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經濟的基本內容
生態經濟基本理論:包括:社會經濟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人類的生存、發展條件與生態需求,生態價值理論,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等。
生態經濟區劃、規劃與優化模型:用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觀點指導社會經濟建設,首先要進行生態經濟區劃和規劃,以便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特點發揮其生態經濟總體功能,獲取生態經濟的最佳效益。城市是復雜的人工生態經濟系統,人口集中,生產系統與消費系統強大,但還原系統薄弱,從而生態環境容易惡化。農村直接從事生物性生產,發展生態農業有利於農業穩定、保持生態平衡、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據不同地區城市和農村的不同特點,研究其最佳生態經濟模式和模型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生態經濟管理:計劃管理應包括對生態系統的管理,經濟計劃應是生態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要制定國家的生態經濟標准和評價生態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從事重大經濟建設項目,要做出生態環境經濟評價;要改革不利於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管理體制與政策,加強生態經濟立法與執法,建立生態經濟的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體系。生態經濟學要為此提供理論依據。
生態經濟史:生態經濟問題一方面有歷史普遍性,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有歷史的階段性。進行生態經濟史研究,可以探明其發展的規律性,指導現實生態經濟建設。
2. 生態經濟的基本概念
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經濟,「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即包括物質代謝關系,能量轉換關系及信息反饋關系,又包括結構、功能和過程的關系,具有生產、生活、供給、接納、控制和緩沖功能
3. 生態經濟系統的構成原理包括什麼
生態經濟系統是由生態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三者共同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相互混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在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不僅存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還有著價值流的循環與轉換。所以說,生態經濟系統是具有獨立的特徵、結構和機能的生態經濟復合體,它有著自身運動的規律性,如物質運轉、能最轉換、信息傳遞和價值轉移都不同於單獨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
所以說,大多數的復合生態經濟系統就是通常人類見到的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生態經濟系統之間存在著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它們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就組成了有機體,因此生態經濟系統不是自然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簡單疊加,而是生態經濟要素遵循某種生態經濟關系的集合體。一般來說,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基礎,但經濟系統在依賴其存在的同時也反過來影響它。
一個生態經濟系統既有生態特徵,又有經濟特徵,還有生態與經濟相互交織融合的特徵。生態經濟特點是「生態經濟系統狀態的描述,其關鍵在於分析生態經濟矛盾,透過生態經濟現象,揭示系統的生態經濟本質」。在生態經濟系統中存在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種循環和流動在系統中具有普遍性。人類的經濟系統需要依賴於自然生態系統來生存和發展。
人類因為自身的活動涉及很多領域,便因研究的客體形成許多學科,像對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等的研究,而人們從生態經濟特徵的角度來研究生態經濟周,就形成生態經濟學。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經濟系統就是地球系統,與之相關的就是人類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以及經濟生態系統等。生態經濟系統因不同的特徵分出許多生態經濟類型和子系統。
4. 生態經濟有哪些主要類型
一、含義
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
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
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
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
二、性質
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三、類型生態經濟主要有三種類型:
(1)小層面即單個企業層面的生態經濟,簡稱單一型生態經濟;
(2)中觀層面即企業之間的生態經濟鏈,簡稱結合型生態經濟;
(3)宏觀層面即社會層面的生態經濟層,簡稱復合型生態經濟。
5. 生態經濟學的性質與特點有哪些
生態經濟學對我們的影響
從經濟學和生態學的結合上,圍繞著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
生態經濟學太空船經濟理論
研究生態經濟結構、功能、規律、平衡、生產力及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的宏觀管理和數學模型等內容。旨在促使社會經濟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正式創建的。美國海洋學家萊切爾卡遜在1962年發表的《寂靜的春天》一書中,首次真正結合經濟社會問題開展生態學研究。幾年後,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在《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一書中正式提出「生態經濟學」的概念及「太空船經濟理論」等。生態經濟學的歷史
生態經濟學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但人類社會經濟同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自古以來就普遍存在。社會經濟發展要同其生態環境相適應,是一切社會和一切發展階段所共有的經濟規律。
生態經濟學的特點生態經濟學研究特點
①綜合性。生態經濟學是以自然科學同社會科學相結合來研究經濟問題,從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上研究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
生態經濟學相關書籍
②層次性。從縱向來說,包括全社會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以及各專業類型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如農田生態經濟、森林生態經濟、草原生態經濟、水域生態經濟和城市生態經濟等。其下還可以再加劃分,如農田生態經濟,又包括水田生態經濟、旱田生態經濟,並可再按主要作物分別研究其生態經濟問題。從橫向來說,包括各種層次區域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
③地域性。生態經濟問題具有明顯的地域特殊性,生態經濟學研究要以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國情或地區情況為依據。
④戰略性。社會經濟發展,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且要保護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不僅追求局部和近期的經濟效益,而且要保持全局和長遠的經濟效益,永久保持人類生存、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研究的目標是使生態經濟系統整體效益優化,從宏觀上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指出方向,因此具有戰略意義。
