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地理學產品周期理論有哪些

經濟地理學產品周期理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9 22:29:40

Ⅰ 旅遊資源開發的理論有哪些

第一個理論就是地域分異理論。旅遊資源的特性、區位和環境共同組成旅遊資源開發的地域條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和分異規律是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條件。在《論我國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地域性》這篇文章中,就探討了我國旅遊資源的地域特徵和我國自然地理地域差異的關系,認為在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研究旅遊的地域分異性,並以此為依據進行旅遊區劃分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途徑之一。由於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和人文環境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和復雜性,我認為在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性的基礎上,進行旅遊資源區劃,尋找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可以提高旅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第二個理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基礎:其一,旅遊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因子,旅遊資源的開發應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其二,旅遊資源的強度與可利用的潛力是區域旅遊發展的基本動力,以資源為導向的旅遊開發應在保護旅遊資源的前提下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開發要協調自然、社會環境的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前提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有利於保護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同實現。

第三個理論是系統性理論。旅遊資源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要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效益。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要從整體布局出發,進行系統的規劃,分析資源、基礎設施、客源市場和投資條件等,分步驟、有重點,循序漸進,依次進行。運用系統論的思想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有利於明確重點、分清主次,使一個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周圍環境和其他地區相和諧,在整體上具有層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個理論是區位理論。運用最多的就是點-軸開發理論。「點-軸」系統理論是區域資源開發的基礎,它是我國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根據中心地理論、空間擴散理論和增長極理論提出的。《南疆鐵路沿線旅遊資源「點—軸」開發模式研究》就是以「點—軸」開發模式為理論基礎,分析了南疆地區鐵路沿線旅遊資源的類型和空間分布特點,從而提出了開發旅遊資源的構想。我國旅遊資源無論是從國家層面、地帶層面還是省級層面、小區域層面分布嚴重不平衡,旅遊資源這種空間分布的不平衡通過點軸串聯,可以優化旅遊資源的空間結構,發揮輻射帶動功能,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第五個是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遊地的演化經過6個階段,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甦階段。旅遊資源的開發也需要根據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分析旅遊地所處的階段,「對症下葯」,考慮對旅遊資源是深度開發,較小規模改造,再調整
還是考慮關閉等等。一個地區的旅遊生命周期特點源於資源特點,二資源開發也應以此理論為基礎,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層次的開發與改造,從而促進旅遊資源和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六個是旅遊者行為理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身心需求,在開發當中必然需要考慮旅遊者的行為模式,充分了解旅遊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礎進行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者的旅遊活動行為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本層次游覽觀光,提高層次娛樂、購物,專門層析休養、療養、會議、宗教朝拜等。此外,還包括旅遊者的決策行為、旅遊者的空間行為等等。只有充分考慮旅遊者的行為動機,才能設計開發出滿足旅遊者需要的旅遊產品,這樣的旅遊資源開發才更為有效,更為合情合理。

Ⅱ 當前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重點有哪些

1) 人地關系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 (1) PRED 指標體系選定問題 (2) 區域發展質量的科學認定 (3) 微觀尺度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4) 區域生態型經濟與循環經濟系統的建立問題 。
2.) 全球與地方關系的理論研究。
3) 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理論研究。
4) 區域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效率關系。
5) 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

Ⅲ 經濟地理學復習要點和題

【第一章緒論】

一、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是什麼?

1、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空間結構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側重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地理學側重研究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或區位)

(2)經濟地理學側重研究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 (3)經濟地理學側重對人地關系的研究

2、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 (5)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

(2)產業部捫與重大建設項目的區位研究。 (6)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研究。

(3)產業部捫之間的協調發展研究。 (7)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之間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

(4)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的研究。 (8)公司(企業)區位決策與空間擴章研究。

二、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與地理學的關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以及人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兩大類,前者由氣候、岩石、土壤、水文、動植物等所組成,後者由人口、科學技術水平、經濟基礎、民族、宗教等所組成。由於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地理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通常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技術地理學三大類。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之一,而且是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中最重要的分支學科。因為在地理學研究過程中,技術地理學提供研究的手段,自然地理學提供研究的基礎,人文地理學才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與目的。在人文地理學所研究的各種人類活動中,經濟活動又是最重要的,因為人口、城市、政治、民族、宗教等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的發展變化,都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

【第二章經濟活動區位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什麼是區位?什麼是區位理論?

