3)在整體產業結構變化的同時,各產業內部的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純農業產值比重下降,林牧漁業比重上升;在工業內部,輕重工業結構正逐步由偏重「消費補償」的輕型結構,向「投資導向」的重型結構升級;在第三產業內部,交通運輸業、商業等傳統產業比重下降,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電信業等迅速發展。
2.中國經濟結構,指中國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
3.影響經濟結構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而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有重要影響。
4.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經濟可能性之上。結構合理就能充分發揮經濟優勢,有利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協調發展。經濟結構狀況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經濟體制,不同經濟發展趨向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狀況差異甚大。
Ⅳ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表現。
①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商品的大量湧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②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中國近代企業誕生。
③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原因:
①鴉片戰爭後,中國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外國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沖擊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主要原因。
②中國絲、茶等農副土特產品大量出口,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
③在洋務運動中,中國出現的第一批近代企業,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④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經濟瓦解的過程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出現。
Ⅵ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表現在哪些方面
表現:
①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商品的大量湧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②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中國近代企業誕生。
③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原因:
①鴉片戰爭後,中國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外國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沖擊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主要原因。
②中國絲、茶等農副土特產品大量出口,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
③在洋務運動中,中國出現的第一批近代企業,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④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經濟瓦解的過程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出現。
Ⅶ 近代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怎樣的變動
總的來說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
就是
以外國的經濟入侵為直接推動力
自然經濟自身的局限性為根本原因的
自然經濟的瓦解
經濟侵略帶來的自然經濟的瓦解
同時這兩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但有因為經濟侵略
使中國的民資難以獨立發展
自成體系
也因為自然經濟的基礎還比較強大
所以民資也難以快速發展
1840年
中國大門被迫打開
1840-1842紡織分離—織耕分離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附屬《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
加《望廈條約》,《芸浦條約》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民族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產生
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張裕葡萄酒公司(煙台)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經濟
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60年代自強
70年代自富
早期維新派,鄭觀應等經濟文化上的觀點,政治上提出君主立憲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民資初步發展;張謇——大生紗廠(江蘇南通
1895年
中日
馬關條約
人民負擔賠款,拓展資本輸出渠道(設銀行等),掀起瓜分狂潮,列強侵略深入內地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十九世紀末,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
民資較快發展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十年對峙
土地革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1927-1937《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1936
Ⅷ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有哪些
引起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強的侵略②自然經濟的解體,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有識之士的推動④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1)從政治上來看,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鴉片戰爭使國門大開、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主動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會生活的極大變化。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內部新興進步力量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努力。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歷史性巨變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呈現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小。(2)從生產力角度來看,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火車、電燈、有線無線電報、電話、電影、輪船、打字機以及現在高科技領域的許多成果等,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幫助;石油的發現和汽車、火車、輪船的普及則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擴大了人們活動的范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重視科技的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後制定了三個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如第三個遠景規劃擬在生物工程、空間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等幾個最主要的高技術領域有所突破,這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3)從思想啟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來看,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都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對人們思想觀念、衣食住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總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工業文明對我國全方位的沖擊造成的,實質上體現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結果,從而引起了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隨著大炮和殖民主義侵略強行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的,它破壞了中國長期安定、寧靜的社會環境,也迫使中國人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並承受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陣痛。另一方面,西方傳入中國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進性,代表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而且這些東西一進入中國,就對傳統的落後的生產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強大的破壞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結構的轉型,引發了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的新變革。
Ⅸ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有何變化
變化如下:耕織分離、紡織分離。
在古代,我國大部分地區男耕女織,一部分地區以紡織業為務。
1、在男耕女織地區,耕織分離。
參考資料:
乾隆《嘉定縣志》稱:「男耕得食,女織得衣,普天所同。而嘉邑之男以棉花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為務。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終之。然後貿易錢米,以資食用。」
——《嘉定縣志》卷12《風俗》,收入乾隆七年刻本,第7頁上
2、在以紡織業為務的地區,紡織分離。
近日洋布大行,價才當梭布三之一。吾村專以紡織為業,近聞已無紗可紡。松、太布市,消減大半。
——包世臣《安吳四種·齊民四術》卷2《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