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除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外,還有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資源浪費的產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環境治理的經濟評價;經濟活動的環境效應等等。另外,它還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復合系統及其矛盾運動過程中發生的種種問題,從而揭示生態經濟發展和運動的規律,尋求人類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發展相互適應、保持平衡的對策和途徑。更重要的是,生態經濟學的研究結果還應當成為解決環境資源問題、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的科學依據。總之,生態經濟學研究與傳統經濟學研究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前者將生態和經濟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改變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思路,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新觀念的產生。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①生態經濟基本理論。包括:社會經濟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人類的生存、發展條件與生態需求,生態價值理論,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等。
②生態經濟區劃、規劃與優化模型。用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觀點指導社會經濟建設,首先要進行生態經濟區劃和規劃,以便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特點發揮其生態經濟總體功能,獲取生態經濟的最佳效益。城市是復雜的人工生態經濟系統,人口集中,生產系統與消費系統強大,但還原系統薄弱,從而生態環境容易惡化。農村直接從事生物性生產,發展生態農業有利於農業穩定、保持生態平衡、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據不同地區城市和農村的不同特點,研究其最佳生態經濟模式和模型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森林生態經濟
③生態經濟管理。計劃管理應包括對生態系統的管理,經濟計劃應是生態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要制定國家的生態經濟標准和評價生態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從事重大經濟建設項目,要做出生態環境經濟評價;要改革不利於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管理體制與政策,加強生態經濟立法與執法,建立生態經濟的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體系。生態經濟學要為此提供理論依據。
④生態經濟史。生態經濟問題一方面有歷史普遍性,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有歷史的階段性。進行生態經濟史研究,可以探明其發展的規律性,指導現實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經濟學的發展
二戰以後,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和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充分顯示出人類干預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漸增強。然而與此同時出現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其嚴重程度是人們始料未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和資源問題從局部向全局、從區域向全球擴展,世界范圍內的人口驟增、糧食短缺、環境污染、資源不足和能源危機不僅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狀態,而且制約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當科學家們探索以上問題產生的歷史原因、發展趨勢、預防措施和解決途徑之時,從一開始他們就發現:單純從生態學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和研究這些問題,是難以找到答案的,只有將生態學和經濟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從中尋求到既發展社會經濟又保護生態環境的解決之策。至此,生態經濟學就應運而生了,這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發表了一篇題為《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態經濟學」這一概念。美國另一經濟學家列昂捷夫則是第一個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學家,他使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將處理工業污染物單獨列為一個生產部門,除了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消耗外,把處理污染物的費用也包括在產品成本之中。他在污染對工業生產的影響方面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198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召開了以「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為主題的會議。會議充分肯定了上述四者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相關、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並指出,各國在制定新的發展戰略時對此要切實重視和正確對待。同時,環境規劃署在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各種變化進行觀察分析之後,確定將「環境經濟」(即生態經濟)作為1981年《環境狀況報告》的第一項主題。由此表明,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既有理論性又有應用性的新興的科學,開始為世人所矚目。生態經濟學的方程式
NSW = NNP +(B— GC)— AL
式中 NSW = 凈社會福利;
NNP = 凈國民生產增值;
B = 未被認識的經濟發展的非市場性有利條件(如知識的積累、保健的改善等);
GC = 為經濟發展(包括信息、管理等)、減少污染所付出的勞力和費用;
AL = 環境恩惠損失(如雜訊增加、煙霧增多、風景區的商業化改變等)。圖書信息
生態經濟學相關書籍
書 名: 生態經濟學
作者:唐建榮
出版社: 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3-1
ISBN: 9787502565152
開本: 16開
定價: 43.00元內容簡介
本書為生態學熱點研究叢書之一。本書通過描述生態學和經濟學的融合過程,揭示了生態經濟思想形成和發展的路徑;通過對生態經濟學系統要素配置和組合功能的分析,探討了生態經濟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一般規律,通過對生態經濟核算及其相關經濟科技政策的研究,為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理論保障;通過對生態經濟的產業研究、消費研究和教育研究,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的途徑;最後,通過荷蘭Peel地區自然和農業沖突的動力模型及荷蘭森林可持續綜合利用管理模式的典型案例,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本書可供大專院校生態、經濟或環境等專業的教師、學生使用,也可供其他關心經濟發展、關注生態系統和關愛未來的讀者閱讀參考。圖書目錄
第一章 生態經濟學的形成
第一節 生態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人類的生物佔有量
二、氣候變化以及臭氧層空洞增大
三、能源匱乏
四、土地退化
五、生物多樣性減少
第二節 生態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簡史
一、經濟學發展歷史
二、生態學的產生和發展
三、其他重要思想
第三節 生態經濟學的產生
一、國外生態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二、中國生態經濟學的起源與發展
三、生態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章 生態經濟學的內涵
第一節 生態經濟學的內涵及研究對象
一、國外學者對生態經濟學含義的理解
二、中國學者對生態經濟學含義的理解
第二節 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二、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第三節 生態經濟學的性質和特點
第四節 生態經濟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