區位是人類活動所佔據的場所。

區位理論是關於人類活動所佔據場所的理論。區位論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如何選擇其活動場所,二是在一定的空間中如何使各種人類活動有機地組合起來。

二、什麼是區位條件?什麼是區位因子?兩者有何區別?

區位條件是區位(某一場所)所持有的屬性與資質。區位因子或稱區位因素,是指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

區別:區位條件指的是在不同的場所生產條件方面存在的差異,而區位因子指的是對於生產者而言,在區位條件的影響下表現出的生產費用或利益的差異。如一個區域勞動力豐富廉價,這是這個區域的區位條件,如一個企業布局在該區域,企業在勞動力費用上的節約則是影響該企業的區位因子。

三、影響人類經濟活動區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要素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資本、勞動力等方面因子的影響。

2、市場條件。包括市場規模、市場戰略、市場特性等方面的影響。

3、區域環境。包括產業環境、政府行為與政策環境、環境因素的影響、可進入性的影響。

4、交通運輸條件。包括運費、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四、土地因子對經濟區位有何影響?

1、土地一般以兩種基本方式參與經濟活動。一是作為勞動對象,如農業用地。二是作業經濟活動的場所與空間,如工業、交通與城市建設用地。前者土地的自然特性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非常突出,後者土地的區位影響非常突出。

2、由於地價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內部的利用在空間上出現圈層分化。

3、大規模的工業(大型企業)要求面積大、平坦且承壓力高的土地,多在郊區布局,如鋼鐵、生化、汽車等工業企業。而城市區位型工業,用地少,收益高,市場在城市內部,多布局在城市內部,如服裝、出版、印刷等企業。

城市區位型工業指那些空間收益隨著距離城市中心的距離增加而急劇下降,只有在距離城市中心較近的區域布局才有可能獲利的工業部捫。

《讀圖p19》:由於地價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內部的利用在空間上出現圈層分化。如圖所示,商業與輕工業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創造的收益最大,但隨著區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圍轉移,收益迅速下降。工業用地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創造的收益最低,但隨著區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圍轉移,收益下降最慢。住宅用地創造的收益與收益隨著區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圍轉移而下降的速度居於商業用地與工業用地之間。由於商業、住宅、工業用地收益大小不同,收益因土地區位變化引起的變化不同,從整體效益出發,商業用地多選擇大城市中心區域,工業用地多選擇在城市外圍區域,住宅用地選擇在商業用地與工業用地之間。

五、原材料因子對經濟區位有何影響?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過原材料的可運性、運費大小、可替代性、自身價值及其在產品成品中的構成狀況對經濟活動區位施加影響。)

1、原材料按原料來源分為初級原料和加工原料兩大類,前者指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或人工培育的原料,後者是指經原材料工業加工後形成的原料。使用初級原料的企業因原材料分布的不均衡性及開采成本的差異,將造成不同的區位生產成本不同。使用加工原料的企業其區位受原材料加工企業區位的影響很大。

2、按加工過程原材料重量向產品的轉化情況,原材料分為純原料與減重原料。從節約運費的角度考慮,使用減重原料的企業區位應盡可能地接近原料地。使用純原料的企業區位選擇在原料地或是主要市場地,運費的差別不大,應根據其他因素來確定企業的區位。

3、不同種類的原料,運輸難易程度不同。有些原料易變質、易燃易爆、具有腐蝕性,不便運輸。使用這類原料的企業,其區位應接近原料地。原料容易運輸,產品不易運輸的情況下,企業的區位則應接近主要市場區。

4、使用多種原材料的企業,布局在港口與交通本樞紐等原材料集散區位可降低原料獲取成本。

5、技術密集型產品具有價值大、重量輕、消耗原料少等特點。這類產品原材料成本、運輸成本在產品總成本所佔的比撟低,生產此類產品的企業受原材料因素的影響很小。

供應商園——在如汽車製造等零部件需求種類繁多、且要求即時供應的廠商周圍,形成一種新的組織原材料供應的地域綜合體。

六、能源因子對經濟區位有何影響?