一、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
二、生態經濟學和資源經濟學
第三章 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生態學理論
一、有關生態學的基本理論
二、生態系統理論
第二節 經濟學理論
第三節 系統論和熱力學定律
一、系統論
二、熱力學定律
第四節 環境倫理學
第四章 生態經濟學的價值研究
第一節 價值的內涵
一、價值的含義
二、價值的本質
第二節 傳統的價值理論
第三節 環境價值理論
一、環境價值的組成和分類
二、環境價值理論
三、生態價值理論
第四節 生態經濟學的價值理論
一、能量及能量分析
二、能值價值理論
第五章 生態經濟能值分析
第一節 能值理論和分析方法的發展
一、生態能量學
二、能值分析理論
三、能值與資源和經濟
第二節 能值原理及其符號語言
一、能值原理
二、能值符號及語言
第三節 能值分析方法及其應用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能值指標和指標體系
三、基本方法
第四節 能值分析及其意義
第六章 生態經濟系統研究
第七
6. 生態規劃的概念及理論基礎主要有哪些
生態規劃就是要通過生態辨識和系統規劃,運用生態學原理、方法和系統科學手段去辨識、模擬、設計生態系統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探討改善系統生態功能,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促進人與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可行的調控政策。其本質是一種系統認識和重新安排人與環境關系的復合生態系統規劃。
生態規劃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手段辨識、模擬和設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適宜性,探討改善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生態對策,促進人與環境系統協調、持續發展的規劃方法。①按地理空間尺度劃分:景觀生態規劃、區域生態規劃、生物圈保護區規劃;②按地理環境和生存環境劃分:陸地生態規劃、海洋生態規劃、淡水生態規劃、草原生態規劃;③按社會科學門類劃分:經濟生態規劃、人類生態規劃、民族生態規劃。
方法
以生態學原理和城鄉規劃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手段辨別、模擬和設計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探討改善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生態建設對策,促進人與環境關系持續協調發展的一種規劃。
原則
折疊社會生態原則
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於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折疊經濟生態原則
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折疊復合生態原則
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三條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遠景設計研究院專家解釋說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計劃要點
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結合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實現和保護生態平衡的長期計劃。其目的是:通過規劃,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以滿足社會生產和消費不斷增長的需要;同時保證人類社會生存活動不妨礙並有利於充分發揮自然界的功能,以保持和增進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再生能力。
生態規劃是在人類生產、非生產活動和自然生態之間進行平衡的綜合性計劃。一般包括:①保證可再生資源不斷恢復、穩定增長、提高質量和永續利用的計劃和措施。②保護自然系統生物完整性的計劃和措施,如嚴禁濫捕野生動物,合理採集野生植物,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稀有野生生物和拯救瀕臨滅絕的物種等。③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礦產、能源和水等不可再生資源的計劃和措施,以增加自然系統的經濟價值。④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的計劃和措施。⑤改善人類環境質量的計劃和措施,以增進人類身心健康,保護人類居住環境的美學價值。
生態規劃按不同的層次分為全國性的、區域性的和局部地區的生態規劃等;按不同的類型劃分為城市生態規劃和農村生態規劃等。
制定生態規劃,應根據本國、本區域或本地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和污染等生態破壞狀況,因地制宜地研究確定本地區的生態建設性狀指標,以確保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超過該地區的資源潛力,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保證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活動適應於生態平衡,使自然環境不發生劇烈的破壞性的變動。生態建設性狀指標包括:劃分城市和鄉村使用土地資源的合理比例;劃分城市內工廠、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劃分鄉村地區農田、園地、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確定人口容量、資源使用、經濟發展規模和生活設施的數量指標等。
理論基礎可在書上學習,加油努力吧
7. 生態經濟學的學科核心理論是什麼
孫來祥教授發言方虹教授指出目前眾多優秀學者都在轉型,研究方向不斷向生態經濟方向靠攏,這個轉型實質上是因為中國經濟在轉型,我們的學科發展也在不斷轉型融合。她強調生態經濟學學科建設一定要有中國特色,所謂中國特色就是源於實踐解決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進程中關鍵的核心的問題。因此生態經濟學學科的發展應當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特別是解決中國的重大現實問題,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跨學科交叉發展。方虹教授發言張博教授指出,首先中國生態經濟學的發展需要適應這個時代,需要有新的思維。這個新的思維源於我們新的使命,即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理論支撐,更好的詮釋、促進、幫助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其次中國生態經濟學的發展還需要新的理論,需要有自己的學科特色;最後中國生態經濟學的發展需要我們更多地探索和思考生態經濟學的核心方法技術。
8. 生態經濟學是什麼
生態經濟學是生態學與經濟學交叉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生態經濟學的目的,是根據生態學和經濟學的原理,從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結合上來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具體地說,它是研究使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得以進行的經濟系統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學科,是既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經濟活動的影響,又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結合形成的更高層次的復雜系統即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規律的學科。它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探討人類社會經濟與地球生物圈的關系,包括人口過剩、糧食匱乏、能源短缺、自然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維持能力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為制定符合生態經濟規律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森林、草原、農業、水域和城市等各主要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綜合效益問題;研究基本經濟實體同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的問題。生態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走向綜合統一科學體系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