1、能源的分類: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常規能源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能源。

2、能源是經濟活動的基礎。不同的區位能源供應價格的差異將造成企業生產成本的差異。

3、產品耗能不同,影響經濟活動區位選擇。高耗能工業,如電解鋁、電治金要求布局在能源供應充足廉價的區位。

4、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及產品的節能性能會影響企業的形象及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

七、為什麼發達國家把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其環境標准比較低,因此同是高污染產業,在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將環境污染的成本內部化的代價較小,因而產品的總成本低,在與國外同類產品的競爭中有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步增強,所以它在該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其環境標准越來越嚴,將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的代價也高,這就意味著企業的污染處理費用越來越大,產品成本也越來越高,這樣產品的競爭力在不斷下降。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他們在這些產業處於比較劣勢,為了追逐利潤,降低成本,他們的企業必將高污染產業轉移出去,這樣既能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到低價的產品,從而增加公司的利潤,又可以不對環境污染負責,減少環保方面的支出。

八、資本的構成: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不同產業部捫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比例不同,投資的周轉速度與投資回收期有很大差異。流動資本所佔比例大的行業,資本周轉快,投資回收期短,如輕工業部捫;而固定資本所佔比例大的行業,資本周轉慢,投資回收期長。

九、資本因子對經濟區位有何影響?

1、資本分為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2、固定資本存在地理慣性原有固定資本的沉澱區對企業有巨大的吸引力。

3、固定資本,特別是工業用地費用不同的區位差異很大。

4、成熟產業、大型企業的融資易於得到金融業的支持。

5、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的融資受風險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影響很大。

6、資本是生產要素中流動性最大的要素,資本總是流向最具獲利機會的地區。

十、勞動力因子對經濟區位有何影響?

1、勞動力的數量:需要大量勞動力的企業要求布局在人口密集地區。

2、勞動力的素質:現代產業的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知識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要求布局在科技與教育發達的區位。

3、勞動力成本:不同的區位勞動力成本存在著差異,勞動密集型產業投入的勞動力數量多,勞動成本在產品總成本中的比例大,因此要求接近勞動力廉價的區位。

4、勞動力的移動:從落後的國家與地區進行勞務輸入,能夠維持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從而對企業發展產業吸引力。

勞動力的遷移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1)勞務輸入與輸出:勞動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利於解決國家之間、國內各地區之間勞動力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對經濟不發達地區而言,可減輕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迅速的地區而言,勞動力資源不足問題等到解決。其次,從落後的國家與地區進行勞務輸入,能夠維持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從而對企業投資產業吸引力。第三,勞務的輸入與輸出,可以促進管理經驗、技術與文化在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傳播。第四,由於大量勞工的湧入,城市產生交通擁擠、城市環境惡化、城市基礎設施壓力增大等問題。

2)人才流動:人才流動在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尤為突出。一方面通過提供優厚的生活待遇、優越的發展平台是很多企業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主要策略。另一方面企業區位接近教育發達區域和技術工人的集中分布區也是有效的途徑。例如,日本九州島成為日本最大的集成電路生產基地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九州島擁有因傳統重化工業衰退而形成大量的、廉價的、高素質的技術工人資源。

3)智力倒流:智力資源由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向經濟發達國家與地區流動力的現象稱為智力倒流。戰後南亞、東南亞、東亞的經濟發展中國家的大量高級知識分子流向北美、西歐、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我國自80年代以來,高級知識分子大量的流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帶。

十一、市場對經濟活動區位有何影響?

1、市場規模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第一,巨大的市場規模有利於組織大規模的生產和形成產業部捫的集聚,產生規模經濟,包括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第二,市場規模與市場范圍的大小,直接影響經濟活動的類型。

2、市場戰略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第一,在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通過低價銷售產品來擴大市場,——要求生產的低成本化——尋求生產要素最廉價的區位——區位條件發生變化時,企業的區位會發生變化(如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第二,市場需求日益的個性化條件下,使經濟活動的區位趨向信息業發達的市場區,這樣有利於與客戶聯系。

3、市場特性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市場特性指的是不同區域的消費者有不同的消費偏好與消費習慣,從而形成不同的市場需求特點。如不同的收入階層有有同的消費層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習慣。滿足各市場我特性的需求,擴大市場要求企業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及時掌握各地市場信息。

4、其他市場條件:包括市場競爭環境、市場秩序與管理、市場意識。公平的競爭環境、良好的市場秩序與法制環境、市場意識強的區位對企業,特別是外來企業與外資企業有很大的吸引力。

十二、區域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一)產業環境(集聚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有何影響?

第一、產業集聚區有利於產業間的協作與聯系。

第二、產業集聚區產業間的互補產品會產生需求拉動作用。

第三、有利於專捫化服務設施和機構的發展。如學校、醫療等機構。

第四、產業的集聚可以改善信息環境。

(二)政府行為與政策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有何影響?

第一,政府是一個消費者。

第二,政府通過規劃與對特定地區的基礎設施的投入,引導經濟活動的區位。

第三,政府通過政策、法規規范經濟活動行為,保證自由競爭環境的形成。

第四,政府通過稅收優惠以及財政補貼的經濟政策,調節經濟活動的區位。

(三)環境保護因素對經濟活動區位有何影響?

首先,不同的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損害程度與方式不同,其區位選擇應根據部捫特點來進行。

第二,合理的區位應充分利用環境的的自凈能力,減輕對環境的損害。

第三,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環境質量標准。污染大的企業選擇在不同的國家生產在,成本不同,發達國家趨向把污染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

第四,優美的環境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區位條件。

(四)可進入性對經濟活動區位有何影響?

可進入性指的是企業與外界聯系的方便與快捷程度。包括地理可進入性、經濟可進入性、制度可進入性、社會可進入性。

地理可進入性指的是場所對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取決於地理位置與距離。

經濟可進入性指的是對外交往成本的高低,它取決於運費與通信費。

制度可進入性指的是由制度因素決定的場所對外生產要素與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社會可進入性指的是由社會因素(語言、文化因素等)所決定的場所對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可進入性好的區位有利於企業的發展。

十三、交通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什麼?交通線、交通流、地域。

什麼是交通網?怎樣評價交通網的發達程度?

交通網是同點、線組成的相互聯系的網路。交通網的發達程度可以域炻列指標進行評價:

1、交通密度:單位面積交通線的長度。

2、交通網連結度:指交通網中邊的數量與頂點的數量之比。連結越高交通網越發達。

3、交通網的通達度:表示交通網中點之間移動的難移程度。可用通達指數與分散指數來表示。通達度薷的是交通網中從一個頂點到其他所有頂點的最短路徑。分散指數指的是交通網中總的通達程度與聯系。

十四、交通運輸對經濟活動的區位有何影響?(P50圖)

1、運費方式不同,運費不同。公路、鐵路、水運各具特點。

2、定價制度不同,運費不同。運費定價制度分為比例定價、區段定價、遠距離遞減定價、均一定價。區段定價與遠距離中遞減定價制度下,選擇端點區位可節省運費,降低成本。

3、需要採用兩種運輸方式時,則中轉站是理想的區位。

4、航空運輸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航空運輸一特點:速度快、運價高。適宜於長距離旅客運輸、高新技術產品的運輸以及對時間要求及時快速產品的運輸。(機場產業分為兩大類:一是與機場業務關聯的產業,二是利用空運的產業。)

【第三章農業與工業區位理論】

一、杜能圈的結構及形成機制(P61圖)

(一)地租形成機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響因素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農產品的市場價格;C—農產品的生產費;Q——農產品的生產量(等同於銷售量);K—距城市(市場)的距離;t——農產品的運費率

兩點結論:在「杜能條件下」,同一產品的地租只與Kt(運費)有關;運費不能無限制增加,否則要改變經營方式。

2、地租曲線:指在市場(運費為零)點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極限(范圍)連結的曲線。每種作物都有一條地租曲線,其斜率大小由運費率所決定,不容易運輸的地租曲線一般斜率較大,相反則較小。由此,形成了經典的杜能圈層式農業土地利用結構(如圖6.1)。

(二)杜能的農業生產空間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在城市近處種植相對於其價格而言笨重而體積大的作物,或生產易於腐爛或必須是新鮮產品。而隨著距城市距離的增加,則種植相對於農產品的價格而言運費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以城市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為自由式農業、林業、輪作式農業、穀草式農業、三圃式農業、畜牧業的同心圓結構。

1)第一圈——自由式農業圈:距市場最近,生產易腐、難運的產品,集約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鮮奶等。

2)第二圈——林業圈:內層生產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層生產建築用材。

3)第三圈——輪作式農業圈:六年一輪回,沒有休閑地

4)第四圈——穀草式農業圈:七年一輪回,有休閑地,生產較粗放

5)第五圈——三圃式農業圈:三年一輪回,休閑地增加,生產更粗放

6)第六圈——畜牧業圈:距城市遠,運費高,生產不易腐爛或直接養活畜,穀物只能自給。以外則為無人荒地。

討論——杜能帶的分布說明土地利用、集約程度、穀物比撟等的變化有什麼乖瞪呢?

二、原料指數:產品重量與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產單位產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P71圖文)運費最小企業區位的討論:

(1)考慮一個市場和一個原料地時的區位:

原料指數>1(區位質量>2)時,區位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數

Ⅳ 新經濟地理學核心內容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全面介紹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理論、思想及其巨大影響。
克魯格曼通過建立各種模型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引入國際貿易,指出規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從而成功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國際貿易新理論。同時,克魯格曼考慮了運輸費用問題,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運輸成本為零的假定,提出了經濟活動的區位問題。克魯格曼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為出發點,將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分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開創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新時代,被譽為「新經濟地理學之父」。
本書把高深的理論進行通俗解釋,使讀者能輕松領略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理論,同時學會用大師的智慧來觀察和指導生活,藉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按照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在一個規模報酬不變的世界,比較利益決定國際貿易模式,而人口增長等外部因素則決定經濟的增長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貿易和長期經濟增長的現實表現展示出一個與新古典理論所預測的相當不同的經濟圖景。以不完全競爭和報酬遞增理念為基礎的新的方法開始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將張伯倫壟斷競爭形式化之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在解釋行業內貿易、專業化和無限增長方面獲得長足進展,對傳統貿易與增長理論做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補充。新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專業化與貿易機制及新增長理論所闡明的「無限增長」原理與傳統經濟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現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這三方面理論之間的距離。
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所採用的報酬遞增假設及賴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現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但是,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內不能完全解釋的問題。比方說,新增長理論雖然對投資促進長期增長的時間動態機制——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時間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釋,但它卻缺少空間維度,並不涉及要素流動,不能對集聚現象——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空間版本——提供解釋,亦不能預測經濟發展的空間演化規律。新貿易理論(Krugman,1980)雖然聚焦於市場結構,但它與傳統理論有一個相似之處,即通過基本特徵方面的差異來說明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它一開始就假定有市場大小不同的國家存在,但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大小差異,特別是為什麼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會發展出非常不同的生產結構;它也並沒有說明為什麼一個部門的廠商趨向於群集在一起,導致區域專業化。此外,它將工業發展描述成是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逐漸且同時發生的,而事實上工業化常常採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業化的波浪中產業從一個國家依次向另一個國家擴散。

Ⅳ 經濟地理學:簡述梯度推移說的基本觀點

梯度轉移理論,源於弗農提出的工業生產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於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階段,即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退等四個階段。此後威爾斯和赫希哲等對該理論進行了驗證,並作了充實和發展。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轉移理論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於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區域。該理論認為,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而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與梯度轉移理論相類似的是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將日本、亞洲四小龍、東盟、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列為不同的發展梯度,並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雁行形態論在生產按比較優勢在國際間轉移這一問題上,與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學說有相似之處。 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後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梯度推進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難以科學劃分梯度,實踐中容易擴大地區間的發展差距。該理論忽視了高梯度地區有落後地區,落後地區也有相對發達地區的事實,人為限定按梯度推進,這樣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區發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進一步擴大了,使發達的地方更發達,落後的地方更落後。

Ⅵ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和採用報酬不變與完全競爭假設的傳統經濟理論和經濟地理研究不同,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假設為基礎。按照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假設,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預測,在區域之間不存在基本差異的情況下,經濟活動最終將沿空間均勻分布。產品和市場的競爭為廠商舍近求遠的區位抉擇提供了解釋。但是,不同層次的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在現實世界卻屢見不鮮,甚至連20世紀初的馬歇爾也不曾迴避這廠現象。由於規模報酬不變是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說的基本假設之一,他只好用「外部經濟」一詞來籠統地解釋各種生產活動的集聚。這種外部經濟表現為公司水平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性的報酬遞增。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下,用外部經濟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產業集聚,但是,人們卻仍不清楚這種外部經濟來源於何方。而且,問題並不僅僅在於用外部經濟解釋產業集聚本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感到,對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假設的有效性其實大有進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對經濟學家們來說都是難以駕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將張伯倫的壟斷競爭概念用數學模型形式化之後,關於報酬遞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經濟學界掀起一場實質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設,消費種類和生產分工程度內生於市場規模。一方面,一個經濟中的消費者喜好多樣化消費,因而,消費品種類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費品的生產具有廠商層次上的規模經濟,而資源的有限性導致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沖突。如果人口規模或可用資源增加,則有更大酌市場空間來平衡上述沖突,廠商為滿足消費需求實行進一步分工既能實現規模經濟,消費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種選擇,效用亦隨之上升。D—S模型也為解決復雜的經濟地理問題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在一個引入了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世界,經濟活動的演化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由非線性動態所支配的。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所呈現出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線性的蛛網圖嗎?假定存在足夠強的規模經濟,任何廠商都會選擇一個單個的區位來為一國的市場提供服務。為使運輸成本最小,他無疑會選擇一個有大的當地需求的區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數廠商都在那兒選址經營的某個區位才會有大的當地需求。因此,一個產業帶一旦建立,在沒有外部擾動的情況下,這一循環將會長期持續下去,這就是布賴恩·亞瑟所謂的集聚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業集聚很可能始於一種歷史偶然。如果專業化生產和貿易是由報酬遞增而非比較利益所驅動,則什麼樣的產業在什麼樣的區位形成集聚一般來說是不確定的,而是「歷史依賴(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屬於什麼樣的原因,某種專業化生產與貿易格局一旦建立,從貿易獲得的好處將累積循環,從而使得這一格局因進一步強化而被鎖定(locked—in)。因此,在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中採用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假設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Ⅶ 經濟地理學對經濟發展的理論意義是什麼

1、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空間格局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生產發展與生產分布相互作用。
2、在市場經濟下,經濟地理學對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如對經濟增長的解釋,建立增長級理論,中心—外圍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創新與擴散理論等,都能從空間上解釋經濟增長的問題.。
另外,經濟地理學中一些理論對其他學科的建設有一定的影響。

Ⅷ 經濟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對於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多年來一直是各國經濟地理學者探討的一個理論問題。在歐美各國,大致認為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包括生產、交換、消費的廣義的經濟活動,這種研究是在地區基礎上或以一定的地區為單位而進行的;不僅研究經濟活動的分布,而且聯繫到經濟的空間結構;在聯系有關因素時,把地理環境擺在重要地位,著重探討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即包括各經濟部門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區經濟部門的結構、規模和發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門結構的相互聯系。因此經濟地理學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具有綜合性特徵。經濟活動必然發生在一定的地域內,與一定的地理環境相關,因此經濟地理學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條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因此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相結合的特點。經濟地理學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聯系一定地區的各種有關條件來論證經濟活動的地域布局系統,有助於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和經濟建設。 由於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具有自然、技術、經濟相結合的特點,可以認為它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有著密切聯系的社會科學范圍內的邊緣科學。
經濟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它同人文地理學的其他分支如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有互相交流觀點、方法和資料的密切聯系,研究領域也有部分重疊。經濟地理學和新興的國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區域科學(區域經濟學)也有許多共同的研究對象。
此外,由於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需要,現代經濟地理學研究內容不斷豐富,與有關學科互相滲透,在地理科學體系內部產生了一系列新的邊緣科學,如資源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建設地理學、數量地理學、發展地理學、預測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根據研究對象和范圍的不同,可分為綜合經濟地理學、部門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地理學3類,主要是對經濟地理學中一些帶普遍性的綜合問題和基本理論、方法論等問題進行規律性研究,如經濟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自然資源的經濟評價、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遠景需求及進行地區間平衡的可能性、生產布局的一般規律和原則,經濟活動地域系統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經濟地理學方法的革新、經濟地理學史等。

閱讀全文

與經濟地理學產品周期理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ivo安卓手機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851
縣科局級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625
二戰中反應愛情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22
追隨故事用英語怎麼寫 瀏覽:332
阿信的故事養女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401
堅定愛情的誓言怎麼寫 瀏覽:339
事業編體檢表怎麼填寫 瀏覽:883
玉子愛情故事講什麼意義 瀏覽:789
胡歌婚姻觀怎麼樣 瀏覽:101
鄉村愛情最早的趙四是哪裡人 瀏覽:899
農村異地婚姻怎麼辦 瀏覽:283
怎麼保護婚姻糾紛 瀏覽:384
山師東路為什麼美女多 瀏覽:390
九月虎寶寶婚姻怎麼樣 瀏覽:90
有多少烏克蘭美女在浙江 瀏覽:708
怎麼判斷碳水化合物是否健康 瀏覽:196
婚前如何識別另一半的婚姻 瀏覽:400
楓橋哪裡美女多 瀏覽:25
經濟好的詞語有哪些 瀏覽:861
常州航道事業發展中心什麼單位 瀏覽:142